張健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句為教育界耳熟能詳?shù)慕逃庞枺觽髦两?,嗣響不絕,源自其所內(nèi)蘊的深刻意涵和價值選擇。授魚,意味著教會學生知識,授漁,意指教給學生方法。授之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之以漁,則可受益終身。在“魚”與“漁”的選擇之間,顯然后者更為根本、重要。這也是這句教育隱喻留給人的最重要的價值啟發(fā)和理性選擇。但僅有這樣的選擇還是不夠的,因為還有比“授漁”更重要的“捕魚”被漏失了。
1.授魚。任何教育都擔負著知識遞交、文化傳承的使命。因而“授魚”是教育的天職。這是由知識的重要性所決定的。知識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成果。它是思想與邏輯相結合演繹而成的符號化系統(tǒng),是經(jīng)過精密的邏輯加工得到精心闡釋的理論形態(tài)。它是民族文明的根基,是社會進步的核能,是歷史前驅的杠桿,是人類精神的陽光。(1)知識是人的智慧根源。智慧是人所具有的能夠認識、把握和應對事物,并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造新事物的能力。智慧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謝切諾夫指出:“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記憶”。記憶什么?當然是知識,也包括感性層面的經(jīng)驗知識。知識永遠是智慧的內(nèi)核和根源。(2)知識是人的精神鋪墊。蘇軾詩云:“腹有詩書氣自華”。那是因為知識的內(nèi)化滋養(yǎng)了人的心靈,改變了人的氣質,使人思想充實,舉止高雅,成為有境界、有格調(diào)、有品味的人。(3)知識是人的發(fā)展支撐。人的生存不能沒有職業(yè),但人的發(fā)展卻離不開知識。人不僅需要“謀生之準備”,更需要“謀個性之發(fā)展”;不僅需要現(xiàn)實關懷,把學生培養(yǎng)成發(fā)展經(jīng)濟、服務社會的工具,更需要以人為本、終極關懷,把學生的發(fā)展作為目的,為他們的終身幸福奠基。
2.授漁。授之以魚,易;授之以漁,難。與授魚獲知相比,授漁得法永遠是處于上位的、更重要的選擇。正如達爾文指出:“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焙诟駹栆舱f:“方法是任何事物所不能抗拒的、最高的、無限的力量?!边@是因為:(1)方法可以破解“生也有涯、知也無涯”的學習困境。學習不能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不講求方法。知識是學不完的。莊子的“其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哲思感悟,道出了生命與求知的深刻困境。所以,倘若沒有“授漁”之方法本領的習得,僅靠“授魚”獲得的知識,將是極為有限和可憐的。正如張華先生指出:“試圖用訓練和記誦來掌握學科知識,失去的遠比得到的多?!狈粗绻覀冋莆樟舜螋~的方法,就可以自己到知識的海洋中去捕撈,積極主動地斬獲知識,取得求知的解放和自由。(2)方法可以使學習得法、事半功倍。求知不可以沒有方法。沒有方法的學習是盲目、低效的學習。方法是具有操作特征的方式、法則和規(guī)范。學習有了方法的依循,才能得法入門、循法悟道,才能學得自覺、高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方法是溝通知識與應用、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邏輯紐帶。培根曾經(jīng)說過“知識就是力量”,其實知識本身并沒有力量,知識只有被應用于實踐并取得成效,才能彰顯出力量。而方法就是溝通知識與應用、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邏輯紐帶。它使人知道“如何做”和“怎樣才能做得更好”。離開了方法的中介,知識就變成了靜態(tài)存儲的符號化的東西,無法發(fā)揮改造世界的應有作用。所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今后教育內(nèi)容的80%~90%應該放在學習科學方法論、學習方法、推理方法和搜集資料的方法上。
3.捕魚。捕魚是學生親自躬行實踐,主動求取知識和方法的過程。比之“授魚”與“授漁”,它才是更為重要的、但卻被忽略的選項。理由是:(1)捕魚是對“授”的傳統(tǒng)教學觀的根本超越。傳統(tǒng)教學觀的最大弊端在于一個“授”字,無論是授魚,還是授漁,終究脫不了一個“授”字。而“授”的本質所體現(xiàn)的是教師為中心的話語壟斷和知識霸權,學生只有被動接受知識的“受”的份兒。捕魚實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教學觀的根本超越,它并不排除教師的“授”,但更重視學生的“捕”,這樣就變被動為主動,變“以授為本”為“以學為本”,從而實現(xiàn)了教學觀的根本轉變。在捕魚中,學生不再是教師“授”的對象,而是知識與方法的探究者、建構者。(2)捕魚是對知識和方法生成的根本支撐。對知識而言,沒有捕魚的躬行實踐的基礎,沒有親歷的經(jīng)驗、體驗的支撐,知識的學習與掌握終究隔了一層,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的東西,是“無根”的知識。對方法而言,方法是來自捕魚的學習實踐的提煉總結,它主要是學生學出來的,而不是教師教出來的。離開了捕魚實踐,方法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即便通過“授魚”得其一二,也是教師的方法,難以最終轉化為學生內(nèi)在的財富。(3)捕魚是對教學方法的根本創(chuàng)新。學習并不在于比較出“授魚”與“授漁”何者更為重要,關鍵在于能否實現(xiàn)“魚”與“漁”目標的達成與兼得。這才是更為根本的、終極的指向。捕魚的核心價值就在于實現(xiàn)了教學方法的根本創(chuàng)新,它顛覆了傳統(tǒng)的“授”的方法,鼓勵和引導學生親自參與捕魚的過程與實踐,這樣真實卷入、在場實踐,才能對方法“見得真切、悟得透脫”,知識之“魚”才能通過探索和實踐結成的“網(wǎng)”而被捕獲。知識與方法只有通過“獲得”的過程,才能更好地理解獲得的本質。成語“得魚忘筌”固然有諷刺“得魚”者忘掉目的達成所憑借的方法之意,但也提示我們,即使有了“得魚”的實踐(如果實踐的次數(shù)少),都有可能忘了“筌”,更不必說沒有捕魚和得魚實踐的那些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