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令金,王育松,于 坤
(青島大學 思政部,山東 青島 266071)
迄今為止,全國普通高校給本科生開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公共思想政治理論課)已有七屆。由于受條件限制,許多高校實踐教學開展得不夠。然而,《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中規(guī)定:“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要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保障機制,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圍繞教學目標,制定大綱,規(guī)定學時,提供必要經費。加強組織和管理,把實踐教學與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專業(yè)課實習等結合起來,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到基層去,到工農群眾中去。要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觀察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學的效果?!盵1](p216)回顧近幾年來的教學工作,深深感到,實踐教學必不可少,需要我們去探索。
實踐教學是一個外延寬泛的概念?!吨袊F代史綱要》實踐教學,就是在教師指導下,根據教學內容,通過實地參觀、人物訪談、收看影視、拜讀經典、撰寫文章等形式,使學生在知識文化和思想政治素質方面有所收獲,在觀察分析社會現象能力方面有所提高,進而達到教學育人的目的。
就提高學生文化知識水平而言,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就是獲取感性認識的過程,同時也是加深理解掌握前人總結的理性認識(即文化知識)的過程。例如,倘若能到井岡山考察一番,就能深入理解“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就能深入理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必然性,同時還能深切感受革命老前輩的堅強意志;倘若能到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參觀一番,就能深切體會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性和殘暴性,同時還能深刻認識中國人民抗戰(zhàn)的正義性與進步性;倘若能到延安考察一番,就能深入理解“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同時還能深切感受革命老前輩艱苦樸素的高貴品質,等等。上述收獲是教室課堂難以濟事的。最近幾年,筆者有幸前往上述地方考察學習,深有體會。隨同前往的其他同志,也都有同樣的體會。
就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而言,也就是要提高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覺悟,提高學生愛黨、愛社會主義以及接受馬克思主義指導的自覺性。通過參觀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的遺址遺跡以及紀念場館,或訪問當年的英雄人物,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認識中國革命的必要性、正義性、進步性,樹立正確的世界觀,為祖國的強盛學知識、學本領。同時,還可以加深了解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光榮、正確,自覺地熱愛共產黨,擁護共產黨。通過參觀近些年來工廠、農村的巨大變化,讓學生切身感受社會主義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實惠,同時認識馬克思主義指導的正確,進而熱愛社會主義,擁護社會主義,堅持社會主義。
就提高學生觀察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而言,走出校門,深入社會,也是至關重要的。例如,近代以前,中華文明的中心是中原以及周邊地區(qū),洛陽、開封、西安、南京、北京等城市是其典型代表。而近代以后,先前落后于中原地區(qū)的沿海地區(qū)迅速崛起,出現了一批近代化的城市,諸如,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青島、大連,等等。如何認識這種局面呢?這與近代資本帝國主義的侵入有著直接的關系。近代以前,中國清政府閉關自守;近代以后,資本帝國主義將侵略據點首先設在中國沿海通商要道。它們擁有先進的生產技術,向這里投資開發(fā),使得這些地區(qū)發(fā)展起來。在此當中,這些地區(qū)的老百姓也被迫付出了高昂的代價,諸如土地被征用,財產被掠奪,甚至祖墳被刨挖。倘若能讓學生親自到上述沿海城市參觀一下,不難發(fā)現當年留下的市政格局和建筑風貌,進而理解上述緣由。在此基礎上,還可以理解馬克思關于侵略者的“雙重使命”的論斷。馬克思指出:“英國在印度要完成雙重的使命:一個是破壞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另一個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2](P768)同時也可以理解毛澤東關于外國資本主義對于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影響的論述。毛澤東指出:“外國資本主義對于中國的社會經濟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基礎,破壞了城市的手工業(yè)和農民的家庭手工業(yè);另一方面,則促進了中國城鄉(xiāng)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薄暗蹏髁x侵略中國,在一方面促使中國封建社會解體,促使中國發(fā)生了資本主義因素,把一個封建社會變成了半封建的社會;但是在另一方面,它們又殘酷地統治了中國,把一個獨立的中國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國?!盵3](P626、630)在這里,需要指出:經典作家的上述論述,僅僅說明了先進國家給被侵略的落后國家造成的影響,并不說明侵略有功。相反,馬克思揭露道:其時“人類的進步”,“像可怕的異教神怪”,“用被殺害者的頭顱做酒杯”,“喝下甜美的酒漿”。[2](P773)毛澤東更加明確地指出:“帝國主義列強侵入中國的目的,決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帝國主義列強的目的和這相反,它們是要把中國變成它們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盵3](P628)改革開放以來,沿海地區(qū)被確定為前沿陣地,憑著先前形成的良好基礎,加之中央給予的優(yōu)惠政策,發(fā)展速度進一步加快,由此形成了新的不平衡。近些年來,為保證國民經濟的平衡發(fā)展,中央從大局出發(fā)確定了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讓東部地區(qū)支援西部地區(qū)的發(fā)展,同時帶動中部地區(qū)的發(fā)展。這是非常正確的戰(zhàn)略。通過實踐教學,上述正確認識的形成也就順乎自然了。再如,通過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方方面面取得的偉大成就的調查了解,可以使學生深刻認識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深刻領會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意義,進一步樹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的信念,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
總之,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會使在課堂上學到的一般知識經過實踐環(huán)節(jié),轉化上升為更高層次的理性認識。如此長期堅持下去,學生的文化知識水平和思想政治覺悟都會有所提高。由此產生多邊積極效應,教育教學效果就會得到深化。
上述教學目標要通過嚴密細致的課堂教學和精心組織的課外實踐去完成。從當前使用的由教育部社科司組編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材來看,實現知識文化目標,要靠本課教學的全過程,即講授教材上編從鴉片戰(zhàn)爭到五四運動前夜、中編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下編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三編內容。實現思想政治目標,可側重于中編和下編,即通過講授中編內容,使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通過講授下編內容,使學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編內容是中、下兩編內容的基礎,中、下兩編內容是對上編內容的深化。當然,上、中、下三編內容是互相聯系的,要處理好相互間的銜接。課堂教學必須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去展開。離開教學目標開展的教學活動,無論多么生龍活虎,都是要失敗的。要通過生動形象的口頭講述和有聲有色的多媒體演示,將一百七十多年的中國近現代史活脫脫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并讓學生記在心坎里,融化在血液中,轉變?yōu)檎_的思想政治理論觀點,落實到學習、生活以及工作中去。
實踐教學要以課堂教學內容為依托,緊緊圍繞課堂教學內容去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以課堂教學內容為基礎,讓學生去進行一些參觀、走訪、調查以及閱讀欣賞等活動,進而加深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例如,課堂講授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斗爭,課后可讓學生參觀這方面的遺址、遺跡,諸如甲午海戰(zhàn)紀念館、臺兒莊大戰(zhàn)遺址、地道戰(zhàn)遺址,等等。這樣可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中國人民英勇頑強、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收到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課堂講授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課后可讓學生閱讀當年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文獻資料,諸如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鄧中夏、蔡和森、瞿秋白等人的著作。這樣可使學生切身領會中國先進分子為什么以及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課堂講授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開展革命斗爭,課后可讓學生去觀看、閱讀、欣賞一些經典名作——電影、電視、戲劇、小說,等等。諸如,反映土地革命題材的《紅色娘子軍》《閃閃的紅星》《杜鵑山》《洪湖赤衛(wèi)隊》等,反映抗日戰(zhàn)爭題材的《地道戰(zhàn)》《地雷戰(zhàn)》《平原作戰(zhàn)》《鐵道游擊隊》《敵后武工隊》等,反映解放戰(zhàn)爭題材的《紅日》《紅嫂》《林海雪原》《保衛(wèi)延安》《渡江偵察記》等。以上資料通過圖書館或網絡媒體皆可獲得。借助藝術的感染力,會使學生受到更加深刻的教育,同時會使學生更加理解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了中國共產黨。課堂講授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課后可讓學生去訪問一些當年的參與者,通過聽他們講述當年的情形,使學生深刻理解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課堂講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內容(即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課后可讓學生去實地考察一下工廠、農村的變化,切身感受改革開放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實惠。我們認為,這樣的實踐教學活動與課堂教學大致同步,其效果互補,相得益彰。
需要指出,實踐教學以課堂教學內容為依托,只要在課堂上能夠講清楚、說明白的內容,就不需要再去經過課外實踐。課外實踐只選擇一些課堂上印象膚淺、道理難解的內容去實踐,而且要集中抓住幾個主要問題去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應該看到,現實條件不允許我們對方方面面的內容都進行實踐。只要在幾個方面確有收獲,也就可以了。還應該看到,任何實踐活動都是有目的的活動。離開課堂教學內容,隨意設計的課外實踐是沒有什么意義的。近些年來,我們發(fā)現有的老師不是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去開展實踐活動,或者好高騖遠,或者應付了事,結果收效甚微。所以,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fā),搞好實踐教學活動。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實踐教學資料豐富多彩,包括歷史遺跡、遺址,紀念場館,影視圖片,圖書文字,等等。在選擇這些素材時,要本著節(jié)約時間、節(jié)約經費、節(jié)約人力物力的原則,就近取材。
近些年來,全國各地開辟了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就中央來看,有革命圣地井岡山、延安、西柏坡等,還有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紀念館、淮海戰(zhàn)役紀念館、中共一大會址等。就地方來看,以山東為例,有臺兒莊大戰(zhàn)遺址、華東烈士陵園、鐵道游擊隊影視城、王盡美烈士紀念館、甲午海戰(zhàn)紀念館、青島市革命烈士紀念館、中共青島黨史紀念館、青島炮臺山遺址,等等。在課堂教學當中,可以結合教學內容,有意識地給學生介紹上述場所,讓學生自發(fā)地或有組織地前往參觀憑吊,從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針對教師所教班級、人數較多的現狀,可以讓學生結合班級活動,由班級干部去組織?;顒舆^后,寫出心得體會。
經典影視資料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實踐教學中方便可取的素材。例如,在講授第一章“反對外國侵略的斗爭”時,可提及電影《火燒圓明園》《甲午風云》等;在講授第二章“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時,可提及電視劇《太平天國》;在講授第三章“辛亥革命與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時,可提及電視劇《辛亥革命》;在講授第四章“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時,可提及電影《建黨偉業(yè)》;在講授第五章“中國革命的新道路”時,可提及電視劇《井岡山》;在講授第六章“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時,可提及電影《地道戰(zhàn)》《地雷戰(zhàn)》《小兵張嘎》等;在講授第七章“為新中國而奮斗”時,可提及電影《渡江偵察記》《開國大典》等;在講授抗美援朝的內容時,可提及電影《上甘嶺》《英雄兒女》等。藝術的魅力是無窮的,藝術的感染力是強大的。對于上述作品,學生愛看愿聽,當然從中受到教育也是必然的。我們設想,在一學期的教學中,可以抽出一到兩次課組織播放影視片,而且現在大都具備這樣的條件——利用多媒體教室即可完成。之后,讓學生寫觀后感。其他不能利用課堂教學時間播放的,可讓學生通過網絡媒體自行收看。
小說等文學作品也可以融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實踐教學中來。上述影視作品起初大都以小說等形式問世的,因此,可要求學生去閱讀這些作品。此外,還有一些傳世之作值得閱讀。諸如魯迅的《阿Q正傳》《祝福》,巴金的《家》《春》《秋》,茅盾的《子夜》,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楊沫的《青春之歌》,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等等。這些作品充滿著強烈的反帝反封建思想,藝術水平高,感染力強,讀后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
相對于擔負著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特殊任務而言,革命現代京劇《紅色娘子軍》《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等,也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實踐教學一份不可多得的素材。這些作品雖然產生于“文革”期間(或稍前),但是,其思想性與階級立場從總體上來看是正確的——歌頌共產黨、歌頌毛主席、歌頌工農兵,憎恨舊社會、憎恨帝國主義、憎恨封建主義,同情中華民族的遭遇,同情中國人民的苦難,向往自由,追求幸福!其藝術性,在當時堪稱千錘百煉,現在看來也不容易超越。例如,《紅色娘子軍》中的洪常青代表了共產黨領導農民鬧革命的形象,《紅燈記》中的李玉和代表了工人階級革命意志堅定、不怕犧牲的形象,《沙家浜》中的阿慶嫂代表了地下共產黨員沉著機智的形象,《智取威虎山》中的楊子榮代表了人民子弟兵不畏艱險的形象,等等。我們認為,上述作品典型人物所表現出來的高貴品質,與今天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一致的??梢哉f,這些作品在藝術手法上都是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的完美結合,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倘若能夠很好地利用這些作品,可以淡化拜金主義的不良影響,可以減少色情橫流的不良影響,可以抵制靡靡之音的不良影響!這些作品是當今大學生比較陌生的,讓他(她)們去欣賞,還有一種新鮮感、歷史感,想必教育教學效果會更好。為此,可以結合教學內容,拿出一部作品讓學生在課堂上收看欣賞。通過讓學生寫觀后感,暢談自己的收獲——圍繞一個側面,抓住一個情節(jié),談談自己在思想心靈上所受到的教育。
所謂就近取材原則,就是結合教學內容,選擇一些最容易得到的實踐教學素材,包括學校及周邊、圖書館、資料室和網絡平臺等。另外,也包括學生家鄉(xiāng)及其他利用節(jié)假日容易到達的地方。因為我們執(zhí)教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畢竟是公共思想政治理論課,每位教師往往承擔著上千名學生的教學任務,分布在不同的院系班級,時間緊,任務重,這就決定了集體走出校門實施實踐教學是很不容易的,甚至是難以做到的。所以,就近取材便成為我們從實際出發(fā)而做出的原則規(guī)定。而且,所謂實踐未必都是轟轟烈烈,實際上,只要將主觀見之于客觀的內容付諸實施,就是實踐。具體到《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實踐教學而論,只要將教學目的通過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而實現了,也就成了。
總之,《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實踐教學勢在必行,而實施實踐教學又困難重重。這就要求我們根據當前實際,結合教學內容和要求,選擇恰當的方式、方法和路徑,精心組織實施,以圓滿實現開設本課程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社會科學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1949—2006)[Z].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