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芳
(山西省運城市護理職業(yè)學院,044000)
面癱亦稱口眼歪斜、面神經麻痹,俗稱“歪嘴巴”。傳統(tǒng)治療方法對該病有非常好的治療效果。2012年1~5月,筆者在臨床上采用推拿配合艾灸治療面癱30例,獲得良好效果,總結如下。
30例均為門診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齡6個月~60歲;病程最短1d,最長3個月;面癱部位左側14例,右側16例。
診斷標準[1]:①起病突然。②患側眼裂大、眼瞼不能閉合、流淚、額紋消失、不能皺眉。③患側鼻唇溝變淺或平坦,口角低并向健側牽引。④根據損害部位不同而又有舌前2/3味覺障礙,聽覺障礙,乳突部或外耳道疼痛等。
排除標準:①因腦血管病、顱腦骨折、顱內腫瘤等造成的面神經損害。②妊娠或哺乳期婦女,精神病患者。③合并有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疾病者。④治療不全,中途放棄治療的患者。
1.推拿:中指指腹自迎香沿鼻梁推至印堂,反復9次;大拇指指腹自印堂點按至神庭再到頭維,反復9次;大拇指指腹自睛明向上推揉經攢竹、魚腰到太陽至率谷,反復9次;用食指、中指、無名指自四白至下關,自迎香經顴髎至聽宮,自人中到地倉經頰車至翳風,自承漿至大迎推揉,反復操作9次;用掌擦法反復摩擦患側面部,以透熱為度;用掌心顫撫眼球,接著用掃散法自患側太陽至風池;最后點揉風池、翳風、合谷,拿肩井結束。以上手法治療要輕柔,力量要適中,并做到柔中帶剛,以達深透。每天或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2.艾灸:取患者翳風、牽正穴處施以隔姜灸,將鮮姜切成直徑2~3cm、厚0.2~0.3cm的兩個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將姜片分別置于翳風、牽正穴處,再將艾炷放在姜片上點燃施灸,每日灸7~9壯。取下關、頰車、地倉、合谷、陽白、迎香穴,艾條溫和灸,每日施灸1次,每穴灸10~15min,10次為1個療程。
療程標準:癥狀和體征消失,面部表情肌運動恢復正常者為治愈。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說話或笑時口角微有歪斜者為有效。癥狀和體征有改善,面部表情肌活動有進步,但額紋和鼻唇溝仍未恢復者為好轉。
治療結果:治療3個療程后,治愈23例,有效4例,好轉3例,總有效率100%。其中1個療程見效20例,2個療程見效8例,3個療程見效2例。
患者,男,21歲,2012年3月9日初診。1周前騎摩托車外出,歸家后即感右側外耳道疼痛。次日晨起,感覺右側面部不適,漱口時水往口外流出,嘴角偏向左側。經西醫(yī)治療無效。查右側額紋消失,右側鼻唇溝平坦,口角偏向左側,右側閉合不全露睛,右側面部板滯。診斷為風寒外襲引起的周圍性面癱。因患者懼怕針刺,經推拿配合艾灸治療10次后痊愈,隨診至今一切正常。
西醫(yī)學認為,周圍性面癱多由局部營養(yǎng)面神經的血管感受風寒而痙攣導致面神經組織的無菌性炎癥、水腫,甚至變性的功能障礙,致使患側表情肌癱瘓而發(fā)病。針灸能通過消炎、改善血液循環(huán)等作用改善局部供氧需要,加速神經水腫吸收,促進肌力恢復,從而使面神經和表情肌功能恢復正常。
面癱多因人體正氣不足,脈絡空虛,風寒或風熱之邪乘虛而入,侵襲面部經絡,導致氣血痹阻,經筋失養(yǎng),筋肉縱緩不收而發(fā)病。因手足三陽經均經頭面部,分布在額、目上、目下、目外眥、鼻旁、頜、耳前、耳后、頰、口旁等處,故病邪阻滯于面部經絡,導致陽明、少陽、太陽經絡功能失調,使其經筋失養(yǎng)而面癱。治療上多采用祛風散寒、養(yǎng)血通絡、疏筋牽正之法。推拿與艾灸作為中醫(yī)外治方法具有安全、簡便、無痛苦的特點。推拿手法具有活血化瘀、理筋整復、舒筋活絡的作用。配合艾灸溫通經絡,活血逐痹,正好達到面癱治療所需的效果。由于外邪多侵犯的是面部經絡,“頭為諸陽之會”,所以取穴上除局部穴位外,重點選取陽經上的腧穴。翳風穴位于耳垂后方,下頜角與乳突之間凹陷中,是手足少陽經的交會穴,同時穴位深部為面神經干從顱骨穿出處,隔姜灸翳風穴對于消除急性期面神經水腫有重要作用。牽正穴為經外奇穴,位于耳垂前0.5~1寸,其穴位下布有面神經分支,采用隔姜灸,對于消除急性期面神經水腫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兩穴共用可以更好地起到疏筋、活血通絡作用。地倉、頰車為足陽明胃經的腧穴,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又是四總穴之一,《四總穴歌》中提到:“面口合谷收”,說明合谷與口面部關系密切。地倉、頰車、合谷三穴合用可調暢陽明經氣。局部采用迎香、陽白、太陽等穴可以很好地疏通面部氣血,達到“通則不痛”的效果??傊?,諸穴同用,具有疏風通絡、行氣活血、通經調氣作用,故治療面癱效果好。
[1]貝政平.3200個內科疾病診斷標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