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芬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統(tǒng)常見病和多發(fā)病,是一種可以預防和可以治療的疾病,起病多緩慢,病程較長,主要癥狀為慢性咳嗽、咳痰反復出現(xiàn),運動時出現(xiàn)氣促、呼吸困難,進而在輕微活動甚至靜息時出現(xiàn)呼吸困難。對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護理方法進行分析如下。
本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46~82歲,平均66歲。診斷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標準[1],患病時間3~20年,平均11年。
2.1 一般護理 居住環(huán)境清潔、干凈,空氣新鮮流通、溫暖濕潤,室內(nèi)空氣定期消毒,保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冬季注意保暖,避免直接吸入冷空氣。急性期臥床休息,久病無力患者多取端坐位或半坐位,晚期采取上身前傾位,以利于呼吸。緩解期可行全身運動鍛煉結(jié)合呼吸鍛煉,可進行步行、騎自行車、氣功、太極拳、家庭勞動等,鍛煉方式、速度及距離根據(jù)身體狀況而定,以不感疲勞、不加重癥狀為度。呼吸功的增加可使熱量和蛋白質(zhì)消耗增多。因此,應鼓勵患者攝入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少量多餐,多食新鮮蔬菜水果,以供給足夠的營養(yǎng),滿足機體代謝需要;無心、腎功能不全時應多飲水,以稀釋痰液、補充水分。避免餐前和進餐時過多飲水;餐后避免平臥,以利于消化;腹脹患者進軟食,細嚼慢咽;避免進產(chǎn)氣食物,如汽水、啤酒、豆類、馬鈴薯和胡蘿卜;避免攝入易致便秘的食物,如油煎物、干果、堅果等。
2.2 病情觀察 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神志、尿量,尤其注意呼吸頻率、節(jié)律、深度及呼吸困難程度;除監(jiān)測生命體征外,應著重觀察患者的神志,如出現(xiàn)晝睡夜醒、精神錯亂、狂躁或表情淡漠、神志恍惚等表現(xiàn)時應立即通知醫(yī)生并協(xié)助搶救。觀察咳嗽、咳痰情況,包括痰液的顏色、量、性狀,以及咳痰是否通暢;注意有無并發(fā)癥發(fā)生。
2.3 用藥護理 遵醫(yī)囑給予抗感染治療,有效地控制呼吸道感染;按醫(yī)囑合理使用止咳、祛痰、解痙平喘藥或給予超聲霧化吸入,注意觀察,防止藥物不良反應;禁止隨意使用強鎮(zhèn)咳、安眠、鎮(zhèn)靜、止痛和麻醉等藥,以免抑制呼吸或抑制咳嗽反射[2]。β2受體激動藥的不良反應包括手部震顫、心悸等,冠心病或嚴重心血管病患者應慎用??鼓憠A藥不良反應較輕,如口干等,但若患有青光眼或前列腺肥大則慎用。
2.4 對癥護理
2.4.1 氧療護理 阻塞性肺氣腫患者長期二氧化碳潴留,主要依靠缺氧來興奮呼吸中樞,如吸入高濃度氧,解除了缺氧對中樞的興奮作用,可導致呼吸受抑制,加重二氧化碳潴留。改善組織缺氧,又能避免因缺氧狀態(tài)解除而抑制呼吸中樞。
2.4.2 促進痰液排泄 神志清醒能咳嗽的患者,讓患者坐位或立位,身體稍前傾,先行數(shù)次深而緩慢的腹式呼吸,于深吸氣末屏氣幾秒,繼而咳嗽2~3次,使痰到咽部附近,再用力咳嗽將痰排出,用力咳嗽時收縮腹肌,腹壁回縮。或用自己的手按壓上腹部,幫助咳痰。進行有效咳嗽時,必須保證呼吸道通暢,以防止肺不張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注意經(jīng)常變換體位有利于痰液咳出。久病體弱、長期臥床、排痰無力的患者采取胸部叩擊與胸壁震蕩。監(jiān)測生命體征并進行肺部聽診,以明確痰鳴音或濕啰音的部位和性質(zhì);宜用薄層布保護胸廓部位,避免直接叩擊引起皮膚發(fā)紅。胸部叩擊法為患者取側(cè)臥位,操作者手指和拇指并攏,手背隆起,指關(guān)節(jié)微屈,以手腕力量,從肺底由下向上、由外向內(nèi)叩拍胸壁,振動氣道,邊叩邊鼓勵患者咳嗽,以促進痰液排出,每側(cè)肺葉反復叩擊1~3 min。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濕化氣道,稀釋痰液。
2.4.3 呼吸功能鍛煉 COPD患者常通過增加呼吸頻率來代償呼吸,這種代償多有賴于輔助呼吸肌的參與,患者容易疲勞。因此,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進行縮唇呼吸、腹式呼吸、吸氣阻力器等呼吸鍛煉,以加強胸、腹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改善呼吸功能。
患者多年老體弱、病程長、飽受疾病折磨,入院時由于缺氧、感染,情緒緊張、失眠、焦慮甚至煩躁從而加重缺氧,因此,應在精神上安慰、體貼和鼓勵患者,消除患者煩躁和恐懼心理,使患者充分了解治療、護理的措施,以便更好地配合,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醫(yī)護人員可與家屬相互協(xié)作,指導患者學習緩解焦慮的技巧如聽音樂、散步、看報等。
[1] 尤黎明.內(nèi)科護理學.第 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