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組
(政協(xié)浙江省科技教育委員會,浙江 杭州 310025)
浙江省高度重視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問題,按照“以流入地政府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的原則,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滿足符合條件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的基本需要。2011年,全省共有1192243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城鎮(zhèn)接受義務教育,其中在公辦學校就讀的有971372人,占81.5%;在民辦學校就讀的有220871人,占18.5%。在城鎮(zhèn)接受義務教育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中,本省戶籍的有164730人,占13.8%;外省戶籍的有1027513人,占86.2%。①褚子育:《五大方面著手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2011年12月23日,http://biz.zjol.com.cn/05biz/system/2011/12/23/018099554.shtml.
2012年以來,浙江省政協(xié)科技教育委員會在徐輝副主席的帶領下,就浙江“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問題進行專題調研,聽取教育行政部門的情況介紹,召開省政協(xié)委員、有關專家、部分學校負責人座談會,到紹興、湖州、衢州等市縣實地調研,旨在了解新情況、新問題,探討新思路、新方法,為切實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建言獻策。
龐大的進城務工人群帶來的子女教育問題,涉及方方面面,不是一下子就能消化或解決的。目前,浙江省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仍存在以下問題。
隨著浙江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外來人口大量流入。2010年全省外來人口為1182.4萬人,占常住人口的21.7%,與2000年相比,增加813.5萬人,增幅高達220.5%,年均增長12.4%。溫州、寧波、杭州是省外流入人口最多的三個市,占2010年外來人口的54.6%。①浙江省統(tǒng)計局:《浙江省外來人口的研究與分析》,2011年 11月22日,http://www.zj.stats.gov.cn/art/2011/11/22/art_281_48045.html.與此同時,少年兒童人口激增。據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全省在校小學生和初中生中,來自省外的學生分別占17.2%和9.3%,其中,寧波市、嘉興市在校小學生中省外生源的學生分別達到28.1%和26.5%,即每4個小學生中就有1人以上來自省外。外來人口的大量流入,從根本上說,反映了浙江省產業(yè)層次低、勞動密集型企業(yè)多以及粗放式生產方式等現狀。進城務工人員及子女大量流入,使教育的供求出現嚴重的短缺,現有的教育容量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轉學現象較為頻繁。據杭州市余杭區(qū)的數據統(tǒng)計,一般學校每學期學生的變動率均在30%以上(指轉入與轉出),其他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情況也較類似。由于外來學生流動性較大,難以預測,更難以規(guī)劃,給各地教育發(fā)展計劃的制訂、教學人員編制的落實、教育設施設備的投入帶來了很多不確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和管理。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其家人就業(yè)的不確定性。進城務工人員沒有相對固定的工作和居所,在不同的城市、區(qū)域隨機流動,其子女就不可避免地要轉學。二是由原有的高考政策所致。原有的高考政策規(guī)定,考生只能在戶籍所在省(市)參加高考,因此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只能選擇返回原籍讀高中。
不少學校反映,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雖然能吃苦耐勞,經得起挫折,但往往存在自卑、膽怯的心理,有的學生性格比較內向,溝通能力較差。這一問題的出現主要與他們的生存環(huán)境較差和家庭教育缺失有關。從地區(qū)來源看:外來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2010年安徽、江西和貴州位列前三。從父母受教育程度看:2010年外來人口中初中、小學和未上過學的人口分別占57.1%、26.4%和2.1%,初中及以下人口比重合計為85.6%。從父母從事的職業(yè)看:2010年,省外流入人口三次產業(yè)的就業(yè)人口比重分別為1.2%、75.7%和23.1%,第二產業(yè)仍然是吸納省外人口就業(yè)的主渠道,就業(yè)結構繼續(xù)延續(xù)“二三一”結構。②浙江省統(tǒng)計局:《浙江省外來人口的研究與分析》,2011年 11月22日,http://www.zj.stats.gov.cn/art/2011/11/22/art_281_48045.html.這些情況導致外來務工家庭沒有能力和時間給予孩子更多的教育,不同程度地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
目前,浙江民辦的民工子弟學校無論是在發(fā)展規(guī)劃,還是在經費保障或師資條件等方面,都與公辦學校存在相當大的距離。部分民辦的民工子弟學校校園狹小、校舍陳舊、設施簡陋、學生過度擁擠。至于現代化教學手段、圖書館建設、文體活動器具更是無從談起。硬件設施不足還帶來消防安全、醫(yī)療衛(wèi)生、食品安全、校車安全等多種隱患。另外民工子弟學校的師資力量非常薄弱,相當一部分教師缺乏專業(yè)訓練,教育技能和教學水平較低。大部分學校缺乏音樂、體育和美術等方面的專業(yè)教師,相應課程的開設存在很大困難。與此同時,教師的工作任務重,待遇低。
針對以上問題,浙江省現階段已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如下四個。
一是政府主導,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提供基本保障。根據國務院的有關文件精神,從2004年起,浙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特別是2008年,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工作的意見》③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工作的意見》(浙政發(fā)〔2008〕69號),2008年11月2日。,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接受義務教育進行更明確的規(guī)定,從法律和政策層面保障他們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各級政府加大資金投入,統(tǒng)籌資源配置,改善辦學條件,納入業(yè)績考核,為符合條件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提供基本保障。
二是公辦為主,促進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與本地戶籍學生相互融合。積極鼓勵全日制公辦中小學挖掘潛力,接受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采取隨班就讀形式,提供與本地戶籍學生同樣的義務教育,接受城市文明的熏陶,促進相互的融合。此外,根據實際情況,將布局調整后條件較好的閑置校舍進行整修或改建,獨立設置公辦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學校,專門招收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有效緩解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的需求。
三是民辦為輔,多渠道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義務教育問題。目前,浙江還有500多所民辦民工子女學校,這是現階段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問題的輔助力量。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注重規(guī)范管理,及時糾正辦學過程中的違規(guī)行為,逐步規(guī)范教學秩序。加強業(yè)務指導,幫助學校完善課程設置,將校長、教師納入培訓計劃,還采取與公辦學校結對的辦法,提高教學質量。此外,在政策和經費上予以支持,保證學生同樣享受經費減免政策和營養(yǎng)午餐等待遇。
四是齊抓共管,形成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問題的合力。各級黨委政府思想上高度重視,把做好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義務教育作為新時期賦予的歷史使命,上升到促進社會和諧、提高中華民族素質的戰(zhàn)略高度來謀劃。職能部門明確責任,加強協(xié)作,尤其是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主動與公安、建設、消防、衛(wèi)生以及物價等部門加強聯(lián)系,積極配合,形成共識,抓好落實。社會各界普遍關注,有的還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捐錢捐物,提供支持。
從現階段來看,以上措施雖取得一定成效,但還有待于加強和優(yōu)化。鑒于此,課題組提出以下對策,以供決策部門參考。
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既是教育應有的內在責任,也是社會賦予的歷史使命,更是一項事關和諧社會建設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我們用戰(zhàn)略眼光審視其中的深刻意義。目前浙江正處于城市化不斷推進的過程,城鎮(zhèn)人口快速膨脹,全省人口增長還將持續(xù)一段時期,并且今后一段時期內常住人口的增長仍然以外來人口為主。不過,受資源、環(huán)境、基礎設施等條件的限制,外來人口規(guī)模不能無限擴大,不能盲目擴張,而是需要調控。因此,政府部門要加強對進城務工人員的宏觀規(guī)劃,將進城務工人員的管理與服務納入整個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之中,建立起有進有出的人口流動機制,推動外來人口有序流動。
外來人口的規(guī)模和素質結構,直接取決于浙江省產業(yè)發(fā)展對勞動力的需求,而勞動力的需求又受浙江省三次產業(yè)的發(fā)展水平及其勞動生產率的影響。因此,要通過發(fā)展生產性服務業(yè)為突破口來促進現代服務業(yè)的加快發(fā)展,進而推進浙江省第二、第三產業(yè)的融合聯(lián)動發(fā)展,提高三次產業(yè)的科技含量和對勞動力的需求層次,降低對低層次勞動力的需求,建立起利用產業(yè)引導和就業(yè)調控并行的全省人口規(guī)模調控機制。
要整合資源,不斷提高公辦學校接收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讀書的比重。各級財政應將民工子女教育經費納入預算統(tǒng)籌考慮。按照中小學布局和建設規(guī)劃落實學校建設資金,確保學校建設進度,滿足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的需要。按學校實際在校生數(包括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和公用經費撥款定額安排公用經費,確保學校正常運轉。編制部門要根據接收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數量,合理核定學校的教職工編制,配齊配足教師,落實教師工資,確保學校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目前,根據國家有關政策,高中畢業(yè)生必須在戶籍所在省(市)報名參加高考。浙江省已全面實施高中新課程,所用高中教材、高考方案與其他省市不同,外省戶籍學生在浙江省讀普通高中,將對其今后回戶籍所在省(市)參加高考帶來不利影響。有關部門要加強政策研究,建議中央對國家高考政策適當調整,允許符合一定條件的外省(市)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流入省(市)參加高考。流入省(市)相應也可打開升讀普通高中教育的通道,切實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初中后教育問題。
各地政府應摸清當地民辦民工子弟學校的底,對條件極差、不適宜辦學,甚至影響學生安全的學校,應當在妥善安置好學生的前提下終止辦學。對基本符合辦學條件的學校,可依法納入管理范圍,并給予政策扶持。如:建立公辦學校校長和教師支教制度,派出公辦學校校級領導和教師到民工子弟學校任職或從教;制定擔任民工子弟學校校長和教師資格條件,把好教師入口關;在開展教學研究、教師培訓等活動時,積極吸納民工子弟學校教師的參與;依法保障民工子弟學校教師待遇,建立健全養(yǎng)老、失業(yè)、醫(yī)療、工傷和生育保險制度,督促舉辦者努力改善教師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切實解決教師的后顧之憂,維護教師的合法權益。
各級教育部門要按照就近免試入學的原則,合理劃分就讀片區(qū),安排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讀。凡經教育行政部門安排進入學校就讀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學校一律按當地政府規(guī)定的項目和標準收費,不得加收其他費用,同時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納入政府資助范圍。在“評優(yōu)評先”“入隊入團”“課外活動”等方面,要與當地學生一視同仁。針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流動性大、學習基礎相對薄弱的情況,學校要主動關心和幫助他們克服各種心理和學習障礙,使他們融入集體,保證學習進度。學校可通過舉辦“家長學?!钡刃问剑訌娕c家長的溝通,使家長更多地參與學校教育工作,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促進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