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意娜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體育教學部,浙江 杭州 310018)
高校作為學校體育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的最后階段,其作用和成效至關重要。然而陽光體育運動在促進高校體育較快轉變的同時,也暴露出不少的問題,在對當前大學生課外參與陽光體育運動進行的大量調研分析中發(fā)現(xiàn),阻礙陽光體育運動在高校推進的主要原因有:學生鍛煉意識薄弱導致鍛煉行為堅持不夠;學生身體及鍛煉水平存在明顯差異,缺少專人及有針對性的組織指導;受到運動場地器材使用及其管理的低效能限制,導致大多數(shù)學生無法規(guī)律性地堅持體育鍛煉;校園體育文化氛圍不濃厚,導致學生體育鍛煉參與意識和行為下降;缺乏監(jiān)督和監(jiān)測,尤其是對于學生參與過程評價,導致學生鍛煉無目標化,影響體育鍛煉行為的堅持性[4-13]。如何更好地開展大學生課外陽光體育運動,增強學生體育鍛煉意識,促進不同身體健康及運動水平學生的體育鍛煉堅持,從而提高身體素質,以怎樣的途徑實現(xiàn)“陽光體育運動”的實時評價,如何進行監(jiān)督和監(jiān)測,這些問題值得進行深入地探討和研究。
全國體育工作會議精神中強調把校園競賽組織起來,要把學校體育工作的重點放在群眾性體育活動上,形成人人參與,個個爭先的學校體育運動的氛圍,創(chuàng)造生龍活虎、生動活潑、生機勃勃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1-3]。高校校園內開展各類的體育競賽是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一般由校、院、系、年級、班級、學生社團或單項體育協(xié)會等組織,受眾面廣,是展示和傳播校園文化的窗口,是推進陽光體育運動開展的有效載體。
本研究將以高校校園體育賽事為切入點,創(chuàng)建“多級校園陽光體育賽事網絡”,探索實現(xiàn)高校陽光體育運動的實施途徑,從可操作的層面上給予“陽光體育運動”的管理、實施、評價提供了方法,探究形成校園陽光體育活動開展的長效及評價機制。
“陽光體育運動”的實質是促進學生體育鍛煉參與意識和行為的培養(yǎng),即形成鍛煉堅持,從而提高身體素質,促進健康。2008 年陳善平等人提出的鍛煉堅持機制解釋結構模型和鍛煉堅持認知決策模型具有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它的學生鍛煉行為和健康促進系統(tǒng)給本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jù)[18]。
該理論經過大量的實證研究證明大學生是否堅持鍛煉直接取決于他對鍛煉的心理承諾程度,鍛煉承諾是通過動機定向、鍛煉效果評價、堅持鍛煉行為可能性來預測三個認知決策過程產生的結果。在3 個心理決策過程變量中,鍛煉效果評價對鍛煉承諾的決定作用最大。在鍛煉行為堅持階段,怎樣提高鍛煉的效果,改善個體對鍛煉的評價,才是保持鍛煉行為持續(xù)的最重要的途徑。大學生認知的個體和社會環(huán)境等影響因素是作為心理決策的前因變量,其中興趣偏好、個人投入、運動能力、參與機會、社會支持、交往表現(xiàn)機會、鍛煉條件和鍛煉氛圍對鍛煉堅持行為具有促進和加強的作用[18]。注重個人因素中的興趣愛好、個人投入、運動能力,也就是說明要增強學生的鍛煉認知,提高鍛煉效果,從而促進鍛煉行為的堅持。提高鍛煉效果評價,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性別和體質狀況,分層次,分項目地引導他們進行各類的體育活動,為他們提供不同的參與平臺,使每個鍛煉者都能有一定的目標性及競爭性。而社會因素中的社會支持、交往表現(xiàn)機會、鍛煉氛圍也正說明,需要給大學生營造一種運動交往的氛圍,形成一定社會約束,進而促進鍛煉承諾。這為本研究設立多級校園體育賽事網絡的構想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參考。多級校園體育賽事的構建,可以讓每個大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愛好,不同的運動能力及可投入的時間,精力等等,自主選擇參與運動。同時,由于是競賽的形式,自然會形成一定的社會支持、更多的交往表現(xiàn)的機會和良好的鍛煉氛圍,從而切實實現(xiàn)人人參與,個個爭先的校園體育氛圍。
在社會網絡理論領域,Mitchell(1969)認為社會網絡是一群特定的個人之間的一組獨特的聯(lián)系。從知識學習的視角看,聯(lián)結密度保證網絡成員與足夠多的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和學習關系(Gilsing&Nooteboom,2005)[17],利于在伙伴間共享標準或規(guī)范,進而有助于訣竅和隱性知識的交換。而在計算機高度發(fā)展的今天,運用互聯(lián)網技術實現(xiàn)社會性網絡已經非常普遍,稱為社會性網絡服務(SNS)。現(xiàn)實社會中,人與人的交流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介紹、握手來形成一個朋友圈、聯(lián)系圈的,每個人不需要直接認識所有人,只需要通過他的朋友,朋友的朋友,就能促成一次握手。而普通的網絡交際,則大多數(shù)通過某些平臺來實現(xiàn),比如將自己放到一個平臺中去,讓很多人看到,并且聯(lián)系你,認識你。社會性交際優(yōu)點是可靠,但代價較高;平臺式的網絡交際優(yōu)點是成本低,但不可靠。結合兩者,在網絡中拷貝社會性交際的機制,就可以通過低成本建立一個真實度很高、非??煽康木W絡圈,這就是SNS。本研究擬運用SNS 的技術,讓學校里與運動相關的各類人群,通過網絡根據(jù)不同的院系、年級和不同項目,可以找到各種各樣的良師益友。而且通過現(xiàn)實中的運動,雙方存在直接的見面和接觸。這樣,通過線上和線下的結合,則可以建立相當可靠和真實的運動好友圈,形成濃厚的校園體育氛圍,進而促進個體的體育鍛煉參與,以提高運動能力及運動效果。
多級校園陽光體育賽事網絡是指以高校的校園陽光體育賽事的組織、管理、運行及效果評價為主要對象,通過體育骨干、裁判員培養(yǎng)實踐為輔助的方法,根據(jù)學生所在班級、年級、院系、學校,以個人或團體進行個體、班級、年級、系部及院級之間5 級賽事的運作,形成課內外一體化的多級別的校園體育賽事網絡。整個網絡由4 部分構成,包括多級校園陽光體育賽事組織管理機制、體育骨干的培養(yǎng)機制、裁判員培訓實踐機制及評價激勵機制。
圖2 高校多級校園陽光體育賽事網絡模型
將校園內各類各級體育競賽整合統(tǒng)一管理,建立不同層次運動人群的體育活動組織或體育俱樂部,此觀點與楊小帆的研究相似[16]。并利用“網格”化管理與“扁平”化處理相結合,利用學生體育課,將任課教師與所教學生人數(shù)進行網格劃分進行垂直管理,把大群體按任課教師所教班級為單位分成若干小群體,使任課教師與學生建立指導、監(jiān)控、反饋的機制,將課內向課外延伸,實現(xiàn)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有效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陽光體育活動,以保證全面有序、分層次地實效管理。
高校學生體育骨干自身素質的好壞直接影響校園各類各級體育競賽的開展,他們是賽事的主要組織者和參加者。因此對他們進行有計劃的培養(yǎng)機制,有助于促進校園體育競賽的開展,更有助于陽光體育運動地廣泛實施。體育骨干培訓機制包括三部分:選拔機制、定期培訓機制、考核晉升機制。本研究將體育骨干細分為兩類:一類是校學生會、院級學生會及體育俱樂部主要負責的學生干部;二類是各類運動項目運動技術水平較高,自我提高意識強烈,愿意為大家服務的學生。針對一類體育骨干主要進行業(yè)務管理能力培訓,定期進行學校體育工作的組織管理、協(xié)調配合等能力的培養(yǎng)、實行例會制等,其考核晉升的方法主要以考核他們負責的校園各類體育競賽的組織、管理、運行的情況。運動技術能力培訓主要針對二類體育骨干,實行分項目分級別的培訓和考核晉升機制,授予三種級別的校園體育指導員稱號。以最高級別校園體育指導員為例:通過規(guī)定時數(shù)的理論及技能培訓,并完成規(guī)定時數(shù)的實踐任務,方可申請和考核。考核通過后其主要任務是培訓低級別的學生進行日常體育活動,其次有資格入選校隊,代表學校參加高級別的比賽。所有的體育骨干,每學年進行考核,均實行統(tǒng)一注冊管理。
高校各類體育競賽的開展中,學生裁判員是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他們的專業(yè)水平、工作能力直接影響到競賽的公平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以及競賽的觀賞性。裁判員培訓機制包括三部分:培訓機制、實踐機制、晉升管理機制。培訓機制包括:培訓項目選擇、培訓內容、培訓方法、考核方式等。通過培訓考核的裁判員方可上崗,以勤工儉學的方式為學生裁判提供實踐的機會。裁判員的實踐及晉升管理機制實行校園裁判員等級制的實踐晉升機制,對裁判員參與校園各類體育競賽工作的比賽級別、裁判崗位、工作數(shù)量、工作評價進行量化標準,達到標準要求的可以晉升高級別的裁判員。對于所有級別的裁判員進行統(tǒng)一注冊管理,發(fā)放統(tǒng)一著裝,使校園內各級體育競賽都更規(guī)范化,吸引更多的體育愛好者參與競賽。
健全的機制是保障陽光體育運動開展形成長效性,因而要注重陽光體育運動開展情況的評估,并建立一系列有效的反饋、評價、公告制度[15]。校園各類體育競賽的管理也需要進行實時的監(jiān)測與評價,主要包括各級參與行為的評價、各級組織管理的評價、《全國體育鍛煉標準》的評價等。適當?shù)募顧C制有助于推動陽光體育運動更進一步深入人心,激發(fā)全校師生的參與熱情。多級校園陽光體育賽事的激勵機制主要包括樹立典型、鼓勵參與、增加獎項等。以點帶面,人人參與,以榜樣的精神帶動和影響整個校園,為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營造良好的校園體育氛圍。
融合計算機管理技術、GSM/GPRS 移動無線網絡、Internet 網絡技術和以學生為中心的管理方式,利用SAAS 服務模式,整合和利用校園陽光體育賽事相關的運動場館、俱樂部、裁判員等各類資源,為學生、教師及教育管理層提供高效、便捷、優(yōu)質的體育運動服務,共包括5 個系統(tǒng):學生運動員注冊管理系統(tǒng)、裁判員注冊管理系統(tǒng)、校園體育場地設施管理系統(tǒng)、校園自主約戰(zhàn)管理系統(tǒng)、校園體育賽事評價管理系統(tǒng)。
多級校園陽光體育賽事網絡機制的構建,為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根據(jù)全國學校體育工作會議的要求,學校要把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課外體育活動作為日常教育工作和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要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周末、假期堅持體育鍛煉[3]。鼓勵學生走向操場、走進大自然、走到陽光下,形成青少年體育鍛煉的熱潮,增強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榮譽感和自覺性。
本研究使用現(xiàn)代的高科技手段,利用互聯(lián)網的強大功能,對學校體育運動資源的管理方式、服務模式和技術進行了革命性突破。主要通過CSP 的操作平臺運行與管理,其核心任務是“整合校園體育資源信息、提供運動參與管理評價平臺”。CSP 的運行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鍛煉的“四自由”:自由選擇運動項目,自由選擇運動時間,自由選擇運動地點,自由選擇運動對手;學校管理的“六自助”:自助累計每個學生的活動量觀察體育行為,自助與學生的體育課成績相結合,自助匯總全校、各個院系、年級、班級、每個在校學生的運動情況與排名,自助匯總評價分析班級、年級、院級、校級的陽光體育活動參與、組織狀況,自助管理分配校園體育場館設施,自助管理和監(jiān)督裁判員、體育骨干的工作、量化等級標準。
3.2.1 實現(xiàn)高校陽光體育運動管理的“自動化和長效化”
通過CSP 的運作,學校體育部門及相關職能部門了解學生的運動愛好,為學校教學改革提供支持,為學生運動水平評定提供依據(jù),使各級職能部門能及時了解監(jiān)測各校、院的學生體質狀況及陽光體育活動參與的體育行為狀況。
3.2.2 實現(xiàn)大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課內外一體化”
通過多級校園體育賽事網絡的構建,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陽光體育活動參與方式。通過學生參與校園體育賽事的信息采集,建立個人積分數(shù)據(jù)庫,使學生體育參與積分與體育課程的成績掛鉤,使課外體育活動成為體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3.2.3 實現(xiàn)大學生陽光體育運動參與的“自主性和趣味性”
通過CSP 運作,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意愿,自由分配時間,自由選擇項目,通過趣味性的約戰(zhàn)來提升學生參與運動的熱情,增強青少年的體質,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
3.2.4 實現(xiàn)高校校園陽光體育賽事的“規(guī)范性和觀賞性”
通過CSP 的運作,使經過系統(tǒng)培訓的學生體育骨干、裁判員參與賽事,強化體育賽事的規(guī)范化,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增強各級比賽的觀賞性,豐富校園體育文化生活。
3.2.5 實現(xiàn)高校體育場館資源的“透明化、集約化”
多級校園陽光體育賽事網絡通過CSP 的運作,對運動場館設施預訂管理,可以全面分析場館使用情況,即場館使用人員、時間、需求,為場館建設提供決策,進一步提高體育場館的使用率。
高校多級校園陽光體育賽事網絡創(chuàng)新機制的研發(fā),為陽光體育運動在高校的開展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主要是根據(jù)高校的體育骨干培養(yǎng)狀況、裁判員培訓及實踐狀況、校園體育賽事開展的狀況,結合高校校園陽光體育賽事的組織、參與及管理特點,及大學生參與校園陽光體育賽事的規(guī)律特點,探索出一套適合廣泛推廣運用的校園陽光體育活動長效開展機制以及校園陽光體育活動的效果評價機制。本研究的部分創(chuàng)新機制已經投入前期的實踐,階段性效果顯著,更成熟的運行機制有待在后續(xù)的實踐中進一步地完善和調整。
[1]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決定[Z].教體藝[2006]6 號.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Z].中發(fā)[2007]7 號.
[3]周 濟.在全國學校體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http://www.pep.com.cn/tiyu/dtxx/tjxx/20070130_276905.htm.
[4]劉煒.陽光體育運動對高校體育教學的影響[J].體育世界:學術,2009(3):101-102.
[5]王明立.“陽光體育運動”實施與普通高校新課程體育課程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構建[J].體育與科學,2008,29(5):93-97.
[6]孫月舟.構建陽光體育運動背景下的高校健康體育課程體系[J].牡丹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66(1):52-54.
[7]劉春明,等.普通高校實施“陽光體育運動”對策研究[J].河北農業(yè)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9,11(1):28-31.
[8]張美玲.高校推進“陽光體育運動”對策研究[J].新鄉(xiāng)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21(5):182-183.
[9]王文麗,等.“陽光體育運動”背景下大學生體育活動現(xiàn)狀分析[J].河北農業(yè)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8,10(4):423-426.
[10]曹展,孫洪濤,劉花云,周延東.對“陽光體育運動”倡導下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現(xiàn)狀的調查研究——以長沙地區(qū)6 所高校為個案[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23(6):101-103.
[11]郝好雷.河南省高職高專貫徹“陽光體育運動”的現(xiàn)狀調查[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8(12):49-51.
[12]唐克己.山東省高校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現(xiàn)狀調查與對策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8:1-49.
[13]呂云龍.河南省大學生參加陽光體育運動現(xiàn)狀的調查分析[J].搏擊.武術科學,2009,6(3):83-85.
[14]劉海元,袁國英.關于開展陽光體育運動若干問題的探討[J].體育學刊,2007(8):10-14.
[15]劉海元,深入推進陽光體育運動需要思考的幾個問題[J].體育教學,2008(5):22-23.
[16]楊小帆,“陽光體育運動”推進不力的原因及解決對策[J].體育學刊,2011,18(3):95-97
[17]Kelly,H.Love.andcommitment.InH.Kelly,E.Berscheid,A.Christensen,J.Harvey,T.Huston,G,Levinger,E.McClintock,L.Peplau& D.Peterson.(Eds).Close Relationships[C].NY:Freeman.1983
[18]陳善平,張平,等.體育鍛煉研究的測量工具及應用[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