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間接言語行為指的是通過一個言語行為來間接地實施另一個言語行為。美國語言哲學家塞爾將間接言語行為分為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和非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艾麗絲·門羅在短篇小說《機緣》中描寫人物對話時,不惜重墨使用間接言語行為,尤其是非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使得小說婉約曼妙、清秀迷人,顯示出女性小說秀外慧中的獨特氣質。
關鍵詞:間接言語行為;艾麗絲·門羅;《機緣》
中圖分類號:I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6-0161-02
言語行為理論最早由英國語言哲學家約翰·奧斯汀提出,他的學生塞爾沿著奧斯汀開創(chuàng)的道路修正并發(fā)展了間接言語行為理論。間接言語行為指通過一個言語行為來間接地實施另一個言語行為。也就是說,在說話的時候似乎是在以言語做某一件事,但是實際上是在以言語做另一件事。塞爾將間接言語行為分為規(guī)約性和非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在艾麗絲·門羅的短篇小說《機緣》中,絕大多數(shù)對話都是非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本文將分析此篇小說中的間接言語行為,尤其是非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以呈現(xiàn)門羅作為一個文學家,卻將語言學上的間接言語行為運用得游刃有余。而正是對話中大量的間接言語行為的使用,艾麗絲·門羅才能用簡單的情節(jié)寫盡女人一生的欲望和期盼,全文顯示出女性小說婉約曼妙、秀外慧中的獨特氣質。
一、《機緣》中對話的間接言語行為
《機緣》是艾麗絲·門羅獲得加拿大吉勒文學獎的代表作短篇小說集《逃離》中的第二個短篇小說?!稒C緣》講述了二十一歲女子朱麗葉的故事。故事情節(jié)也很簡單。獲得古典文學碩士學位的朱麗葉在火車上因不愿意跟一位陌生男子交談,獨自走開了。陌生男子選擇了臥軌自殺。為了弄清楚自殺的人是不是被自己拒絕的那位陌生男子,朱麗葉向幫助清理尸體的埃里克打聽,漸漸地在火車上跟埃里克產(chǎn)生了感情。六個月后,因為埃里克的一封來信,朱麗葉來到鯨魚灣看望埃里克,并開始了一段新的生活。
(一)朱麗葉與陌生男子的對話
當火車上朱麗葉獨自坐在雙人座上,眼睛一直盯著流逝過去的風景時,一個男子問她:“這個位子有人嗎”按照塞爾的劃分,這樣的間接言語行為屬于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是指對字面用意做一般性推斷而得出的間接言語行為,所謂對“字面用意做一般性推斷”實際上就是根據(jù)句子的句法形式,按習慣可立即推斷出間接的“言外之意”。這句話任何人僅靠一般理性常識和思維能力,就能推理出這樣的結論:男子想要坐在這個位子上。這是一種疑問句型間接表達請求、建議的言語行為。《機緣》中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并不多見,本文以下所探討的都是非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
男子在朱麗葉對面坐了下來。他說:“外邊也沒什么風景好看的?!边@句話屬于非規(guī)約性言語行為,小說絕大部分對話的間接言語行為是非規(guī)約性的。非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主要依靠語境和雙方共知的語言信息實施和理解,比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更為復雜和不確定。根據(jù)塞爾的十步推理,男子間接傳達出了這樣的信息:“你不要一直盯著窗外看了,不如做點其他事情吧?!倍竽凶佑种鲃訂柶穑骸澳阋サ牡胤竭h嗎?”這個疑問句其實傳達出男子想要和朱麗葉“搭伙兒聊聊”的意圖,而并非男子真想弄清楚朱麗葉要去什么地方。
朱麗葉每次都回答“呃”、“是啊”、“不是的”,如此簡短,偏離了合作原則的量原則,很明顯要拒人千里。男子還不罷休,看朱麗葉要繼續(xù)讀膝上的那本書,又問她書是說什么的,朱麗葉說:“我不想看書了。我打算上■望車廂去待一會兒?!苯Y合小說描述的情景和語境,很容易推理出朱麗葉不想和男子聊天,她想離開這個座位,離開這個男子。
陌生男子的間接言語行為其實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請求,而朱麗葉因為偏離了會話的合作原則,使得會話無法正常進行,是一種不太禮貌地表示拒絕的間接言語行為。朱麗葉的拒絕,是這位卑微的男子臥軌自殺的直接原因。
(二)老太太和丈夫的對話
朱麗葉來到■望車廂,車廂內(nèi)又進來一對老年夫妻。丈夫首先說:“這兒挺冷的呢?!逼拮玉R上就通過一個問句間接地表達出建議:“要我去取你的夾克嗎?”接下來的對話通過語言的間接性,使得這對老年夫妻的恩愛躍然紙上。本文以下括號里的內(nèi)容都是通過對括號前的間接言語行為推理后得出的結論。
丈夫:別麻煩了。(拒絕妻子的建議,心疼妻子)
妻子:一點兒也不麻煩的。(堅持自己的建議,怕丈夫受冷)
丈夫:我不會有事的。(再次拒絕妻子的建議,讓妻子放心)
妻子:在這里你肯定能看到好風景。你可以看到全景。(停止建議,做出讓步,間接指令,禮貌地請求丈夫看風景)
丈夫:這兒沒什么好看的嘛。(拒絕妻子的請求)
妻子:等我們穿越山區(qū)。那時候就會有你可看的了。你早餐吃得舒服嗎?(堅持自己的請求,并轉換話題)
丈夫:雞蛋都生得流湯了。(抱怨食物,間接表達早餐吃得不舒服)
妻子:我知道。我方才還想,我真是應該擠進廚房自己去煎的。(附和丈夫,抱怨食物和廚師)
老年夫妻的相敬如賓,正跟朱麗葉和陌生男子形成對比,更加突出了朱麗葉的不禮貌,反襯出朱麗葉和陌生男子的不和諧關系,從側面批評了朱麗葉的冷漠無情。
(三)朱麗葉和埃里克的對話
為了弄清楚臥軌自殺的人是不是那個被她拒絕聊天的男子,朱麗葉去找埃里克談話。埃里克是去雪地上幫助鐵路員工處理這一突發(fā)事件的人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朱麗葉和埃里克的對話是建立在一個共同的背景知識上的,即火車上有一位男子走下火車臥軌自殺。
朱麗葉:你是位醫(yī)生吧?你方才見到的那個——(你方才見到的那個死者。)
埃里克:我不是醫(yī)生?;疖嚿蠜]有醫(yī)生。不過醫(yī)療方面我有一些經(jīng)驗。(所以我?guī)兔μ幚砹伺c死者相關的事情。)
朱麗葉:他是穿著一件藍襯衣的嗎?頭發(fā)是不是金黃夾棕黃色的?(你知道我說的“他”是指那位死者。)
埃里克:這個人你認得?如果認得,你應該告訴列車長。(我當然知道你問的是關于那位死者。)
朱麗葉:我不認識他。(我就不能告訴列車長關于死者的情況。)
埃里克:那就對不起了。(我就不能告訴你我看到的關于死者的情況。)
語用學家認為對間接言語行為的理解依賴的因素有三個,第一就是一般理性常識和思維能力,第二是推理能力,第三也是最基本的因素就是雙方共同的背景知識。試想如果上述對話的雙方缺乏共同的背景知識,那對話還能如此連貫地進行下去嗎?
火車上還有好幾組對話,包括帶英格蘭北部口音的兩姐妹的談話、朱麗葉跟一個孩子的母親的談話、朱麗葉跟埃里克更加深入了解的談話等等。這些對話中不乏間接言語行為,本文就不再一一舉例。
(四)朱麗葉與艾羅的對話
下了火車,朱麗葉來到鯨魚灣尋找埃里克。不巧的是,那天晚上埃里克的家里只有傭人艾羅在收拾屋子,埃里克在情人克里斯塔那里。艾羅得知朱麗葉的來意后,對朱麗葉充滿了排斥和敵意,想要把朱麗葉趕回溫哥華。
艾羅:她(克里斯塔)從來沒生過孩子,我想她不見得也打算搬家。(間接告訴朱麗葉,埃里克和克里斯塔關系很穩(wěn)固,朱麗葉大可不必來找埃里克)
朱麗葉:他沒有跟我說過。(我不知道還有一個克里斯塔,也不知道他們關系穩(wěn)固不穩(wěn)固,我反正已經(jīng)找到鯨魚灣來了)
艾羅聽了之后,一邊忙著收拾廚房,一邊連貫地說了以下的三段話:
1.“原來是這樣。好,我現(xiàn)在告訴你了。如果你喝完了,杯子我可要收走洗了?!保ú]有邀請朱麗葉再喝一杯,不想要朱麗葉待在家里)
2.用鞋子去捅了捅躺在冰箱另一邊的黃狗:“你得起來了。懶丫頭。我們這就要回家了。(告訴朱麗葉她要走了,家里沒人了,朱麗葉也應該離開了)
3.“有一輛公共汽車開回溫哥華的,八點十分穿過這鎮(zhèn)子。你可以跟我一塊兒走,到時間我丈夫開車送你。你可以在我們那兒吃飯。我是騎自行車的,不過我可以慢慢兒騎,這樣你就跟得上我了。路不算很遠?!保ò才胖禧惾~回溫哥華,試圖趕走朱麗葉)
通過這三段間接言語行為,艾羅以一種禮貌得體的方式想打發(fā)朱麗葉離開。而朱麗葉下了決心:“我想我還是留下來吧?!边@種闡述類的言語行為,一方面表達了朱麗葉不愿離開的真實心態(tài),另一方面委婉地拒絕了艾羅的安排。
(五)朱麗葉與埃里克重逢時的對話
小說在處理朱麗葉與埃里克重逢時,并沒有描寫太多的對話,一共就兩句話,都是埃里克說的。門推開了,埃里克“得意洋洋,十分高興地笑著,仿佛是目擊了一副極其魯莽膽大的絕代奇觀”。
“你來了啊?!彼f。
短短四個字的言語行為,卻同時屬于闡述類和表情類,表達出埃里克對朱麗葉的歡迎。
“你來了啊。”
埃里克的第二句還是這句話,又一次表達了埃里克內(nèi)心的歡喜?!八龔乃穆曇衾锫牫鏊且??!敝禧惾~一句話沒有說,“沉浸在輕松當中,都快樂得不知怎么才好了?!?/p>
二、間接言語行為在《機緣》中的作用
小說《機緣》中人物大量使用間接言語行為,尤其是非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主要是有兩個原因:一是為了禮貌交流和顧及面子,比如朱麗葉和陌生男子的對話、朱麗葉和艾羅的對話;二是在說話者和聽話者已經(jīng)具備共同的背景基礎上為了避諱的需要,比如朱麗葉向埃里克打聽關于死者的對話。文學大師艾麗絲·門羅將間接言語行為運用得游刃有余,使得小說通過人物對話就能將貫穿女人一生的相逢、相愛、錯過娓娓道來。也正是間接言語行為的大量使用,《機緣》這部短篇小說才更婉約曼妙、清秀迷人,顯示出女性小說秀外慧中的獨特氣質。間接言語行為在《機緣》中所起的作用正應了一句古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參考文獻:
[1]劉君紅,范杏麗.間接言語行為理論說略[J].外語教育,2003,(1).
[2]殷際文.間接言語行為在英語交際教學中的作用研究[J].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7,5(4).
[3]侯國金.語言學百問和碩博指南[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
[4]Searle J. R. Expression and Meaning: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