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所創(chuàng)造和積淀的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對中國乃至世界都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同時,強大的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長河中也獨樹一幟。近代西方文化的傳入,特別是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發(fā)展,世界各國經濟和文化交流日益加深,西方文化與中華文化產生激烈的交融、碰撞和沖突。應更加自覺地發(fā)展與我國地位相稱的,與時代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把握好中西方文化思想內容的實質及其經濟價值,更好地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服務,為市場經濟的意識領域服務。
關鍵詞:中國傳統(tǒng)文化;西方文化;經濟價值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6-0132-02
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實質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以儒家政治倫理道德哲學為核心,包括各家哲學思想在內的一個具有整體特色的傳統(tǒng)哲學體系。包括中國哲學產生的背景政治和對倫理修養(yǎng)的強調,決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求善趨治的政治倫理型文化。中國古代哲學的特點從整體上看主要是:著眼倫理本位;關心現實政治;發(fā)揮主體意識;強調整體觀念,偏重直覺思維;富于辯證思維;流于經學態(tài)度;看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傳統(tǒng)中國文化其凝聚之學,強調和諧社會的構建,和諧是保持一種文化凝聚力的關鍵。和諧成為一種文化關系,構成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的有機融合,講求互助團結。傳統(tǒng)中國文化重視自強自立,自尊自愛,不斷創(chuàng)新改革。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有了其自身的特點,以人為本的重人理念,天道自然,萬物一體的自然觀,剛健有為,與人為善講求和諧成為了傳統(tǒng)文化的幾個重要點。天人合一、以人為本、貴和善中、剛健有為、人天合一的宇宙觀,仁者愛人的互惠主體觀,陰陽交合的發(fā)展觀,兼容并包的文化觀豐富了人類思想和世界文明。
傳統(tǒng)文化的特質就是以人為終極關懷的人本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人為終極關懷的價值觀主要體現在:人與萬物相比,以人的生命和道德理義為終極關懷: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以民(人)為終極關懷;在對待人本身的道德理想問題上,以人格意志為終極關懷。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人的終極關懷的思想是最為珍貴的文化財富[1]。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也構成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世界觀,反映無產階級的根本經濟政治利益的、自覺的、系統(tǒng)化的觀念體系。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實質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有機結合表現在,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統(tǒng)一;群體意識與集體主義的結合;“民為邦本”與“為人民服務”的相融。從某種程度上講,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實質,極大地豐富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反過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也進一步促進和完善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實質。
二、西方文化思想的實質
西方文化是訴諸宗教信仰的神本文化,而以個人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觀的近代西方文化,崇尚科學和理性,開創(chuàng)了機械化、工業(yè)化的道路;追求個人利益、自由契約,開創(chuàng)了競爭的市場經濟;宣揚民主、平等,開創(chuàng)了民主政治。西方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個人主義。個人主義的演變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個人主義的西方文明的來源可以上溯到古希臘羅馬文明、希伯來文明、基督教文明。個人主義作為西方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使得西方文化中的哲學研究、價值體系、人性理論、政治信念、社會體制等都得到了長遠的發(fā)展。正如F.A.馮·哈耶克所言:“個人主義”作為一種哲學上的信仰,其本身就涉及了一種價值體系、一種有關人性的理論,以及對某種宗教信仰、政治信念、社會經濟體制等在內的一般態(tài)度和傾向?!庇纱丝梢?,個人主義作為西方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它有著一套完整的價值體系和制度機制[2]2。
西方文化核心價值觀的個人主義作為一種把握人與世界的關系從及存在狀態(tài)的方法論而言,認為“我們惟有通過理解那些指向其他人并受其預期行為所指導的個人行動,方能達至對社會現象的理解”[2]12。個人主義作為一種社會理想,強調政府是建立在公民統(tǒng)一的基礎上的,政府只是個人利益的代表,政府的目的在于使個人需要得到滿足,使個人利益得到實現,同時明確反對個人的利益和欲望需要受到政府的干預,使個人的權利得不到保障,受到侵犯。個人主義作為一種經濟制度,也就是在其經濟領域表現為自由經濟,就是對經濟自由的信任。在道義上,一切人都是平等的。但是這種平等是建立在個人自由競爭的基礎上的。但個人主義并不意味著自我封閉和個人自我的獨特性的存在,相反還是帶有很強的包容性與開放性。當然個人主義作為一種學說,在個人及其心理傾向中尋找社會經濟組織的必然依據,這樣一種個人制度的建立是在自由競爭的基礎上,自由貿易的基礎上,以及確立的私有財產的制度,保障一切的順利進行。同時奉行個人主義者堅信:要是一個人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實現,就得讓他在這個自由的競爭市場,以最大限度的自由自由的選擇其感興趣的經濟目標和想要實現和完成這一目標的有效手段,并在其實踐過程中,能有效的付諸實施,得到其所想的經濟利益。因此在通過個人自由參與的自由貿易自由經濟中,讓其發(fā)現并確定自己通過努力能實現的屬于自己的經濟利益,而他所做的這件事能實現其經濟利益的事,同時需要一只“看不見的手”來協(xié)調和調和因個人利益競爭而導致彼此之間產生的各式各樣的沖突。這使得自由個人在實現自身即時性利益的同時,能在更大范圍之內實現那些超出他們自身利益的方面做出貢獻,同時也能夠防止任何個人利益或群體的利益觀點凌駕于他人的利益與觀點之上。個人主義作為一種倫理價值觀念,意味著“道德、道德價值和道德原則的源泉、道德評價標準的創(chuàng)造者是個人:個人成了道德價值的最高仲裁者,在最基本的意義上,個人成了最終的道德權威?!盵3]
三、傳統(tǒng)文化的經濟價值
傳統(tǒng)中國文化的思想實質的高度取決于當時古代中國社會的政治文明經濟發(fā)展程度,傳統(tǒng)文化通過對政治文明與經濟發(fā)展的滲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兩者的發(fā)展。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文明是與世界緊密相互聯(lián)系的,不是閉關自守獨立于世界文明的國度文化。出世入世,知行合一,講求和諧,兼容并包等都無不體現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相互交融。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在不同層面的相互交融,共同促進和影響著人類文化的發(fā)展以及世界共同意識的形成。中國文化的精髓為人類的文明的進步和高度發(fā)展提供了寶貴的文化資源。中國文化所提倡的自然、人、萬物的有機構成,不是單方面存在的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有機的整體中,天人之間,物我之間,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之間的坦誠相待,平等交流都極大地充實了文化的思想實質。而同時,一系列現代革命的變革沖擊,使得社會現代化實踐性的極大提高,促進了人類物質文明的進程。但人類的精神文明卻逐漸退化,精神文明領域的建設不斷地被物欲所吞噬,如何解決好精神文明與物質領域的不平衡,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面臨巨大挑戰(zhàn),傳統(tǒng)中國文化在凈化人的心靈和精神、人格的自我修養(yǎng)和內省上,有著很大的優(yōu)越性。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整體有機觀念對解決全球化帶來的問題具有重大意義。如“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用來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的協(xié)調。在國際社會中,文化對民族國家的行為和期望具有強烈的影響。中國文化貴和尚中,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而且從中透露著的折中原則的實踐性認知與體驗,有助于實現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平衡,化解人類之間的戰(zhàn)爭與緊張,緩和人際關系。同樣,傳統(tǒng)文化中辯證的思維方式對于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的提出具有重大的啟發(fā)意義。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求善為主導,強調人與天的合一;在人生態(tài)度上,強調入世與出世的互補。在公司文化層面,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集體主義、以和為貴、以德為本,對于現代企業(yè)文化構建產生了積極影響。推崇集體主義,有利于培育忠誠的企業(yè)文化。崇尚和諧,有利于為企業(yè)注入和諧的文化基因。以德為本,促使企業(yè)管理者追求修己安人。
四、西方文化的經濟價值
馬克斯·韋伯在觀念文化境域下探究了與西方現代性相對應的西方文化資本主義精神,并通過對新教與資本主義現代文明關系之間的考察,認為新教倫理的理性主義是資本主義精神的淵源也是構建西方文化思想內容的一個重要方面。而新教倫理有以下特點:“新教倫理中所蘊含的講求信用、勤勞、節(jié)儉等美德是促成歐洲近代資本主義興起的內在文化因素”。“我們現代生活中最具決定命運的力量——資本主義,它的特性是理性主義”[4]11?!白钪匾氖牵羞@些人都節(jié)制有度,講究信用,精明強干,全心全意投身于事業(yè)中,并且固守嚴格的資產階級觀點和原則”[4]50??梢哉f新教倫理的理性主義鑄造了資本主義精神的理性主義,這也是資本主義同古希臘理性主義科學、技術的對接與互動。同時新教倫理的理性主義使近代科學與技術的產生和發(fā)展得到古希臘形而上的理性的推動力。這種理性主義不僅是觀念文化,而且也在經濟和社會中作用于科學與技術。新教倫理的理性主義集中表現在一種職業(yè)在這種職業(yè)中獻身于勞動的觀念,社會生活中的理性化或合理化則成就了社會制度的現代性,市場經濟尤其是發(fā)達市場經濟之所以在西方發(fā)展、發(fā)達起來,并不是因為經濟參與者如清教徒一樣的“禁欲”,而是財富對于人的天生誘惑和吸引,同是人類對其自然地追求。馬克思認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盵5]“每一個社會的經濟關系首先是作為利益表現出來的?!盵6]恰恰是利益或利益的追求引領了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或市場經濟的行為。自由、契約、法制這三個范疇,是從市場倫理的維度去理解市場經濟乃至西方文明的核心所在。西方市場經濟無論在西方內部的發(fā)展還是向全球推進,都是自由前提下人們對各自利益的天然追求,以及在利益追求過程中相應的自由契約及法制框架的支持。
綜上所述,中西方文化內容的實質各有其特性,深刻解讀兩種文化的實質性內容及其經濟價值,對當今世界經濟的健康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世界的進步與發(fā)展,人類的生存與生活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zhàn)和轉變,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人類文明的極大進步,都要求技術文明帶來的挑戰(zhàn)與精神文明能協(xié)調發(fā)展。在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的帶動下,人類的精神文明領域的建設能有突飛猛進的發(fā)展,才能適應技術大變革。在兩者協(xié)調發(fā)展的過程中,才能出現一個多領域融合多級均衡發(fā)展多元共存的全球化社會,一個人類追求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并重健康和諧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文明社會。
參考文獻:
[1]譚培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人為終極關懷的當代價值研究[J].倫理學研究,2007,(1).
[2]英F.A.馮·哈耶克.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M].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2003.
[3][英]史蒂文·盧克斯.個人主義[M]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2,74.
[4]德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1987.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307.
[7]費孝通.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8]萊布尼茨.中國近事[M].河南:大象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