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瑪竇拉開了中西文化雙向交流的序幕,他與之后來華的西方傳教士湯若望、南懷仁等,在中國傳播西方文化的同時,也積極把中國文化傳播到西方,由此西方的思想、文化、科技,諸如語言學、地理學、數(shù)學、天文學、美術等傳入中國,而以儒學為代表的中華文化也流入歐洲。這一段中西文化在平等地位上交流的歷史,倘從世界史范圍內(nèi)加以考察,將因其輝煌而深遠的影響,讓我們尋回文化的自信和增強我們的文化自覺。
關鍵詞:利瑪竇 中西文化交流 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K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13)01-1-8
謝謝貴州知行講壇對我的邀請,我講的題目是關于中國和外部世界關系的源頭部分,在中國加入世貿(mào)十周年的今天談論這個問題特別有意義,這十年中國發(fā)生了巨大變化。
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系主要是與歐美的關系有很長的歷史,而這段歷史序幕的拉開是從晚明開始的,也就是說我們和歐美已經(jīng)有了四百年跌宕起伏的交流史。但前三百年的歷史不太被人注意,我們記住的多是晚清刻骨銘心的極貧窮、落后的中國,與歐美之間關系的歷史。但歷史只有在一個長時段的發(fā)展中,我們才能看出它的真正原貌,中國十年人世已展示出我們原有的精神和國家的力量,而百年晚清僅是彈指一揮間。讓我們重新回到與世界、與歐美剛開始見面的序幕,這就是“利瑪竇與中西文化交流”。
馬切拉塔(意大利的中部小城)是利瑪竇的家鄉(xiāng),他出生的樓房現(xiàn)在成為小城的驕傲。隨著中國的強大,現(xiàn)在西方每一個國家,都在尋找第一個到中國的人,把他作為城市的驕傲,馬切拉塔更是這樣。
利瑪竇的畫像是中國人繪制的第一副西方油畫。利瑪竇(在他的前面還有一個人叫羅明堅,對這個人的研究更少)是1852年8月來到北京的。他先到當時兩廣總督所在的肇慶居住下來,成為最早在中國內(nèi)地居住的傳教士。利瑪竇等到肇慶后不久,他們希望能夠說服中國皇帝信教,于是就派羅明堅返回歐洲,讓他寫一個致中國大明皇帝的信和準備一些禮物,然后再重新返回中國。所以羅明堅是真正進入中國的第一人,他的成績絕不在利瑪竇之下,只是現(xiàn)在的人很少注意他。我正在做羅明堅文集的收集、整理、翻譯和研究的工作。但羅明堅離開中國以后,由于歐洲的混亂,他就再沒有回到他的第二故鄉(xiāng)中國,而老死于他的老家拿波利。
羅明堅走后,利瑪竇成為耶穌會在中國的旗手和領航人。他到中國后就剃了光頭,穿著和尚的衣服與西僧同住。這時他的一個朋友(實際上是一個紈绔子弟,叫瞿太素)告訴他,和尚在中國地位并不高,中國真正有地位的人都信儒家,讀儒家的書,經(jīng)過科舉制度進入中國各級官場。在瞿太素的勸告下,利瑪竇經(jīng)過自己對中國文化的學習,在十三年后他留起了胡須,戴上儒冠,穿上儒袍,確定了要符合儒家而批佛教的路線,這個基本路線使他開始和中國文化逐步融合。因為他要“合儒”,就要讀儒書,接觸中國的士大夫,于是就開啟了新的文化交流的時代。
利瑪竇先后兩次進入北京。第一次進京時,由于中國當時和朝鮮正受到倭寇的干擾,中國出兵朝鮮,進北京城比較緊張,他就返回來了。第二次在萬歷皇帝執(zhí)政時他成功進京,并獻給萬歷皇帝一幅圣母瑪利亞抱著耶穌的畫,這是當時中國最早能看到的西方油畫。在利瑪竇最后老死于北京時,當時的首輔大臣葉向高就說:別的不說,僅《幾何原本》就足以給他一塊墓地。于是皇帝就決定給他一塊墓地,這個墓地現(xiàn)在就在北京市黨校的院里。大家到北京去參觀的時候,那個地方要去看看。
我們回到學術上來說,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編寫了一個字典,即《葡華字典》。中國的雙語字典很早就有,我們在絲綢之路上就有回紇文,其他少數(shù)民族也各有自己的語言。但第一次和歐洲語言接觸以后的字典是他編的。這部字典至今還沒有出版,十年前在澳門出了手稿,現(xiàn)在我們正在和葡萄牙、意大利的專家重新校訂。這部字典也是世界史上第一部中國和歐美語言的字典,這在語言學上的貢獻是很大的。當時放在明代畫家程大約編的《程氏墨言》里,出版了四幅天主教的板畫,這是板畫第一次進入中國。在介紹每一幅板畫的時候,都有一個注音系統(tǒng),這就成為我們今天漢語拼音的起源。我們知道,中國字很難認,中國長期以來沒有拼音系統(tǒng)。是佛教進入中國以后,中國開始形成自己的語音注音系統(tǒng),叫做反切。由一個字的聲母,和另一個字的韻母,讀出第三個字音。但仍然是用字來讀字,讀起來還是很復雜。真正用現(xiàn)代羅馬注音這種形式起源于利瑪竇,所以他是漢語拉丁文注音的發(fā)明者。利瑪竇這些傳教士在語言學上的貢獻,還有剛才說的那個字典,把拉丁文外國的詞匯翻譯成中文,中國就有了新的詞匯。之前中國的詞匯很多是來源于佛教,像“禪”、“世界”等。我們近代以來的很多新詞匯,是從日本學習西學以后傳過來的。而利瑪竇的字典,也給中國漢語增加了很多詞匯,如亞細亞、歐羅巴、南極、北極、北歸線、南歸線等等。同時,也給我們提供了最早的語法。漢語原來是沒有語法的,漢語的名詞可以做動詞,可以做形容詞,而漢語語法卻是傳教士發(fā)明的。他們的最大貢獻,應該是我們上初一、初二時開始學的平面幾何,這就是《幾何原本》。中國人把它的原作者翻譯作丁先生(克拉維先生),他是德國人,后來在羅馬天主教當助教。當時歐洲《幾何原本》最好的注釋者編的教科書,被利瑪竇的老師翻譯成中文,而譯者就是中國十大科學家之一,晚明科學家徐光啟。他與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這對中國學術發(fā)展來說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因為《幾何原本》除了介紹數(shù)學系統(tǒng)以外,它實際也開始把一些邏輯系統(tǒng)介紹進來。數(shù)學在進行證明的時候都有三段論:大前提——小前提——結論,這叫形式邏輯。因此徐光啟在介紹《幾何原本》時說,它不僅用于數(shù),如果你懂得其方法,可用于工(業(yè))、農(nóng)(業(yè))、兵(軍事)等方面。就是說它是一個理性的思維方法,這對中國思維邏輯的進步來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他另一個重大貢獻,是給我們中國提供了第一個世界地圖。大家知道1492年哥倫布從西班牙首都出發(fā),本來是為了尋找中國。馬可·波羅的書當時說,有一個國家叫契丹,財富堆積如山,遍地香料。當時在中國和歐洲之間興起的奧斯曼帝國,就是現(xiàn)在的土耳其加伊朗,包括現(xiàn)在的巴勒斯坦到利比亞都屬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把持著中國和歐洲的交通,而歐洲人吃牛肉時很需要的香料在歐洲很貴,他們要找香料,結果發(fā)現(xiàn)《馬可·波羅游記》里香料產(chǎn)地的記載。哥倫布就帶著西班牙國王致契丹大汗的信出發(fā),經(jīng)過航行穿過大西洋,到了今天的海地,哥倫布就說:到了,這就是契丹。今天《哥倫布航海日記》我們已經(jīng)出版了,可以看到他三次出海,到臨死時他還說他找到的就是契丹(即中國)。
1582年利瑪竇到中國時,歐洲大航海時代的一個階段已基本完成,因此第一次有了一個全球和世界的概念。新大陸、歐洲、非洲、大洋洲……這些對于中國來說是開天辟地的。中國是世界的中心,中國天圓地方,沒有想到地球是圓的,也沒有想到世界有這么大。利瑪竇人很聰明,他在地圖上畫了很多中國難見而又吸引人的動物,這個地圖給人一個空間的概念,因為人最基本的思考是時間和空間,也就是中國原有幾千年的天圓地方的空間概念,被徹底的擊碎了。這個觀念實際上就是全球的概念,這對中國的沖擊很大。當時利瑪竇的房間里第一次掛地圖,很多知識分子在地圖面前站了整整一上午,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因為他們不知道這是些什么地方。我覺得這個沖擊是思想上的,以中國為中心、萬國朝拜的第一泱泱大國的觀念有所動搖。知道世界之大,中國只是世界的一員,當然它在中間。利瑪竇在畫地圖的時候,一看中國在很偏遠的地方,他很聰明(地球是圓的,怎么轉都行),就把中國放在正中間的地方。他的這個《世界地圖》目前全球只剩13幅,我國圖書館只有一幅1603年的摹繪本的彩圖,南京博物館有一幅全圖,遼寧沈陽有一幅1603年利瑪竇的學生,工部侍郎李之藻畫的摹繪圖,這些圖都是非常珍貴的。作為中國人來說,這是很重要的知識,是一個視野的開拓。另外,他出了很多中文書,《畸人十篇》講天地、人生、生命,用哲學思考,十篇都是和中國高級知識分子的談話。我們知道中國的宗教觀念比較薄弱,不是說沒有宗教,但除道教是本土之外,我們的主干儒家文化,基本上是以世俗關懷為主體的。這個文化從中國文化到孔子節(jié),大體完成了從蒼天到人生的轉變,形成了一套穩(wěn)定的關于世俗生活,人與人和人與天的關系。所以說未知生,焉知死,死后世界也考慮,但考慮不多,敬鬼神而遠之。神也敬,但比較遠,不是置于現(xiàn)實生活中最核心的問題。他開始介紹西方宗教的概念,這就是他最著名的書《天主實義》。書名可見他的古文寫得之好。朱維錚先生六、七年前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了利瑪竇的中文著作。大家可以去閱讀,這是非常好的書,充滿了智慧。利瑪竇一共有二十三部著作,有十四部收入四庫全書,他關于天文、地理、數(shù)學這些書統(tǒng)統(tǒng)被收入四庫全書。當年紀曉嵐編時就取其技,盡其意,凡是介紹西方文化宗教的統(tǒng)統(tǒng)放人存目。改革開放以后,山東齊魯出版社也把存目全部出版。當時能收入四庫全書,說明它實際的影響,都認為至少科學這部分是好的。利瑪竇也不是一個凡人,他非常超群,在意大利也是非常有智慧的人。他很能背書,各種史料他倒背如流。他在南京時去見建安王,當時很多官宦子弟都要參加科舉考試,而科舉考試最主要就是強文博記。他當場就能把《論語》、《中庸》全背下來,在場的人都很吃驚,都說你教教我們,他就寫了一個《西國記法》,實際上是講記憶術。他還寫了一本《交友論》,說明友道的重要性。中國歷史上也有友道,但地位比較低,也符合中國的特點。關鍵這本書介紹了從古希臘以來,所有哲學家關于友誼的論述。通過介紹友誼把希臘關于友誼的思想也介紹到中國。利瑪竇的大部分著作,按我們前面的說法叫做“西學東漸”。他只有一部著作“中學西傳”翻成了西文,這部著作叫《天主教傳入中國史》。利瑪竇來中國肯定不是為幫助中國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肯定是為了中華歸主。戰(zhàn)爭、宗教、貿(mào)易是人類文化交流的三大途徑。好比怛羅斯戰(zhàn)役,中國二十萬唐軍被俘,我們四大發(fā)明才傳到歐洲,因軍中有工匠。宗教也是人類文明交流很重要的一個渠道,這本書在歐洲引起很大的反響。在馬可·波羅以前的時候,沒有任何一本書如此詳細的介紹過中國?!恶R可·波羅游記》介紹的那個國家叫契丹,當時歐洲不知道還有一個中國。利瑪竇為證實這個事,專門派一個叫厄文杜的人帶著三名傳教士從羅馬出發(fā),嚴格按照馬可·波羅走陸路的路線來中國。結果,走到甘肅涼州被抓住不讓走,打人監(jiān)獄。他立刻給利瑪竇寫信,利瑪竇看信后,立馬派兩個人趕到甘肅見到厄文杜,一周左右的時間他把他來的路線全部告訴利瑪竇派去的人,說完就死了。利瑪竇就把這些話放在他書里的第十章,證明當時的北京叫汗八里,契丹就是中國……,證明了馬可·波羅所說的那個富饒的契丹就是中國,這對歐洲影響是非常大的。那時的歐洲和中國之間有三、四百年的差距。如《馬可·波羅游記》里說,當時契丹人冬天都是用石頭烤火,歐洲人不知道這是煤,說明中國人使用煤比歐洲早了好幾百年。利瑪竇在敘說時,對中國表示了很大的敬意,對中國的財富、中國的富饒、中國人的寬容,以及這個民族的平和、歷史悠久也作了很好的評價。雖不免有傳教背景,但整體來說,這對開啟歐洲西方漢學是很重要的貢獻。他把歐洲歷史的記憶接續(xù)起來,使它形成對歷史的一個整體回憶,這是很重要的。
說利瑪竇是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是完全應該的??梢哉f利瑪竇不僅給中國帶來了一個新的宗教形態(tài),同時也把歐洲的思想、文化、科技介紹到中國。但學術界對這個評價也有爭議,到現(xiàn)在才基本大體統(tǒng)一。在文革前,何兆武就認為利瑪竇介紹近代的科學技術沒什么用,都是中世紀的東西。即中世紀的思想、托勒密的地心說,不敢介紹日心說等等。現(xiàn)在學術界基本認可,利瑪竇在華時期,哥白尼的學說還沒有完全在歐洲實行。他的《幾何原本》確實比較古老,但文化之間不能按照單純線性思維來進行考慮,它雖然很古老不先進,但對你思維的改造是有好處的。學術界現(xiàn)在對他的評價,大體認為他是一個和平的使者,當然這是與當時中國的背景有一定關系。葡萄牙在南海跟中國打了三仗,都打得屁滾尿流,根本不是中國對手,那時候國家富饒,實力也很強。當時歐洲有一個小學生,說要派他去巴西傳教,他給他爸爸寫了一封信說:我不太愿意去巴西,我要到中國去,要到利瑪竇說的地方去。他爸爸回信問他為什么,他說:中國穿的都是絲綢衣服,出門坐轎子,巴西那里鞋都不穿??梢姰敃r中國的富饒,當時絲綢衣服在西方只有貴族才能穿,但這個孩子說出了當時歐洲人對中國財富富饒的基本看法。我們認為晚明很糟,但在世界史中去考察,那時中國的經(jīng)濟是很發(fā)展的。中國晚明的時候,西方人打不過中國人,葡萄牙幾次海戰(zhàn)都失敗了。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形成了人類歷史上僅有的一次兩大文明的平等的交流。
我介紹第二個人是湯若望。因為利瑪竇是一個開創(chuàng)者,這個中西文化交流的事業(yè)是由一系列傳教士完成的。
湯若望是順治皇帝的“瑪法”,是中德關系的奠基人。湯若望到中國比較晚,那時候利瑪竇已死。他在明末清初時留在了北京,見到了李自成的部隊,吳三桂引多爾袞進入北京時他還在,而且清初還在朝廷獲得重要的政治地位。這時因為清剛入關,多爾袞軍隊大約不到十五萬人,他需要團結各方面的力量。有一個文人建議多爾袞,歷代新朝都有歷法,沒有歷法這個王朝就沒有合法性。正好湯若望崇禎年間已是欽天監(jiān)監(jiān)正(相當于國家天文局局長),應該把他用起來。多爾袞就留了下了湯若望。湯若望曾與徐光啟編《崇禎歷書》,徐光啟死后,又和李天經(jīng)編《崇禎歷書》,還沒有完全發(fā)布到全國,清軍就人關了?!冻绲潥v書》是中國歷法上的重大轉變,第一次取消了回回歷,代之西洋歷。用西洋歷以后,整個西洋的測天體系進入了中國,這是一件大事。因為清朝入主,湯若望挖掉“崇禎歷書”幾個字,改為《西洋歷書》。1644年9月1日在古觀象臺測日蝕,當時有西洋歷、大統(tǒng)歷、回回歷同時測。結果取勝的是西洋歷。這是湯若望被留下很重要的原因?;鼗貧v從元代傳人中國的時間比較長,天文歷法需要不斷修歷才會準確,從元到明這么多年,回回歷已不如西洋歷準確,但阿拉伯文化對中國歷法的作用還是很大的。
湯若望很關心部屬。當時他們冬天要站在觀象臺上看星星測天時,沒有皮大衣。他就跟順治皇帝說:給我們每個人弄一件皮大衣吧。過年的時候錢比較少,他又說:給漲點錢吧,順治也給漲了錢。他和孝莊皇后有很好的聯(lián)系,孝莊皇后有一次可能是發(fā)燒感冒,就派丫鬟去南堂找湯若望。其實湯若望也不懂醫(yī),于是宗教人扮巫師,給她一個牌子說:給你主人掛到脖子上過兩天就好了?;厝ズ髵靸商煺婧昧耍赡苓@病本來就該好了,于是孝莊皇后就覺得湯若望神了。行醫(yī)是所有宗教很重要的傳教手段。后來湯若望在歷局時差一點被殺掉,是孝莊皇后保護了他。他和順治皇帝關系非常之好,好到順治皇帝去了他那里八次。因順治皇帝很小,見到這么一個外國老頭,中文說得好,天文地理都懂,而且還懂中國。順治皇帝很尊敬他,所以叫他“瑪法(即爺爺)”。一個中國皇帝叫一個外國老頭“爺爺”,這是中國很少有的事。湯若望這么做的時候也有爭議。我在耶穌會檔案館看到將近兩千頁他和別的修會吵架的檔案材料,因為傳教士要守貧絕色這是基本條件,傳教士是絕對不能當官的,一輩子只為傳播福音??蓽敉斄斯伲髞眄樦斡X得他挺可憐也沒有孩子,順治非要給他一個小孩。他沒辦法,只好養(yǎng)了一個孩子。他有了孩子,當了官還拿錢,所以別的傳教士指責他違背了傳教士的規(guī)則。湯若望對中國最大貢獻就是歷法。西方歷法從托勒密的地心學說到哥白尼的日心學說,經(jīng)過了第谷、開普勒到哥白尼三個階段。當時為什么崇禎帝用了第谷體系呢?這是因為當時在歐洲開普勒體系都還不完備,而第谷體系是計算最為穩(wěn)定的。雖然還在日心說和地心說之間搖擺,但作為數(shù)學計算已非常成熟。湯若望的第一件事肯定就是得把天測準,測準他才能保住位子。說他不首先給中國介紹先進的科學,因為那時歐洲哥白尼還沒有進入計算系統(tǒng),用第谷體系是對的。湯若望最大貢獻,就是完成西歷在中國的應用,也就是中國從清初開始所使用的歷法和歐洲是一模一樣的。隨著歷法的轉變,整個數(shù)學計算系統(tǒng)也發(fā)生了變化。中國原來的天文歷法運用系統(tǒng)以數(shù)學模式為主,改為第谷體系以后,以幾何圖形計算為主,對促進我們自然科學有一定價值。由于湯若望和順治皇帝關系好,他升官速度特別快,順治給他一家三代人都封了官,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唯一的一例。
我介紹的第三個是康熙的近臣——南懷仁。順治皇帝死后,這時鰲拜掌權。他接受了監(jiān)制回回歷那些人的意見,認為西洋歷不可用。把湯若望的人全部撤消,把湯若望、南懷仁等打人死牢??滴跖P薪嘗膽終于把鰲拜干掉之后,他就開始關心楊光先教案,而翻這個教案最重要的人就是南懷仁。
南懷仁是比利時傳教士,1659年隨衛(wèi)匡國來到中國,人華后和吳爾鐸、李方西在陜西傳教。后因湯若望年邁,就把他調(diào)到北京和湯若望一起生活。清初歷獄時,湯若望已經(jīng)七十多歲了,在獄中又得了中風說不出話來。所以,所有的辯護都是南懷仁做的。因這個案件涉及清內(nèi)部政治力量的斗爭,康熙上臺后把所有漢文文件全部燒掉。但十三年前,第一歷史檔案館滿文組找到了當時審理教案的全部口供。才知道南懷仁之所以成功,是抗議說要試一試。而在古觀文臺試了三次測天,都是西洋歷取勝回回歷,這樣歷局才翻案。在此之前,當時準備第二天殺湯若望的時候,當天晚上北京發(fā)生地震。孝莊皇后出面干涉鰲拜他們說:這是順治的寵臣,你不能殺。所以湯若望免于一死??滴跎吓_以后才把這個案給平了。從此,中國的天文歷法經(jīng)過清初這次的歷局斗爭,回回歷徹底退出中國歷局舞臺。這個歷局的欽天監(jiān)監(jiān)正,一直到晚清都是由傳教士掌握,最后幾年才換成中國人。欽天監(jiān)翻案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南懷仁跟湯若望不一樣,南懷仁沒有做清朝的官,他堅決不要俸祿,也不穿清朝的官服,他只按副監(jiān)的職務拿錢,也不結婚。當時康熙皇帝很奇怪,懷疑他年青氣盛。就派太監(jiān)到南堂去觀察他的動靜,結果發(fā)現(xiàn)沒有什么問題,康熙就對南懷仁的道德品格很敬重,并重用他,他也努力的做。平三藩、統(tǒng)一臺灣、抗擊沙俄侵略,這三件大事中,南懷仁做的事是鑄“紅衣大炮”。紅衣大炮可以說是康熙當時最先進的武器,這是他的功勞。正因為如此,南懷仁幾次給康熙寫信,希望對天主教比較平等的對待??滴踝詈蠡就馓熘鹘淘谥袊梢宰杂蓚鹘?,一共有黃金時間大約二十四年。這與南懷仁的功勞分不開的。
中國古觀象臺的儀器,在八國聯(lián)軍進北京時被德國人拿走了四件,李鴻章上臺以后把它給要了回來?,F(xiàn)在古觀象臺保存的測象儀器,是西方傳教士長期為中國作出的重要貢獻。《新制靈臺儀象志》記錄了天文臺是怎么建的,儀器怎么使用,每一個儀器的作用是什么都有說明,這是南懷仁很重要的一本書。他還給康熙畫了一個很重要的《坤輿全圖》。西方傳教士把畫地圖視為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每代傳教士都不間斷的繪制世界地圖。在康熙年間有三十二位傳教士為地圖服務了二十多年,從東北的漠河一直到西藏,畫了一個中國全圖《皇輿全覽圖》,這是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的模本。我有次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所做講座,舒乙先生跟我說:你可能講的是實話。我父親(老舍,正紅旗)有一次參加政協(xié)會議的時間在外抽煙,毛主席走他到身邊說,我最佩服康熙皇帝。老舍問為什么?他說:兩件事。第一件事,他會外語,據(jù)說他會三門外語,我學英語都還沒有學好。第二個,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是康熙那時候打下來的。清晚期雖然比較糟糕,但沒有清朝就沒有中國的東北和西北。在十八世紀全世界擴張最快的帝國一個是俄羅斯,一個是中國。這是舒乙先生告訴我的。
最后我們再說說傳教士傳人的其它東西。比如藝術,西方藝術傳人也是重要的一塊。葡萄牙傳教士徐日升也做到欽天監(jiān)。他樂感極好,曲子聽一遍就能彈出來。康熙特別的吃驚,就開始關心西方的音樂。就出了一本書叫《律呂正義》,其中總序中這樣評價徐日升:“有西洋博爾都哈兒國人徐日升者,精于音樂?!薄堵蓞握x》實際上是關于音樂的書,這對中國的音樂發(fā)展很重。
另外,德理格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傳教士,他也受到康熙的喜愛。他做了奏鳴曲,中國第一次傳人的奏鳴曲是他傳進來的,這個手稿還在國家圖書館北堂書屋存放著。這是中國第一次有了五線譜,有了和中國不太一樣的音樂形態(tài)。這對于今天來說這是很普遍的事,從文化交流上說是卻是很重要的。
西方繪畫藝術傳入中國也要從利瑪竇說起。在利瑪竇獻給神宗的禮物中就有“天主圖像一幅,天主母圖像二副”,這是傳到中國最早的西洋畫。
還有意大利傳教士馬國賢,他來到中國畫了一幅銅板畫《避暑山莊三十六景》,銅板畫這種技術也是傳教士帶過來的。馬國賢還做了一個很重要的事,他走的時候帶了四個小孩(教徒),回到歐洲拿坡里,辦了歐洲第一個中國研究院——圣學院。然后從中國請兩個老師教這些中國孩子學中文,還有一些外國的神父教他們一些神學。中國文化或今天的孔子學院好像遍及全球,但第一個在外國教漢字的是馬國賢辦的拿坡里的東方學院。他把西方銅版畫傳到中國,同時把中國文化傳到歐洲,是很有貢獻的。
康熙時期最有名的就是意大利人郎世寧,法國人王致誠,德國人艾啟蒙。當時清宮滿人把所有重大的政治事件都畫成圖畫,對中國的影響很大。特別是郎世寧,在中國生活了五十一年,歷經(jīng)三朝,創(chuàng)作了近百篇反映清中前期社會生活的作品。中國繪畫從本質(zhì)上來說是文人畫,大寫意。要靠你自己心理感受與畫之間的互動去體會,一般老百姓是讀不懂中國文人畫的。它實際上是畫家自己精神上的東西,特別是山水畫,閱讀者本身要理解它,才能享受到這種美感。而西方繪畫是以寫實為主的,它開始有了焦距,遠近,凹凸、光、明暗這種區(qū)分。西方繪畫藝術傳人中國,也對中國產(chǎn)生了影響。因為在郎世寧身邊就有叫焦炳真的畫家,而焦炳真畫的《春風圖》、《耕織圖》,傳教士幫他做了一些修改,就開始有了明暗,焦距,整個都變了,而且開始有更細膩的人物頭像的刻畫。
其實直到晚清時,宮中是很西洋化的,中國最早的手搖計算機已經(jīng)傳人宮中,但宮中的人拿來算命;當時望遠鏡也到了宮中,但拿來看八月十五的月亮;中國第一部照相機使用的人是慈禧;中國第一個騎車的也是宮中人,他們只為享樂,沒有作為社會產(chǎn)品來使用,也沒有把它作為科技來普及,這是中國人的問題。
艾啟蒙是三個西洋畫師中很重要的一位。一百二十幅《功臣像》是為清建國以來的一百二十個功臣逐個畫的。很可惜,八國聯(lián)軍時全被搶跑了。中國目前只有兩幅,故宮有一幅,天津博物館有一幅,現(xiàn)在有八十幅在德國。這《功臣像》畫中的幾十幅可能是艾啟蒙畫的,還有一部分是其他傳教士畫的。
傳教士內(nèi)部矛盾很大,是充滿派別斗爭的修會。雖然他們都信奉天主,但他們中有國家、派別的利益,當時,法國傳教士和葡萄牙傳教士之間矛盾很大。王致誠是法國耶穌會士為平衡郎世寧作為葡萄牙傳教區(qū)的勢力而被派到中國來的。
王致誠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很重要,他最大的貢獻是他畫的《圓明園》。他到圓明園以后覺得受到很大的啟發(fā),他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園林,九曲回廊、小橋流水,因為中國人的審美和歐洲人有很大的區(qū)別。中國是復制自然,原理是越自然越好。而歐洲是喜歡幾何圖樣的,它的復制方法和我們不同。我們講非對稱,它講對稱。你到凡爾塞宮,左邊一棵樹,右邊一定也是一棵樹,都是幾何圖形工工整整的。所有歐洲國家的園林都是如此,與圓明園的審美意像完全不同,這對他的沖擊很大。于是,王致誠寫了一封近兩萬字的長信寄回歐洲,還畫了一幅圖,告訴中國的園林另類的審美意象。結果,當時歐洲人覺得真好。直到今天你去歐洲參觀的時候,還會留有十八世紀“中國熱”時候的建筑,這就是中國園林的影響。王致誠在介紹中國園林西傳有很大的貢獻。
再講中國文化的西傳。當時傳教士不僅把西方的文化介紹到中國,也把中國的文化介紹到歐洲。費正清說過一句話:他們是在一個雙行線上,一方面,他們把西方的文化介紹到中國;另一方面,他們又把中國的文化介紹到西方;這個評價是很恰當?shù)摹T诿髑逯H,中西文化交流的魅力就在于,它是在世界范圍內(nèi)討論了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由于那個時代中國比較強大,我覺得雙方是處于“初戀”狀態(tài)。傳教士介紹的西方特別好,中國的徐光啟也認為西方很好。其實,當時歐洲是很糟糕的。當傳教士把中國介紹到歐洲時,歐洲人也瘋狂覺得中國特別好。當時中國經(jīng)濟力量確實比較好,但問題也挺多的。就像初戀一樣,是都只看優(yōu)點的時候。但這個意義在于,從晚明開始,關于中國文化的討論已經(jīng)不只在本土,而是在世界范圍內(nèi)展開。這時中國的第一本書被翻譯成歐洲語言,就是傳教士高母羨翻譯的明代倫理學格言《明心寶鑒》。高母羨先在菲律賓傳教,后進入福建,從福建到臺灣,最后被臺灣人殺了?!睹餍膶氳b》是一部很重要的書,這是儒家文化進入歐洲的第一步。曾德昭寫了一本書《大中國志》,這本書也被譯成中文。這本書介紹了中國,介紹了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充滿了較為平等的稱贊和敬仰的態(tài)度。
傳教士到中國以后,有一部分人只寫中文書,把歐洲的文化介紹到中國;有一部分人只寫外國書,只翻譯中國的典籍,把中國的文化介紹到歐洲,每個人的興趣不一樣。衛(wèi)匡國是來華耶穌會士中的早期的漢學家,最主要的工作是把中國介紹到歐洲,他也寫了三本關于中國的書?!吨袊碌貓D志》是中國第一幅分省的地圖;《中國上古史》實際上是《史記》前半部分的拉丁文版本,中國的年表第一次出現(xiàn)在歐洲,《韃靼戰(zhàn)記》是在歐洲關于中國的第一部政治史。正是這些書在歐洲掀起了波瀾。
衛(wèi)匡國繪制的中國地圖非常精致,而且不光是圖,還是地理志,用了明代《廣域圖》的內(nèi)容。這個地圖做得很好,一直到十九世紀時,老外到中國來還用這個地圖。它已是分省地圖,它包括當時的郡、縣地理位置都有。對于認識一個遠方的大國,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在歐洲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他們對東方的認識,也是在走出地中海以后,才逐步精確的過程。應該說把中國介紹給世界,在地理上的明確有傳教士功勞。
還有一個現(xiàn)在可能還知之甚少的人,叫米歇爾·鮑因·卜彌格,葡萄牙傳教第一人。他的貢獻是把中國的中藥、植物、針灸和經(jīng)絡穴位等介紹到歐洲。他的父親是一位醫(yī)生,他從小也喜歡醫(yī)學,他身邊的一個醫(yī)生修士,幫他把《黃帝內(nèi)經(jīng)》大部分翻譯成拉丁文;將《本草綱目》翻譯了一大半,這功勞很大。中醫(yī)是中國文化到目前為止唯一沒有受到完全破壞,還比較完整保留下來的文化體系。其它的從五四以后,我們基本西化了。
《中國圖說》是一本很重要的書,去年我把它譯成中文。這本書在歐洲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因這本書里有四位傳教士畫了一百多幅關于中國的圖畫。當時歐洲沒有見過中國的圖畫是什么樣,中國男人、女人長什么樣都不知道,這圖上都有。這本書還有一個貢獻,介紹了中國西安碑林里最重要的一塊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浇虃魅酥袊?jīng)過三次,大秦景教就是基督教在唐代第一次傳人。當時的聶斯脫里派是一個分支,傳人后盛行了一段,給它立了一個碑。基督教第二次進入中國是元大帝蒙古人帶來的。第三次才是我講的(明清)這次。唐代這個碑有2720個字,他把這個碑全部刻成了中文。每一行有行號,每一行里有45個字都有標號,每一個字有注音,每一個字都能根據(jù)羅馬注音讀出來,而且還有義譯。這就成為歐洲漢學最早看到的中文文本,那時候看到中文文本很不容易,而這個工作是卜彌格做的。
傳教士柏應理出了一本書叫《中國哲學家孔子》,第一次把《大學》、《論語》、《中庸》除孟子外譯成拉丁文。所以,我認為“國學”兩字不是章太炎他們提出來的,是傳教士提出來的。《中國哲學家孔子》一本實際上包括了傳教士的集體創(chuàng)作,是當時楊光先教案的時候,他們在廣東共同商量完成的,這是傳教士介紹中國文化到歐洲最重要的事件。不僅武夷茶,還有中國的思想,年表,歷史傳入到歐洲,而歐洲當時正在進行一個偉大的變革。
歐洲思想界的領袖伏爾泰的書房叫“孔廟”,他發(fā)表文章時署名“孔廟大主持”。伏爾泰是用孔子的思想針對教會展開戰(zhàn)爭。很奇怪,十八世紀自由、平等、博愛的發(fā)源地怎么會相信儒家呢?因為,在不同文化之間,它有不同的誤讀。同時,中國文化也有它很重要的特點。第一,孔子不是神。其次,中國的歷史記載得太全了。傳教士把中國的歷法傳到歐洲后,伏爾泰就抓住了機會。耶穌誕生的時間相當于中國東漢元年,那時中國歷史已經(jīng)很豐富了。之前沒有基督,中國人也活得挺好的。以此說明以基督誕生為基礎的歷法是騙人的。于是他以說謊批評教會,中國的自然主義和中國的歷史的紀年對歐洲產(chǎn)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另外,中國的君主立憲制,有開明的皇帝,一幫文人和皇帝之間的斗爭與磨合,這種制度對歐洲君主立憲制也產(chǎn)生了影響。歐洲當時是世襲制,中國在春秋時期結束以后世襲就沒有了??婆e制以后,很多窮人由此而進入中國上層。中國的文官制度直接啟發(fā)了歐洲的議會制。
法國傳教士錢德明,他譯了很多乾隆的詩歌,如《乾隆御制盛京賦》譯成法文,在歐洲產(chǎn)生很大影響。還作了中國古今音樂考、兵法考。歐洲第一個正式的漢學家叫雷慕沙,我把歐洲漢學發(fā)展稱為傳教士漢學、游記漢學和專業(yè)漢學三個時期。馬可·波羅是游記漢學;利瑪竇是傳教士漢學;雷慕沙是專業(yè)漢學。1814年12月14日在法蘭西學院正式設立的一個教授位子叫“漢·韃靼、滿語言文學教授”,其中針對中國當時所使用的語言。從此在歐洲的歷史中,中國的學問成為十八世紀以后歐洲重要的知識領域。雷慕沙寫出了一本書叫《漢文啟蒙》,孔子學院的所有老師都應該知道這個人。
至今利瑪竇還長眠于北京,我們對遠道而來的客人,和他由此而拉開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所形成的中國文化和歐洲文化的交流給予敬意。就是他開啟了中國走向世界的道路,同時,在這段歷史中我們可以以更加廣闊的眼光,更寬大的胸懷來衡量我們的歷史與文化,在世界史范圍內(nèi)考察中西文化,以尋回我們的文化信心和文化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