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語中“前”、“后”量詞在語義上是不對稱的,即“前”可指過去和未來,“后”只能指未來,不能指過去。本文試從認知角度入手,結(jié)合語義空缺理論,作出探索性解釋。
關(guān)鍵詞:前后不對稱認知隱喻語義空缺
中圖分類號:H 1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2
一、引論
漢語中“前”、“后”兩個詞在語義上是不對稱的,即“前”可以指過去,也可指未來,例如:前年、前人、前輩(指過去),前程、前途、前景(指未來),而“后”則只能指未來,不能指過去,例如:后年、后人、后輩。
我們試從認知角度解釋這一現(xiàn)象,即認為時間概念的語義指向可以用空間概念的認知原則來說明。
二、認知兩原則
心理學(xué)的研究表明,人類對空間概念的認知依據(jù)兩個原則來進行:一是定型原則,一是定向原則。定型原則,是指根據(jù)某一客觀對象的外部形狀來確定另一客觀對象的空間位置。定向原則是指根據(jù)人和事物之間或事物與事物之間的相對位置來確定某一客觀對象的空間位置。試比較:
(1)房子前面有棵樹。
(2)山前有一條小溪。
兩個句子的語義結(jié)構(gòu)都是“參照物+方位詞+存在動詞十認知對象”。例(1)中參照物“房子”對于“前”的認知作用可以有兩種解釋:(a)從房子的外部結(jié)構(gòu)特征出發(fā),“房子前面有棵樹”是說樹在房子的正面,這是定型原則的體現(xiàn);(b)把房子僅僅看作是占據(jù)一定空間的“點”,那么,從說話人、房子、樹三者的相對位置來說,樹的位置是在說話人與房子之間,這就是定向原則的體現(xiàn)。這時,就房子的外形來看,樹可能還是在房子的正面,也可能是在側(cè)面,甚至是背面。例(2)中參照物“山”的幾何形狀本無所謂正面或背面,不能采用定型原則,只能根據(jù)它與說話人的相對位置關(guān)系,把山的朝向說話人的一面認知為“前”。
由此可知,“前”、“后”作為空間的方位概念,它的形成需要有如下基本要素,這些要素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就構(gòu)成一個方位概念的認知結(jié)構(gòu)。第一,認知主體,即視點。他站在一定的角度,選取某一事物作為參照物,并著眼于其中的某一方而去觀察事物;第二,認知客體,即需要確定其方位的客觀對象;第三,參照點,即視點所選擇的參照物的著眼點。
定型和定向兩種方式的差別可以概括為兩點:其一,在定型原則中,參照物被看作是具有一定幾何形狀的多面體,而以這個多面體的某一側(cè)面為參照點;在定向原則中,參照物只被看作是一個點,不考慮它的幾何形狀。其二,在定型原則中,可以不考慮視點與認知對象、參照物的相對位置,而定向原則所看重的正是這個位置因素。
有時,視點也可以把自身作為參照,例如:
(3)前面有棵樹。
在這里,“前”就是視點的面對方向。人們把面對的認知為前,把背向的認知為后,這是一種根據(jù)視點自身的外部特征的定型原則,而且應(yīng)該說是由人的生理結(jié)構(gòu)所決定的觀察自然空間的基本方式,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定型或定向的認識都是這種基本方式的衍生物。
首先,客觀參照物外部形狀的正面或背面,實際上都是人類對自我身體特征的擬人化。如果說,自然和歷史塑造了人類,那么反過來,人類在其自身的發(fā)展過程中又在不斷地以自身去塑造自然。關(guān)于這一點,意大利哲學(xué)家維科在其名著《新科學(xué)》中有過極好的說明。他指出:“表達無生命物體的大部分詞語來自人體及其各部分、人的感覺和感情的名稱的引伸。(原始的)愚昧的人類以他們自己作為衡量宇宙的尺度?!逼浯?,人們對方位的認知首先應(yīng)具備這樣一個基本條件,這就是認知對象和客觀參照物都在視點的視野之內(nèi)。在定型原則中,這一基本條件表現(xiàn)得并不明顯,因為人們把客觀參照物擬人化以后,就可以根據(jù)參照物的外形來確定方位;而在定向原則中,這一條件必須滿足,因為隨著人面對方向的不同,客觀對象與參照點的位置關(guān)系就會發(fā)生變化,其結(jié)果也就不同。
三、空間隱喻時間
時間和空間是任何事物都處于其中的兩個基本領(lǐng)域,在人類認知中占有重要地位。相對于時間范疇而言,空間范疇更具體。研究表明,幾乎在所有語言中,表示時間的詞語都來自空間概念,時間是通過隱喻空間方位來認知和表達的,“無形的時間要用具體的空間或視覺行為來體現(xiàn)”。
從空間概念到時間概念的理解需要借助隱喻。由于時間的非實體性和抽象性,對時間的認知、思維以及概念的形成從根本上講就是隱喻性的,因此不使用隱喻就很難表征時間。隱喻是人類認知、思維、經(jīng)歷、言語和行為的基礎(chǔ),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本方式。隱喻的核心就是按某一事物去理解和體驗另一事物,如按空間去理解和感知時間。時間是空間隱喻的結(jié)果,空間具有位移性和順序性,投射在時間上則具有方向性和序列性。如“在桌子前”是個空間順序概念,“在吃飯前”則是個時間序列概念。
對于時間的空間隱喻表征,國外學(xué)者通過共時研究多種語言中的時間表達,總結(jié)出了兩種線型運動的隱喻。本文采用Clark的說法:“時間在動”的隱喻和“自我在動”的隱喻。在這兩個隱喻中,始原域的空間框架被部分地投射到了目標域的時間框架,并在投射過程中遵循結(jié)構(gòu)不變原則,即所投射的結(jié)構(gòu)與目標域的原有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相一致。這樣以空間線型運動構(gòu)造的時間就是一維的、有方向的而且是不對稱的:垂直層面上的時間有“上下”,水平層面上的時間有“前后”而無“左右”。
時間是空間隱喻的結(jié)果,空間具有位移性和順序性,投射在時間上則具有方向性和序列性。如“房子前”是個空間順序概念,“吃飯前”則是個時間序列概念;“遠”既可以表示空間距離大,又可以表示時間距離大;“深”表示從上到下或從外到內(nèi)的距離大,同時表示距離開始的時間久;在英、法兩種語言中,祖父、祖母分別是grandfather、grandmother,grand-père、grand-mère,內(nèi)部形式都是“大+父親”、“大+母親”,用空間概念“大”、“小”表示本屬時間概念的輩份。
時間概念詞“前”“后”也是這樣,它們是空間認知原則移植于時間上的結(jié)果,因而同樣可以用定型或定向原則來說明。
“前”表示過去,“后”表示未來,這種時間的先后區(qū)分是由定向原則推衍出來的,即由空間中位置的前后推衍而出。因為時間的延續(xù)是線性的一維展開形式,可以把它看作一個往而不復(fù)的單向流程。在這個流程中,代表著不同時代、時期或階段的“點”,依據(jù)它們接近或遠離人們設(shè)定的某一起點或參照點,可以用次序的先后來描述。例如:
(4)他在解放前就參加了革命工作。
(5)參觀后請?zhí)釋氋F意見。
例(4)“解放前”和“解放后”相對,參照點就是“解放”。在歷史發(fā)展的軸線上,未解放的時段出現(xiàn)在前,解放的時段出現(xiàn)在后。同樣,例(5)中“參觀后”與“參觀前”相對,以“參觀”這一事件為參照,事件未發(fā)生為前,事件結(jié)束為后。
有時,“前”“后”兩個相對概念的形成似乎是建立在不同參照點的基礎(chǔ)上的。例如“前年——去年——今年——明年——后年”這個聚合群,《現(xiàn)代漢語詞典》把“前年”解釋為“去年的前一年”,把“后年”解釋為“明年的明年”??雌饋恚扒澳辍币浴叭ツ辍睘閰⒄拯c,“后年”以“明年”為參照點,實際上,它們都只以“今年”為參照點。以“今年”為中心,則已經(jīng)過去的和還沒有到來的兩個時段分別是“前”和“后”,只是由于緊挨在參照點前后的兩個時段分別進行了單獨的詞匯編碼,稱之為“去年”、“明年”,才使得“前年”“后年”有了特定的含義,指稱特定的時段。
而“前”表示未來則是在定型原則的支配下形成的另一個時間概念,它是由空間概念的人所面對的方位為前推衍出來的。
人作為在地球上直立行走的高級動物,他的面對方向與水平運動方向是一致的。假設(shè)有一個人從甲處走到乙處,這既是一個空間位移過程,又是一個時間延伸過程。甲是起點,在前,乙是終點,在后,這是定向的認識。但是對于這個從甲處到乙處運動的人自身來說,乙是他所面對的目的地,在前;甲是他所背向的出發(fā)地,在后,這是定型的認識。兩種原則所判定的方位恰好相反。
根據(jù)同樣的道理,一個人從生到死是一個時間過程,出生是生命的起點,在前;死亡是生命的終點,在后。但是這個從生到死的時間過程也可以形象化為人的一種位移過程,人們總是生于過去而走向未來。因而,對于每一個人來說,未來就是他所面對的“前”。“前途”一詞的意義很能說明問題,《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釋義為:“原指前面的路程,比喻將來的光景?!?/p>
有人指出,在漢語中,現(xiàn)代人和古人對“前”“后”時間指向的認識很不相同。我們一般都想象未來在前面,過去在背后,而古人則想象過去在前面,未來在背后。例如:
(6)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7)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杜牧《赤壁》)
(8)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辛棄疾《破陣子》)
這些都是用“前”表示過去,用“后”表示未來。但是,我們也能找出反例,如:
(9)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
此例中“前路”指未來,與上述論點不符。這種論點的出現(xiàn),大概是看到了由于認知原則不同而形成的“前”“后”在指向上的歧義和矛盾,并試圖對此作出解釋,因而推斷古今對時間流向看法不同。這實在是一種誤解。事實上,這種歧義并非來自于古今觀念的差異,否則(9)這個反例無法解釋。如果我們假設(shè),由定型和定向兩個原則形成的方向相反的四個時間概念分別用四個詞去表達,而不是只用現(xiàn)在的“前”“后”兩個詞,那么這種歧義也就會立刻消解。因為我們知道,多義性是語言中絕大多數(shù)詞所具有的屬性,一個詞往往是多種相關(guān)意義的集合體。“前”可以指過去,又可以指未來,是兩個不同的意義用同一個語音形式表達的結(jié)果,不是同一意義的兩種指稱。而且,這兩個意義一個來自于定向,一個來自于定型,由于認知原則不同,所以二者雖然方向相反,但并不違反矛盾律。心理學(xué)家比爾維什的一段話,可以說是對這個問題的最好說明。他指出:“人類所有的語言要么對定向和定型語義進行單獨的詞項編碼,要么使其詞項產(chǎn)生有規(guī)則的歧義性。如果是后者,產(chǎn)生詞義的歧義的原因不在詞匯本身,而在于制約詞匯的認知原則?!?/p>
四、語義空缺理論
世界上各個民族的語言作為傳遞信息的交際工具,雖然都能夠適應(yīng)人們在一定歷史時期內(nèi)交際的需要,但是從系統(tǒng)的角度來認識,都是不完備的,其具體表現(xiàn)就是不對稱現(xiàn)象的普遍存在。詞匯系統(tǒng)中的不對稱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為,在相對應(yīng)的詞之間存在著意義的空缺。
語義的空缺有兩種情形:一種是在理論上可以有某一意義,而在實際語言中卻沒有出現(xiàn),從而形成語義的空缺。例如,“后”可以表示未來的、較晚的,也可以表示后代的人,而“前”只能表示過去的、較早的,卻沒有表示前代的人這樣一個意義。而這個意義在理論上說是可以有的,這可以從“前輩——后輩”、“前人——后人”的對比中看出來。
另一種情形是,從一般事理上說某一意義不可能有與之相對的意義。例如,“前”表示向前走,如“勇往直前”、“畏縮不前”,而“后”不能表示向后走。因為人的面對方向和水平運動方向一致,人們一般只能向著他所面對的方向走。人們?nèi)粘UZ言交際中有“往后走”的說法,但這并不是指倒著走,而是從定向原則出發(fā),向著某一方向走,這個方向可能與某人或某物的背對方向一致,但是對于這個走著的人來說,他依然只能是向前走。
一般說來,諸如“前”、“后”這類相對立的意義,總是在相互比較中才形成它們的價值的。具體說,就是“前”“后”相對,有“前”就有與之相對立的“后”,有“后”也就有與之相對立的“前”?!扒啊薄昂蟆钡膮^(qū)分是以某一參照點為基準,作方向相反的意義延伸的結(jié)果。而有的意義空缺則來自于比較的單向性,即以某一事物為參照點,只向一個方向進行比較的延伸,這樣就形成了有“前”無“后”的語義空缺。如“前”可以表示某事物產(chǎn)生之前,某事物的產(chǎn)生是參照點,該事物沒有產(chǎn)生的時段稱為“前”,該事物產(chǎn)生之后的時段不是“后”,而是該事物本身。例如,“前科學(xué)”就是科學(xué)產(chǎn)生之前,“前資本主義”就是資本主義產(chǎn)生之前。《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下列兩詞的釋義也可以為證:
前夫:死去的或離了婚的丈夫(區(qū)別于現(xiàn)在的丈夫)
前妻:死去的或離了婚的妻子(區(qū)別于現(xiàn)在的妻子)
這里沒有相對的“后夫”、“后妻”,所謂“后夫”、“后妻”就是現(xiàn)在的丈夫和現(xiàn)在的妻子。相反的例子是“后媽”、“后爹”,也沒有相對的表達式,原因在于這類詞語的形成,并不是來自于“前媽——媽——后媽”的模式,而是來自“媽——后媽”這種模式,兩種模式的差異正在于前者的比較是雙向的,后者的比較是單向的。再如:“現(xiàn)代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
詞匯系統(tǒng)中意義的空缺雖然意味著某一意義不存在于現(xiàn)實語言之中,但從系統(tǒng)的角度來說,這種空缺應(yīng)該作為一個結(jié)構(gòu)項而給予它一定的地位。正如蘇聯(lián)語言學(xué)家柯杜霍夫所說,“語言體系,它不僅是語言中已有的東西,而且還包括可能有的東西,在語言規(guī)范和言語表現(xiàn)中可能有的東西。沒有、也不可能有實現(xiàn)自己的全部可能性的語言,沒有、也不可能有用盡自己的全部儲備的語言。如果有這種情況,語言就不可能發(fā)展和滿足思維和交際的需要,作為最重要交際手段的功能就停止了?!?/p>
意義的空缺為語言的發(fā)展提供了潛在的可能性,留下了一個有待填補的位置,在語言發(fā)展過程中,由于追求結(jié)構(gòu)整齊對稱的類推作用,詞匯系統(tǒng)中的語義空缺往往被填補起來。從理論上說,既然“前”可以指過去,也可以指未來,那么與之相對的“后”也就不僅可以指未來,而且應(yīng)該可以指過去。這個新義產(chǎn)生的心理過程用類推公式描述,即為:
前(指未來):前(指過去)=后(指未來):X
由此可得:X=后(指過去)。這樣,“前”“后”就成為由于認知原則不同所形成的兩對方向相反的詞項。事實上,在人們的語言實踐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這樣的說法:
(10)在前進的道路上,錯誤和失敗是難免的,我們應(yīng)該向前看,而不應(yīng)向后看。
如果這種用法能夠穩(wěn)固下來,“后”指稱過去作為該詞的一個固定的語義內(nèi)容,那么“前”“后”時間指向上的不對稱現(xiàn)象也就不再存在,而變成一種整齊對稱的格局。
參考文獻:
[1] 趙艷芳,認知語言學(xué)概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7
[2] 呂叔湘,語言里的不對稱現(xiàn)象,中國語文,1981.1
[3] 廖秋忠,空間方位詞和方位參考點,中國語文,1989.1
[4] 史佩信,漢語時間表達中的“前后式”與“來去式”,語言教學(xué)與研究,2004.2
[5] 伍鐵平,試論擬人比喻和倒擬人比喻,外國語,1987.1
[6] 戴浩一,以認知為基礎(chǔ)的漢語功能語法芻議,國外語言學(xué),1990.4
[7] 韓玉強,劉賓,漢語空間隱喻時間中的“前”、“后”認知,修辭學(xué)習(xí),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