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新生,離開高考的重壓,同時要面臨生活已久的環(huán)境,重新適應一個全新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加之民辦大學在體制和管理上的特殊性,大學新生面臨的心理問題刻不容緩。因此,民辦大學新生的集體生活適應問題更值得我們高校管理者研究與深思。
關鍵詞:民辦 新生 集體 過渡 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大學新生,由于其生理和心理趨于成熟,容易產生思想困惑和心理問題,尤其是民辦大學環(huán)境的特殊性,使得民辦大學新生在適應大學新生生活時會遇到更多問題。民辦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表現(xiàn)是多樣化的,這里僅就新生的集體生活適應問題和解決方法做初步探討。
一、大學生活的適應問題
進入大學后,民辦大學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學習方式、人際關系、個人角色等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這就要求個體能夠在較短的時期內在上述方面作出相應的調整、改變,以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如果個體自身改變與環(huán)境變化脫節(jié),就容易出現(xiàn)適應問題。如果這一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還會帶來其他心理問題,影響大學期間乃至今后的學習與生活。
(一)新生適應大學生活的過程與內容
西方一些研究者指出,大學新生要經過分離、過渡、融合三個階段的洗禮,才能真正適應大學生活。分離是大學新生適應大學生活的起點。青少年中學畢業(yè)后選擇了上大學,從離開家庭走進大學校園的那一天起,就意味著與家庭和昔日中學朋友的分離。分離意味著個體要重新定義與家庭和昔日朋友之間的關系。過渡是指新生適應新的自然的、社會的和精神的環(huán)境。融入指新生在新環(huán)境中形成了適當?shù)膶W習和生活方式,建立新的社會網絡。在以上三個階段中,最為重要的是第二個階段──過渡。因為分離事實上是由入學而客觀造成的,而融入是適應的最終目的和結果,新生過渡期延續(xù)的時間長短以及他們在過渡期的狀況直接影響這一結果。因此,對于新生適應的大多數(shù)研究都集中在過渡階段。
(二)影響新生入學適應的因素
從中學到大學的過渡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這一過程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大體可劃分為兩類:個體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1.個體因素:大學新生在入學之前總會對未來的大學生活有一定的期待,這種期待會影響他們入學時的適應。2.環(huán)境因素:環(huán)境因素包括家庭、社會支持系統(tǒng)、居住地環(huán)境等。有學者研究了新生與父母關系對入學適應的影響,發(fā)現(xiàn)平等民主的親子關系對孩子的入學適應有更積極的影響。這種平等民主的親子關系表現(xiàn)在:父母與孩子之間是平等的主體;相互尊重各自的觀點;經常進行開誠布公的交流。此外,大學生以往居住地與大學所在地語言、文化、習俗、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也是影響新生適應的因素之一。
(三)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的措施
以下建議和措施可以用來幫助大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1)盡快幫助新生了解、熟悉學校環(huán)境;(2)幫助學生養(yǎng)成合理的生活規(guī)律,學習、體育鍛煉、興趣和愛好兼顧;(3)以各種形式幫助學生了解和熟悉自己的專業(yè);(4)引導學生規(guī)劃自己大學生活和未來的發(fā)展;(5)組織新生、教師、高年級學生共同參與某一主題活動,幫助新生建立新的社會網絡;(6)設計并組織針對新生的團體輔導計劃,讓新生能從中獲得充分的安全感和情感支持;(7)告知新生獲得有效幫助的各種渠道(如校內心理咨詢門診等)。
二、人際交往問題
大學生人際交往是指大學生之間以及大學生與其他人之間溝通信息、交流思想、表達情感、協(xié)調行為的互動過程。人際交往障礙會引發(fā)一系列不良情緒,如不快、不滿、失望、孤獨、煩惱、自卑等,嚴重者表現(xiàn)為行為上的自我封閉、逃避現(xiàn)實、抑郁、焦慮等。
(一)造成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主要原因
1.認知原因
這里所說的認知包括對自己的認知、對他人的認知以及對交往本身的認知三個方面。過高評價自己,過低評價對方,就會導致人際交往中的盛氣凌人、狂妄自大;相反,過低評價自己,過高評價對方,則會導致人際交往中的畏畏縮縮、自抑自卑。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常見社會認知因素有以下幾種:(1)首因效應,即第一印象,指初次對人的知覺所形成的印象往往最鮮明、最牢固,并對以后的人際知覺和人際交往產生深刻的影響。(2)暈輪效應,又稱光環(huán)現(xiàn)象,指在對人進行知覺時,判斷者常從或好或壞的局部印象出發(fā),擴散而得出全部好或全部壞的整體印象。
2.情感原因
在人際交往之中,個體的情緒反應應該是適度的,與引起情緒的原因及情景相吻合,并隨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此外,羞怯、嫉妒、自卑等都是導致人際交往障礙的不良情緒因素。
(1) 羞怯,指因為害怕或膽怯而產生的一種心理不適。(2)嫉妒,指因失敗或某一方面不如別人所產生的羞愧、憤怒和怨恨等個體情緒體驗。有時候它對人的成長也有積極影響,但更多的時候是消極影響。把這種感情色彩帶到人際交往中去就會產生一種不和諧的感受,從而使人際交往失敗。(3)自卑,指個體感受到自我價值被貶低的體驗。這種貶低或否定可能來自當事人自己,也可能來自外界評價,但更多時候是兩者兼而有之。
3.人格原因
人格是指個體經常地、穩(wěn)定地表現(xiàn)出來的心理特點,包括氣質、性格和能力等。人格的差異帶來交往中的誤解、矛盾和沖突,人格不健全可直接導致人際沖突。一般來說,人們都不愿和具有不良人格的人交往。
(二)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克服
1.培養(yǎng)自信,克服自卑和羞怯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在人際交往中自信不可或缺。一個充滿自信的人才能在交往中游刃有余,人際交往成功且有效。要克服自卑和羞怯,就要學會坦然自若地面對交往,不怕失敗,不怕被人譏笑。要重視第一次成功的社交經驗,以此增強對自己的社交能力的信心,從而逐步走上人際交往的良好循環(huán)。
2.認識自我,健全人格
(1)真誠。“人之相知,貴在知心”。真誠的心能使交往雙方心心相印,彼此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真誠的人能使交往者的友誼地久天長。(2)信任。在人際交往中,信任就是要相信他人的真誠,從積極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動機和言行,而不是胡亂猜疑,相互設防。信任他人必須真心實意,而不是口是心非。(3)理解。人際交往中相互理解非常重要,彼此能夠理解對方的意圖、情感、觀點、立場,交往才能不斷持續(xù)下去,人際關系才能變得融洽而深入。(4)熱情。在人際交往中,熱情能給人以溫暖,能促進人的相互理解,能融化冷漠的心靈。因此,待人熱情是溝通人的情感,促進人際交往的重要心理品質。(5)克制。與人相處,難免發(fā)生人際沖突,克制往往會起到“化干戈為玉帛”的效果。克制是以團結為金,以大局為重,但不是無條件的,應有理、有利、有節(jié),如果是為一時茍安,忍氣吞聲地任憑他人的無端攻擊、指責,則是怯懦的表現(xiàn),不是正確的交往態(tài)度。
3.勇于實踐,提高人際交往技能
為了能和各種形形色色的人相識、交往和相處,學習掌握一些交往的技巧和方法是必要的。這些方法和技巧包括: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引出話題,如何使談話繼續(xù)和中止,如何闡述自己的見解,如何提出批評,如何化解沖突,如何換位思考等。這些技巧可以通過書本、課堂、培訓等途徑學習,但主要還要在人際交往實踐中學習。只有勇于參加人際交往實踐,才能真正掌握交往技巧,人際交往能力才能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 樊富珉《北京大學生心理素質及心理健康研究》,《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1年
[2] 楊艷萍《大學生生活導論》(教材)副主編,兵器工業(yè)出版社,2001年
[3] 胡凱《建立中國特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思考》《中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年第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