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建州刺史李頻有《梨岳詩集》一卷。其集在晚唐時已被集錄,名為《李頻詩》,后又被人抄錄,名為《李頻集》,還有《建州刺史集》一名。宋真德秀得詩集于三館,欲刻為果,嘉熙三年金華王埜初刻其集。之后元元貞及后至元間,裔孫邦材、會同先后覆刻。李頻詩集在明清兩代所刊的版本也很多。
關(guān)鍵詞:《梨岳集》;版本;源流
中圖分類號:G256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李頻(815?—876?),睦州壽昌人,大中八年登進(jìn)士第,歷任秘書郎(校書郎),南陵主?。狭晡荆涔α?,侍御史,京兆參軍,都(官)員外郎和建州刺史等職,卒于官。
一、唐代李頻詩集的集結(jié)
李頻有詩集傳世,但是其為自己所編,還是他人所輯,在古籍文獻(xiàn)中以不可考。最早著錄李頻詩集的是北宋王堯臣等撰的《崇文總目》,記有“《李頻詩》一卷”。之后《新唐書》中的《藝文志》也記李頻有“《李頻詩》一卷”,《新唐書》中《藝文志》的主要來源是《舊唐書》中的《經(jīng)籍志》,而《舊唐書》中的《經(jīng)籍志》主要是根據(jù)《古今書錄》為底本來完成的,因此唐玄宗以后的集子沒有被著錄,由此可知,在晚唐時李頻的詩歌已被集錄,名為《李頻詩》,且收為一卷。南宋陳振孫所撰的《直齋書錄解題》記有:“《李頻集》一卷。唐建州刺史新定李頻德新撰?!庇荣蟮摹端斐跆脮俊芬灿洖椤啊独铑l集》”??芍?,李頻詩集后來又被人抄錄,名為《李頻集》,也收為一卷。李頻詩集還有《建州刺史集》一名,《舊唐書》卷二十二《本紀(jì)》的僖宗紀(jì)中記“(乾符)二年(875)春正月乙酉朔。乙丑……都官員外郎李頻為建州刺史”,《新唐書》卷二百三《文藝傳》李頻傳中記有:“卒官下,歸喪,父老相與扶柩,葬永樂州,為立廟梨山,歲祀之”,李頻為官期間做了很多有益于百姓的事,且卒于建州刺史一官,其集因此而得名。建州東南有山為梨山,在其卒后,建州人為其立廟梨山,且尊山為岳,遂改其集名為《梨岳集》(或《梨岳詩集》)。在其集中的《渡漢江》一詩:“嶺外音書絕,經(jīng)年(一作冬)復(fù)歷春。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币话惚徽J(rèn)為是唐宋之問的詩,所以,李頻詩歌集結(jié)成集的最大可能性是他人所輯。
二、宋代李頻詩集的刊刻
在宋代有嘉熙三年金華王埜刻本,且為第一刻。真德秀得李頻詩集于三館,欲以私錢刻于廟中未果。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中《題梨岳廟》寫有:“惟是詩篇遺文藏在三館,學(xué)者無自見焉,某愿以私錢刊于廟中?!蓖鯃概c真德秀關(guān)系極為密切,又拜真德秀門下,于是真德秀將此事請托于王埜。后嘉熙間王埜為建州郡太守都承,贊李頻政績,又因其詩集祠下不可得,遂求得舊本,命工鉛梓以報公德,并稱李頻有詩百九十五首。王埜在《梨岳集》中的序中說:“梨山詩百九十五篇,唐都官員外郎建州刺史,李王之所作也。昔王刺此州,有異政,遺愛廟食梨山垂五百載,大赫厥靈肇啟王封。邵定間埜客過于建,西山先生真公語之曰:‘梨山詩人也,予欲刻未果,子盍往謁之?!瘓钢x未暇。后七年,埜來守茲土,語求其詩,祠下不可得,乃得之京城書肆中……于是命工鋟梓以報王之德以成真公之志?!?/p>
三、元代李頻詩集的重刊
李頻詩集在元代有元元貞及后至元間裔孫邦材、會同刻本。李頻詩集舊刻于梨山,年久而散失無存,其裔孫邦材、會同先后復(fù)刊。從其裔孫邦材的序中可知李頻詩“惜乎舊刻之梨山,年深而詩蕩然矣”,邦材夢見其祖李頻對其說,“余若祖李都官也,余詩舊刻廟中散失無存”,邦材“覺而白之郡博士咸從吏使”,最后“板成遂志于末”。邵文龍序中也提及:“王之靈仍邦材以好古博雅之心,板而新之,使長留天地間,是可嘉尚?!痹趶垙?fù)的序中記載了李頻裔孫會同為其詩集復(fù)刊的情況,“食五佰祀有孫會同由古睦壽謁祠下,訪求典故……今欲集刊冠卷不特寶鎮(zhèn)茲山”。
元代還有至元后丁丑(1337)刊本,黃丕烈云舊鈔,卷終有雍虞集收藏。元代的元大德舊本和元至正乙丑本,只是在《唐音戊簽》和《增訂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標(biāo)注》中有所提及,但具體情況已不可知。
四、明清兩代李頻詩集的刊行
李頻詩集在明代的版本較多。其早期的有明永樂中河南師祐刻本,正統(tǒng)七年(1442)嚴(yán)陵張瑛重刊本,正統(tǒng)中廣州彭森刻本。之后有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裴道立刻本。對此版本傅增湘先生有所記述,在其《藏園群書題記》中的《明萬歷本棃岳集跋》中記為:“此為明萬歷丙申本,乃晉陵龔道立守郡時授京口陳善,取元、明各本三校而后付刊……集以寫楷上版,半頁九行,行十六字,白口,四周雙開,異文注「一作」于本句下。前有真文忠獻(xiàn)棃岳集狀,王埜舊序,陳善刻書序,末有龔道立集后小序。卷中鈐印有「晉安徐興公家藏書」、「徐熥之印」、「蘭屏鑒藏」、「碧蘿書舫」、「冕廷珍藏」諸章。”
明代還有明影寫至元刊本,首冠嘉熙三年(1239)金華王埜序,后又有大德元年(1297)壽陽呂師仲序,里人邵文龍題跋,元貞丁酉(1297)睦州裔孫邦材序稱,至元后丁丑郡進(jìn)士福建漕幕佐掾張復(fù)序。后為《附錄》。
又有明影寫正統(tǒng)刊本,《附錄》歷朝廟祀敕書碑記及彭森一序,邵文龍一跋,有山陰祈氏藏書之章,園書汪魚亭藏閱書諸印,為淡生堂祈氏藏書?!端膸烊珪偰俊分刑岬剑骸啊独嬖兰芬痪恚陡戒洝芬痪?,浙江鄭大杰家藏本……此本即正統(tǒng)刻也。凡詩一百九十五首,較《全唐詩》所載少八首……末為《附錄》,則歷朝廟祀敕書碑記及刻序跋。”但在《四庫全書》中只輯錄了李頻《黎岳集》一卷,并且集子前沒有收錄序,集子后也沒有收《附錄》一卷,所收的詩集是在明正統(tǒng)刊本的基礎(chǔ)上,經(jīng)過館閣文臣的校注而輯錄的。
此外還有許多種明抄本,其中一種是真德秀刊集獻(xiàn)狀,王埜序,邵文龍序,張復(fù)序,永樂十三年(1415)師祐及褒封諸敕,正德四年(1439)陳璉刊板序,并印有“明善堂覽書畫印記”和“安樂堂藏書記”兩方藏書印。還有舊為馮氏藏書的明抄本,有王埜、呂師仲及邦材跋,且卷首有馮氏藏書之印和錢孝脩圖書印,此本乃鈔自元裔孫邦材本。
此外,《四部叢刊三編》所收的李頻《棃岳詩集》為“上海涵芬樓影印明抄本原書,書心高十九公分,寬十五公分?!痹娂夸浐笥屑挝跞曛俅和战鹑A王埜序,元貞丁酉清明裔孫邦材序,大德元年丁酉壽陽齊山呂師仲序,大德己亥仲冬吉日里人邵文龍跋和至元后丁丑夏沐佛日郡進(jìn)士福建漕幕佐掾張復(fù)序。詩集后有《附錄》一卷,為古今碑記書序。最后附有海鹽張元濟(jì)跋,“是本即從之移錄,其后遞相傳刻皆由此出,今從《唐百家(詩)》《全唐詩》暨徐璈刊本,增補(bǔ)七律二首,七絕一首,五律四首,五古一首,無絕一首,《附錄》于后,至《劉山人歸洞庭五律》一首,則他本皆闕,是本獨(dú)存”。
對于李頻詩集的其他版本,在《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記載較為全面,但記載極為簡略,且已不可考,他們分別是:“《李建州詩》一卷,唐李頻撰,《附錄》一卷,明嘉靖十七年(1538)王沺、朱幸刻本;《梨岳詩集》一卷,唐李頻撰,《附錄》一卷,明祁氏淡生堂抄本,清丁丙跋;《梨岳詩集》一卷,唐李頻撰,《附錄》一卷,明抄本;《梨岳詩集》一卷,唐李頻撰,明抄本;《梨岳詩集》一卷,唐李頻撰,明抄本,清馮舒校并跋;《梨岳詩集》一卷,唐李頻撰,《附錄》一卷,明末抄本,清丁申、丁丙跋”。此外還有席氏所刊一卷本,但具體內(nèi)容也不可知。
在清代有清鈔本,道光丁酉(1837)徐傲刻本,《增訂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標(biāo)注》邵章續(xù)錄中即記有“清鈔本,徐傲本四卷”,但具體情況未可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