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2011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獲得者特朗斯特羅姆的三首經(jīng)典詩歌進行解讀,剖析其詩歌的內(nèi)在意蘊,闡釋其豐富的思想和內(nèi)涵。
關(guān)鍵詞:特朗斯特羅姆;詩歌;自然
中圖分類號:I106文獻標(biāo)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TomasTranstromer,1931—),瑞典著名詩人,2011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獲得者。他出生于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他是詩人、犯罪心理學(xué)家,以及翻譯家。他也是一位業(yè)余音樂家,擅長風(fēng)琴和鋼琴。諾貝爾獎委員會給他的頒獎理由是:“通過凝煉、透徹的意象,他為我們提供了通向現(xiàn)實的新途徑?!彼闹饕髌酚小?7首詩》(1954年);《途中的秘密》(1958年);《半完成的天空》(1962年);《音色與足跡》(1966年);《看見黑暗》(1970年);《小路》(1973年);《波羅的?!罚?974年);《真理的障礙》(1978年);《野蠻的廣場》(1983年);《為生者和死者》(1989年);《悲哀貢多拉》(1996年)等。以下筆者選取他詩歌全集中的三首詩進行解讀。
一、《致梭羅的五首詩》
梭羅是19世紀(jì)美國最有影響力的作家,哲學(xué)家,著名的散文集《瓦爾登湖》的作者。他熱愛自然,遠(yuǎn)離城市,一個人隱居在大自然當(dāng)中,一切都遵循大自然的規(guī)律,不做違反自然法則的事。他在物質(zhì)生活上是貧乏的,自給自足的,但精神生活崇高而有詩意。梭羅的名言是:“我寧愿獨自坐在一只南瓜上,而不愿擁擠地坐在天鵝絨的坐墊上”。
《致梭羅的五首詩》總共有五首詩節(jié),每首只有四行,簡短明快。詩中抽象地寫了梭羅離開“貪婪的石環(huán)”般的城市,在森林中生活,與大自然親密相融,和諧共處,詩的最后表達了作者對梭羅的贊揚。
那么,這首詩寫得怎么樣呢?筆者將它和海子的《梭羅這人有腦子》進行比較。
從這兩首詩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兩位詩人詩風(fēng)的不同。海子是非常熱衷于梭羅的,海子死時,身邊帶著的四本書中就有梭羅的《瓦爾登湖》。但海子表達自己對梭羅的敬仰時,是隨意,信手拈來,放蕩不羈的;而托馬斯則細(xì)心雕琢,語言精練生動,如“秋天瘋狂的逃亡是他的輕大衣”,就寫出了秋天的肅殺,狂勁,以及梭羅在秋風(fēng)中的飄逸之感。無論從藝術(shù)表現(xiàn)力,還是思想內(nèi)涵上來說,同樣寫梭羅,托馬斯比海子寫得要好。
二、《偏僻的瑞典房屋》
這首詩首先寫“一片黑色松樹∕一縷縷冒煙的月光∕小屋深陷在此∕仿佛早已死去”,這就讓人聯(lián)想到郭沫若的《靜夜》“月光淡淡∕籠罩著村外的松林∕白云團團∕漏出了幾點疏星”。這樣的夜景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見到的,作者由此寫起,讓人感到親切。“小屋深陷在此∕仿佛早已死去”就寫出了夜的及其安靜。這里不得不提到,黑夜以及與黑色有關(guān)的意象在托馬斯的詩中出現(xiàn)極為頻繁,如“黑色鋼琴”,“黑色的日子”,“黑色形象”,“黑色卓見”,“黑暗的門廳”,“黑似豬血面包的耕地”,“黑色之夢”,“黑色的數(shù)字”,“黑盒里的提琴”,“黑色森林”,“變黑的大教堂”等等。那么,作者為何如此青睞黑色?筆者認(rèn)為,這與瑞典的氣候因素是分不開的,瑞典有著漫長的冬季,晝短夜長,因此人們常年生活在黑暗當(dāng)中;當(dāng)然,這也與作者的性格有關(guān),黑色象征著理智,正與托馬斯的個性相符。
托馬斯雖然游歷過世界各個地方,尤其是西歐和非洲,很多詩中描繪了他在別國異鄉(xiāng)的所見所感,但作為一個瑞典人,托馬斯仍然忠實于自己的國家,深情描繪瑞典的風(fēng)光。正如這首詩里寫的,“在這片垂死的林中∕腐爛戴著樹脂的∕眼鏡,閱讀∕蛀蟲寫下的記錄”,“雨在空中翻轉(zhuǎn)∕光在河里蜿蜒∕懸崖上的房屋∕看管著瀑布的銀?!?,就用細(xì)膩的語言充分展示了瑞典的特色景象。詩中,托馬斯還依次描繪了瑞典的冬天,春天,夏天和秋天,選取了最有代表性的意象。瑞典被稱為“森林王國”、“湖泊王國”,并且水力資源豐富,這里的“森林”,“瀑布”,“沼澤”就充分表現(xiàn)了瑞典的地理環(huán)境。
三、《順著江河》
這是一首揭示人生的詩歌,好的詩人總是永遠(yuǎn)熱切地關(guān)注生命,這首詩就是如此。首先,詩中的“江河”指的就是人的生命旅程,尤其指與作者同時代人的人生歷程。詩中,作者指出,自己的“同代人”都在隨波逐流,不管他們是“順愿”還是“違愿”的。有的人心甘情愿地漂逐,便“閉上眼∕把自己扔入前方,在追求簡單的∕渴望中面無懼色”;有的人想在中途掉頭,但人生是無法回頭的,他只能“緩慢無奈地”在江河里“漂轉(zhuǎn)”;有的人想上岸,于是“闖入石頭和垃圾,死死釘在里面∕像合十的手高高地拱起”,提前終止了自己的生命旅程。
將人生比作河流是許多詩人都常用的意象,但這首詩歌的好處在于,它并沒有僅僅停留在對人生的剖析上。詩歌的升華點在于,“我”作為一個觀察者,從吊橋上,“和幾個孩子看到聽到這一切”,而“他們的自行車∕被埋在綠蔭里——只有角∕從那里探出”。還未長大成人的孩子們是年輕的生命,是與“我”的同代人相區(qū)別的下一代,他們是充滿希望的,他們的人生還未啟程,因為,“自行車”還“被埋在綠蔭里——只有角∕從那里探出”。所以,托馬斯對年輕一代充滿了期盼,希望他們不再隨波逐流,騎上自己的“自行車”,開辟屬于自己的人生道路。還有一點,作者在詩中將“我”與自己的同代人相區(qū)別,認(rèn)為自己是獨立于時代之外的,是沒有隨波逐流的人,這應(yīng)當(dāng)是托馬斯對于自己的看法和評價。
參考文獻:
[1]特朗斯特羅姆.特朗斯特羅姆詩全集[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01.
[2]海子.海子詩全編[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