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哲學與科學一樣,有著六千多年的歷史。在這六千年的發(fā)展中,哲學是否有利于人類?如果有,它又以怎樣的方式對人類有益?簡而言之,哲學是否有用。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的觀點很有代表性。在他的著作《哲學問題》第十五章中,他專門論述了哲學的價值。他認為哲學的價值不在于解決問題,,在于提出問題,因為這些問題可以擴充我們對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豐富我們心靈的想象力且減低教條式的自信,通過哲學的冥想使心靈變得偉大起來”[1]。這是集大成的一家之言,在本篇文章中,我將就哲學的兩點作用舉例說明,談?wù)勛约旱目捶ā?/p>
關(guān)鍵詞:哲學;定義;用途;發(fā)展道路
中圖分類號:B2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一、哲學的定義
泰勒斯,希臘七賢之一,開啟了哲學的歷史。哲學最初的定義,是根據(jù)希臘文翻譯過來的,即愛智。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哲學起源于好奇,人們是由于好奇而開始哲學思考的。羅素定義為“乃是一種介乎于科學與神學的東西,他以確切的知識作為分界,凡是屬于確切知識的都是科學;超出確切知識之外的教條都是神學”[2]。這個定義從客觀的角度講是很權(quán)威的。中國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曾說:“現(xiàn)在,如果要我下哲學的定義,我就會用悖論的方式回答:哲學,特別是形上學,是一門這樣的知識,在其發(fā)展中,最終成為‘不知之知’?!闭軐W作為一種“不知之知”,是一種特殊的知識。這與羅素的觀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二,哲學的用途
哲學不同于科學,科學是唯物的,它的本質(zhì)就在于實用。科學的作用不體現(xiàn)在生活的某一個或幾個方面,而是就其對人類的進程而言的。以物理科學為例,物理學中的一系列發(fā)明創(chuàng)造就是一部人類史。在這里,科學的作用是顯著的。羅素曾講到,如果以對整個人類的影響為標準,正如科學那樣,哲學是沒有實用性的。但是,哲學有其自己獨特的作用,這種作用,是通過對學習哲學的人的生活的影響而間接發(fā)生的。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分別以哲學的入世與出世之用來進行闡述。
1、哲學的入世之用
從上文對哲學的定義可以得知,哲學首先是對知識的一種關(guān)注。希臘人使哲學與知識聯(lián)系在一起。即使過了幾千年,我們現(xiàn)代人仍然追求著知識。哲學首先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是什么 。對于這個問題,各個學派有著不同的回答。但是盡管答案不盡相同,他們的回答都是宇宙的一種探索,對知識的一種熱愛。接下來的歷史發(fā)展中,哲學與知識一路走來。作為一個接受了多年教育的人,我對這一點深有體會。中學的哲學教育使我們學會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大學的哲學教育使得我們學會辯證的,全面地看問題哲學向我們傳道,解惑,這便是哲學的入世之用。
2、哲學的出世之用
哲學有入世之用,也有出世之用,并且這種出世之用更為有用。哲學史上涉及出世思想的學派有很多,我比較鐘情于斯多葛學派,在這一派里,我又較鐘情于愛比克泰德。這個學派的思想與蘇格拉底相似,關(guān)注的重點是德行。愛比克泰德的思想主要收集在他的論說集里,又名《哲學談話錄》。這是一部充滿真誠的優(yōu)秀哲學作品,在這個情感缺失的社會,愛比克泰德以平實無華的語句告訴我們怎樣為人,怎樣處事,怎樣在這個令人有些苦惱的世界里生活得更好些。這便是哲學的出世之用,也是本文所要重點闡述的內(nèi)容。
我們今天的生活高度社會化。人與物,人與人的接觸空前頻繁。在這樣的情況下,總會有不如意之處,無論是與人還是與物。正如某位學者所言“與物相處煩神,與人相處煩心”。在困難一時無法解決時,我們總會怨天尤人,不是自責就是指責他人。愛比克泰德說,我們不要抱怨,因為抱怨起不了作用,解決不了問題,我們這時候應(yīng)該做的是檢視我們自己的行為。他也說了這樣做的好處,即當責備逐漸離我們而去,我們就在道義上獲得了顯著的進步,增添了我們?nèi)烁裆系牧α?。并且當我們不再怨天尤人時,我們也就達到與物與人相處不煩神不煩心了。
生老病死是人世間最平常的事,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們在面對親人離開時悲痛不已,無法接受。愛比克泰德在文中多次提到我們應(yīng)該以樂觀的態(tài)度看待那些被人認為是不幸的事物。他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我是必然要死的,但難道我就必須呻吟而死嗎?我必然是被囚禁的,但難道我就必須哀怨嗎?我是必然要遭流放的,但是難道因此就有任何人能阻止我,使我不能歡笑、勇敢而又鎮(zhèn)定了嗎?”[4]。這與中國的莊子頗為相似。莊子在妻子去世后擊鼓而歌與愛比克泰德樂觀的對待生死,兩人的豁達與境界確實達到了一個高度。我們自是做不到這樣,可愛比克泰德與莊子卻教給了我們一些對生活的啟示。奧德賽對此評價說,這些便是追求哲學的人所應(yīng)當考慮的思想,這些便是他們應(yīng)該日復(fù)一日地寫下來的課程,他們應(yīng)該用這些文字來砥礪自己。其實受到砥礪不止是一些愛好哲學的人,更多的是平凡大眾。
讀愛比克泰德的作品,使人在寧靜中卻受到了震撼與心靈上的共鳴。哲學家不是高高在上,哲學也不是無用的,從愛比克泰德這里,我們知道了哲學教我們更好的去生活。東方佛學講出世,其實只要能幫助我們看透人生的苦樂,指導(dǎo)我們?nèi)プ非笠环N寧靜的生活,任何一種學說可講出世,哲學也是如此。馮友蘭先生總結(jié)地好,他說哲學的這種用途乃無用之大用。簡簡單單一句話,卻讓人領(lǐng)悟哲學的實質(zhì)。
三,哲學的道路
近些年,社會上一直流行著一種“哲學無用”的論調(diào)。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哲學不能為我們提供具體的知識,因而不能為我們的社會實踐活動提供任何具體的幫助,也不能幫助我們獲得實際的利益。因此,哲學是沒有什么用的。可是人活在世,不可能只靠物質(zhì),還有精神的支撐。正是有哲學,我們才不會生活的煩心煩神。 哲學六千年的歷史及它的功用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它還將會如此的發(fā)展下去。哲學同科學與其它學問一樣,都是為人類服務(wù)的,所以哲學以后還會朝著它一直所追尋的方向前進,不管是求知還是追求心靈的寧靜,哲學最終的目標就是有用。所以,在許多哲學流派里,實用主義就脫穎而出。實用,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就是有用。實用主義最初是由皮爾士提出來的。皮爾士主張,“在我們關(guān)于某個對象的思維中要想做到清晰,只需考察一下這對象可能包含什么想得到的實際效果”[3]。為說明這一點,詹姆士講哲學的職能就是弄清假若這個或那個世界定則是真理,對你我有什么關(guān)系。這樣,理論就成了工具,不再是對疑難事物的解答。
一種學說能夠向人們傳道解惑,指引人們生活則是最好的。實用主義代表人物,美國著名哲學家杜威曾說過,哲學的意義在于它不僅停留在哲學家的思考層面,而是用來解決人的各種問題,讓人從善于思考中獲得生活的教益。 政治,經(jīng)濟等可以遵循實用主義的原則來為人們創(chuàng)造各種福利。同樣,哲學作為一種思想和觀念,可以在精神上對人們有其“實用性”。而且哲學也一直沿著這條道路在發(fā)展,以前是如此,今后也將是如此。
參考文獻:
[1] 《西方哲學史》.羅素著.商務(wù)印書館
[2] 《西方哲學史》.羅素著.商務(wù)印書館
[3] 《愛比克泰德論說集》.商務(wù)印書館
[4] 《西方哲學史》.羅素著.商務(wù)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