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現(xiàn)代法治社會中,大部分國家都通過憲法確立公民有通過行使訴權獲得救濟的權利,國家有義務提供并保障公民行使這一權利。然而,任何權利的行使都應該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得侵害國家、社會的公共利益以及他人的合法權益,否則即構成權利的濫用。
關鍵詞:訴權;惡意訴訟;規(guī)制
中圖分類號:DF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一、惡意訴訟的概念與界定
要界定惡意訴訟,首先要界定訴權,傳統(tǒng)二元訴權說認為訴權包涵程序意義上的訴權和實體意義上的訴權兩方面含義,程序意義上的訴權在原告方面表現(xiàn)為提起訴訟的權利,在被告方面表現(xiàn)為應訴的權利和程序上進行答辯的權利;實體意義的訴權在原告方面表現(xiàn)為期待勝訴權,在被告方面則表現(xiàn)為有權對原告訴訟請求進行實質性的答辯,以反駁原告的訴訟親請求,或者提起反訴以吞并、抵消原告訴訟請求或使原告訴訟請求失去意義。[1]
現(xiàn)代法治社會越來越強調對當事人訴訟權利的保障,訴權保障也就受到特別的重視。同時隨著公眾法律意識的增強,也更多的選擇通過訴訟解決糾紛。國家通過設定訴訟程序保障當事人行使訴權,然而任何權利的行使都應當受到一定規(guī)制,不得損害國家、社會公共利益,對方當事人及其他案外人的合法權益,否則即構成權利的濫用。在本次民事訴訟法修改以前,我國法律體系中并不存在對惡意訴訟的規(guī)制,但惡意訴訟在我國司法實踐中早已存在,近年來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我國學者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就開始關注這個問題。在設立民法典的熱潮中,一些學者也提出了對惡意訴訟的規(guī)制,例如王利明教授主持起草的民法典草案第1863條第1款就提出:“故意以他人受到傷害為目的,無事實根據(jù)和正當理由而提起民事訴訟,致使相對人在訴訟中遭受損失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盵2]楊立新教授在其主持起草的侵權責任法草案建議稿中認為,惡意訴訟是指故意以他人受到損害為目的,無事實根據(jù)和正當理由而提起民事訴訟,致使對方在訴訟中遭受損失。[3]二者在惡意訴訟的概念和界定上基本相同,均強調惡意訴訟是一方當事人沒有訴的利益,而通過訴的手段,使另一方相對人在訴訟中遭受損失,這個理論也在學術上占據(jù)了主流位置,因此惡意訴訟至少有三個特點,一是當事人主觀上存在故意;二是當事人客觀上實施了形式上合法的訴訟行為;三是該訴訟行為給另一方當事人造成損失。
最后的立法實踐與理論略有不同,立法規(guī)定上既有原則性規(guī)定,也有具體制度的設計,顯得更加詳實具體,可操作性更強。新民訴法不僅在第十三條引入誠實信用這一基本原則,并在第一百一十二條和第一百一十三條作了具體的制度安排,分別從訴訟和執(zhí)行兩方面入手,這是針對濫用訴權重災區(qū)進行特別規(guī)制,處罰惡意訴訟。新民訴法第一百一十二條規(guī)定:“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企圖通過訴訟、調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其請求,并根據(jù)情節(jié)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边€針對執(zhí)行難問題進行特別規(guī)定,新民訴法第一百一十三條規(guī)定:“被執(zhí)行人與他人惡意串通,通過訴訟、仲裁、調解等方式逃避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jù)情節(jié)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卑选霸V訟”界定為廣義上的訴訟行為,包括訴訟、仲裁、調解等行為,還特別關注了執(zhí)行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轉移財產(chǎn)等欺詐現(xiàn)象,這與之前學者起草的草案看,范圍明確具體,可操作性更強。
二、簡評新民訴法對惡意訴訟的規(guī)制
(一)首次在程序法中引入誠實信用原則
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將誠實信用原則引入了程序法,是本次修法的一大亮點。信用缺失是現(xiàn)代商業(yè)社會的一大弊病,在民事訴訟中亦是如此。為了最大程度的謀取不正當利益,雙方當事人相互串通,制造訴訟,以實現(xiàn)轉移財產(chǎn),拖延其他不利于己方的訴訟等目的,侵害案外第三人的合法權益。誠實信用原則就是在這樣的司法環(huán)境下被引入民事訴訟法中來,誠實信用原則作為私法領域的“帝王條款”,要求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要講究誠實,恪守信用,要求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也遵循這一“帝王條款”,有利于雙方當事人地位平等,保障訴訟程序公平公正的進行,能對司法實踐中的不誠信訴訟行為起到遏制作用,維護司法的公正與權威。同時,本次民訴法修改還圍繞誠實信用原則制定了相關具體制度,主要是禁止惡意訴訟和禁止惡意逃債兩個制度。這兩個制度并不能完全囊括所有的訴權濫用行為,因此,誠實信用作為基本原則也對禁止訴權濫用制度起到重要補充作用。
(二)具體制度的設立
新民訴法在引入誠實信用原則后,主要圍繞這一原則建立了兩個禁止惡意訴訟的制度,是本次新民訴法修改的又一個亮點。一是惡意訴訟的一般規(guī)定,新民訴法第一百一十二條規(guī)定:“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企圖通過訴訟、調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其請求,并根據(jù)情節(jié)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绷硪粋€是針對執(zhí)行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通過惡意訴訟躲避責任履行的現(xiàn)象制定的制度,新民訴法第一百一十三條規(guī)定:“被執(zhí)行人與他人惡意串通,通過訴訟、仲裁、調解等方式逃避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jù)情節(jié)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p>
從法律文本上看,我國惡意訴訟的構成要件應當是:1.主觀上當事人之間存在惡意的串通;2.客觀上采取了訴訟、調解等廣義上的形式合法的訴訟方式;3.侵害了他人合法權益。
對于是否需要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為要件,筆者持保留意見。當事人發(fā)起惡意訴訟最直接的后果當然是侵害案外第三人的合法權益,但是這同時也會侵害公共利益,浪費司法資源,破壞司法權威,這些后果可能會產(chǎn)生更深遠的影響,危害性更大。如果僅僅強調對案外第三人個人利益的侵害,那只存在平等主體的侵權法律關系,應當通過侵權責任法等民事實體法來調整。如果我們同樣也關注惡意訴訟對國家、社會以及司法制度的深遠影響及危害,那么當一方當事人發(fā)起惡意訴訟時,這種危害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而不論其是否危害到案外第三人,這就可以通過具有公法性質的程序法來調整。因此筆者認為,在界定惡意訴訟時,不需要考慮危害結果,而看是否存在主觀上的惡意與欺詐,并客觀上實施了為實現(xiàn)該惡意目的的形式合法的訴訟行為。
結語
訴權規(guī)制與訴權保障是一對對立統(tǒng)一的矛盾,其對立性要求我們,對惡意訴訟的規(guī)制一定要從我國的法治現(xiàn)狀出發(fā),要把握一個“度”,如果不能把握這個“度”,限制不合理,極易導致對公民訴權行使的侵害。其統(tǒng)一性又決定了對訴權的規(guī)制也是對訴權的一種保障,必須重視對惡意訴訟的規(guī)制,節(jié)約有限的司法資源,保障其他公眾平等的使用訴權這一國家提供的公共資源。因此,不論在制度設立與司法實踐中,本文再一次強調這個“度”。
參考文獻:
[1] 湯維建等:《民事訴訟法全面修改專題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180頁。
[2] 王利明:《中國民法典學者建議稿及立法理由》[M],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74頁。
[3] 楊立新:《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草案建議稿及說明》[M],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