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語音基礎的好壞直接決定語言水平的高低,所以語音教學是至關重要的,是整個漢語學習的基礎。
關鍵詞:母語負遷 拼音教學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許余龍在《對外漢語學概論》一書中提到:“外語習得主要是一個從母語習慣向外語習慣轉移的過程?!彼?,在學習一門新的語言的時候,他們很容易利用熟悉的母語規(guī)則去理解記憶新的語言規(guī)則,于是出現了學生利用一些漢泰發(fā)音相似的音去模仿甚至是代替漢語發(fā)音的現象,這就是所謂的母語負遷移。本文以泰國零起點的大學生為例,結合自身教學經驗,總結由母語負遷移導致的泰國學生在漢語聲母學習上的偏誤規(guī)律,同時找出產生語音問題的解決辦法,為泰國學生的漢語拼音聲母教學提供一些借鑒與參考。
根據教學實踐經驗總結,泰國學生由于母語的負遷移在聲母方面的偏誤主要集中在b,d,h,j,q,x, r上。
1.b受母語負遷移的影響,漢語拼音b的偏誤形式是泰語聲母[b]。b是雙唇清塞音,發(fā)音時雙唇閉合,較弱的氣流沖開雙唇的阻礙,爆發(fā)成聲,聲帶不顫動。因為漢語拼音b和泰語的國際音標[b]形狀是一樣的,所以學生經常用的發(fā)音來讀b。但是漢語聲母b是清音,讀音是[p]。泰語聲母是濁音,讀音是[b]。糾正此偏誤的方法只需讓學生明確清音和濁音的區(qū)別:發(fā)音時,聲帶是否震動。在實際教學中,可以讓學生用手指輕摸喉嚨,發(fā)音時聲帶震動是濁音,則為泰語聲母;不震動是清音,則為漢語聲母b。
2.d 受母語負遷移的影響,漢語拼音d的偏誤形式是泰語聲母[d]。d是舌尖清塞音,發(fā)音時舌尖抵住上齒齦,較弱的氣流重開舌尖的阻礙,爆發(fā)成聲,聲帶不震動。和b的偏誤原因一樣,泰語聲母[d]的國際音標形狀和漢語拼音d本身是一樣的,所以學生習慣用的發(fā)音來讀d。但漢語聲母d是清音,發(fā)音時聲帶不震動。而泰語聲母是濁音,發(fā)音時聲帶震動。解決辦法和聲母b相同,通過判斷聲帶震不震動便可把兩者區(qū)分開。也可以用泰語里面發(fā)音相同的聲母[t]代替發(fā)音。學習聲母t[t’],只需強調送氣和不送氣之分。
3.h 受母語負遷移的影響,漢語拼音h的偏誤形式是泰語聲母[h]。漢語拼音里的h是舌根清擦音,發(fā)音時舌根接近軟腭,留出縫隙,軟腭上升,堵住鼻腔通路,聲帶不振動,氣流從舌根和軟腭間的縫隙中擠出,摩擦成音。而泰語的[h]是喉間清擦音,發(fā)音時咽頭肌肉緊縮,舌根部向后移,呼氣發(fā)出。因為漢語聲母h和泰語聲母國際音標的形狀是一樣的,又都是清擦音。所以受母語影響,泰國學生發(fā)漢語拼音的h時,發(fā)音部位比較靠后,喉音較重,有的近似[k’],與漢語拼音k的發(fā)音差別不大。如果學生出現喉音過重的問題,應讓學生把舌根隆起的部位向前一點,并把舌根稍微抬高一點。同時,再強調舌根不能與軟腭接觸的時候,也要需要提醒學生舌根不能離軟腭太遠,因為這樣發(fā)音也會出現喉音過重的問題。
4.j 受母語影響,漢語拼音j 的偏誤形式是泰語聲母[c]。漢語拼音里的j是舌面前音,發(fā)音時舌尖抵住下齒背,舌面前部緊貼硬腭,氣流從窄縫中擠出,摩擦成音。而泰語里發(fā)音與之相似的是舌面音不送氣塞音[c],但它不是舌面前音而是舌面中音,發(fā)音時舌面中部與硬腭后部接觸形成阻礙。而且是塞音,發(fā)音時有爆破成音,沒有摩擦。如果老師沒有指明發(fā)音部位,這個微小差別,泰國學生大都不易察覺。所以受到母語的影響,泰國學生習慣用舌面中音[c]和前、高、不圓唇元音[i:]來拼讀,發(fā)成近似[ci:]的音。當學生出現這個問題的時候,老師應讓學生將舌面與硬腭的接觸點往前移,同時把舌尖抵住下齒背。
5.q受母語影響,漢語拼音q的偏誤形式是泰語聲母[ch]。漢語拼音里的q和j都是舌面前音,他們的發(fā)音方法相同,唯一的區(qū)別就是有送氣與不送氣之分。泰語里的舌面中音[ch]與[c]恰巧也是送氣與不送氣之分。如果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一開始就沒有掌握好聲母j的發(fā)音要領,那么將直接影響他們對聲母q的學習。所以受到母語的影響,泰國學生習慣用舌面中音[ch]和前、高、不圓唇元音-[i:]來拼讀,發(fā)成近似[chi:]的音。解決這個問題只需讓學生先發(fā)好j,然后告訴他們在舌面與硬腭間要有一股較強氣流爆發(fā)而出。i很多機會額舌頭魚硬腭的音方法近似,唯一的區(qū)別就是送其余,同時吧
6.x 受母語負遷移的影響,漢語拼音x的偏誤形式是泰語聲母[s]。x是舌面清擦音,發(fā)音時舌面前部接近硬腭前部,留出窄縫,氣流從舌面前部和硬腭前部的縫隙中擠出,摩擦成聲。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習慣用泰語中同樣是舌面擦音的[s]來代替x的發(fā)音,還有的學生用[s]與前、高、不圓唇[i:]來一起拼讀,發(fā)成近似[s i:]的音。需要注意的是,泰語聲母[s]是舌尖前音,發(fā)音時舌尖貼近下齒,氣流從舌面和上齒間摩擦而出,與舌面音x的發(fā)音方法有明顯不同。事實上,j、q、x這組拼音出現偏誤的主要原因是學生沒有明確舌面前、舌面中、舌尖前這些發(fā)音部位的區(qū)別。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首先指出x是舌面音,舌位活動主要集中在舌面.再明確指出這是個擦音,舌面要與硬腭前部留出縫隙,氣流從縫隙中摩擦而出。這樣防止學生使其與塞擦音j、q混淆。如果學生還是發(fā)出了近似[s]或者[s i:]的音,老師就結合手勢法,示意其舌面放松,放平,同時與硬腭留有縫隙。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泰語里面的塞擦音只有[c],[ch]這一組,常出現擦音和塞擦音混淆的現象。所以老師在操練中也應該讓學生多體會塞擦音的發(fā)音要領,并告訴學生塞擦音和擦音的區(qū)別:塞擦音先成阻后除阻,而擦音不需要除阻。
7.r受母語影響,漢語拼音r的偏誤形式有兩種情況:1用泰語聲母[l]代替發(fā)音。2用泰語聲母[j]代替發(fā)音。r是舌尖后濁擦音,發(fā)音時舌尖上翹接近前硬腭,留出窄縫,氣流從窄縫中擠出,摩擦成聲,聲帶顫動。而泰語聲母[l]是舌尖中邊音,發(fā)音時舌尖抵住上齒齦,氣流從舌頭兩邊通過。由此可見,這兩個音的發(fā)音方法還是有很大區(qū)別的,前一個是氣流從從舌面中間摩擦而出,而后一個是從舌面兩邊摩擦而出。在教學中,只需講明r的發(fā)音部位,就可以避免出現此錯誤。針對第二種情況,在實際教學中出現的偏誤率明顯高過第一種。因為泰語里有舌面中音而無舌面后音,對學生來說用發(fā)音相似的舌面中音[j]代替舌尖后音r更容易一些,所以此偏誤形式出現的比較多。主要原因還是學生沒有熟練掌握舌尖后音的發(fā)音方法,所以在教學中建議使用手勢法讓學生明確舌頭的主要活動集中在舌尖而不是舌面,舌尖需要微微翹起。如果已經學完聲母sh,還可以使用帶音法。因為r的發(fā)音方法和sh相同,只有清濁音之分。所以讓學生先發(fā)sh的音,當氣流摩擦成音時告訴學生要震動聲帶,便可發(fā)出r的音。
以上是我在漢語聲母教學過程中總結的偏誤規(guī)律及相應的解決方法。產生語音偏誤的原因還很多,如對漢語語音知識掌握不全、民族文化因素干擾、學生自身理解能力影響。但針對以泰語為母語這一背景的習得者來說,母語的負遷移是語音偏誤產生的主要原因,在教學中出現率高達90%。所以老師在教學中應對由母語負遷移產生的偏誤問題有較高的敏感度,并且具有迅速找出根本癥結所在的能力,“對癥下藥”才可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