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辛棄疾是中國古代詞史上獨具風格的詞人,也是南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愛國主義詞人。他的詞具有詞史的氣魄,充滿英雄豪杰的激情,表現(xiàn)出一個時代中英雄加詞人特有的氣質、性格與憂患情緒。作為一位激情豪壯的、獨具風格的憂患詞人,以其豐富、充實而又慷慨悲昂的詞作藝術,反映南宋時代的悲劇國運和他個人的悲劇命運,抒寫了“無人會”的愛國主義情懷,更透露出深沉、悲愴的民族憂患意識。
關鍵詞:辛棄疾;詞;憂患意識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辛棄疾(1140-1207),原字坦夫,改字幼安,自號稼軒居士,山東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他是南宋時期著名的愛國主義詞人 ,與蘇軾一起,構成了中國詞史的最高峰,與蘇軾詞更多地表達出一種曠達情懷不同,辛詞更多地表現(xiàn)出一種濃厚的憂患意識。
一、憂患意識的內涵
首先,優(yōu)患意思是一種清醒的危機意思。何為憂患?憂,思也,慮也;患,禍也,疾也。合起來說就是思慮禍患的意思。從北宋開國到南宋滅亡,宋王朝始終處于強敵的威脅之下。南宋雖然經(jīng)濟相當發(fā)達,但由于對內的冗官冗費和對外的巨額歲幣,百姓負擔沉重,財政時有困難。
其次,憂患意思是一種深切的社會責任。憂患意識所憂并不是個人憂患,而是社會憂患、人民之患,這是一種深切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感。有責任感,才能發(fā)現(xiàn)危機、直面危機;有憂患感,才能意識到重任在肩,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再次,憂患意思是一種昂揚的奮進意思。它不等于悲觀主義,并不因憂患而走向頹廢和沉淪,而是在憂患中奮進。即使在不利因素非常強大,有利因素非常弱小的情況下,憂患意識也要求人們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積極進取,已達到金城所致金石為開的效果。
辛棄疾的詞就表現(xiàn)了對南宋王朝興衰的關注,對社會治亂、民眾生存的終極關懷,是對國家、百姓、詞人自己的憂患。
二、辛棄疾憂患意識的表現(xiàn)
(一)對國家局勢的擔憂,對屈辱求和統(tǒng)治階級的不滿
南宋統(tǒng)治者,自“隆興和議”而偏安江南,表面上看似可以刀槍入庫了,但金人卻步步緊逼,時時準備投鞭渡江。由于主和派始終占上風,內憂外患,但仍“猶言厭兵”,使南宋政權風雨飄搖,大有秋風掃落葉的危機。辛棄疾在《摸魚兒》中寫道:“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弊髡呙鑼懙臍埓壕跋?,正是對南宋時局國運的象征性表現(xiàn)。辛棄疾把對社會政治的關注、對朝廷的擔憂和他個人的人生憂患結合起來,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①中“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令人為之動容。從看“吳鉤”到拍“欄桿”,是其憂患憤怒感情引發(fā)的動態(tài)心理表現(xiàn),“無人會,登臨意”,則是對登樓消憂結果的深沉感慨。在詞的下闋,詞人寫到“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換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憂憤情緒更令人驚心,英雄流淚,正是已到傷心處的緣故。由于他對南宋朝廷政治上的危機感自然地引申到整個人的憂患感,他這種憂患意識便形成了悲愴的情調。
對國家政局的關注,對投降派的怨憤,使他一生不能平靜,但又因處境孤危,而不能直言,于是便用典故委婉含蓄地道出自己的心跡。“落日樓頭,斷鴻聲里”象征南宋政局之衰微;“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憂愁國中無主國之將。因此,辛棄疾的詞對國勢的憂患,對統(tǒng)治階級的憂憤,正是一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的痛苦。
(二)對中原淪陷區(qū)百姓苦難生活的同情與關注
辛棄疾詞中對中原百姓在金人的鐵蹄蹂躪下的苦難生活的關注,是他對中原父老生活體驗的典型情感。他并沒有正面描寫中原民眾之苦難,但卻對民眾苦難生活有共同感,體驗中原民眾對恢復的渴望是“南望王師又一年”、“遣民忍死望恢復”。對中原父老的這種心理感傷,辛棄疾是深刻理解的。在《木蘭花慢》中寫道:“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殘酒只依然。目斷秋霄落雁,醒來時響空弦?!雹诒磉_中原父老的悲嘆哀愁??梢钥闯鲂翖壖苍~的神韻氣概和胸襟懷抱,總是滿含著血淚的憂患情感,體會他的詞中人生憂患意識的真正滋味。
(三)對自己孤危處境和才能不得施展的苦悶、無奈
辛棄疾離開北方,成為“江南游子”,使這位英雄詞人產(chǎn)生一種孤危之憂,孤寂之愁。他深感“娥眉曾有人妒”,以佳人的失寵冷落言其孤情,其情其景,令人回味。在《菩薩蠻·郁孤臺下清江水》中寫道:“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雹凼且杂艄屡_之孤景沉郁愁苦凄迷寫憂傷。辛棄疾的憂患之情來的深廣、濃烈,正像他的英雄行為一樣,給人一種左沖右闖、生死拼殺的意象,十分悲壯。其《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把理想與現(xiàn)實、夢境與真境、悲與壯的矛盾對比得十分鮮明,把“沙場秋點兵”與“可憐白發(fā)生”放在同一個場面,越是把夢境寫得“壯”,則越是顯示出顯示的“悲”。殺敵場面越是壯觀,作者的現(xiàn)實感慨越是沉痛,這首詞與其說是一首豪放詞,不如說是一首悲壯詞,字里行間透露出的是辛棄疾的內心憂傷、悲憤,表現(xiàn)出其人的痛徹心扉的悲壯個性。
三、憂患意識給我們的啟示
辛棄疾等英雄式的人所處的時代是外族侵凌、國勢削弱的南宋王朝,因而他們懷抱著憂國如家的憂患意識迸發(fā)出破敵立功的壯志豪情,甚至最終舍身為國、以赴國難。這具有鮮明時代特點、以憂國憂民為根本內容、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情感即使千年之后仍然令人坪然心動,心向往之。
(一)憂患意識有利于培養(yǎng)積極進取的精神
憂患意識中蘊涵著深刻的居安思危意識,促使虛弱的南宋有了光輝燦爛的一面:經(jīng)濟繁榮,文史輝煌,人才輩出??梢哉f這些成就的取得既是歷史的積累,也是南宋時代人們的創(chuàng)造,更是南宋士大夫階層憂患意識所帶來的豐碩成果。就當前而論,樹立憂患意識,可以使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從而正確地認清形勢,在強烈的危機感中保持奮發(fā)的精神狀態(tài),不斷開拓事業(yè)的新境界。驕傲自滿、安于現(xiàn)狀只會讓我們盲目樂觀、不思進取,在頹廢享樂中喪失斗志,最終會喪失大好前程。
(二)憂患意識將能加強中華民族內部的各民族、各階層的團結
在漫長的歷史中,每當國家民族的利益受到威脅時,憂患意識就會凸顯,面對憂患帶來的壓力,人們就會重新整合原來的力量,變壓力為動力,變劣勢為優(yōu)勢,使民族憂患在各階層齊心協(xié)力下,分解、消融,最終被克服,使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內部條件和外部氛圍得到最優(yōu)組合,使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躍上一個新臺階。
辛棄疾的一生都在為收復失地、統(tǒng)一祖國進行不懈的斗爭,他的詞也密切聯(lián)系著他的事業(yè)和理想,具有強烈、執(zhí)著的奮斗精神。在風雨飄搖的南宋王朝,當內憂外患使他不斷的人生追求和進取換來接連不斷的打擊、迫害時,他的憂患感就更加強烈。辛棄疾的詞是其心理情感歷程的寫照,他一生持久深重的憂患意識,構成了他豐富的感情世界。同時,辛棄疾的憂患意識在當代社會生活中仍有借鑒和警示作用,增強憂患意識,以實際行動為國分憂,勵精圖治,是每個中國人的明智選擇。
參考文獻
[1] 高明泉:《宋詞管窺》,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
[2] 西渡:《名家讀唐宋詞》,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5年。
[3]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四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注解:
① 高明泉:《宋詞管窺》,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21頁。
② 西渡:《名家讀唐宋詞》,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5年,第425頁。
③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四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