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民工作為亦工亦農的勞動主體,是目前我國城市化和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但二元戶籍制度的束縛、收入偏低的經濟制約、角色轉換的不適應以及社會各界的忽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使他們在當前社會中陷入了精神文化生活缺失的困境。要充實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政府部門須改革完善戶籍制度、貫徹落實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就業(yè)制度、為農民工提供充實且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務;企業(yè)應重視農民工群體的經濟利益,為農民工開展教育培訓,給予農民工更多的人文關懷;社區(qū)要通過多種途徑豐富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媒體要積極引導社會關注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農民工也應通過自身努力不斷提高自己精神文化生活的質量。
[關鍵詞]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公共文化服務
[中圖分類號]IM12.7 [文獻標志碼]A
改革開放的發(fā)展和市場經濟制度的引入使得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民工這一支城市建設的新型勞動大軍應運而生。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民工目前已經成為我國工人階級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正在逐漸演變成為工人階級的主力軍”。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2年統計公報顯示,2012年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6261萬人,隨之農民工問題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農民工精神生活貧困化、孤島化的現象明顯與我國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zhàn)略目標格格不入。因此,充實與提高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成為當下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并成為彰顯社會公平、縮小城鄉(xiāng)差距的題中應有之義。
我國學術界從21世紀初開始正式研究農民工文化生活問題,當前對這一問題的描述使用頻率較多的詞匯是“孤島化”、“荒漠化”、“邊緣化”、“過客”、“缺失”、“匱乏”等。有學者從社會穩(wěn)定的層面出發(fā),通過調查研究等實證分析法重點研究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缺失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有學者從文化公平、社會和諧角度論證當前政府和社會對農民工文化生活的保障滯后于我國的城市化進程;還有學者從農民工自身分析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匱乏的原因,如鄉(xiāng)土文化、小農意識等抑制了農民工的文化消費意識,從而牽制了他們精神文化的發(fā)展步伐。本文擬從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分析造成農民工精神文化現狀的多重因素,進而以2011年文化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和中華全國總工會下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見》為藍本,并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用系統分析法提出改進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系列措施。
一、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現狀
當前我國農民工已達2億之多,他們在為城市建設做貢獻的同時,也將自身淳樸善良、勤勞勇敢的傳統美德帶到城市。他們拾金不昧、樂于助人,他們與鄰為善、見義勇為,他們誠實守信、舍己為人,成為城市文明、社會文明的楷模。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思想觀念較為積極,權利意識不斷增強,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身份特征和社會地位,有遠大理想,重視物質和精神的雙重需求,重視職業(yè)發(fā)展前景,不再滿足于做一個純體力的一線工人。盡管目前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與以往相比有所提高,但其活動內容、思想觀念、社會心理和感情生活等方面仍然與城市居民有很大差距。
1.活動內容單調貧乏,平庸低俗
目前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與發(fā)達的城市文明幾乎脫節(jié)。南京大學對農民工的業(yè)余時間支配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排在前6位的休閑方式有:打牌(占38%),看電視(占37%),聽收音機(占36%),聊天(占35%),逛街(占30%),看書報(占20%),其他休閑方式還有睡覺、干家務、上舞廳、找老鄉(xiāng)等。
2.思想觀念保守落后,法律意識淡薄
由于進入城市不久,目前多數農民工對城市新生活持觀望態(tài)度,對城市生活的新事物和快節(jié)奏往往有排斥、抗拒心理,再加上幾千年來的小農思想和農民階層固有的自私狹隘心態(tài),部分農民工過分追求物質利益,以衣食無憂為最高目標,忽視精神文化生活。此外,許多農民工對法律知之甚少,當自身利益被侵犯時,常常抱著“吃虧是?!钡男膽B(tài)自我安慰、默默忍受,不去維權反抗,有的農民工采用自殺、自殘、綁架老板等極端的方式維權,侵犯了他人合法權益,擾亂了社會秩序,嚴重的還構成了犯罪,斷送了自己的前程。
3.存在自卑自閉心理。對社會有不滿情緒
由于語言、生活習慣、行為方式等方面的差異,農民工群體不自覺地把自己和城市居民劃為兩個世界的人,再加上有些城市居民在生活中疏遠農民工,懷疑農民工的道德素質,將農民工做為防范對象,更加重了農民工原有的自卑、自閉心理,致使他們把自己局限在基于業(yè)緣、地緣和親緣關系建立起來的社交圈里,不敢去做那些他們看起來只有城市居民才有資格做的文體娛樂活動,無法很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由此產生的孤獨情緒被長時間的壓抑之后就會滋生出不滿、怨恨情緒,有的甚至演化為對社會的仇視心理,進而報復社會。
4.情感空虛寂寞,精神壓力大
《嘹望東方周刊》曾對農民工做過一次調查,在回答“城市打工生活,您最大的感覺是什么”這個題目時,22%的男性農民工、30%的女性農民工選擇了“空虛寂寞”。由于外出農民工多為中青年,長期遠離家鄉(xiāng),與配偶兩地分居影響了他們正常的夫妻生活,他們情感世界空虛,性生活遭遇尷尬,部分農民工陷入心理和生理的雙重壓抑。同時,受教育程度低,收入水平低,政府、企業(yè)極少為農民工提供充足且對口的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使他們巨大的精神壓力無法緩解,少數人甚至走向極端,2010年轟動一時的富士康“N連跳”事件就是一個個血淋淋的例子。
馬克思曾向我們詮釋過人的精神生活的內在規(guī)定性:“真正的人=思維著的精神”。人與動物的最大區(qū)別就是是否具有思維能力,就是精神世界的有無。在我國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廣大人民的精神生活是不容忽視的,“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不僅要使人民物質生活豐富,而且要使人民精神生活充實”。因此,現階段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現狀亟待改觀。
二、農民212精神文化生活缺失的成因
造成當前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缺失的因素是多重的,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的原因。
1.城鄉(xiāng)二元戶籍制度是造成這一問題的深層制度根源
戶籍制度是農民工在心理上蒙有陰影的制度根源。身份不明,工作不穩(wěn),使他們被屏蔽在城市的公共社會資源之外,加深了農民工與城市居民在政治、經濟、文化、心理方面的隔閡,阻礙了社會公平,拉大了貧富差距。而且,由于沒有城市戶口,農民工往往不被許多由政府提供的社會公共文化服務所覆蓋,他們只能生活在自己的“文化孤島”上。
2.農民工收入偏低是其精神文化生活缺失的經濟原因
倉稟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霸谀壳暗闹贫拳h(huán)境下,農民工的實際收入是臨時性的,他們對持久收入的信心并不太強,農民工將大部分暫時收入儲蓄起來,收入的‘暫時性’制約了農民工的閑暇消費?!倍穸鄶缔r民工的收入水平低下,日常生活消費無疑占去了他們收入的絕大部分,而城市中的文化設施和休閑娛樂場所大多收費較高,超出農民工的實際經濟承受能力,這導致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單調、貪乏。
3.社會各界的忽視導致農民工在精神文化層面受到不公平待遇
第一,各級政府對農民工精神文化建設投入不足,沒有專門建立豐富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長效機制。在當前的公共文化建設中,各地政府更多考慮的是城市居民的需要,而對農民工這一城市中的特殊社會群體考慮不足。另外由于財政、資源等因素限制,黨中央提出的關注農民工、解決“三農”問題等政策未能認真貫徹執(zhí)行,各地政府應當承擔的農民工教育培訓、文化建設等,投入嚴重不足。
第二,企業(yè)人文關懷缺失,農民工的文化供給嚴重不足。多數企業(yè)把農民工當做“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廉價勞動力,在用工過程中違反勞動法規(guī),強迫農民工加班加點,忽視他們的精神文化權益。雖然部分用人單位建有職工閱覽室、體育館等文化設施,但大多是為應對上級檢查而建的形象工程,并沒有很好地向農民工開放。
第三,社區(qū)忽視本地農民工的文化需求,部分市民歧視農民工。城市的社區(qū)文化建設考慮的多是社區(qū)成員的需求,外來農民工多未被納入其中,甚至設有限制農民工使用的歧視性壁壘。另外,部分市民把農民工看成是來城市賣苦力的“鄉(xiāng)巴佬”,給他們貼上各種不良標簽,有的甚至把城市的各種不和諧不安定因素都歸咎在農民工身上,使得原本就存在自卑心理的農民工群體與城市文明漸行漸遠。
4.角色轉換的不適應和偏低的文化程度是農民工精神文化缺失的內在原因
從鄉(xiāng)進城、由農轉工,職業(yè)和環(huán)境的改變以及城鄉(xiāng)生活習慣、思想意識的巨大差異直接沖擊著農民工的角色定位。同時由于脫離了鄉(xiāng)村文化土壤又未能完全融入城市文明,農民工的文化生活處于獨立于城鄉(xiāng)文化之外的一個孤島上。國家統計局發(fā)布的《2012年全國農民工監(jiān)測調查報告》顯示,農民工中文盲占1.5%,小學文化程度占14.3%,初中文化程度占60.5%,高中文化程度占13.3%,中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4%。偏低的文化程度是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單調貧乏的內在原因。
三、提升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質量的對策建議
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和發(fā)展既是農民融入城市化的根本途徑,也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2011年9月,文化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華全國總工會下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見》,要求建立相對穩(wěn)定的農民工文化經費保障機制,將農民工文化服務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并指出,到2015年,我國要形成相對完善的“政府主導、企業(yè)共建、社會參與”的農民工文化工作機制。解決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缺失問題應以此為指導方針。
1.政府主導
常住地政府是保障農民工文化權益、滿足農民工文化需求的首要責任主體。各地政府要提高認識,重視保障農民工的各項權益,切實將農民工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服務對象,使農民工能夠享受與城市居民平等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議從以下4個方面人手。
第一,改革戶籍制度,為豐富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制度保障。城鄉(xiāng)二元戶籍制度是導致農民工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精神文化生活匱乏的制度性根源,要改善城市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現狀就要首先“加快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著力解決流動人口就業(yè)、居住、就醫(yī)、子女就學等問題”。目前我國已有十多個省市取消了城鄉(xiāng)二元戶籍制度和農業(yè)與非農業(yè)戶口劃分,將之統稱為居民戶口,實現了農民與市民在身份上的基本平等。但要真正使我國的2億多農民工都能享有同城市居民平等的生存發(fā)展權利,真正實現我國憲法規(guī)定的“人人平等”,還需要中央和地方的共同努力,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地推進各地戶籍改革,加快城鄉(xiāng)一體化制度建設,在統籌城鄉(xiāng)發(fā)展的思想指導下,推進城鄉(xiāng)制度變遷,確定廣大農民工的社會地位,改變他們事實上的“二等公民”待遇,為豐富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制度保障,使農民工能夠分享社會公共文化資源。
第二,貫徹落實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保障他們在城市的基本生活條件。首先,各級政府要針對農民工流動性強、收入低等特點制定詳細、對口的社會保障法律法規(guī),將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體系納入法制化軌道。其次,各級社會保障部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專門針對農民工的配套措施和管理辦法,建立包括養(yǎng)老、醫(yī)療、工傷、失業(yè)、生育、住房、子女教育等全面公平穩(wěn)定的農民工社會保障管理制度。再次,各級政府有必要設立專門保障農民工利益的執(zhí)法機構,加強勞動保障監(jiān)察執(zhí)法工作,使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不至于成為一紙空文。
第三,改革就業(yè)制度,消除歧視性就業(yè)政策,實行平等就業(y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要為農民工創(chuàng)造更多就業(yè)機會,逐步統一城鄉(xiāng)勞動力市場,形成城鄉(xiāng)勞動者平等就業(yè)的制度。”因此,要“搞好農民工的就業(yè)服務和培訓,要理清和取消各種針對農民工的歧視性規(guī)定和不合理限制,真正做到一視同仁”。首先,要消除原有的歧視性就業(yè)政策,建立公平合理的就業(yè)新規(guī)定,在就業(yè)市場準入上實現勞動者的平等就業(yè)權,構建城鄉(xiāng)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其次,要鼓勵農民工積極學習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以拓寬他們的就業(yè)面,增強他們的工作能力和競爭能力。再次,既要加強對用人單位訂立和履行勞動合同的指導與監(jiān)督,又要設立農民工的綠色維權通道,為農民工提供免費法律咨詢和相應的法律服務,保護農民工平等獲得勞動報酬的權利。
第四,提供充實且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務,改變農民工文化生活失調的狀況。一方面,加強硬件文化建設,健全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加大對公益性文化設施的投入,為改善農民工文化生活創(chuàng)造物質和環(huán)境條件。應結合各地物質生活水平和農民工不同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為他們量體裁衣,盡可能多地開設一些適合農民工的廉價或免費的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體育館、文化廣場等活動場地,讓農民工在閑暇時有處可去,以便他們能盡快融入城市,與城市居民一道享受精神文明成果。另一方面,要加強軟件建設,加強對農民工的教育和引導。堅持學歷教育與職業(yè)教育并重的原則,舉辦各種文化知識、法律常識等講座,加強基本的職業(yè)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和職業(yè)技能,使其有可能去追求積極向上的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同時,還要加大文化市場監(jiān)管力度,抵制黃賭毒等毒害人們身心的頹廢消費,凈化文化環(huán)境,讓綠色、先進的文化成果滋養(yǎng)農民工的精神世界。
2.企業(yè)共建
企業(yè)作為用工單位,是農民工依存的載體,在農民工文化建設中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隨著企業(yè)社會責任意識的增強以及“民工荒”問題的出現,企業(yè)逐漸意識到農民工對企業(yè)的滿意度是企業(yè)得以順利發(fā)展的力量源泉。因此,關注并改善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企業(yè)不容推卸的責任。
第一,各用人單位應重視農民工群體的經濟利益,嚴格遵守我國勞動法第46條的規(guī)定:“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同工同酬”,公平合理地分配并及時發(fā)放農民工的工資,確保他們的最低工資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水平,嚴格杜絕克扣、拖欠員工工資、規(guī)避各種社會保障等違法行為,提高他們的福利待遇。不僅如此,還要積極改善農民工的生產生活條件,嚴格遵守我國相關的勞動法和合同法中關于工作時間與勞動強度的規(guī)定,保證他們有進行精神文化活動的時間、體力和精力。
第二,經常對農民工進行教育培訓,提高他們的職業(yè)技能和知識水平。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認為:勞動力價值中的一部分就是勞動力的教育或培訓費用。一般的人要獲得一定勞動技能和技巧,成為有技能的和專門的勞動力,就要接受一定的教育或訓練。用人單位要改變以往對農民工重使用、輕培訓或只使用、不培訓的做法,加大培訓投入和力度,并且要針對農民工收入不高、生活壓力大等特點,對他們實施側重于基礎性和實用性的補償式教育培訓,在方便他們工作生活的前提下幫助他們提高勞動技能和綜合素質。
第三,加強企業(yè)文化建設,給予農民工更多的人文關懷。企業(yè)要重視農民工的業(yè)余文化生活,提供符合農民工特點的圖書館、閱覽室、放映室、網吧、簡易歌舞廳等文化娛樂設施以及符合中國鄉(xiāng)村特色的“農家樂”文化休閑大院和休閑廣場,經常開展一些適合農民工參與的健康向上而又簡便有趣的文化娛樂活動。這不但有助于培養(yǎng)農民工積極向上的團隊合作精神,營造濃厚的企業(yè)文化氛圍,還能進一步增強他們對企業(yè)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調動他們工作的積極性,為企業(yè)的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
3.社會參與
第一,社區(qū)要通過多種途徑豐富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城市社區(qū)是人們交流互動的重要平臺,也是更好地促進農民工融入城市的空間。在馬克思看來,“對于不希望把自己當做愚民看待的無產階級來說,勇敢、自尊、自豪感和獨立感比面包還重要”。城市居民應改變對農民工的不正確看法,消除對他們的排斥、歧視心理,正確評價農民工的地位和作用,要以“善待農民工就是善待我們城市的現在和未來”的思想觀念來認同和接納農民工;對農民工的管理應由“勞動力管理模式”轉變?yōu)椤熬用窆芾砟J健?,充分尊重其利益需求,積極擴大農民工參與社區(qū)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項活動的權利和機會,積極將進城農民工納入其居住地和所在地區(qū)的組織之中,并通過社區(qū)的力量,幫助農民工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主動組織農民工參與社區(qū)的文化活動,逐步增強農民工的城市歸屬感和主人翁意識,增進他們與城市居民之間的相互認同感和信任感,消除彼此間的隔閡,讓他們盡快從自卑、寂寞的精神“孤島”上走出來,真正融入到和諧社會的大家庭中。
第二,媒體要通過宣傳報道引導社會關注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媒體是改善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既能迅速報道國家的政策方針,又能加深廣大市民與農民工的相互理解,縮小彼此間的心理距離。豐富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是一項系統工程,媒體在其中能發(fā)揮特殊作用。因此,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大眾媒體有必要設置專門報道農民工生活狀況的欄目,引導全體社會成員來關注農民工的精神生活。一是媒體要更多地對農民工進行正面宣傳,要客觀、真實地反映農民工的工作和生存現狀以及他們對社會、對城市的貢獻,使城市居民認識到農民工在城市經濟建設和社會文明進程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二是要向農民工積極宣傳黨和政府為他們制定的各項優(yōu)惠政策,增強他們對黨和國家的信任;三是要通過媒體曝光來減少農民工違法犯罪,教育、引導他們提高自身素質,改變保守落后的思想觀念和人生價值觀,進而培育他們的現代公民意識。
第三,農民工要通過自身努力來提高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質量。農民工的自我提升是改善他們精神文化生活的內在動力。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農民工作為自身文化活動的主體,其本身對于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及重視程度是最根本、最主要的因素。而精神文化建設歸根到底是人的心態(tài)乃至人格的洗禮?!拔覈默F代化進程歸根到底是個農民社會改造過程,這一過程不僅是變農業(yè)人口為城市人口,更重要的是改造農民文化、農民心態(tài)和農民人格?!币虼?,一方面,農民工要樹立自我改造、自我提升的信心,通過學習專業(yè)知識和職業(yè)技能來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素質,增強就業(yè)競爭力,從而提高收入水平,獲得豐富自己精神文化生活的物質條件;另一方面,要加強自身道德修養(yǎng),改變以往的不良生活習慣,破除封閉保守、自由散漫的小農意識,克服自卑自閉心理和“外來人”心態(tài),積極學習城市的生活文明準則,學會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競爭與協作的關系,把自己當作城市文明的建設者,主動融入城市生活。
四、結語
“讀不懂農民就讀不懂中國”,對于像中國這樣一個有著2/3農業(yè)人口的大國來說,“三農”問題的解決顯得尤為重要。而農民工這一游離于城鄉(xiāng)之間的弱勢群體,無疑是我們打破城鄉(xiāng)二元結構、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2011年春晚上,由兩位農民工歌手組成的演唱組合“旭日陽剛”用一曲《春天里》表達了農民工階層對夢想的執(zhí)著追求,讓人們意識到農民工對精神生活的渴望。如何加強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設,使農民工群體早日走出“文化孤島”,真正走進他們精神世界的“春天里”,將是我們解決“三農”問題的當務之急,也是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