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唐代浙江生態(tài)文化論要

        2013-01-01 00:00:00鮑遠(yuǎn)航
        鄱陽湖學(xué)刊 2013年2期

        [摘 要]唐代浙江地區(qū),水網(wǎng)密布,氣候溫濕,環(huán)境幽美,物產(chǎn)豐富。唐代特別是安史之亂以后,“避地衣冠盡向南”,浙江一帶的經(jīng)濟和文化建設(shè),都得到加強。在這樣的地理環(huán)境和歷史人文因素的作用下,唐代浙江孕育出了一系列生動多彩的生態(tài)文化。本文考察與唐代浙江自然地理和人文環(huán)境相適應(yīng)的生態(tài)文化——園林文化、佛禪文化、茶酒文化和“唐詩之路”,以期揭示唐代浙江人及其社會文化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

        [關(guān)鍵詞]唐代;浙江;地理環(huán)境;生態(tài)文化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3)02-0012-10

        [作者簡介]鮑遠(yuǎn)航(1967—),男,河北承德人,文學(xué)博士,湖州師范學(xué)院文學(xué)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xué)、文化學(xué)研究。(浙江湖州 313000)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水經(jīng)注》與魏晉南北朝地理文學(xué)文獻(xiàn)研究”(12BZW021)的階段性成果。

        Title: Ecological Culture of Zhejiang in Tang Dynasty

        Author: Bao Yuanhang

        Abstract: Abstract: Zhejiang region of Tang Dynasty is rich in natural resources, with dense water network, warm and moist climate, and beautiful environment. After the An-Shi Rebellion, northern intellectuals come to the South, so Zhejiang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has been enhanced. Due to such a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 Zhejiang in Tang Dynasty breeds a series of vivid and colorful ecological cultur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cological culture of Zhejiang in Tang Dynasty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physical geography and human environment: garden culture, Buddhist culture, tea-spirits culture and \"the road of Tang poetry\", in order to reveal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Zhejiang people in Tang Dynasty and their social cultur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Tang Dynasty; Zhejiang;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culture

        生態(tài)文化是對包括自然、人類和社會在內(nèi)的生態(tài)的反映、表達(dá)和體現(xiàn),是一種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fā)展的文化。生態(tài)文化是人類文明與環(huán)境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結(jié)果,在文化演進(jìn)的過程中具有歷史傳承性。因此,研究歷史上人類及其社會文化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也就具有比較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本文對唐代浙江幾種主要的生態(tài)文化,如園林文化、佛禪文化、茶酒文化和“唐詩之路”等進(jìn)行探討,以期凸顯其與唐代浙江自然地理和人文環(huán)境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

        唐代浙江地區(qū)屬江南東道,包括湖、杭、睦(今錢塘江上游)、越(今紹興)、明(今寧波)、婺(今金華)、衢、處(今麗水)、臺、溫諸州和蘇州的一部分(嘉興、海鹽),其地理形勢大體是:北限太湖(湖州),東瀕滄海(明、臺、溫),南極七閩(衢、處、溫),西接重山(衢州盆地)。從自然地理特點上看,“自江之南,號為水鄉(xiāng),日月掩藹,陂湖蕩漾”①,長江、錢塘江、太湖等縱橫交錯,匯集于此,密若蛛網(wǎng),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地表水系,加之浙江三州瀕海,故浙江地區(qū)流域廣且水量大,具有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密布的水網(wǎng)滿足了唐代浙江地區(qū)民生所需,具有陂湖灌溉之利,使海陸田壤豐沃,“其民足于漁稻蒲蓮之利”②。唐代浙江夏冬兩季長,春秋兩季短,氣溫處在歷史上的溫暖期,少有嚴(yán)寒,故地氣溫潤,竹茂草綠,利于植被滋榮。在這樣的情況下,浙江的物產(chǎn)就特別豐富,物種繁多。特別是水稻和茶葉,是唐代浙江地區(qū)最有代表性的作物,逐漸成為唐王朝重要的經(jīng)濟支柱。唐人李觀曾說:“浙右之疆,包流山川,控帶六州,天下之盛府也,國之盈虛,于是乎在?!雹郯彩分畞y后,唐王朝更是“賦取所資,漕挽所出,軍國大計,仰于江淮”④??梢?,唐代浙江地區(qū)具有極其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

        唐代浙江多水多山的地形地貌特點,使得民居往往依山傍水而建。這樣的生活的方式,強烈影響了唐代浙江人的心態(tài),使其對自然環(huán)境的認(rèn)同感和契合感得到加強。郎士元《蓋少府新除江南尉問風(fēng)俗》詩云:“聞君作尉向江潭,吳越風(fēng)煙到自諳??吐穼こkS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嵐。緣溪花木偏宜遠(yuǎn),避地衣冠盡向南?!薄叭思掖蟮装綅埂保词菍Α皡窃斤L(fēng)煙”的真實寫照,其中就不乏從北方遷徙而來的“避地衣冠”。唐人梁肅稱:“望縣數(shù)十,而吳為大,國家當(dāng)上元之際,中原多難,衣冠南避,寓于茲土,參編戶之一?!雹菽聠T說:“自中原多故,賢士大夫以三江五湖為家,登會稽者如鱗介之集淵藪。”⑥可見,“安史之亂”又給浙江人口帶來了一些新的變化。蘇州、湖州、杭州以及浙東越州等地都成為北人南遷的重要地區(qū)。這些南遷的北人,特別是“避地衣冠”的南來,為浙江文化的發(fā)展帶來了新鮮的活力,加重了浙江的人文氣息。

        總之,唐代浙江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和富有地域特色的人文環(huán)境,為各種生態(tài)文化發(fā)生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平臺,培育發(fā)展出了多種與其自然與社會相適應(yīng)的生態(tài)文化。

        一、唐代浙江的園林文化

        園林是對自然的仿寫。唐代的園林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重視自然之趣。園林建筑講求意趣天然,創(chuàng)造出“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不下堂筵,坐窮泉壑”的美景,以達(dá)成人與自然的契合,所以園林文化是一種典型的生態(tài)文化。

        唐代浙江園林頗多。這其中有一些是官宦、富豪、文士們修建的私家園林。如越州嚴(yán)氏園林“水池偏多白鷺,畦隔半是芳蓀?!雹吆菖耸蠒茫骸安萆€近砌,藤長稍依墻。魚樂嶙清淺,禽閑喜領(lǐng)行?!雹嘁灿幸恍橐话忝癖娝蚕淼墓矆@林。如“湖州烏程縣南水亭,即梁吳興太守柳惲之西亭也。繚以遠(yuǎn)峰,浮于清流,包括氣象之妙,賓資游宴之美?!栖幩w,當(dāng)亭無暑……世增崇之,不易其地?!雹購埣峨愊魍ね硗访枋銎渚吧骸半愃逃朴疲魍ち额^。夕陰生遠(yuǎn)岫,斜照逐回流。”

        唐代浙江密部的水網(wǎng)、溫濕的氣候、適宜的土壤,使得百木易生,植被滋榮。這些都為浙江園林的興建,提供了自然條件和物質(zhì)基礎(chǔ)。唐代浙江民居,大都傍水依山,所以建造園林,大為便利。只要在擇地建園的時候,對自然地勢多加揀擇,再輔以較少的人工之力,即可營造出更契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本身的山姿水態(tài)。劉長卿《李明府霅溪水堂》:

        寥寥此堂上,幽意復(fù)誰論。落日無王事,青山在縣門。云峰向高枕,漁釣入前軒。晚竹疏簾影,春苔雙履痕。荷香隨坐臥,湖色映晨昏。虛牖閑生白,鳴琴靜對言。暮禽飛上下,春水帶清渾。遠(yuǎn)岸誰家柳,孤煙何處村。②

        霅溪是湖州有名的溪水。李明府借水建園,門對青山,水光山景因,自然天成,無需大興土木去建筑假山、鑿池蓄水,便可形成一種“云峰向高枕、漁釣入前軒”的自然景象。這反映出,唐代江浙在建造園林時,也大抵是借助自然之勢,充分利用山水資源,并盡可能接近自然、契合自然。

        除了對自然的移植與借用之外,唐人還通過各式營造手法,將山水花木請入園林,以求得“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③的效果。營造假山,就是其中一種比較典型的手法。而對于營造假山的材料——奇石,浙江則有著非常便利的條件。白居易《太湖石記》說“石有聚族,太湖為甲。”唐代最受時人追捧的奇石,莫過太湖石了。而蘇州及浙江湖州等地瀕臨太湖,這種石料最容易采到。太湖石“質(zhì)紋理縱橫,籠絡(luò)隱起,于石面偏多坳坎,蓋因風(fēng)浪沖激而成”,多為高大峻偉之石,“最高有五、三丈,低不逾十?dāng)?shù)尺,間有尺余,唯宜植立軒檻,裝冶假山或羅列園林庭欄中,頗多偉觀?!雹芩裕@種石料最宜于園林布景。唐人很多詩文,都對太湖石歌嘆賞備至。如:

        鐵索千尋取得來,奇形怪狀誰能識。(吳融《太湖石歌》)

        尖削瑯玕筍,洼剜瑪瑙罍。海神移碣石,畫障簇天臺。在世為尤物,如人負(fù)逸才。(白居易《奉和思黯相公以李蘇州所寄太湖石奇狀絕倫因題二十韻見示,兼呈夢得》)

        厥狀復(fù)若何,鬼工不可圖?;蛉趄瞅?,或蹲如虎貙。連絡(luò)若鉤鎖,重疊如萼跗。或若巨人骼,或如太帝符。(皮日休《太湖石》)

        唐代江南園林,還講究松、柳、竹、荷、梅、芭蕉等樹木花卉的布置:“水接西江天外聲,小齋松影拂云平”⑤,“宅近青山同謝眺,門垂碧柳似陶潛”⑥,“繞屋親栽竹,堆床手寫書”,⑦雪梅初度臘,煙竹稍迎曛⑧“坐牽蕉葉題詩句,醉觸藤花落酒杯”。⑨

        山、水、樹木、花卉,經(jīng)過高低上下的布置,營造出一種通融于自然、和諧于造化的清謐隱靜的環(huán)境。文人雅士,優(yōu)游其間,體悟佛理禪機、吟詠瀟灑情性、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

        視聽日澄澈,聲光坐連綿。晴湖瀉峰嶂,翠浪多萍蘚。何以逞高志,為君吟秋天。①

        東山可望,林泉生謝客之文;南國多才,江山助屈平之氣。②

        園林環(huán)境的清幽雅致,松、竹、梅、蓮等象征高潔品質(zhì)的景象,朦朧玄遠(yuǎn)的山水意象,都無不有助于文人流露自我真實心性,展現(xiàn)脫俗的氣質(zhì)。這使得園林的文化意蘊更加濃厚。唐權(quán)德輿《許氏吳興溪亭記》所講的正是這種境界:“青蒼在目,潺湲激砌。晴煙陰嵐,明晦萬狀。鷗飛魚游,不驚不喁。時時歸云,來冒茅棟。許氏方岸鶡冠,支邛竹。目送溪鳥,口吟《招隱》,則神機自王,利欲自薄,百骸六藏之內(nèi)累,無自而入焉?!雹?/p>

        一方面,園林是縮微了的自然,把自然景色“具體而微”地集中于某一固定區(qū)域,為人們放松身心、陶冶性情、創(chuàng)造文化提供環(huán)境和背景;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成為文學(xué)文化創(chuàng)作中表情達(dá)志的常用意象。這種自然與人文的互動,使園林文化成為一種實實在在的生態(tài)文化。

        二、唐代浙江的佛禪文化

        嚴(yán)耀中在《中國東南佛教史》一文說:“在江南這個地域中,近兩千年來最有勢力的宗教便是佛教。佛教在江南傳播的過程,正與后者的區(qū)域特征越來越明顯、在全國所占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的過程相吻合?!雹車?yán)先生所講是有道理的。唐代浙江的佛教興盛,禪學(xué)發(fā)達(dá)。僅《五燈會元》有明確記載的浙江籍或住浙江諸叢林的著名禪師就有360人左右,其中法眼宗、曹洞宗、云門宗的開創(chuàng)者都是浙江僧人。⑤佛教禪宗所表現(xiàn)出來的清幽平淡的自然美學(xué)氣象,使之成為唐代浙江生態(tài)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雹抟驗檎憬嗨?、多山、多林、多草的地理環(huán)境,唐代浙江寺院就更多選址于幽澗山林,溪川巖谷。如溫州白鶴寺:“松蘿四合,泉石幽奇;樓殿一川,煙霞沃蕩??h城東望,極于大江;巖瀑西來,落乎深澗。叢荊亂人目,香風(fēng)襲人衣,猿嘯急而山寒,水去忙而川浚?!雹哂秩鐝堨铩额}杭州天竺寺》:“西南山最勝,一界是諸天。上路穿巖竹,分流入寺泉。攝云丹井畔,望月石橋邊。洞壑江聲遠(yuǎn),樓臺海氣連。塔明春嶺雪,鐘散暮松煙。何處去猶恨,更看峰頂蓮?!彼略阂劳猩剿蝿伲x址于山林水濱,避開了世俗社會的塵囂喧鬧,所以環(huán)境清幽,風(fēng)景宜人。人們在浸潤宗教普化的同時,也能徜徉其間,欣賞清幽的自然美景,享受超塵脫俗的清靜,體驗禪思冥想的樂趣,撫慰煩躁不安的心靈。唐代詩人孫逖描寫道:“系馬清溪樹,禪門春氣濃。香臺花下出,講坐竹間逢?!雹啻荷角逑?,竹間花下,寺院本身就是一道與自然和諧相融的人文風(fēng)景。

        唐代寺院中的僧人,很有一些是寺院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維護(hù)者。如唐代詩人皮日休遇一老僧元達(dá),“年逾八十,好種名藥。凡所植者,多致自天臺、四明、包山、句曲。叢翠粉糅,各可指名?!逼と招荨吨匦略_(dá)年逾八十好種名藥余奇而訪之因題》之二:“香蔓蒙蘢覆昔邪,桂煙杉露濕袈裟。石盆換水撈松葉,竹徑穿床避筍芽。藜杖移時挑細(xì)藥,銅瓶盡日灌幽花。”換水、撈葉、避芽、挑藥、灌花,老僧對花木照料的非常精心。

        更應(yīng)該提到的是,唐代浙江還出現(xiàn)了很多著名的詩僧,他們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反映者和宣傳者。劉禹錫《澈上人文集序》:“世之言詩僧,多出江左。靈一導(dǎo)其源,護(hù)國襲之;清江揚其波,法振沿之,如么弦孤韻,瞥入人耳,非大樂之音。獨吳興晝公,能備眾體。晝公后澈公承之?!雹俪诉@里提到的幾位:靈一、護(hù)國、清江、法振、晝公(皎然)、靈澈,還有貫休、道標(biāo)、清江、澄觀、行滿、幻夢、天然、法常等,也都是浙籍或活動于江浙一帶的詩僧。他們雖禪棲于山寺,但也廣交塵外文友,吟詠山水,體禪證道。

        禪佛哲學(xué)主尚的是泛佛性論,僧肇說:“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币环矫妫剿蔀樽晕倚撵`的外化形式,而且“境不自生,由心故現(xiàn)”;另一方面,心又能造境造象。在禪宗高僧眼中,山水自然本身就是佛性和心靈的外化形式,生命節(jié)律的美感與他們在習(xí)禪觀照中悟得的禪悅之情是協(xié)調(diào)相通的。在《五燈會元》中,有一段天柱崇慧禪師與其門徒的對話:

        “如何是道?”“白云覆青嶂,峰鳥步庭花?!薄叭绾问俏鱽硪猓俊薄鞍自潮ё觼砬噌?,蜂蝶銜花綠蕊間?!薄叭绾问嵌U人當(dāng)下境界?”萬古長空,一朝風(fēng)月?!薄叭绾问峭錾w化的去處?”“灞岳峰高長積翠,舒江月明色光輝。”……

        崇慧禪師借自然山水以喻禪,觀照山水自然,即可明心見性。中唐李翱有《贈藥山高僧惟儼》詩:“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jīng)。我來問道無余說,云在青天水在瓶。”高僧惟儼講的非常形象,“云在青天水在瓶”的意思就是:道在一草一木,道在一山一谷,道在松、云、水、山,道在宇宙間一切事物當(dāng)中。因此,在詩僧們看來,山水自然和心與佛性是相通的,詩僧們面對山水自然,即可以觀心、見性。

        浙江有名的詩僧如皎然、靈澈、道標(biāo)等,都以善詠自然山水而知名。《宋高僧傳》卷十五《唐杭州靈隱山道標(biāo)傳》:“當(dāng)時吳興有晝,會稽有靈澈,相與酬唱,遞作笙簧。故人諺云:‘霅之晝,能清秀;越之澈,洞冰雪;杭之標(biāo),摩云霄?!匡w章寓韻,竹夕華時,彼三上人當(dāng)四面之?dāng)?。所以辭林樂府,常采其聲詩。”如湖州著名詩僧皎然,就經(jīng)常在詩中吟詠山水園林:“倚石忘世情,援云得真意。嘉林幸勿剪,禪侶欣可庇”②,“借宅心常遠(yuǎn),移籬力更弘。釣絲初種竹,衣帶近裁藤”③,“遠(yuǎn)寺蕭蕭獨坐心,山情自得趣何深。泉聲稍滴芙蓉漏,月影才分鸚鵡林。滿地云輕長礙展,繞松風(fēng)近每吹襟。”④

        靈澈是浙東名僧,其詩深受同時詩僧皎然的贊賞。他的詩歌也如權(quán)德輿《酬靈徹上人以詩代書見寄》所說:“碧云飛處詩偏麗,白月圓時性本真”。其《天姥岑望天臺山》一詩寫道:“天臺眾峰外,華頂當(dāng)寒空。有時半不見,崔嵬在云中。”把天臺山的雄偉高峻描寫得簡煉而傳神。與其詩文交往的詩人權(quán)德輿曾說,“況會稽山水,自古絕勝。……予知夫拂方袍,坐輕舟,溯沿鏡中,靜得佳句。然后深入空寂,萬慮洗然?!雹菰娚髟?,往往追求“思與境偕”,感物明心,這也正是靈澈此詩成功的原因所在。

        一些與僧人交往密切的詩人,在浙江佛寺游歷時,也深受山林晏坐禪風(fēng)的影響,凝心入定,澄心無我,把對自然山水的體驗作為宗教體驗,以寧靜的心境觀照自然山水,在詩作中表現(xiàn)禪理。如嚴(yán)維《宿天竺寺》云:“方外主人名道林,怕將水月凈身心。居然對我說無我,寂歷山深將夜深”;崔顥《游天竺寺》云:“晨登天竺山,山殿朝陽曉。崖泉爭噴薄,江岫相縈繞。直上孤頂高,平看眾峰小?!啻錆M寒山,藤蘿覆冬沼……洗意歸清凈,澄心悟空了。始知世上人,萬物一何擾?!?/p>

        禪宗深刻地契合了詩人追求天然的文學(xué)趣尚,詩人樂于通過詩歌表達(dá)自己的禪機妙悟。這樣的表達(dá),使自然山水的靜謐清雅與佛境的清幽高逸密切融合,使萬物各暢其生的狀態(tài)與對佛心的無心適意的抒寫和諧統(tǒng)一,從而體現(xiàn)出佛禪文化是一種切實的生態(tài)文化。

        三、唐代浙江的茶酒文化

        唐代,飲茶在社會上已經(jīng)成為普遍風(fēng)氣。唐人所撰的《封氏聞見記》說:“茶早采者為茶,晚采者為茗?!侗静荨吩疲骸箍?,令人不眠。’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①比較而言,浙江的飲茶風(fēng)習(xí)更盛于北方。一方面,浙江是茶葉的重要產(chǎn)地。錢易《南部新書》載:“唐制,湖州造茶最多,謂之顧渚貢焙?!背萃?,婺州、睦州等地也產(chǎn)名茶。唐代李肇在《國史補》中記載:“風(fēng)俗貴茶,茶之名品益眾?!萦蓄欀T之紫筍,……婺州有東白,睦州有鴻坑……”另一方面,唐代樂于茶事的浙江(包括任職或旅居于浙江)文人,如陸羽、顏真卿、劉長卿、孟郊、李嘉祐、錢起、皎然、姚合、陸龜蒙、杜牧等等,誠然不少。尤其是湖州陸羽,《新唐書·陸羽傳》說他“嗜茶,著《茶經(jīng)》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可見他對茶文化的傳播與發(fā)展,做了重要的貢獻(xiàn)。

        煎茶須好水,兩浙水尤佳。唐代張又新《煎茶水記》評價:

        較水之與茶宜者,凡七等:揚子江南零水第一;無錫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蘇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三;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四;揚州大明寺水第五;吳松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斯七水,余嘗俱瓶于舟中,親挹而比之,誠如其說也。客有熟于兩浙者,言搜訪未盡,余嘗志之。及刺永嘉,過桐廬江,至嚴(yán)子瀨,溪色至清,水味甚冷,家人輩用陳黑壞茶潑之,皆至芳香。又以煎佳茶,不可名其鮮馥也,又愈于揚子、南零殊遠(yuǎn)。及至永嘉,取仙巖瀑布用之,亦不下南零,以是知客之說誠哉信矣。

        從《煎茶水記》的這段記載可知,兩浙的水質(zhì)遠(yuǎn)勝他方。水質(zhì)的甘冽清新,是環(huán)境質(zhì)量好的征象。正因為環(huán)境質(zhì)量好,才有好茶,才有文化氣息濃郁的浙江茶文化。從這個意義上看,茶文化就是一種生態(tài)文化。

        唐代浙人飲茶,樂于擇選環(huán)境幽雅之處,或“野寺山園”或“瞰泉臨澗”。湖州詩僧皎然《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茗煎冰下水,香烴佛前燈?!边@是在充滿禪味的僧院中飲茶。剡中詩僧靈一《與亢居士青山潭飲茶》:“野泉煙火白云間,坐飲香茶愛此山?!边@是山上之飲。錢起《與趙莒茶宴》:“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边@是竹下之飲。劉言史《與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粉細(xì)越筍芽,野煮寒溪濱。”這是在野外煎茶。如果小院清幽,在自家院落里飲茶也不錯,白居易《睡后茶興憶楊同州》:“婆娑綠陰樹,斑駁青苔地。此處置繩床,傍邊洗茶器”即寫在自家院落里的自斟自飲。好山好水好環(huán)境,再配上好茶好興致,確能產(chǎn)生“塵心洗盡興難盡”的效果。這也正好說明了茶文化是一種契合于自然之道的生態(tài)文化。

        與茶文化同樣濃郁的,還有唐代浙江的酒文化。作過臺州刺史的李嘉祐《與從弟正字、從兄兵曹宴集》說“竹窗松戶有佳期,美酒香茶慰所思”,浙江富陽詩人施肩吾《春霽》講:“煎茶水里花千片,候客亭中酒一樽”,曾任湖州刺史幕僚的陸龜蒙《奉和襲美夏景沖澹偶作次韻二首》云“閑開茗焙嘗須遍,醉撥書帷臥始休”。幾位詩人在詩中都是把茶和酒并提??梢?,唐代浙江的飲酒之風(fēng)實在不亞于飲茶。

        實際上,無論是茶文化還是酒文化,都離不開催生這種文化的物質(zhì)條件和文化傳統(tǒng)。

        首先是茶酒文化得以繁盛的物質(zhì)條件。茶文化的興盛的物質(zhì)條件是茶樹在浙江地區(qū)的廣泛種植,酒文化的興盛則以稻米的豐收為物質(zhì)前提。唐代浙江水網(wǎng)縱橫、氣候溫濕、土地肥沃,自然地理條件極其優(yōu)越。伴隨著唐代對江南開發(fā),稻米的種植遍布浙江全境。浙西北起潤州、南達(dá)杭州、西止江寧的太湖流域是當(dāng)時最重要的水稻生產(chǎn)基地之一。從方干《鏡湖西島閑居》“落葉憑風(fēng)掃,香粳倩水舂”詩句,可見越州鏡湖香粳已廣泛種植;從秦系《云門山》詩:“天開霽色澄千里,稻熟秋香亙?nèi)f里”,更可見越州若耶溪畔云門山一帶水稻種植面積之廣。

        其次,在文化傳統(tǒng)上,浙江還有晉代王羲之等人蘭亭雅集、曲水流觴的強烈的文化影響。如《大歷年浙東聯(lián)唱集》中《經(jīng)蘭亭故池聯(lián)句》一詩云:“曲水邀歡處,遺芳尚宛然。名從右軍出,山在古人前。蕪沒成塵跡,規(guī)模得大賢。湖心舟已并,村步騎仍連。賞是文辭會,歡同癸丑年。茂林無舊徑,修竹起新煙。宛是崇山下,仍依古道邊。院開新勝地,門占舊舍田?;内媾m筑,枯池帶墨穿。序成應(yīng)唱道,杯得每推先??找娫粕?,時聞鶴唳天?;Ψ馐悖軛l礙飛泉。事感人寰變,歸漸府服牽。寓時仍睹葉,嘆逝更臨川。野興攀藤坐,幽情枕石眠。玩奇聊倚策,尋異稍移船。草露猶沾服,松風(fēng)尚入弦。山游頗同調(diào),今古有多篇?!睂η百t的詩酒風(fēng)流向往之情、仿效之意,形諸筆端,溢于言表。

        還有,唐代江浙一帶的釀酒技術(shù)也日益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批名酒。如湖州“箬下酒”、杭州“梨花春”、越州“山陰黃酒”等?!短藉居钣洝肪砭潘挠嘘P(guān)于湖州名酒“箬下酒”的記載:“箬溪在縣南五十步,一名顧渚口,一名趙瀆,注于太湖。箬溪者,顧野王《輿地志》云:‘夾溪悉生箭箬,南岸曰上箬,北岸曰下箬。二箬皆村名。村人取下箬水釀酒,醇美勝于云陽,俗稱箬下酒?!f昭《吳錄》云:‘烏程箬下酒有名?!街t之《吳興記》云:‘上下二箬村并出美酒。’張協(xié)《七命》云:‘酒則荊南烏程?!瘎t此酒也?!睆倪@段話語看,箬下酒在魏晉南北朝乃至唐宋,都極負(fù)盛名。而此好酒的釀造,實緣于箬溪好水,緣于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箬溪“夾溪悉生箭箬”,“箬”是一種竹子,葉大而寬,可編竹笠,又可用來包棕子。用箬溪水釀制的箬下酒,顏色大概是竹綠色的。這在白居易詩《錢湖州以箬下酒,李蘇州以五酘酒,相次寄到,無因同飲,聊詠所懷》中可得到印證。關(guān)于此詩,北宋馬永卿《懶真子》卷五解釋說:“白樂天為杭州太守日有詩序云‘錢湖州以箬下酒、李蘇州以五酸酒相次寄到?!娫啤畡趯Ⅲ柘峦鼞n物,寄與江城愛酒翁。鐺腳三州何處會,甕頭一盞幾時同?傾如竹葉盈樽綠,飲作桃花上面紅。莫怪殷勤最相憶,曾陪西省與南宮。’……樂天詩云‘竹葉盈樽綠’謂箬下酒取竹有綠之意也?!庇纱丝磥?,色味俱佳的箬下酒,離不開箬溪之水和夾溪而生的箭箬,離不開湖州優(yōu)良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酒文化說到底還是一種生態(tài)文化。

        關(guān)于湖州箬下酒,唐人詩歌多有吟詠。白居易《早飲湖州酒,寄崔使君》詩云:“一榼扶頭酒,泓澄瀉玉壺。十分蘸甲酌,瀲艷滿銀盂。捧出光華動,嘗看氣味殊。手中稀琥珀,舌上冷醍醐。瓶里有時盡,江邊無處沽。不知崔太守,更有寄來無?!睆墓鉂?、氣味、顏色和口感諸方面高度評價了湖州美酒。晚唐詩人羅隱《烏程》詩也說:“一瓶猶是烏程酒,須對霜風(fēng)度泫然?!眲⒂礤a詩則說:“駱駝橋上蘋風(fēng)急,鸚鵡杯中箬下春。水碧山青知好處,開顏一笑向何人?!雹賱⒂礤a稱其酒名為“箬下春”。唐代酒名,多帶“春”字,似乎要表明,酒能提神生春,能讓人忘愁奮發(fā)。

        浙江名酒,處了湖州“箬下春”,還有杭州的“梨花春”。白居易《杭州春望》題下自注:其俗釀酒,趁梨花時熟,號為“梨花春”。其詩云:“紅袖織絞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①紹興酒也頗知名。韓翃《送客還江東》詩就說“還家不落春風(fēng)后,數(shù)日應(yīng)沽越人酒?!?/p>

        唐代江浙善飲酒者頗多。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中,就有兩位“酒仙”是吳越人士。紹興的賀知章是:“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眳侵械膹埿袷牵骸皬埿袢菔?,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被蠲撁摦嫵隽怂麄兒婪艜邕_(dá)的形象。即使一般江浙民眾,也樂于飲酒。陸龜蒙《春思》云:“江南酒熟清明天,高高綠旆當(dāng)風(fēng)懸。誰家無事少年子,滿面落花猶醉眠?!本剖鞎r節(jié),酒旆當(dāng)風(fēng),少年酒醉,落花滿面,猶不自知。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一派人文與自然和諧的景觀。

        總之,唐代浙江的飲茶與飲酒不僅是一種生活行為,而且還成為透著情調(diào)和品位的文化活動。茶文化和酒文化充分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精神追求,是生態(tài)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唐代浙東的“唐詩之路”

        唐朝是詩的國度,浙江更是詩人輩出。有學(xué)者做過統(tǒng)計:目前籍貫已知的唐代中土詩人中,分布于今浙江省境的就有172人,居全國各省區(qū)的第三位,僅次于河南、陜西兩省,其中也不乏在文學(xué)史上居重要地位的優(yōu)秀詩人。②而更應(yīng)該特別指出的是,在浙江,還存在著寓人文與自然景觀于一體、極富有生態(tài)文化氣息的“唐詩之路”。

        學(xué)者一般認(rèn)為,“唐詩之路”從浙江錢塘江到達(dá)越州(今浙江紹興)的鑒湖,向南經(jīng)曹娥江到達(dá)嵊州,然后沿浙江名溪剡溪溯流而上,經(jīng)新昌、天姥山,最后至到達(dá)臺州(州治即今浙江臨海)天臺山石梁飛瀑,全長約190公里。李白就走過這條詩路,其《送王屋山人還王屋》詩云:“揮手杭越間,樟亭望潮還。濤卷海門石,云橫天際間。白馬走素車,雷奔駭心顏。遙望會稽美,且渡耶溪水。萬壑與千巖,崢嶸鏡湖里。秀色不可名,清輝滿江城。人游月邊去,舟在空中行。此中久延佇,入剡尋王許。笑讀曹娥碑,沉吟黃絹語。天臺連四明,日入向國清。五峰轉(zhuǎn)月色,百里行松聲。靈溪咨沿越,華頂殊超忽。石梁橫青天,側(cè)足履半月?!崩畎自谠娭性敿?xì)記載的行蹤,正是目前學(xué)界研究正熱的“唐詩之路”。唐代,在這條神奇的詩路走過了數(shù)百位詩人,其中不乏唐詩大家,如“初唐四杰”、李白、杜甫、孟浩然、崔顥、王維、白居易、元稹、李紳、李德裕、賈島、杜枚、羅隱、羅鄴……都曾在這條古道上留下足跡和詩篇。在一條古道上聚集著這樣多的才華橫溢的詩人,在中國詩歌史上,不可不謂之奇跡。

        這條神奇的“唐詩之路”,其實是一條生態(tài)文化之路。

        吸引眾多詩人的,首先是這條路上的秀麗多姿的自然景觀?!妒勒f新語·言語》篇載:“王子敬云: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fā),使人應(yīng)接不暇。若秋冬之際,尤難為懷。”東晉大畫家顧愷之從會稽回來,有人問他會稽的景色,則答道:“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云興霞蔚?!笨梢?,這條路上自然風(fēng)光的秀美,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經(jīng)被文人注意到了。

        到了唐代,浙東山水早已名揚天下,許多詩人慕名而來,對其山水勝景交口稱贊。沒有游歷的,盼望一游。如孟浩然《渡浙江問舟中人》詩云“潮落江平未有風(fēng),扁舟共濟與君同。時時引頸望天末,何處青山是越中?”,寫他仰慕越中佳山秀水那種的迫不及待的心情。親歷浙東山水的詩人,都被沿途的旖旎風(fēng)光陶醉。如孟郊《越中山水》:“日覺耳目勝,我來山水州。蓬瀛若仿佛,田野如泛浮。碧嶂幾千繞,清泉萬馀流。莫窮合沓步,孰盡派別游。越水凈難污,越天陰易收。氣鮮無隱物,目視遠(yuǎn)更周。舉俗媚蔥蒨,連冬擷芳柔。菱湖有馀翠,茗圃無荒疇。”孟郊本是浙西人,走在“唐詩之路”上,也同樣是喜不自勝,感慨萬端。曾經(jīng)游過歷浙東山水的詩人,那里的山水勝跡就深深地刻印在他的腦海之中。如杜甫《壯游》回憶說:“越女天下白,鑒湖五月涼。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焙敛浑[諱自己對于浙東山水的依戀之情。

        同樣吸引詩人的,還有這條路上眾多的人文景觀和美妙動聽的神話傳說?!疤圃娭贰鄙?,江山勝跡,的確“使人應(yīng)接不暇”。

        一路上名山林立。如東山,為東晉謝安隱居之地。白居易在《題謝公東山障子》詩中曰:“唯有風(fēng)流謝安石,拂衣攜妓入東山。”又如秦望山,據(jù)說秦始皇曾登之以望東海。李白《送友人尋越中山水》詩中寫道:“東嶺橫秦望,西陵拱越臺。湖清霜鏡曉,濤白雪山來?!庇秩缥种奚剑谛虏h東南,相傳支遁放鶴養(yǎng)馬處,權(quán)德輿《送靈澈上人廬山回歸沃洲序》稱:“會稽山水,自古絕勝,東晉逸民,多遺身世於此?!庇秩缣炖焉?,在剡縣南部,《太平寰宇記》稱“登此山者,或聞天姥歌謠之聲”,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云:“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又如赤城山,孔靈符《會稽記》云:“赤城山石色皆赤,狀似云霞?!崩畎自凇短炫_曉望》中寫到“門標(biāo)赤城霞,樓棲滄島月?!敝軜恪额}赤城中巖寺》也描繪:“禽飛穿靜戶,藤結(jié)入高杉?!薄疤圃娭贰钡慕K點天臺山,一名桐柏山。崔尚《唐天臺山新桐柏觀頌》稱此山“高萬八千丈,周旋八百里,其山八重,四面如一”。許渾《早發(fā)天臺中巖寺度關(guān)嶺次天姥岑》寫道:“來往天臺天姥間,欲求真訣駐衰顏。星河半落巖前寺,云霧初開嶺上關(guān)。丹壑樹多風(fēng)浩浩,碧溪苔淺水潺潺。可知劉阮逢人處,行盡深山又是山?!?/p>

        一路上,名水縱橫。如鏡湖(又名鑒湖),相傳因黃帝鑄鏡于此而得名。宋之問《早春泛鏡湖》詩寫鏡湖風(fēng)情:“蘆人收晚釣,棹女弄春歌。野外寒事少,湖間芳意多。雜花同爛漫,暄柳日逶迤”,生動地表現(xiàn)了當(dāng)時詩人泛舟鏡湖,沉醉于詩情畫意之中的心情。又如曹娥江,因孝女曹娥聞名。章孝標(biāo)在《曹娥廟》詩云:“孝女魂兮何所之?故園遺廟兩堪悲。嶺頭霞散漫涂臉,江口月沉難畫眉。恨跡未消云黯黯,愁痕長在浪漪漪。人間榮謝不回首,千載波濤喪色絲?!苯枋放d慨,寄意良多。其他名水如蘭亭,為東晉王羲之曲水流觴、飲酒賦詩之地。唐代詩人往往追尋此地的流風(fēng)遺韻,抒發(fā)想望之情。孟浩然《江上寄山陰崔少府國輔》:“山陰定遠(yuǎn)近,江上日相思。不及蘭亭會,空吟祓禊詩。”劉長卿《送人游越》:“梅市門何在,蘭亭水尚流?!绷_隱《投浙東王大夫二十韻》:“舊跡蘭亭在,高風(fēng)桂樹香?!痹偃缯憬粢谠街輹h東南二十八里,相傳西施曾于此溪浣紗。王軒有《題西施石》詩云:“嶺上千峰秀,江邊細(xì)草春。今逢浣紗石,不見浣紗人?!本褪羌聪?,抒發(fā)懷古幽情。

        尤其是剡溪,是“唐詩之路”最為知名去處,溪流蜿蜒曲折,清澈見底,兩岸風(fēng)光旖旎,宛如世外桃源。對此水吟詠的唐代詩人很多。如:崔顥《舟行入剡》:“鳴棹下東陽,回舟入剡鄉(xiāng)。青山行不盡,綠水去何長?!崩畎住秳e儲邕之剡中》詩云:“借問剡中道,東南指越鄉(xiāng)。舟從廣陵去,水入會稽長。竹色溪下綠,荷花鏡里香?!崩铐牎端蜕疥幰ωy妓之任兼寄蘇少府》詩說:“落日花邊剡溪水,晴煙竹里會稽峰?!笔┘缥帷锻泶核屯跣悴庞呜叽ā吩疲?/p>

        越山花去剡藤新,才子風(fēng)光不厭春。第一莫尋溪上路,可憐仙人愛迷人。

        詩中說“可憐仙人愛迷人”,實指劉晨阮肇天臺山遇仙的傳說:相傳東漢永平年間,剡溪人劉晨、阮肇同入天臺山采藥,遇到兩個女子,邀其至家,留半年。后來劉晨、阮肇還鄉(xiāng),才知子孫已過七世?!队拿麂洝贰ⅰ洱R諧記》、《神仙記》、《搜神記》、《剡錄》等許多古籍都記載了這個傳說。陸羽《赴剡溪暮發(fā)曹江》:“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斷綠林西。昔人已逐東流去,空見年年江草齊?!北磉_(dá)的同樣是仙人難以再見的惆悵情懷。

        “唐詩之路”上的歷史遺跡和山水傳說增強了越中大地的人文內(nèi)涵,使其與山川美景相得益彰。正是眾多唐代文人賢士,將浙東山水風(fēng)光與美輪美奐的詩歌相結(jié)合,使“唐詩之路”的歷史文化與自然山水完美地融匯在一起,形成了絢麗多彩的生態(tài)文化。

        吸引詩人往游的,或許還有“唐詩之路”豐富的物產(chǎn)。茶、酒、魚、稻自不待言。由于適合的氣候和植被,浙東地區(qū)百藥爭長,靈草漫野。例如白術(shù)、茯苓、黃精、菊花、陳皮、何首烏、地黃、苦竹、蓮子等等幾十種中藥,都能見之于詩。浙東的水果,則有香橘、黃梅、葡萄、甘蔗等,也多為往來詩人吟詠,此不贅舉。值得一提的是,唐時浙東造紙頗有名氣。李肇《唐國史補》云:“紙則有越之剡藤苔箋?!雹佟柏咛佟?,指剡中山里的古藤,是造紙的主要原料。劉禹錫《牛相公見示新什謹(jǐn)依本韻次用以抒下情》詩:“精彩添翰墨,波瀾起剡藤”,就用“剡藤”指代剡紙。顧況《剡紙歌》云:“剡溪剡紙生剡藤,噴水搗后為蕉葉”即寫此紙的生產(chǎn)過程。唐人除了采藤皮造紙外,還以之為手杖。杜荀鶴《送項山人歸天臺》:“因話天臺歸思生,布囊藤杖笑離城。不教日月拘身事,自與煙蘿結(jié)野情?!笨梢?,手執(zhí)藤杖,是詩人親近自然的一種宣示。

        但剡溪古藤,在唐代就曾由于剡溪紙工的過量采伐導(dǎo)致生態(tài)失衡。舒元輿《悲剡溪古藤文》云:“剡溪上綿四五百里,多古藤,株枿逼土,雖春入土脈,他植發(fā)活,獨古藤氣候不覺,絕盡生意。予以為本乎地者,春到必動,此藤亦本乎地,方春且有死色,遂問溪上人。有道者云:‘谿中多紙工,刀斧斬伐無時,擘剝皮肌,以給其業(yè)。’噫!藤雖植物,溫而榮,寒而枯,養(yǎng)而生,殘而死,亦將似有命于天地間。今為紙工斬伐,不得發(fā)生,是天地氣力為人中傷,致一物疾厲之若此。……紙工嗜利,曉夜斬藤以鬻之,雖舉天下為剡溪,猶不足以給,況一剡溪者耶?以此恐後之日不復(fù)有藤生于剡矣?!边@篇文字,一方面給我們今人以重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警示,另一方面也說明,唐代就有了很多像舒元輿這樣重視生態(tài)環(huán)境、謀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有識之士。

        文學(xué)作品與地理學(xué)、生態(tài)學(xué)的結(jié)合,是其成為生態(tài)文化的顯著表現(xiàn)。英國學(xué)者邁克·克朗《文化地理學(xué)》指出:“文學(xué)作品不僅僅是簡單地反映外面的世界,只注重它如何準(zhǔn)確地描寫世界是一種誤導(dǎo)。這種淺顯的做法遺漏了文學(xué)地理景觀中最有效用和最有趣味的因素。文學(xué)地理學(xué)應(yīng)該被認(rèn)為是文學(xué)與地理的融合,而不是一面單獨的透鏡或鏡子折射或反映外部的世界。同樣,文學(xué)作品不只是簡單地對地理景觀進(jìn)行深情地描寫,也提供了認(rèn)識世界的不同方法,揭示了一個包含地理意義、地理經(jīng)歷與地理知識的廣泛領(lǐng)域?!雹谒倪@段論述或許能夠給我們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發(fā):作品是文化地理形成的重要助推力。一方面,文學(xué)作品反映了人們對某地區(qū)的特定情感和印象;另一方面,文學(xué)作品也深刻地影響著人們對某地區(qū)的認(rèn)知——從這個意義上說,就是詩人通過文學(xué)作品塑造了地理。綜觀“唐詩之路”,河湖交錯,江流縱橫,佳木蔥籠,綠樹掩映,自然環(huán)境相當(dāng)優(yōu)越;而且鐘靈毓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這些清麗的山水和濃郁的人文景觀,被走在詩路上的詩人捕捉入筆,于是,詩因景興,景借詩名,共同造就了“唐詩之路”蔚為大觀的生態(tài)文化。

        av免费观看网站大全| 日本丶国产丶欧美色综合| 最新国产成人在线网站| 成人性生交c片免费看| 日韩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久影院| 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免费播放成人大片视频| 少妇人妻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777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蕉| 在线无码免费看黄网站|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区不|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3d | 日本污ww视频网站|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 久久精品这里就是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线|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软件| 456亚洲老头视频| 超碰97人人做人人爱少妇|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性色av| 蜜桃视频永久免费在线观看 | 成年男女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一区二区国产精品视频| 上海熟女av黑人在线播放| 男男啪啪激烈高潮cc漫画免费| 精品一精品国产一级毛片| 97中文乱码字幕在线| 999国产精品999久久久久久| 亚洲av日韩av无码av| 亚洲无码美韩综合| 亚洲av一区二区三区色多多| 人人爽人人澡人人人妻|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久久| 亚洲乱码av中文一区二区第八页| 丰满的少妇av一区二区三区| 久激情内射婷内射蜜桃| 精品亚洲国产探花在线播放 |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久久国产精99精产国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