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作文教學中普遍存在學生怕作、厭作、難作的現(xiàn)象。對此現(xiàn)象提出了幾種對策,讓學生將知識轉(zhuǎn)化為技能,讓學生多看課外書,平時多注意收集資料。
關(guān)鍵詞:小學作文;看課外書;收集資料
“世上只有教不懂的老師,沒有教不會的學生?!蹦敲?,在作文教學中,有哪些途徑可以避免普遍存在的學生怕作、厭作、難作的現(xiàn)象呢?筆者認為有四:
一、培養(yǎng)學生把知識轉(zhuǎn)化為技能
我們教科書里的課文大都是文質(zhì)兼美的范文,其中不少是名家名篇,如,葉圣陶的《記金華的雙龍洞》、巴金的《海上日出》、老舍的《貓》《養(yǎng)花》、許地山的《落花生》等,這些都是我們值得借鑒的好文章。所以,在上語文課時要把語文知識和作文訓練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有些文章中有很多優(yōu)美的句段,教師要讓學生摘抄下來仔細、認真地欣賞,并常常加以積累,豐富詞匯。還應引導學生正確運用從句到段、從段到篇的過渡,模仿一些好文章的開頭和結(jié)尾,斟酌詞語的用法,讓它們在作文中體現(xiàn)出來。當學生打開課本后,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說出的內(nèi)容跟課文寫的內(nèi)容差不多,原來能寫出好文章并不像想象的那樣難。這樣,化書本上的語言為自己的語言,不但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
二、引導學生多看課外書
要寫好作文,光上好語文課還不夠,因為一個學期只有三十篇左右的課文,量太少。我們知道,知識好比海洋,一本課本收集的文章中不過是海洋里的一杯水,對寫好作文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教師平時要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天文、地理、歷史常識都要知曉一點,要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增加自己的知識量,并經(jīng)常練筆,腦子里就不會出現(xiàn)空白。到寫作時,就能很快地從記憶的倉庫里獲取所需要的材料,就會有話可說,寫出的文章就會言之有物、不枯燥無味。
三、讓學生留心周圍的環(huán)境,注意收集材料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睕]有材料教師也難于下筆,更何況初涉寫作的小學生。所以,我認為老師應教會學生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觀察人、觀察事、觀察景、觀察物。這樣,學生就能不斷得到作文的新鮮材料。“一滴水里能見太陽”“秤砣雖小、能壓千斤”。這兩句話說的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看似平凡的小事,細細想來,卻能反映深刻的道理。作文的材料就在我們身邊,就要看我們有沒有去觀察,有沒有深入地去思考。但是,對于初涉寫作的小學生,如果沒有老師的提醒和引導,他是不去觀察也不懂得怎樣觀察的。所以,老師應指導學生定向觀察。所謂定向觀察就是有目的的、有范圍的觀察。因此,我們學校種了許多花草、樹木。每個季節(jié),我們都要求學生認真觀察每一種花木的長勢及其發(fā)展變化?;?、草、樹木的干、枝葉、花是怎樣的,每個季節(jié)有什么發(fā)展變化,有沒有破壞花木的人。除了引導學生定向觀察周圍的景物以外,我還認為作為教師更應該身先士卒,做一個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人。每天,只要身邊有值得寫的人、事、物,都應該提醒學生認真觀察、思考,并寫下來。長期這樣訓練,慢慢地,學生不但會自然喜歡上作文,還能寫好作文。
總之,培養(yǎng)學生寫好作文的途徑、方法很多,只要老師在教學中注意引導,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技能、技巧,學生就一定能寫出精彩的作文。
(作者單位 河南省清豐縣瓦屋頭鎮(zhèn)瓦南街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