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品生、品社課開展得好與壞,直接影響著小學生的行為習慣。倘若不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品生、品社課的意義又何在呢?換言之,品生、品社教學,必須落在實處,講求實效。
關(guān)鍵詞 品生;品社;教學
一、真話真情,開誠布公
品生品社教學中往往存在這種現(xiàn)象:討論問題時,有些學生按照課本教學要求的道德標準發(fā)表見解,而不是說真心話。如果聽任這種現(xiàn)象發(fā)展,品生品社教育就僅僅武裝了學生的嘴巴,而不能完成塑造、改造學生世界觀的任務。因此,我們有必要引導學生“說真話”。
1.發(fā)揚民主,允許論辯
學生對教師所授的道德認識有不同看法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為使思品教育更具有針對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發(fā)揚民主,允許展開辯論。如在《要誠實》一課教學中,學生提出“做老實人吃虧”,這一觀點也在很多成年人的觀念中存在。對于這類問題,不能采取回避態(tài)度,也不能“一棒打死”。我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辨析。讓學生認識到,做老實人,有時表面吃虧,但卻能換得長遠得利。社會需要老實人,做合格公民應該做老實人。
2.創(chuàng)設(shè)活動,聯(lián)系實際
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他們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興趣偏好等等,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shè)活動,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使之樂于發(fā)言?;顒釉O(shè)計要注意以下兩點:(1) 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確定活動形式。(2)根據(jù)學生年齡特征設(shè)計活動。比如低年級學生的思維多具直觀性,注意力集中時間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動貫穿教學過程,如游戲活動、動手操作、小競賽等,是有效的組織方法。
3.訓練習慣,突出實效
“說真話”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要學生海闊天空亂說一氣,“說”是起點、是過程、是效果。當然,這是發(fā)展的過程,追求的是內(nèi)心世界的改觀、心口的一致。這個過程離不開對于活動習慣的訓練。尤其合作學習,如果不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訓練,合作學習就變成自顧自的訴說、表演,甚至互相責怪。
在品生品社課上的討論,教師應當有計劃,有目的的組織、在學生探討活動中,我要求學生不僅聽老師的講解,更要學會聽取同學的意見,從中找到與自己想法一致與不一致的地方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同學的閃光點,彌補同學的不足,同時,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這樣的要求探討活動取得了更好的效果,活動中,學生真正做到暢所欲言、互受啟發(fā)。
二、觀其行止,言行一致
看學生思想品德學得怎么樣,不僅要看他怎樣說,更要看他的道德行為。能夠自覺用所學的道德認識指導自己的行動,并在實踐中鞏固提高,才算看到了品生品社教學的實效。
在品生品社教學中,我從不要求學生作空洞的表態(tài),也不提過高的行為要求。如《做有益于人民的人》一課中典型人物形象高大,學生容易產(chǎn)生高不可攀的想 法,認為那是將來長大以后的事,認為做轟轟烈烈大事才是有益于人民。針對這些認識,我告訴學生,所謂“做”,對我們小學生而言是“學做”的意思。通過一些典型事例,使學生認識到做平凡工作的人也是“有益于人民的人”,完全可以從現(xiàn)在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長期這種教育的累積,帶來的是班上好人好事的增多。
從實際出發(fā)提出與學生水平相應的道德行為要求,學生容易做到。通過做,得到他人認可,獲得成功體驗的同時,強化了所學的道德認識,指導自己做到言行一致。
三、貼近生活,走進社會
品生品社課程活動性極強,這種性質(zhì)決定了它不受時間、地點、形式、內(nèi)容的約束,同時也決定了品生品社教學的特點:從學生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意義的內(nèi)容,因地因校制宜,選擇不同的教學活動類型,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生動性,為學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礎(chǔ)。
道德寓于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也沒有與社會脫離了的生活。學生品德的形成源于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因此,只有源于學生現(xiàn)實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fā)他們內(nèi)心的道德情感,真實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我們在實際教育時,應著力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行動,看到事情的真實部分,引發(fā)他們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觸及他們的心靈,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學效果。
除了課堂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教師還應充分利用校外資源,讓兒童走出學校,到社會中去學習,去實踐,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擴展興趣,發(fā)展社會實踐能力。教材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校外實踐設(shè)計,如教學《購物有學問》時,我?guī)ьI(lǐng)學生到學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讓學生在觀察中切實感受價格的秘密,親身體驗購物的學問。
四、以身作則,細節(jié)導行
小學生由于年齡的特點,模仿能力和可塑性非常強。老師又往往是孩子心目中的神,老師的一舉一動,自然就成了他們有意或無意中模仿的對象。老師的行動直接影響著學生的道德認知。
品生課上當講到水資源短缺,我們要節(jié)約用水時,一位學生站起來問我:“老師,你節(jié)約用水嗎?”當時我毫無準備,停頓了一下,笑著說:“這位學生問得好,我正想向同學們作自我批評,自我反省呢!”是呀,我可能真的不太注意。平時我刷牙不用水杯,洗臉不用臉盆,衣服不用手洗……這些都能造成浪費。學生提醒了我,現(xiàn)在刷牙、洗臉盡量少用水,水龍頭開得小一點,少量的衣物用手洗……又是思品課了,我向全班同學作了節(jié)約用水的“工作匯報”,受到了學生的陣陣掌聲。“節(jié)水”,還需要太多的言語教育嗎?
又如小小的一聲“謝謝”,產(chǎn)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我常常向?qū)W生說“謝謝”,向他們借書、借筆時說,他們幫我撿起吹落在地的紙張時說,學生為班級做了好事時也替全班同學說……久而久之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之間說“謝謝”也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