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著作權法》修改的進程正在提速當中。盡管相關部門以“開門立法”之博大胸懷吸納社會各方意見,但仍舊無法滿足不同利益群體的權利訴求。眾所周知,法律的修訂步伐永遠也追趕不上社會發(fā)展,尤其是科技進步的速度,但社會需求是現實存在的,已經有太多的案例都足以反映出國內諸多法律條款的嚴重滯后。電子產品的用戶界面(GUI)所遭遇的知識產權保護困境就是最好的例證之一。 對于GUI究竟如何進行合理的知識產權保護,雖然迄今并沒有達成全球共識,但許多工業(yè)化國家,甚至包括我國臺灣地區(qū),都明確規(guī)定將GUI納入外觀設計專利保護范圍,但在中國國內,對GUI的保護卻處于兩難境地?,F行的《專利審查指南》明確規(guī)定:“產品通電后顯示的圖案”屬于不授予外觀專利權的情形之一,這無疑等于將GUI擋在了專利權保護的大門之外。 既然專利保護之路走不通,那么尋求著作權保護又會遇到怎樣的結果呢?“深圳普聯訴吉祥騰達”案件中,兩審法院同案不同判的司法實踐,再一次將人們推向無所適從的尷尬局面當中。說到底,還是由于相關法律條文規(guī)定不夠明確,因此導致不同的法官對此有不同的理解和判斷。 一堆小小的圖形標識,卻對一個國家的法律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面對眾多雷同的手機界面,法律到底應不應該給予保護?答案似乎是非??隙ǖ摹R驗槭謾C的受眾群體是如此的龐大,手機產業(yè)的商業(yè)利益亦是十分的巨大,而這些利益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產品外觀的創(chuàng)意。手機圖標的功能一“觸”即發(fā),如果保護不利,其后果可能也將是“一觸即發(fā)”的。 既然必須要進行保護,那么就不應該被機械的法律條文所困,而應“正視”客觀需求,找出問題的解決之道。我想,這才是立法的初衷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