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角度看,拜物教批判理論是異化勞動理論在分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時的運用,所以弄清異化勞動四個規(guī)定性及其邏輯推導過程是認識拜物教理論的邏輯前提。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和資本拜物教之間是層層遞升的,有力地說明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歷史性和暫時性。馬克思對拜物教產生和存在根源、發(fā)展形態(tài)以及消除條件的分析對于我們認識和克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拜物教現象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異化勞動;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資本拜物教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2)12-0015-05
一、異化勞動的四個規(guī)定性及其邏輯關系
異化勞動理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占有重要位置,它是馬克思在筆記本I“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這一部分中批判國民經濟學的三大缺陷時集中表述的,即“他把應當加以推論的東西即兩個事物之間的例如分工和交換之間的必然關系,假定為事實、事件?!睋Q句話說就是對前提沒有反思和批判。在對這樣的缺陷進行批判后,馬克思一步步推導出了這四個規(guī)定性,并用它來分析資本主義的社會關系。
首先,工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相異化。工人勞動的結果竟表現為這樣:“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生產的影響和規(guī)模越大,他就越貧窮。工人創(chuàng)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惫と嗽绞峭ㄟ^自己的勞動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失去外部對象、生活資料;不僅如此,工人勞動所產生的對象即勞動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一般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而同勞動相對立。“對對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現為異化,以致工人生產的對象越多,他能夠占有的對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產品即資本的統治?!惫と松a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敵對的存在物同工人相對立。
其次,工人同自己的生產活動相異化?!皠趧訉と藖碚f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于他的本質”;“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fā)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虼耍@種勞動不是滿足一種需要,而只是滿足勞動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種手段。”;馬克思說,“勞動對它的產品的直接關系,是工人對他的生產的對象的關系”。產品不過是生產勞動的總結,即“如果勞動的產品是外化,那么生產本身必然是能動的外化,活動的外化,外化的活動。在勞動對象的異化中不過總結了勞動活動本身的異化、外化?!边@表明異化還表現在生產行為、生產活動本身中。結果,人在運用自己的動物機能時,感到自己是自由自覺的,而在運用人的機能時卻不自由,所以,勞動活動本身發(fā)生了異化。
再次,人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馬克思認為:“一個種的整體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爱惢瘎趧?,由于(1)使自然界同人相異化,(2)使人本身,使他自己的活動機能,使他的生命活動同人相異化。因此,異化勞動也就使類同人相異化;對人來說,異化勞動把類生活變成維持個人生活的手段。第一,它使類生活和個人生活異化;第二,它把抽象形式的個人生活變成同樣是抽象形式和異化形式的類生活的目的?!弊鳛槿说念惐举|的自由自覺的勞動、類活動在資本主義社會變成僅僅維持工人自身生存的手段。
最后,人同人相異化。馬克思繼承了費爾巴哈的“人是對象性存在物”的思想,認為人對自身的關系只有通過他人才得以表征和確證?!叭说漠惢?,一般地說,人對自身的任何關系,只有通過人對他人的關系才得到實現和表現”,因此,“當人同自身相對立的時候,他也同他人相對立”,“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工人與資本家的階級對立,是人與人相異化最全面、最典型的表現。工人同勞動產品、同自己的生產活動和類本質相異化的直接結果是人同他人、同他人的勞動、同他人的勞動產品相異化。
異化勞動四個規(guī)定性的內在推導過程:
在推導過程中,馬克思首先加進了一個邏輯前提,即人是類存在物。在從第一個規(guī)定性向第二個規(guī)定性的推導過程中,采用的是一種輔證推理方法。在這里,馬克思引進了一個對象化的概念,通過分析工人的活動實際上是一種對象化活動,這種活動的對象即工人生產的產品在對象化中“異化、喪失”了,于是,工人與外部對象就處于一種對立的狀態(tài),“但是,異化不僅表現在結果上,而且表現在生產活動本身中。”由此推導出人與他的活動相異化。
從第二個規(guī)定性到第三個規(guī)定性的推導中,馬克思認為人之所以和他的活動相異化,是因人的活動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這種自由自覺的活動用費爾巴哈的思想作一個跳板,就是說這種活動確證了人和動物的根本區(qū)別,進而確證了人是類存在物。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的活動已經是異化了的活動,工人在這種活動中感覺到的是不自在。正是從人是類存在物這一出發(fā)點上推導出了第三個規(guī)定性?!爱惢瘎趧邮诡愅讼喈惢?。當然,在這里馬克思用費爾巴哈的“類本質”說法,但因為馬克思用實踐加以證明,所以已超越了費爾巴哈。
而從第三個規(guī)定性到第四個規(guī)定性的推導中,馬克思認為人的類本質是通過人和人的關系表現出來的,所以不但“一個人同他人相異化,以及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同人的本質相異化”,這就推出人同人相異化。
二、從異化勞動理論到拜物教批判理論的升華
(一)異化勞動理論與拜物教批判理論的關系
據學者考察,異化(die Entfremdung)在德語中最一般的涵義是“疏遠”、“隔閡”。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異化勞動”(die Entfremdete Arbeit)概念也有否定性涵義。因此,馬克思著作中的異化應當通常帶有否定性意義的,是主體喪失后的非本真狀態(tài),也就是需要消滅的狀態(tài)。從這種涵義來看,異化勞動包括拜物教現象,但這兩者義無法完全等同,它們之間的關系需要結合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具體地考察。
19世紀40年代初,馬克思作為《萊茵報》的編輯時,“第一次遇到要對所謂物質利益發(fā)表意見的難事”,而這成了馬克思去研究經濟問題的“最初動因”。另一方面,為了對一些空想的社會主義理論進行批判,并為共產主義尋求理論論證,馬克思也必須研究經濟學。再則,從馬克思思想的內在發(fā)展要求來看,他也必須進入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之中。1843年馬克思從社會舞臺退回書房后,“為了解決使我苦惱的疑問,我寫的第一部著作是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性分析……而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找?!睆?843年10月,馬克思來到新世界的首府——巴黎到1857年,他系統地閱讀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考察了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現狀,寫了被稱為《巴黎筆記》和《倫敦筆記》的一系列手稿。在這期間完成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強調要“從當前的經濟事實出發(fā)”建立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當前的經濟事實集中表現為異化勞動及其四個規(guī)定性,因為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中的所有范疇都是異化勞動范疇展開的形式,異化勞動在資本主義社會是實際存在的經濟事實。他還分析了私有財產和異化勞動的關系,盡管私有財產表現為異化勞動的根據和原因,但確切地說,私有財產是異化勞動的后果,異化勞動的根源是私有制。此時的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的批判還主要是通過與“當前的經濟事實”對照進行的,因而,他對“市民社會”的批判還不得不借助于哲學的“異化”范疇。而在1847年《哲學的貧困》以后,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后,由于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深入剖析,并借助于初步建立的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在行文中逐漸淡化異化概念,而開始使用更加精確的具有經濟學性質的術語。從1857年到1863年,馬克思系統總結研究材料及研究成果,不斷修改自己的研究計劃,即由最初的“五篇計劃”到“六冊計劃”到最終的“四卷結構”,完成《資本論》這一鴻篇巨著。從馬克思研究政治經濟學的歷程看,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是交互發(fā)展的,而在這過程中,“異化”概念的抽象性與模糊性也表現出來,因此,馬克思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就用拜物教批判理論來分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此意義上,拜物教批判理論是異化理論在剖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歷史性中的運用,而不是簡單的拋棄或否定。
(二)拜物教批判的理論邏輯
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論是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形成的。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的“貨幣章”中,馬克思專門談到了資本主義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在交換價值基礎上的物化問題,但尚未用拜物教指稱它。在《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進一步指出了貨幣拜物教的實質。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經濟中,“現在社會勞動的生產力和社會勞動的特殊形式,表現為資本的生產力和形式,即對象化勞動的,物的勞動條件(它們作為這種獨立的要素,人格化為資本家,同活勞動相對立)的生產力和形式。這里,我們又遇到關系的顛倒,我們在考察貨幣時,已經把這種關系顛倒的表現稱為拜物教?!痹凇顿Y本論》第一卷第一章第四節(jié)《商品的拜物教性質及其秘密》、第二章《交換過程》和第三卷第四十八章《三位一體的公式》中,馬克思系統闡述了商品、貨幣和資本拜物教理論。
在《資本論》第一章分析商品二因素、勞動二重性與價值形態(tài)的發(fā)展之后,馬克思專門分析了“商品拜物教”現象。
馬克思認為商品拜物教的產生是商品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因為商品能否賣出去是一種“驚險的跳躍”。商品經濟的產生基于兩個條件,一是社會分工,二是私有制。分工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fā)展的中介,生產力的水平決定分工的水平,生產關系通過分工對生產力產生反作用。分工的發(fā)展總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化,而生產關系則反過來促進或阻礙分工的發(fā)展。馬克思恩格斯結合人類歷史上的階級社會進行具體分析,認為自然形成的分工是產生私有制的社會根源,因此,在私有制為主導的階級社會里,分工又制約著生產關系。所以才有“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達方式,對同一件事情,一個是就活動而言,另一個是就活動的產品而言?!币虼?,在私有制社會中,分工使生產者的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之間的矛盾必須通過市場交換來解決,從而需要勞動產品表現為商品,生產和交換表現為商品的生產和交換。馬克思正是在此意義上展開對拜物教的分析,并以資本主義發(fā)達的商品經濟為典型形態(tài),由此得出拜物教現象在資本主義社會是無法克服的,“一旦我們逃到其他的生產形式中去,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在商品生產的基礎上籠罩著勞動產品的一切魔法妖術,就立刻消失了”。
馬克思從分析商品出發(fā),認為商品的價值內在地包含著矛盾。商品所有者只能占有交換價值或使用價值的一個方面。馬克思說:“一個價值表現中,不能同時具有兩種形式。不僅如此,這兩種形式是作為兩極互相排斥的?!币加猩唐返膬r值就必須讓渡它的使用價值,反之亦然。這就要求商品交換,不斷擴大的商品交換必然會產生貨幣。這里,商品內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就體現為生產商品的勞動所具有的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矛盾。在商品交換過程中,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也相對立,這就使商品的內部矛盾轉化為外部的對立,貨幣的出現似乎是這種外部對立的結果。但它并沒有使商品價值中的矛盾從根本上消滅,只是使舊的矛盾采取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和貨幣之間的對立這樣的新形式。在分析了這些之后,馬克思轉入分析商品拜物教。馬克思從分析商品神秘性的根源人手,認為,不管是商品的使用價值還是價值都不具有神秘性,只是因為勞動產品采取了商品形式才具有了謎一般的性質,而“商品形式的奧秘不過在于: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而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系反映成存在于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由于這種轉換,勞動產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或社會的物?!笨梢?,正是商品形式本身產生了這種神秘性質,這表現為“人類勞動的等同性,取得了勞動產品的等同的價值對象性這種物的形式:用勞動的持續(xù)時間來計量的人類勞動力的耗費,取得了勞動產品的價值量的形式;最后,生產者的勞動的那些社會規(guī)定借以實現的生產者關系,取得了勞動產品的社會關系的形式?!币虼?,馬克思認為,商品的拜物教性質“是來源于生產商品的勞動所特有的社會性質”。因為“使用物品成為商品,只是因為它們是彼此獨立進行的私人勞動的產品。這種私人勞動的總和形成社會總勞動?!辈⑶遥八饺藙趧釉谑聦嵣献C實為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交換使勞動產品之間、從而使生產者之間發(fā)生了關系。因此,在生產者面前,他們私人勞動的社會關系……就表現為人們之間的物的關系和物之間的社會關系?!辈⑶遥饺藙趧拥亩厣鐣再|“把私人勞動的社會有用性,反映在勞動產品必須有用,而且是對別人有用的形式中:把不同種勞動的相等這種社會性質,反映在這些在物質上不同的物即勞動產品具有共同的價值性質的形式中?!痹谶@里,作為商品的勞動產品的拜物教性質已經很明顯了。價值量由勞動時間決定“消除了勞動產品的價值量純粹是偶然決定的這種假象,但是決沒有消除價值量的決定所采取的物的形式”。馬克思還列舉了荒島上的魯賓遜的生產活動、農村家長制也沒有出現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在自由人聯合體里也不存在這種矛盾,因此生產商品的勞動所特有的社會性質是商品拜物教產生的根源,并且這種拜物教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特有的,具有歷史性。作為私有制商品經濟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映,商品拜物教觀念被資產階級及其經濟學家們用來論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天然合理性”和“永恒性”。他們把“商品世界具有的拜物教性質或勞動的社會規(guī)定所具有的物的外觀”當真看作不言而喻的自然必然性,因而受到迷惑,從假象中生出主觀幻覺,并加以理論化,從而形成商品拜物教觀念。馬克思對此展開了批判,并最終指出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家由于階級局限性無法認識商品的拜物教性質。
貨幣拜物教的謎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謎。貨幣產生后,一切商品都必須同貨幣相交換,用貨幣來衡量商品的價值量大小。這樣,貨幣就進一步用物的形式掩蓋了私人勞動的社會性質,似乎貨幣的自然屬性天然就具有能表現一切商品價值的社會屬性。并且,受商品貨幣關系束縛的人們對貨幣產生了一種幻覺,為它的神秘性所折服,對它頂禮膜拜,這樣,商品拜物教就發(fā)展成了貨幣拜物教。馬克思說到,“當一般等價形式同一種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結合在一起,即結晶為貨幣形式的時候,這種假象就完全形成了。一種商品成為貨幣,似乎不是因為其他商品都通過它來表現自己的價值,相反,似乎因為這種商品是貨幣。其他商品才都通過它來表現自己的價值。中介運動在它本身的結果中消失了,而且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商品沒有出什么力就發(fā)現一個在它們之外、與它們并存的商品體是它們自身的現成的價值形態(tài)。這些物,即金和銀,一從地底下出來,就是一切人類勞動的直接化身。貨幣的魔術就是由此而來的。人們在自己的社會生產過程中的單純原子般的關系,從而,人們自己的生產關系的不受他們控制和不以他們有意識的個人活動為轉移的物的形式,首先就是通過他們的勞動產品普遍采取商品形式這一點而表現出來。因此,貨幣拜物教的謎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謎,只不過變得明顯了,耀眼了?!?/p>
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社會里,勞動力成為商品,貨幣轉化為資本后,商品拜物教,從而貨幣拜物教就必然發(fā)展為資本拜物教,所以,資本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的完成形式。馬克思說到,“在資本-利潤(或者,更恰當地說是資本-利息),土地-地租,勞動-工資中,在這個表示價值和財富一般的各個組成部分同其各種源泉的聯系的經濟三位一體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神秘化,社會關系的物化,物質的生產關系和它們的歷史社會規(guī)定性的直接融合已經完成:這是一個著了魔的、顛倒的、倒立著的世界?!?/p>
從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論的邏輯演進過程看,商品拜物教指商品交換過程中人與人的社會關系顛倒地表現為物自身的屬性;貨幣拜物教是更耀眼的商品拜物教,直接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生產關系變成貨幣:資本拜物教作為拜物教的完成形式,在生產、流通資本形式上把本來屬于勞動的生產力表現為資本自身具有生產力,在生息資本上表現為資本自身可以自動增殖的物神現象,在地租上表現了充分的拜物教性質。從商品拜物教到貨幣拜物教,再到資本拜物教,它們之間是層層遞升的。
三、拜物教批判的現實意義
拜物教是異化理論在分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時的運用,其產生和存在的根源是生產商品所特有的勞動的社會性質,只要勞動產品采用商品這一形式,它就具有謎一樣的性質。
馬克思雖指出拜物教現象和意識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在“自由人聯合體”里不存在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對立,那時生產力高度發(fā)達,消滅了商品、貨幣關系,實行產品經濟,所以就不會有拜物教現象和拜物教意識。但現實的發(fā)展和馬克思恩格斯當初的設想有較大差距,社會主義首先在貧窮、落后的東方建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建立在帝國主義鏈條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生產力很不發(fā)達,社會主義建立在非常薄弱的基礎上。后出現的社會主義陣營,也都照搬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模式,最終在內憂外患中改姓了資本主義。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并不是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學說和運動的失敗,而正是他們背離馬克思主義的結果。經典作家曾反復強調過生產力的發(fā)展對于共產主義的重要意義,“生產力的這種發(fā)展(隨著這種發(fā)展,人們的世界歷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時已經是經驗的存在了)之所以是絕對必需的實際前提,還因為如果沒有這種發(fā)展,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反觀中國共產黨人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我們可以看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fā)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蔽覀儾坏敖夥派a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倍椅覀円诳茖W發(fā)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和諧,并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探索出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但由于初級階段的國情,我國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社會必然存在商品生產和流通。社會主義商品關系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內生之物,也是社會主義能與市場經濟結合的原因。所以,商品拜物教既然內在于商品形式中,那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中,商品拜物教現象同樣存在。而且,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自身的發(fā)展程度看,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仍沒有完全超越“物的依賴”階段,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勞動者分工的現象也沒有徹底消除,勞動過程仍然是物的生產過程,而這個階段也正是在為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階段創(chuàng)造條件,所以在這個階段拜物教現象仍然是存在的。
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fā)展更離不開中國的市場。中國不僅是巨大的商品銷售市場,而且在全世界的加工制造業(yè)中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以風靡全球的蘋果產品為例,蘋果系列產品,iMac、iPod、iPhone、iPad在國內市場上都是以“加州設計、中國組裝”的面目呈現,而且往往供不應求。蘋果公司的系列產品作為高科技產品的象征,推崇感官體驗,追逐品質,注重娛樂。蘋果系列產品吸引人眼球,固然有其高科技且人性化的特性,但蘋果迷們(也稱“果粉”)更認為擁有蘋果產品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是一種識別和認同蘋果身份的標記。原本簡單明了的商品貨幣關系被扭曲為一種迷戀與崇拜,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被物與物之間的關系所遮蓋,出現了蘋果拜物教,網絡語言更形象地把對iPhone的迷戀者稱為“愛瘋一族”。于是這個被咬過的蘋果就成了寵兒,各地出現瘋購iPhone的現象,在專賣店前排幾十小時的隊實屬常事,即便如此,仍然供不應求。這個名為通信工具,實為微型電腦的商品不僅在白領階層風靡,而且滲透到大學生中,對這個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群體的沖擊尤其嚴重。于是,網上出現了賣器官買iPhone,求包養(yǎng)換iPhone等等極端“愛瘋”事件。如果擁有的蘋果手機是以犧牲肉體和人格為代價,那著實應引起世人的反思。蘋果這一符號對人的控制比商品對人的直接控制要隱晦得多,人們對蘋果產品的迷戀已不僅限于產品的性能本身,而扭曲成了對商品背后的符號的認同與崇拜。借助iPhone這一名稱就可以看出,英文中原本大寫的“i”被刻意小寫了,而且依附在Phone旁邊,人這個文藝復興時期被解放的“萬物的尺度”,如今被貶低到了這樣的程度,人在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的商品面前是多么的卑微,人迷失了自己。陷入了拜物教的意識之中,不能自拔。
理論只有關照現實才能引領實踐。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論對拜物教產生的根源,發(fā)展的形態(tài)進行了分析,還指出了消除拜物教的條件?!爸挥挟斏鐣钸^程即物質生產過程的形態(tài),作為自由聯合的人的產物,處于人的有意識有計劃的控制之下的時候,它才會把自己的神秘的紗幕揭掉。但是,這需要有一定的社會物質基礎或一系列物質生存條件,而這些條件本身又是長期的、痛苦的發(fā)展史的自然產物?!敝挥猩a力發(fā)展到一定的高度,消滅了自發(fā)的不管是國內范圍的還是國際范圍的勞動者分工,人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個人,在世界歷史中實現普遍交往,克服地域、民族等的局限性,在充足的自由時間的保障下,在社會主義的制度保障中,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唯有此。拜物教現象和意識才能徹底消除。
責任編輯 劉宏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