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與社會新課程實施幾年以來,教師的教學理念新了,教學組織方式活了,教學方法和評價方法多了,極大地改變了原來課堂的面貌以及在學生心目中古板、無趣的印象。但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著形式與內容、活動與實效背離的問題,伴隨新課程的推進和教師認識的提升,教師們越來越不滿足于形式的花哨,越來越看重教學的有效性。筆者也就這一話題與同事們一起反復探討與實踐,形成了一些共識。
一、提高文本重構能力,理清教學思路
這是教學有效的基礎。試想一節(jié)教師自己都沒有理清思路的課,即使設置了很多活動、展示了很多資料,課堂顯得很熱鬧,但課后去問學生,學生很可能不知所云。對同樣的文本內容,不同的教師會有不同的理解。但不管如何理解,我們都必須依據課標整理出一條線索、一個知識框架,以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如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第三單元第一課《人權的歷程》有兩目內容,一目講述“人權的足跡”,一目講述“中國人權的百年巨變”。乍一看課文思路清晰,但細細研讀就會發(fā)現第一目在正文部分先后講述了世界范圍的人權足跡、怎么正確認識一個國家的人權狀況、實現人權的根本途徑、目前世界人權狀況,在專題探究部分先后講了西方國家人權歷史、人權的分類和內容;第二目先后講了中國人權的發(fā)展歷程、對人權的看法、中國人民的人權觀,兩目所講述的部分內容在順序上不太符合思維規(guī)律,并有部分重復。假如按照書本順序教學,既影響學生的理解,又不利于提高效率。因此筆者依據學生思維規(guī)律,對教學內容的先后順序進行了微調,對部分內容進行了重新組合,形成了整課的一個知識框架,產生了很好的效果。
二、直面學生思想實際,解決學生疑惑
這是教學有效的關鍵。學生在生活中接觸到的并不都是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不都是對社會的全面、正確的評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形成一些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觀點和認識是可以理解的。問題是在課堂中,當我們聽到一些異樣的聲音時,一定要直面學生思想實際,予以正確引導,解決學生的疑惑。
如在上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第三單元第二課《人民當家作主》時,有學生提出了比較偏激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實際生活中沒啥用”的觀點。此時假裝沒聽見是最簡單的辦法,知識的傳授可以順利完成,不過學生思想上的疑惑或錯誤也就少了一個糾正的機會。怎么辦?筆者略微思考之后,對這樣的觀點首先表示了“肯定”:“是啊,在我國確立人大制度之后的很長時間里,這一制度并沒有充分發(fā)揮出作用,人大常常被形容為鼓鼓掌、過過場而已?!比缓蠊P者拋出一個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師生共同分析之后達成了兩個共識:一方面,這與我國公民的素質特別是民主意識尚不成熟有關,人民代表成了一種榮譽,誰工作認真、勞動積極,就選誰當人民代表,而不是看誰參與決策、監(jiān)督、管理的能力強;另一方面,這與我國幾千年封建社會中缺乏民主的傳統(tǒng)、民主建設的經驗有關,以致當人民擁有選舉權后,還不能很好地對待和行使這項權力,以致影響了人大作用的發(fā)揮。接下來筆者話鋒一轉:“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國民素質的提高、制度的逐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的作用正一步步得到更好的發(fā)揮。”為了讓學生信服,筆者馬上連上了互聯(lián)網,打開“百度”,輸入“人大”、“否決”這兩個關鍵詞,搜索出人大發(fā)揮作用的一些案例,讓學生體會到人大不僅會選舉,還會罷免、決定、監(jiān)督,在我國的政治生活中正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三、正視學生成長需要,教給學生方法
這是教學有效的載體。一切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服務,這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知識經濟時代,學校教育中教給學生的大部分知識很快就會過時,那么我們的學校教育究竟可以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做些什么?筆者以為,除了引導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外,就是要教給學生方法:一是自主學習的方法;一是為人處世的方法。
在浙江省教育學會中學歷史與社會分會十年慶典成果展示暨專家論壇上,社會學科特級教師唐少華給與會代表上了一節(jié)以“讀圖學史”為題的示范課,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引導學生學習“讀圖學史”的方法。整節(jié)課按照“教師出示一組圖片,學生觀察、回答——教師追問點撥——師生總結方法——出示第二組圖片——學生運用方法——教師引導提升——出示第三組圖片——師生回顧方法——學生再次運用方法——出示第四組圖片——師生再次回顧方法——學生第三次運用方法”的過程,把讀圖學史的方法(①掌握表面信息:從整體到局部再到細節(jié)進行觀察;②把表面信息轉化為深層含義:通過深入比較、推理、想象,并查找有關資料)教給了學生。雖然唐老師在這節(jié)課中運用的只是教材中常見的四組圖片,但筆者以為,這節(jié)課的效益絕不只體現在初中階段,而是讓學生學會了一生受用的讀圖學史的基本方法。當然自主學習的方法并非都要通過這種專門的方法傳授課學會運用,只要教師認真思考并有意識地在每節(jié)課中進行滲透,自主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也可以是日常教學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