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韶春
長春市婦產醫(yī)院,吉林長春 130042
植入性胎盤是臨床上分娩期一種危急的重癥疾病, 可導致產婦出現產后眼中出血、子宮穿孔及繼發(fā)感染等,對產婦及圍產兒的生命安全產生極大的威脅[1]。 近些年來,隨著人工流產、人工引產及刮宮等宮腔操作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過高, 植入性胎盤的發(fā)病率也越來越高,并且該病在首次妊娠發(fā)病者中也越來越常見[2]。 為了進一步了解妊娠晚期并植入性胎盤的臨床診斷及治療方法,筆者對2005年2月—2009年2月該院收治的晚期妊娠并植入性胎盤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現將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接受妊娠晚期并植入性胎盤治療的患者40 名,最高年齡41 歲,最低年齡24 歲,平均年齡(30±1.3)歲。 這40 名患者中,其中12 名患者接受子宮切除術進行治療,作為觀察組;28名患者接受保守治療方法進行治療,作為對照組。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資料匯總統(tǒng)計
兩組患者在年齡、孕次等方面,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臨床診斷標準 于患者分娩后出現胎盤剝離困難或在剖宮產術中發(fā)現植入性胎盤,均以術后病理切片診斷結果為準。
1.2.2 臨床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使用傳統(tǒng)保守治療方法進行治療,即對于胎盤植入較淺,范圍較小的患者,使用徒手剝離胎盤,并使用刮勺進行宮腔的搔刮,并使用宮縮素、抗生素及甲氨蝶呤進行止血及抗感染治療[3]。 對于剖宮產術中出現人工剝離胎盤感到困難的患者,使用彎剪刀沿植入病灶部位菱形剪除胎盤,并使用刮勺將子宮內殘留的胎盤組織搔刮干凈,壓迫創(chuàng)面進行止血,并以1 號腸線間斷縫合進行止血,術后使用甲氨蝶呤進行肌肉注射。 觀察組患者使用子宮切除術進行治療。
1.2.3 臨床觀察指標 以兩組患者的手術治療效果、術中出血量及術后感染患者數作為臨床觀察指標。 療效:成功:患者宮內殘留的胎盤組織完全剔除,術后患者恢復良好,未出現較為嚴重的感染或并發(fā)癥。 失?。夯颊邔m內殘留的胎盤組織未能完全剔除,術后患者出現嚴重的感染或并發(fā)癥。
將兩組患者的臨床觀察指標結果進行匯總統(tǒng)計,并將統(tǒng)計結果使用SPSS 13.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其中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進行t 檢驗。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結果經χ2檢驗,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經t 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感染人數經χ2檢驗得出,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植入性胎盤是分娩期的急重性疾病,如果不能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將會危及產婦及圍產兒的生命。 目前臨床研究植入性胎盤的致病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①人工流產及刮宮等造孕婦子宮內膜出現機械性損傷。②孕婦胎盤附著部分出現異常[4]。臨床上對植入性胎盤的診斷往往還是采用病理學檢查未出,由于肉眼檢查難以斷定蛻膜缺少是否發(fā)生,且病理學檢查不但可以明確診斷植入性胎盤而且還可以對其具體類型進行判定。 臨床上對于植入性胎盤的治療主要以傳統(tǒng)的保守方法及子宮切除術為主,傳統(tǒng)的保守治療方法具有術中出血量較大,手術治療較為被動的缺點;子宮切除術雖然具有術中止血徹底、迅速,但是術后患者將喪失正常的生育能力。 因此,根據患者實際病情發(fā)展的需要,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法對于植入性胎盤的治療具有著重要的意義。
表3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及感染人數比較[(±s),n(%)]
表3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及感染人數比較[(±s),n(%)]
組別例數術中出血量(mL) 感染人數觀察組對照組12 28 659±59.20 1 563±143.60 3(25.00)6(21.43)
總之, 開展晚期妊娠植入性胎盤的診斷及治療的臨床研究對于植入性胎盤的治療具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值得進行進一步臨床研究。
[1] 樊翠林.植入性胎盤33 例診斷與治療[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8,15(25):3391-3392.
[2] 彭飛.晚期妊娠并植入性胎盤27 例的診斷與治療[J].山東醫(yī)學高等??茖W校學報,2012,34(1):53-54.
[3] 王玲玲.植入性胎盤16 例臨床分析[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08,33(1):43-45.
[4] Moodley J, Ngambu NF, Corr P.Imaging techniques to identify morbidly adherent placenta praevia: a prospective study[J].J Obstet Gynaecol,2004, 24(7): 742-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