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星亮
【摘要】為了提高教學質(zhì)量,探索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說話寫作能力,語文教學應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摘抄與多閱讀的習慣。
【關(guān)鍵詞】語文;培養(yǎng) ;摘抄;多讀;習慣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現(xiàn)在的農(nóng)村學生情況較復雜,基礎差底子薄、特困生、問題學生、留守兒童較多,還有不少單親家庭的孩子。基礎好一點,家庭條件優(yōu)越的學生都去城里上學了,這也算是好事,但也給我們語文老師帶來了新的考驗和困擾。
在課堂上教師除了要做好學生的思想轉(zhuǎn)化工作外,主要工作還是要放在教學上。所謂的教學就是教與學,兩者是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學者。學生不配合,你教得再好都是白費力氣。只是一味地專心研究書本、教材,想方設法令課堂生動,雖然學生易接受,但效果不太好,因為記得快,忘得也快。不如讓他們學會自己讀書!
一方面,農(nóng)村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相對較弱,任憑老師在課堂上講得天花亂墜,他們聽不懂,也懶得動筆,怎能指望他們自覺學習呢?還得老師天天督促,這樣的教學不僅師生都很累,而且也削弱了語文語感教學的功能。另一方面,學生比較活躍,上課氣氛積極,但中等生、差生占大多數(shù),尖子生相對較少。教材中的好文章、好設想對于生長在農(nóng)村的學生來說離現(xiàn)實生活太遠,農(nóng)村學生面對教材只能是被動接受書本知識上的內(nèi)容,不能及時感悟感知,因此,學生學習興趣不大,不能充分調(diào)動他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那么該怎樣結(jié)合實際進行施教與接受知識呢?我看還是摘抄好詞句與大量閱讀教材來得快,因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經(jīng)過教育專家們精心挑選出來的,每篇文章都是名人的佳作及經(jīng)典故事,能啟迪人、教育人、能給人以智慧與力量,有無窮的魅力,所以學生更應該細心、認真地多讀。
語文教學中摘抄與多讀好處多多,我國古代有很多名人,他們每讀一篇文章,總要先抄下來再去背誦,如此反復閱讀就記住了,知識就是在這樣不斷地練習中獲得的。如初中教材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三課《我的第一本書》中的作者牛漢,小時候也是用這種方法學習的。也許在進行教育改革的今天,提倡摘抄不符合新形式下的要求,都主張學生的能力主要體現(xiàn)在理解及自主探究性學習上,其實,摘抄與多讀讀,既動手又動腦,用心去讀,更有助于理解文章內(nèi)容,比如書中的好詞好句,經(jīng)過摘抄后加深印象,再進行朗讀、誦讀。久而久之,便成了自己的東西,寫文章說話就會自然而然地脫口而出,出口成章。這幾年,學生素質(zhì)越來越差,有一部分學生在作文中錯別字連篇,句子不通,還有少數(shù)學生整篇作文沒有標點符號,要不就干脆來個一逗到底。并且每次上課檢查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就會發(fā)現(xiàn)正確率太低,根本就沒去查字典及有關(guān)資料,老師還要花大量時間去訂正生字詞,因此根本無法按計劃上課??苫仡^細想一下,現(xiàn)在的教學又有幾次是認認真真練習寫字,認認真真讀書的。
要學好語文必須要強記。根據(jù)教材要求,學生要熟讀、背誦一些基本篇目或句段。在平時的考試中少不了實記題,中考也一樣。無論怎么實施新的教學改革,都不能脫離閱讀與抄寫。而實現(xiàn)對課文的理解,也必須在扎實的基礎知識上才能完成。如在考試中,拼音的規(guī)范應用和生字詞的掌握及運用。當考試中出現(xiàn)句子仿寫、病句修改、語言、能力提升和綜合性實踐題時,有很多同學會在這些題目上丟分。究其原因,無非是格式不對、錯字漏字、有話說不出、少標點符號等情況。但摘抄與多讀可以彌補這些不足。因為抄寫可以讓你注意格式寫字規(guī)范,可以讓你全神貫注、精力集中。
要學好語文也要靠平時的積累:多讀書、讀好書、多動筆、寫摘要很重要。讀書對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多讀課文,培養(yǎng)興趣,再廣泛的閱讀,能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其情操,也大大地擴大了他們的知識面,拓寬和活躍其思維,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jīng)常讀書的同學,不但作文寫得好,語文成績也好。所以說書是讀出來的,多讀書成績才好。
在讀好書的基礎上還要多動筆,養(yǎng)成記日記和邊抄邊讀的習慣,把平時的所見、所聞、所想和所感記錄下來,在閱讀中把優(yōu)美的句子和精彩片段摘抄下來,時間久了,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提高,說話、寫文章就都不難了。
因此,無論是素質(zhì)教育也好,傳統(tǒng)教育也罷,都離不開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只有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一切問題才能順理成章地迎刃而解。
(責任編輯:劉寶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