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玉
(長白山生物資源與功能分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延邊大學中醫(yī)學院,吉林 延吉 133002)
朝醫(yī)“四象醫(yī)學”認為“四氣”、“四大營衛(wèi)物”在其生成與循環(huán)過程中,把性質和機能相近的人體各個部分和器官連結成一個“黨與”,這個黨與叫作“四個黨與”,即肺之黨、脾之黨、肝之黨和腎之黨。下面具體分析一下四黨與論。
肺之黨是指胃脘與舌、耳、頭腦、皮毛之間結成的黨與。脾之黨是指胃與兩乳、目、背膂、筋之間結成的黨與。肝之黨是指小腸與臍、鼻、腰脊、肉之間結成的黨與。腎之黨是指大腸與前陰、口、膀胱、骨之間結成的黨與。
水谷代謝是從四腑得到水谷之氣,把它變成溫熱涼寒之四氣,分散受容歸各黨,通過代謝過程,變化成人體活動的基礎物質,水谷之氣的形態(tài)是溫氣輕清,熱氣熏蒸,涼氣平淡,寒氣質重。
表1 四氣的分化及形態(tài)
肺之黨與是指上焦肺的系列,即胃院、頭腦、舌、耳、皮毛等。水谷之溫氣自胃脘而化津,入于舌下為津海。津海者,津之所舍也。津海之清氣出于耳為神,入于頭腦而為膩海,膩海者,神之所舍也。津海之清氣于上焦為神;津海之濁滓補益胃脘;津海藏意。膩海之清汁入于肺,以滋肺元;膩海之濁滓則以直伸之力鍛煉之而成皮毛;膩海藏神。
肺黨與水谷溫氣代謝過程→濁滓→皮
水谷溫氣→胃院→舌下→耳→頭腦→清汁→肺
(為津)(津海)(為神)(膩海)
脾之黨與是指中上焦脾的系列,即胃、兩乳、目、背膂、筋等?!八戎疀鰵庾孕∧c而化油,入于臍為油海,油海者,油之所舍也。油海之清氣出于鼻而為血,入于腰脊為血海,血海者,血之所舍也”。膏海之清氣入于中上焦為氣;青海之濁滓補益胃:膏海藏慮。膜海之清汁入于脾,以滋脾元;膜海之濁滓則手以能收之力鍛煉之而成筋;膜海藏靈。
脾黨的水谷熱氣代謝過程→濁滓→筋
水谷熱氣→胃→膻中→兩乳→目→背膂→清汁→脾
(為膏)(膏海)(為氣)(膜海)
肝之黨與是屬中下焦的肝的系列,即小腸、臍、鼻、腰脊、肉等?!八戎疀鰵庾孕∧c而化油,入于臍為油海,油海者,油之所舍也。油海之清氣出于鼻而為血,入于腰脊為血海,血海者,血之所舍也”。油海之清氣于中下焦為血;油海之濁滓補益小腸;油海藏操。血海之清汁入于肝,以滋肝元;血海之濁滓則腰以寬放之力鍛煉之而成肉;血海藏魂。
肝黨的水谷涼氣代謝過程→濁滓→肉
水谷涼氣→小腸→臍→鼻→腰脊→清汁→肝
(為油)(油海)(為血)(血海)
腎之黨與是屬下焦腎的系列,即大腸、前陰、口、膀胱、骨等。“水谷之寒氣自大腸而化液,入于前陰毛際之內為液海,液海者,液之所舍也。液海之清氣出于口而為精,入于膀胱而為精海,精海者為精之所舍也”。液海之清氣于下焦為精;液海之濁滓則大腸以下降之力,取其濁滓而補益大腸;渡海藏志。精海之清汁入于腎,以滋腎元;精海之濁滓則足以屈強之力鍛煉之而成骨;精海藏魄。
腎黨的水谷寒氣代謝過程→濁滓→骨
水谷寒氣→大腸→前陰→口→膀胱→清汁→腎
(為液)(液海)(精血)(精海)
李濟馬在《東醫(yī)壽世保元》說:“胃院通于口鼻,故水谷之氣上升,大腸通于肛門,故水谷之氣下降。”又說:“肺以呼,肝以吸,肝肺者,呼吸氣液之門戶也。脾以納,腎以出,腎牌者,出納水谷之府庫也?!备鶕呐K的功能,直觀說明陰陽偏差而產生的氣的上升下降
胃脘、胃、小腸、大腸四腑的形象、位置與溫熱涼寒水谷之氣的產生有密切相關。水谷之氣首先從胃院開始,經胃、小腸、大腸,通過肛門排出。胃與小腸形象不同,功效也不同。胃體形象廣大包容,停蓄、熏蒸水谷之氣變成熱氣,而小腸形象因狹窄屈曲,消導水谷之氣變成平淡,故形成涼氣。胃院與大腸與相連的部位不同,其作用不同。胃脘通口鼻,胃形成之熱氣上升,變成溫氣。大腸通。肛門,小腸形成的涼氣,下降變成寒氣。四臟四腑的直而伸.上升(肺、胃脘),栗而包.停蓄(脾、胃),寬而緩.消導(肝、小腸),溫而蓄.下降(腎、大腸)。故朝醫(yī)四象醫(yī)學的四腑概念是從腑的位置和形象產生功效,形成水谷之氣的津膏油液,在耳目口鼻之力與肺脾肝腎之力的參與下,產生生理現象。
四黨與的形成與人體的陰陽偏差、水谷之氣的溫熱涼寒有關。四黨的異常與四象病證有一定的關系。
太陽人肺大肝小,所以易患外感腰脊病和內觸小腸病。外感腰脊病是指“解亦病”,內觸小腸病是指“噎膈”、“反胃”,是由于陽氣不能出則塞,陰氣不能下降而產生。
太陰人肝大肺小,所以易患胃脘受寒表寒病,肝受熱里熱病。胃脘表寒病是指仲景桂枝湯證,寒厥頜結咳證。肝熱里熱證是指陽毒及瘟疫燥熱證,食后痞滿證及腿腳氣無力證、泄瀉、咳嗽、哮喘、胸腹痛、腹脹、浮腫、中風等。
少陽人脾大腎小,所以易患脾受寒表寒證,胃受熱里熱證。脾表寒證是指結胸證、亡陰證、發(fā)狂譫語證、大青龍湯證、小柴胡湯證等。胃里熱證是指陽厥、消渴、白虎湯證、桂校各半湯證等。
少陰人腎大脾小,所以易患腎受熱表熱病、胃受寒里寒病。腎表熱病指太陽傷風證、下焦血證、胸結咳證、吐蛔證、胃家實證、大黃承氣湯證、脾約證、亡陽證、當歸四逆湯證等。
朝醫(yī)的四象醫(yī)學認為由于各臟器的“黨與”不同,各臟器犯病時帶來的證候群也不同。
肺受病時,由于肺的“黨與”是胃院、舌、耳、頭腦、皮毛,故出現胃脘干燥、咽下困難、唾液不足、耳鳴、頭暈、神經過敏、皮膚粗糙、毛發(fā)不潤等。
脾受病時,由干脾的“黨與”是胃、兩乳、目、背膂、筋,故出現消化障礙、前后胸痛、上腹硬滿、胸悶、上下肢無力、眼神不足、眼球帶黃等。
肝受病時,由于肝的“黨與”是小腸、臍、鼻、腰脊、肉,故出現臍部疼痛、鼻子、鼻尖紅,腰部伸屈難.肌不堅實而萎縮,黃疸等。
腎受病時,由于腎的“黨與”是大腸、前陰、口、膀胱、骨,所以出現大腸炎證、恥骨部麻木痛、膀胱炎癥、口咸澀、口炎、骨麻木痛、熱感等。
總之朝醫(yī)的四黨與論與中醫(yī)的五臟六腑論有區(qū)別,有它獨特的理論體系,故用朝醫(yī)的四黨與論研究四臟四腑之間的生理病理關系,調節(jié)陰陽偏盛偏衰,以達到健康的目的是很有必要的。
[1]李濟馬.東醫(yī)壽世保元[M].韓國:耀江出版社,1992.
[2]金弘德.中國朝醫(yī)學全書[M].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2001.10
[3]高炳希.四象醫(yī)學[M].集文堂,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