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霞
(淮陰工學院 江蘇淮安 223003)
心理暗示教學在羽毛球教學中的應用
劉霞
(淮陰工學院 江蘇淮安 223003)
在傳統(tǒng)羽毛球教學過程中,教師把精力放在技術教學和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體能訓練上,而往往忽略了學生心理特點的訓練,教學顯得單調枯燥。本文通過對比實驗,對心理暗示法在高校羽毛球教學中應用進行論述與分析,為提高教學的整體效果提供參考。
心理暗示 羽毛球 教學 應用
暗示教學,就是對教學環(huán)境進行精心的設計,用暗示、聯(lián)想、練習和音樂等各種綜合方式建立起無意識的心理傾向,創(chuàng)造高度的學習動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需要和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獲得更好的效果[1]。羽毛球是專業(yè)性較強的一項運動,對技術動作的正確性要求很搞,且動作構成復雜,因此,學習羽毛球需要從基礎做起,練好基本的步伐以及發(fā)球、殺球等動作,進而才能運用簡單的戰(zhàn)術組合,這一過程是不可跨越的循序漸進的過程。目前,高校非羽毛球專業(yè)學生的羽毛球基礎幾乎為零,難以實現(xiàn)對技術動作清晰的理解與準確的把握,這一現(xiàn)象會對教學的整體效果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在傳統(tǒng)的高校羽毛球教學過程中,由于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過于注重對技術的傳授,教學方法過于呆板,沒有考慮到學生的羽毛球基礎狀況而因材施教,導致了高校的羽毛球教學過于單調,致使學生不但沒有產(chǎn)生對體育運動對羽毛球運動的興趣,反而產(chǎn)生了反感抵觸的情緒,嚴重影響了高校羽毛球運動的健康發(fā)展。因此,現(xiàn)階段,高校羽毛球教學應該選對適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學生現(xiàn)有的羽毛球基礎狀況和對羽毛球運動的了解喜愛情況來提高羽毛球教學的質量與成效。
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心理暗示,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羽毛球的興趣,保持愉悅的學習心態(tài),增強學生練習的自信心,消除急躁、緊張、松懈等不良心理,從而更易接受教師的授課內(nèi)容,加速對技術動作的掌握[2]。心理暗示教學法著眼于創(chuàng)造各種外部條件(如獎賞、贊評)和個人內(nèi)部心理因素(如激起好奇心、求知欲、興趣、成功感、自尊、自信等),來提升學生的內(nèi)在學習欲望,達到自我學習的境界,在求知的過程中學生的運動技能得到了提高,最終達到了提高了教學質量的效果。
表1 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對教學方法的評價表
表2 學生在課中的表現(xiàn)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中,教師往往對學生的學習速度與質量要求過高,在短時間內(nèi)未到達教師的要求時,教師會不滿而訓斥學生。而教師運用心理暗示,通過表情、眼神或肢體語言的形式給學生以關心與鼓勵時,這種無聲的語言會使學生擺脫緊張的心情,以放松的姿態(tài)改正動作,使學生會更加有成就感,會有更強烈的熱情與激情去學習。學生在這種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中會倍受感染與熏陶,進而更容易忘我投入羽毛球的學習,使得原本枯燥的學習變得生動有趣。從而最終促進了羽毛球教學質量的提高。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活動得以開展、教學目標得以實現(xiàn)的基礎性條件。而羽毛球運動自身的互動性促使高校羽毛球教學活動可以成為增進師生關系的一種途徑。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實施中,教師利用一系列有效的心理暗示語言和方法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完成教學動作,建立學習的信心,同時促成了師生間的有效溝通,建立起理解尊重、彼此信任的良好師生關系。而這種和諧的師生關系又能對高校羽毛球教學的健康發(fā)展進行良性反饋,形成良性循環(huán)的發(fā)展模式。
由于心理暗示教學法隸屬于心理學范疇,高校羽毛球教學應用心理暗示,能夠增強學科間的融合,實現(xiàn)體育教育與其他學科的交流與互融,豐富了羽毛球教學的內(nèi)涵,還能夠拓展羽毛球教學方法體系的發(fā)展思路,修正了傳統(tǒng)高校羽毛球教學方法體系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對于完善高校羽毛球教學的方法體系具有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既符合了素質教育的理念,又為構建起適合非羽毛球專業(yè)學生學習羽毛球的高校羽毛球教學體系提供必要的支撐。
心理暗示法教學區(qū)別于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主要部分就是教師對學生的心理暗示,學生接受到教師的各種心理暗示后,對學好動作產(chǎn)生信心,進而主動的根據(jù)教師講解動作的要領做出進一步的理解,并且反復不斷的練習,直到動作不變形,可以熟練的做好動作為止,從而建立起正確的羽毛球動作概念和清晰的動作表象,固定動作。
知識技能素質與心理素質共同構成了學生自身素質能力,而心理暗示教學法正是通過心理暗示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其綜合技能的提高創(chuàng)造有利的氛圍;同時,每當學生在接受教師的心理暗示時,能夠充分感悟并體驗到教師對其所寄予的期望與付出的情感,從而內(nèi)心獲得極大滿足,心理上感受到被教師尊重,這正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是最高層次的需求,因此心理暗示教學方法不僅加快了學生學習羽毛球動作的速度,而且保證了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由此可見,在學生構建與發(fā)展自身綜合素質能力的過程中,心理暗示所彰顯出的特征以及所具備的功效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淮陰工學院10、11級的羽毛球課的學生。
(1)文獻資料法:通過查閱資料,學習研究暗示教學法的概念及具體方法,并根據(jù)羽毛球項目的特點制定出相應的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2)教學實驗法:對我校一、二年級學生進行心理暗示實驗組和正常教學對照組的對比實驗研究,通過相同單元的兩個隨機選課的羽毛球教學班,進行對比實驗。
(3)問卷調查法:通過實驗,制定問卷分別發(fā)放給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過程、課堂的氣氛等方面進行問卷調查。
(4)邏輯分析法:通過問卷調查結果、教學效果和教學成績等數(shù)據(jù)對比分析心理暗示教學法在羽毛球教學中的應用方法以及提高羽毛球教學效果。
從表1、2可以看出,采用心理暗示教學方法后,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xiàn)更加積極快樂,更加喜歡羽毛球課程,對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刺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教學實驗發(fā)現(xiàn),在羽毛球的學習中,學生并不是缺乏學會動作的能力,而是缺少主動學習的內(nèi)在動機。在傳統(tǒng)的羽毛球教學中,教師僅注重技術的教授和練習,而單調的教學方式已經(jīng)不能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內(nèi)需力,致使學生通常存在消極的心理狀態(tài),不主動練習,對羽毛球學習缺乏足夠的熱情,甚至厭惡羽毛球課程。而心理暗示教學重視通過各種外部條件(如獎賞)和個人內(nèi)部心理因素(如激起好奇心、成功感、自信等)來提高學生學習的動機,最終達到學生羽毛球技術的改善與提高。同時,心理暗示教學法強調了信息的即時反饋,使學生更容易把握、誘導與控制自己的情緒,從而勇于面對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挑戰(zhàn)與困難,正視錯誤的動作,充滿自信,樂觀主動的糾正并準確地完成動作。[3]
暗示教學法之所以能收到如此功效是因為人的生理特點所決定的[4]。
(1)人的可暗示性。人的可暗示性即指人是可意會、可影響的,是人適應環(huán)境時不可缺少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可以使人獲得正確的適應環(huán)境的大量信息。洛扎諾夫稱之是“人類個體之中一種普遍的品質,由于它才使人和環(huán)境間的無意識關系發(fā)生作用?!?/p>
(2)人的非注意心理反應。人的反應有注意心理反應和非注意心理反應之分。非注意心理反應是一種人未注意到的心理反應。比如,體育教師在上羽毛球課時,學生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教師的講解、示范上,這就是注意的心理反應,也稱為特定的心理反應,而教師的面部表情、語氣、神態(tài)以及示范的動作力度、姿態(tài)等,也不時地引起學生的部分注意,但是學生并沒有意識到對這些的注意,亦即模糊的注意,這種沒有意識到的注意,就是非注意心理反應。
(3)人的無意識心理活動。人的無意識心理活動主要指未被意識到的心理活動,不自覺地心理活動,即人們注意力之外的心理活動。比如在羽毛球比賽中,運動員由于內(nèi)心緊張有可能發(fā)揮失常,也有可能對抗性的激發(fā)下而突然超水平發(fā)揮,而這些心理上所發(fā)生的一系列變化運動員自己未必意識到,這就是無意識的心理活動。
(4)人的潛力。人的潛力是指內(nèi)在的還未發(fā)揮出來的潛藏在人的大腦和身體里的生理能力和心理能力。由于人的潛力的存在,在教學中教師借助于語言、動作、表情、眼神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力,轉變學生的內(nèi)在需求,使學生能夠更高質量的完成教學動作。
(1)在羽毛球教學中采用暗示教學法的教學效果明顯好于傳統(tǒng)教學法的教學效果。暗示教學法更符合動作技能的規(guī)律,有助于學生正確動作技能的形成。(2)心理暗示教學法應用到羽毛球教學中,可以更好的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參與性,使學生能夠更好的融入到教師的教學中。(3)心理暗示教學法的應用可以使學生克服在體育學習中的恐懼、厭學等心理,提升學生對自身的學習期望和自信心,發(fā)掘身體運動潛力,更快更好的掌握運動技術,提高學習效果。(4)通過心理暗示教學法的教學,可以使學生養(yǎng)成自覺參與鍛煉的習慣,有利于終身體育觀念的形成。
[1]蔡勇.談心理暗示訓練在運動訓練中的應用[J].科技資訊,2005.
[2]張偉.論現(xiàn)代課堂教學中的心理暗示[J].中國教育學刊,2001(1).
[3]王琦.暗示教學在體育和健康課中的運用[J].鎮(zhèn)江高專學報,2007.
[4]體育學院通用教學.運動心理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1993.
G871
A
2095-2813(2012)09(a)-0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