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禮才 孫興東
(淮安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 江蘇 淮安223003)
高職生體育鍛煉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
徐禮才 孫興東
(淮安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 江蘇 淮安223003)
采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訪談和數(shù)理統(tǒng)計等方法,對江蘇省蘇北地區(qū)高職院校非體育專業(yè)高職生的課外體育鍛煉情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shù)、時間及人數(shù)都較少,鍛煉形式以自由活動為主。據(jù)此分析了影響高職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對策。
高職生;體育鍛煉;現(xiàn)狀;調查;對策
課外體育鍛煉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職生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與體育課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學校體育的目標和任務,對培養(yǎng)高職生體育意識、興趣、能力和習慣,促進其身心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隨著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新標準的頒布與實施,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學校和政府管理部門的高度關注。據(jù)一些相關研究資料表明,目前大學生的身體素質狀況不容樂觀。有關調查結果顯示,各高校三、四年級有69%左右的學生身體素質呈現(xiàn)下降趨勢,與日本18~20歲青年最大耗氧量測試結果比較,我國男、女生的最大耗氧量均低于日本青年,女生相當于日本女青年的下等水平,男生相當于日本男青年的中等偏下水平。為了了解蘇北地區(qū)高職生課外體育鍛煉的狀況,以期為科學引導高職生全面提高身體素質提供理論依據(jù),筆者做了本次調查,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一)研究對象
選取位于江蘇省蘇北地區(qū)的淮安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食品職業(yè)技術學院、徐州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連云港職業(yè)技術學院4所高職院校非體育專業(yè)在校生840人為研究樣本。
(二)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 查閱了教育行政部門的有關文件、學校體育活動統(tǒng)計資料及國內體育期刊的相關文獻資料,了解與本課題有關的知識,收集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為本研究的深入進行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jù)。
問卷調查法 按照社會調查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以年級分層,以班級為單位,對4所高職院校的840名學生進行隨機抽樣調查。共發(fā)放840份問卷,剔除不合格問卷,回收有效問卷764份,有效率為90.9%,其中,男生461人,女生303人,然后,對問卷的各項數(shù)據(jù)進行分類統(tǒng)計處理。根據(jù)巴比“回收率在50%以上為適當,60%以上為好,70%以上為非常好”的觀點,(美國肯尼斯等人在 《現(xiàn)代社會研究方法》中的觀點),本次調查問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均符合社會分析及研究的要求。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對收集到的文獻資料、數(shù)據(jù)及調查表進行歸類整理,并通過計算機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
(一)高職生課外體育鍛煉的現(xiàn)狀
高職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活動的形式 表1的調查結果顯示,高職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形式的排序依次為:自由活動712人,占93.2%,排第1位;與好友一起鍛煉514人,占67.3%,排第2位;與室友一起鍛煉372人,占48.7%,排第3位;出早操278人,占36.4%,排第4位;個人獨自鍛煉134人,占17.6%,排第5位;參與體育社團鍛煉65人,占8.5%,排第6位;參與其他形式的鍛煉37人,占4.9%,排第7位。不難看出,高職生課外體育鍛煉缺乏有效的組織和管理指導,僅憑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以自由活動為主。
表1 高職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形式調查表
高職生每周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次數(shù)和每次鍛煉的時間 從表2可以看出,高職生每周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次數(shù)大多為1~2次,占41.0%;24.5%的高職生是偶爾參加1次課外體育鍛煉;參加體育鍛煉3次以上的學生僅占17.4%;還有17.1%的高職生平時根本就不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由此可以看出,高職生比較喜歡每周進行1~2次課外體育鍛煉。從表3可以看出,有224人課外體育鍛煉的時間在0.5小時之內,占被調查人數(shù)的29.3%;45.2%的高職生每次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時間不到1小時或在1小時以內;只有15.4%的學生達到1小時或以上;超過1.5小時以上的只占10.2%。在課余時間里,高職生能經(jīng)常參加健身活動的男生僅占8.58%,排位在上網(wǎng)、聊天、作業(yè)、閱讀、游玩之后,女生僅占4.52%,排位在聊天、逛街、上網(wǎng)、作業(yè)、唱歌、閱讀、游玩之后。這表明當前高職生除一、二年級每周2學時體育課之外,體育活動嚴重不足,且女生活動次數(shù)更少于男生,與國家要求學生每天要堅持1小時體育鍛煉的目標相差甚遠。另外,調查結果顯示,高職生在課余時間里經(jīng)常進行15~30分鐘體育鍛煉的男生占31.28%,女生占27.32%,換言之,有70%~80%的學生不經(jīng)常參加體育鍛煉。
表2 高職生每周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次數(shù)統(tǒng)計表
表3 高職生每次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時間統(tǒng)計表
高職生課外體育鍛煉動機是多層次的,鍛煉行為受興趣影響 由表4可以看出,高職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動機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層次的。大部分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是為了強身健體、愉悅身心,但也有9.1%的學生是為了體育考核,10.7%的學生是為了人際交往,7.6%的學生是為了減肥,除此之外,仍然有11.9%的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動機不明確。從表5可以看出,每周鍛煉3次以上的學生人數(shù)百分比隨著對課外體育鍛煉興趣的增加而增加,同樣,每周鍛煉2次以下的學生人數(shù)百分比隨著對課外體育鍛煉興趣的降低而減少,這說明高職生的體育鍛煉行為受體育興趣的影響很大。經(jīng)調查得知,在課外體育鍛煉項目的選擇上,因性別、性格、興趣、專業(yè)技能水平等的不同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表4 高職生課外體育鍛煉動機調查表
表5 高職生課外體育鍛煉行為調查表
高職生課外體育鍛煉項目的選擇 在本次問卷所列16個可供高職生選擇的體育鍛煉項目中,男生選擇排在前3位的依次為:籃球(占67%,排第1位),足球(占48%,排第2位),乒乓球(占39%,排第3位);女生選擇排在前3位的依次為:跑步(占54%,排第1位),羽毛球(占46%,排第2位),跳繩(占37%,排第3位)。從體育鍛煉的目的性看,高職生對健身手段的技術性因素并不苛求,更多的是追求健身和娛樂,他們尤其對一些易于開展,不受場地、器材限制的大眾性健身項目情有獨鐘,如男生喜歡籃球、足球、乒乓球,女生喜歡跑步、羽毛球、跳繩等。統(tǒng)計結果表明,高職生最喜歡的運動項目排前幾位的是籃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跑步和跳繩,這與全浙平等人的調查有些相似,提示學校在建設體育場所和進行體育課程建設時,應有意識地向這些方面傾斜。
影響高職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主要因素 高職院校體育工作的重點應針對全體學生,并落實到學生的身心健康上。然而,現(xiàn)實中卻只重視少數(shù)人的競技體育而忽視大多數(shù)學生的健身活動。調查得知,目前沒有一所高職院校能夠保證學生每天正常的課外體育鍛煉,這種忽視學生課余體育活動的現(xiàn)象,無疑反映出群眾性體育觀念的淡漠,在表6“影響課外體育鍛煉主要因素調查”的結果中,“體育觀念淡漠”居第1位,占58.6%。觀念指導行為并決定結果,不正確的體育觀念必然導致學生課余體育活動的缺失。雖然各高職院校均有體育教學部或體育教研室,但在計劃部署全校體育工作時,只有教學計劃和競賽計劃,卻沒有對學生課外體育鍛煉開展的計劃、組織、實施、檢查與督促的明確分工,在表6的影響課外體育鍛煉主要因素中工作不到位居第2位,占36.9%。缺乏強有力的組織領導,結果只會是放任自流而毫無結果。在表6影響課外體育鍛煉主要因素中場地器材不齊全居第3位,占35.7%??陀^上嚴重影響了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很難形成體育鍛煉氛圍,學生找自己喜歡的運動場地、合適的項目和伙伴難,借器材更難,因而激發(fā)不起學生鍛煉的欲望。另外,體育教師身心負擔過重(教學任務與科研任務),以致對待學生課余體育活動顯得力不從心或無心關照,導致學生缺乏必要的技術指導。學生自身健身意識差、學業(yè)負擔重、時間緊、就業(yè)壓力大等因素,也使得課外體育鍛煉提不到議事日程上來,“無病即健康”的舊觀念在高職生當中仍存在一定市場。
表6 影響課外體育鍛煉主要因素調查表
(一)結論
江蘇省蘇北地區(qū)高職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形式主要是自由活動;活動的人數(shù)、時間、次數(shù)均較少;體育鍛煉行為受興趣的影響較大;鍛煉項目的選擇存在較明顯的集中趨勢;鍛煉的價值取向主要集中在強身健體、愉悅身心、人際交往等方面;影響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因素排在前三位的是:體育觀念淡漠、組織措施不力以及運動場地缺乏。
(二)建議
明確工作目標 高職體育應在 “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下堅持以人為本,在服務全體學生的前提下服務社會。要做到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充分發(fā)揮高職院校體育教師的人才資源優(yōu)勢。在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應認真組織開展學生課外體育鍛煉、體育競賽和學校代表隊的訓練,實現(xiàn)課內課外互動、互補、聯(lián)動發(fā)展。
加強組織領導,健全規(guī)章制度 就目前的現(xiàn)實情況看,要確保學生每天1小時的體育鍛煉,全面開展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確存在不少困難??朔щy的關鍵在人,一是學校領導,二是體育教師,三是學生。尤其是學校主管領導和體育教學部、教研室的負責人,應將開展學生課外體育鍛煉列入工作日程,并主動協(xié)同學工部、團委等部門共同組建學校課外體育鍛煉組織領導機構,制定相關規(guī)章制度,做到組織落實、措施落實,廣大體育教師應為學生健身活動提供熱情指導。同時,應發(fā)揮學生黨團組織、學生會、班委會的組織動員與管理監(jiān)督職能,充分發(fā)揮其主體作用。
加大投入,改善硬件設施 要完善高職院校體育場地設施與環(huán)境,增加適合高職生興趣愛好的體育項目,使學生有更多的健身場所,注重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需求,提供鍛煉場地器材設施保障,在體育課程的設置上與終身體育接軌。
[1]崔桂強.大學生身體素質教學改革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37(2):134-135.
[2]鄰似剛,熊曼麗,孫洪濤,等.湖南省大學生有氧耐力評價標準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3,39(3):54-55.
[3]董曉虹.浙江省高校學生體育學習與鍛煉的現(xiàn)狀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3).
[4]全浙平,王采平.山西省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7,25(2):99-101.
[5]孫洪濤,雷志灶,等.湖南省普通高校體育的缺失及其解決對策[J].體育學刊,2007,(9):88-90.
G7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5727(2012)03-0019-03
江蘇省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高職生體育鍛煉行為缺失轉變策略研究》(課題編號:GYB26)階段性成果
徐禮才(1960—),男,江蘇漣水人,淮安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校體育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