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利民
(鄭州師范學院特殊教育學院)
河南省聾人大學生成就動機調查研究
◆易利民
(鄭州師范學院特殊教育學院)
利用成就動機問卷對河南省某高校230名聾人大學生進行測查。目的是對河南省某高校的聾人大學生的成就動機狀況進行調查了解,為學校教學工作的開展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建議和參考。結果顯示,聾人大學生的成就動機存在性別、地區(qū)來源、獨生情況和父親的文化水平的差異;家庭經濟情況和母親的文化水平影響不顯著。說明聾人大學生的成就動機存在多方面的差異,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應注意影響因素,有針對性地激發(fā)他們的成就動機水平。
河南省 聾人大學生 成就動機 調查
成就動機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性動機,它對個體的學習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從個體角度而言,成就動機是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社會生活的重要素質,是現(xiàn)代人最主要的欲望,是激勵自我成就感和上進心的心理機制,是決定一個人事業(yè)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從社會意義而言,人們的成就動機水平與經濟的增長、社會財富的積累、技術的進步一同被視為社會繁榮進步的幾個重要指標。個體的成就動機受到來自內外部諸多因素的影響,雖然成就動機的研究在國外起步較早,并且在國內,從心理學的角度對大學生的成就動機的研究也很廣泛,但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研究多是以身體健全的群體作為研究對象,而針對聾人大學生群體的研究尚屬空白。本研究通過對聾人大學生的成就動機進行測查,了解聾人大學生的成就動機現(xiàn)狀,并分析其成因,為特殊教育學校教學工作的開展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建議和參考。
在河南省2所高校中隨機抽取聾人大學生共230人,有效問卷206份,回收率89.5%其中男生109人,女生97人;城市88人,農村118人;獨生的31人,非獨生的175人;家庭經濟好的19人,一般的145人,貧困的42人;父親文化水平低的114人,中等的86人,高的6人;母親文化水平低的143人,中等的57人,文化水平高的6人(具體情況見表1)。
?
采用我國研究者上海師范大學葉仁敏和挪威Hegtvet,K.A.于1988年合作譯制的成就動機量表(Achievement Motivation Scale,簡稱AMS)。量表共30個項目,分正反兩種方式陳述,量表分為兩個部分,每部分15個項目,分別測定追求成功的動機(Ms)和避免失敗的動機(Maf)。量表采用4點計分,“完全正確”“基本正確”“有點正確”“完全不對”分別記為4、3、2、1分,得分越低,表明這類動機越弱。同時,根據(jù)阿特金森的理論得到合成動機的得分,即由追求成功得分減去避免失敗得分(Ma=Ms-Maf)。得分越高,成就動機越強。量表的分半信度為0.77(p<0.01),效度為0.58(p<0.01)。
調查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進行,以班級為單位對聾人大學生集體施測,團體實測在要求被試填寫問卷之前,先由主試宣讀指導語,簡要介紹施測的目的,消除被試的疑慮,提出施測要求,說明答題方式。確信被試弄明白后,開始填寫問卷。問卷由受試者自己填寫完成,施測人員為心理學專業(yè)人員,施測時采用統(tǒng)一的指導語,統(tǒng)一測試的方法,統(tǒng)一的計分標準,由一名特教老師在旁邊做手語翻譯?;厥諉柧?,剔除無效問卷后統(tǒng)計各量表的原始數(shù)據(jù),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SPSS17.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處理分析。
表2分析結果表明,在追求成功和避免失敗上出現(xiàn)顯著差異,具體結果為:男生追求成功的動機要高于女生,女生避免失敗的動機要高于男生。
?
表3分析結果表明,追求成功、避免失敗的獨生子女差異均不顯著;在成就動機上出現(xiàn)顯著,結果顯示,非獨生子女的成就動機要高于獨生子女的成就動機。
?
表4分析結果表明,追求成功、成就動機的地區(qū)來源差異均不顯著;在避免失敗上出現(xiàn)顯著差異,結果顯示為,來自農村的聾人大學生比城市大學生更害怕失敗。
?
表5分析結果表明,追求成功、避免失敗與成就動機的家庭情況差異均不顯著。
?
表6、7分析結果表明,聾人大學生母親文化水平在成就動機及各維度上的主效應不顯著,父親的文化水平在成就動機的主效應顯著,事后檢驗結果顯示,父親文化水平低的要大于文化水平高的和一般的。
?
由以上所得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聾人大學生在性別、是否是獨生子女、地區(qū)來源、父親的文化水平幾個方面的差異達到顯著水平,具體原因分析如下。
由表2、3、4可以看出,這三者的差異出現(xiàn)顯著。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及國民素質的提高,人們的傳統(tǒng)觀念開始有了變化和更新,人們不再以“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為主流,取而代之的是“男女平等、一視同仁”的思想觀念。所以,兩者的成就動機總體水平差異不大。在現(xiàn)代社會中當男孩、女孩出生以后,會受到到來自家庭、學校以及其他社會環(huán)境等方面的不同期望、要求與訓練,從而表現(xiàn)為不同社會性別角色。例如,在成長過程中,男孩往往被教育為具有堅強、剛毅、勇敢、積極進取、不畏艱辛等社會性別特征,時時處處都要顯現(xiàn)出自己爭強好勝的本色,不斷去追求成功。一直以來,男生被賦予更多的社會期望,他們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在成長過程受到成功的教育多于女生。于是,他們自然要比女生更希望成功。相反,這種期望導致的另一面則是影響了女生的價值取向,認為男生的成功更重要,所以當自己成功時,顯得更加可貴,這樣的價值取向下,女生自然就會產生害怕失敗的想法。
由于社會的飛速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城市化步伐地加快以及國家教育政策的普及,許多來自農村的學生能夠來到大都市接受到教育。但個體生長的環(huán)境對個體的影響很深,早已在個體的心理打下了烙印,具體表現(xiàn)在以“知識改變命運”作為知道指導自己的價值思想,所以,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個體渴望追求成功,害怕失敗,因為失敗就意味著又回到過去的地方;來自城市的學生這種思想就會偏少一些,他們從小就生活在城市,接受的主流思想不同于農村的學生,所以他們也會去追求成功,但當沒有達到目的時,也不會去患得患失,而是很快地嘗試其他的方法和途徑。
當今家庭中,家長對子女的期望是一樣的,不管是獨生還是非獨生,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相差無幾,都希望孩子能夠成長然后成才,去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夢想,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為家庭帶來光榮,為社會帶來福祉。但有一些細微的差別則是獨生子女在生活環(huán)境、家庭教育、自身具有的人格特點上會產生一些依賴心理——“我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家長會為我考慮的”;而非獨生子女的家庭由于孩子較多,家長分配到每個孩子身上的注意力就會少一些,換句話說作為家長,要考慮到每個孩子的發(fā)展和成長。鑒于此,非獨生子就會接受到這種信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p>
結果顯示,父親文化水平的差異顯著。這與傳統(tǒng)的家庭教育觀念很相似——父親對孩子的影響更大一些。具體的結果,是文化水平低的成就動機要高于其他的。這應該是一種家族的補償與替代,由于父親自己由于某些原因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所以等其有了下一代時就會把這種思想轉移到孩子身上——讓孩子代替自己去完成,雖然是聾人,依然寄托著家長的希望;文化水平高的和低的這種思想就不是很強烈,他們也會對孩子有期望,但不會強加于孩子,而是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首先考慮孩子的要求和愿望,讓孩子按照他們自己的想法來成長。
本研究通過對聾人大學生成就動機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聾人大學生的成就動機在性別、地區(qū)來源、獨生子女和父親文化水平因素上存在差異。目前,對聾人的各方面的研究還不是很多,或是剛剛起步。聾人作為這個社會的一個群體,他們不應該成為社會的“邊緣人”,也應該一樣得到大家的關注和關心。在教育教學中,教育工作者應該去了解他們,關愛他們。用愛打開他們的心扉,讓他們在無聲的世界里也能沐浴到溫暖的陽光。
[1]景懷斌.中國人成就動機性別差異研究[J].心理科學,1995,(3):23-25.
[2]肖志玲.不同性別、年級、專業(yè)大學生成就動機差異研究[J].湖北工學院學報,2003,(2):15.
[3]解翠玲.大學生成就動機的發(fā)展特點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7):30 -31.
[4]葉仁敏.成就動機的測量與分析[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9,(2):16-18.
[5]隋光遠.中學生學業(yè)成就動機歸因訓練效果的追蹤研究[J].心理科學,2005,28(1):52 -55.
本文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2009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課題名稱:以“三理”教育推動和諧校園建設研究;課題批準號:DHA090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