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存
(亳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安徽 亳州 236800)
英語專業(yè)研究生跨文化敏感度測評
——廣西師范大學個案研究
趙光存
(亳州師范高等??茖W校,安徽 亳州 236800)
跨文化敏感度是跨文化交際能力中的情感面向,它是一個獨立的概念,包括以下因素:自尊,自控,開明,移情,互動參與和理性判斷(Chen & Starosta,2000)。Chen & Starosta 所設計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反映了跨文化敏感的五個因子: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的差異認同感、交際參與度、交際愉悅感、交際專注度、交際信心。本研究使用Chen和Starosta所設計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對廣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10級102名英語專業(yè)研究生進行測評和分析,以測評受試者的跨文化敏感度水平及五個因子的實際水平。
跨文化敏感度;跨文化交際能力;測評
跨文化敏覺力(或跨文化敏感度:筆者注)代表跨文化溝通能力(或跨文化交際能力:筆者注)的情感面向,它代表一個人在某種特殊的情境或與不同文化人們互動時,個人情緒或情感的變化(Triandis,1977,轉引自:陳國明,跨文化交際學,2009:230)。在此之前,國內外已經(jīng)有一些學者使用Chen & Starosta 所設計的 “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對不同人群的跨文化敏感度水平進行了測評,包括英語專業(yè)本科生,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非英語專業(yè)研究生,大學英語老師,外貿工作人員等,但還鮮有對英語專業(yè)研究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水平進行測評。因此,本文嘗試著進行此方面的研究。
1.跨文化敏感度的定義
跨文化敏感度屬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情感與態(tài)度層面,一些學者已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Bhawuk & Brislin認為:跨文化敏感度是成功的跨文化交際的態(tài)度水平和文化能力預兆(1992)。對交際環(huán)境和交際對象的敏感是一個有能力的跨文化交際者的標志之一(Samovar & Porter,2000: 286)。如今全球化趨勢愈加明顯,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推進,與來自異文化的人打交道已成為日常工作與生活的一部分。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跨文化交際者,必須具備一些品質,如自尊,自控,開明,移情,互動參與和理性判斷能力,而這些也是Chen 和Starosta所堅持的觀點。Chen 和Starosta認為:跨文化敏感度即“一個人對了解與欣賞文化的差異,與促進適當和有效的跨文化溝通的正面情感的能力”(1997:5)。
2.關于Chen 和Starosta 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
該量表包含五個因子,二十四個項目,滿分120分。這個量表是目前最新與最可靠的。在美國、英國、德國、中國與西班牙等國家,都有學者正在測試這個量表使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可靠性。期中在德國已確認了該量表可以使用在該國的樣本和環(huán)境(Fritz,Mollenberg,& Chen,2002,轉引自:陳國明,跨文化交際學,2009:237)。
表1 跨文化敏感度五因子和相關項目分布
1.總體跨文化敏感度水平
表2 總體跨文化敏感度水平
圖1 敏感度分數(shù)分布柱形圖
從表2我們可以看出受試者的總分平均值為88.63(滿分 120)。中位數(shù)和眾數(shù)值比較接近,這說明有一半的受試者的平均值低于 87.5,以及最常出現(xiàn)的數(shù)值是 87;另外,均值、中位數(shù)和眾數(shù)值三個數(shù)字比較接近,則說明受試者的平均值呈正態(tài)分布;標準差比較小,這說明受試者的平均值有集中傾向。根據(jù)周杏英(2007:64)關于跨文化敏感度水平的劃分,80~100為中等,100-120為高級,可見受試者的跨文化敏感度水平為中等,離高級還有一段距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另外,圖標1鐘形正態(tài)分布圖也直觀地展示了這個結果。
2.五因子平均分
表3 跨文化敏感度五因子平均分
從表3我們可以看出,跨文化敏感度平均值為3.69(滿分5),五因子中差異認同感分值最高(4.1),交際信心分值最低(3.25)。
3.討論
以上結果表明,大多數(shù)的受試者能夠容忍或欣賞異文化,同時也說明有超過一半的受試者在與來自異文化的人群交際的時候,缺乏足夠的信心。不知該說什么,感覺局促緊張。盡管,大多數(shù)的受試者在和異文化的人群進行交際的時候能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和積極的態(tài)度,但他們/她們的交際信心和交際敏感度水平仍需要不斷提高。
啟示1:受試者在此之前已經(jīng)有至少十年的外語學習經(jīng)歷,而且他們/她們的專業(yè)大多是英語專業(yè),但跨文化敏感度水平為中等。這說明,受試者缺少跨文化培訓和教育,缺少跨文化實踐和經(jīng)驗。他們/她們關注更多的是語言知識學習而非文化知識的獲得。
啟示2:受試者的專業(yè)是英語以及和英語相關的專業(yè),理論上更應該開放、自信以及有移情的能力,但實際上他們/她們仍然缺少信心,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仍然感覺局促緊張,不知如何是好。究其原因,可能和受試者的學習環(huán)境有關。在中國,老師是課堂活動的權威主導者,而學生則為被動的聽眾和知識接收器,只需要遵守或順從就行了。因此,學生缺少自我表達和大膽質疑的習慣。其次,不管是老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大都重視知識的輸入,而輕視了知識的輸出。因此,盡管經(jīng)歷多年的英語學習,大部分的學生仍然不能有效得體地自我表達。另外,學生缺乏文化意識,這就直接導致了他們/她們在與異文化人群交際的時候不能做到語言得體,行為大方,缺乏信心也就理所當然了。
啟示3:僅僅擁有文化知識和文化意識是不夠的。要想成為一個跨文化的人,仍需要有在真實的跨文化場景下進行充分的跨文化交際實踐。
鑒于以上的幾點啟示,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建議1:英語專業(yè)研究生應開設更為系統(tǒng)的跨文化交際課程。如果一個學生具備了對于跨文化知識的系統(tǒng)了解,很有可能形成全面的跨文化意識,這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跨文化敏感度的基礎??梢蚤_設泛文化和具體文化兩類課程。顧名思義,通過這些跨文化交際教程的學習,學生可以形成對于不同文化的通識了解和具體掌握,從而培養(yǎng)他們/她們的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敏感度。
建議2:英語課堂教學需要改革。變 “語法翻譯法-教師主導型”課堂為“跨文化教學法-師生共同參與型” 課堂,充分鼓勵學生自由表達自我,習慣并樂于與別人交際,培養(yǎng)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這種在同文化內形成的交際能力對于學生與異文化人群進行交際應該能起到正遷移的作用。
建議3: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活動。研究生,一般人看來,是“為研究而生”的,實則不然。他們/她們仍需要積極參與一些英語活動,如英語歌曲比賽,英語短劇表演,英語演講比賽等,以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和文化能力。
建議4:學校為受試者提供更多的與異文化人群交際的機會。如果條件允許,學??梢越M織他們/她們參觀跨國公司,到外貿單位實習,參加博覽會志愿者,邀請有異文化知識或經(jīng)歷的人士來校講座,以及與來自異文化環(huán)境的人群開展定期派對活動等。
本文使用Chen & Starosta 所設計的 “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對廣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10級102名英語專業(yè)研究生進行了測評,并借助SPSS軟件,對所收集的數(shù)據(jù)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本文解決了兩個研究問題,即英語專業(yè)研究生的總體跨文化水平為中等,受試者的交際信心在跨文化敏感度五因子中得分最低。這和受試者所接收的教育以及生活學習環(huán)境有關。根據(jù)研究結果及啟示,本文提出了幾點提高受試者跨文化敏感度的建議。而在這幾點建議中,最為重要的應該是創(chuàng)設跨文化交際環(huán)境,提高受試者的跨文化意識,從而提高他們/她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跨文化敏感度。
[1] Bhawuk,D.,& Brislin,R. (1992).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using the concepts of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6(4).
[2] Chen,G. M.,& Starosta,W. J. (1997). A review of the concept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J]. Human Communication,1.
[3] Chen,G. M.,& Starosta,W. J. (2000).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 [J]. Human Communication,3.
[4] Samovar,L.A.,Porter,R.E.,& Stefani,L.A. (2000).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3rd edi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5] 陳國明. 跨文化交際學[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6] 周杏英. 大學生跨文化敏感水平測試[J]. 山東外語教學. 2007,(5).
G423.04
A
1008-7427(2012)10-0112-02
2012-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