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攀
摘要:“依法治校,以德治?!笔切率兰o新形勢高校發(fā)展的需要,是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需要,“以人為本”為二者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高校的法治化進程離不開人本思想的指導,“以人為本”思想下的高校法治建設才能取得長足發(fā)展。
關鍵詞:以人為本;德治;法治;民主管理;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5-0307-03
一、高校實行以人為本法治化的必要性
以人為本的依法治校是高校發(fā)展的本質要求,也是高校實現民主人文管理的關鍵。在高校運行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人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因素,高校的和諧發(fā)展,要求重視人的主體作用、能動作用。但是,傳統的以行政為主導的管理體制致使“德治”與“法治”在高校中顯得是那么的蒼白無力,諸如學生狀告學校、學校領導以權謀私等事件也經常見諸報端,導致高校在蒙受經濟損失的同時,也嚴重影響和降低了自身的聲譽和形象,隨著人們民主法治意識的提高,高校傳統的管理模式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zhàn),以人為本的依法治校已經成為一個迫切而至關重要的話題。
(一)以人為本的依法治校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客觀要求
科學發(fā)展觀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觀??茖W發(fā)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要求把尊重人作為發(fā)展的根本準則,把為了人作為發(fā)展的根本目的,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科學發(fā)展觀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指導思想,具體到中國高校建設領域,要實現高校的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同樣需要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高校在依法治校的過程中,必須把廣大教師和學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堅持以廣大師生為本,尊重師生的人格、肯定師生的價值、維護師生的合法權益。
(二)以人為本的依法治校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要求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是要實施依法治國,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是保證人民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校作為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其根本目的是要實現師生員工的全面發(fā)展。
高校作為社會大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有責任把法治的精神貫徹到學校的各項工作中去,強化法治觀念,依法行使治校權,依法制定、指導和規(guī)范教育教學、科研、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使人治因素受到法規(guī)和制度的規(guī)范和約束,通過法規(guī)和制度促進學校的改革和發(fā)展[1]。隨著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不斷深入,學校的各項工作漸漸進入法治化的軌道,“依法治?!钡挠^念也在逐步確立,“依法治校”的進程也在穩(wěn)步前進,在依法治校的過程中貫穿“人本思想”,也得到學界和越來越多高校領導的認同,這一切都有益于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
(三)以人為本的依法治校是切實維護師生合法權益的必然要求
高等學校堅持“以人為本”就必須牢牢抓住教師和學生這兩個“主體”,因為他們是高校發(fā)展的動力源泉。但傳統的教育體制片面強調“義務本位”,從學校“章法”的制定到實施,都充斥著“命令與服從”的行政管理模式,師生的權利主體意識遭到了人為的弱化。伴隨著社會法治文明建設步伐的加快,師生的法律意識和權利意識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在面對不公正對待時,他們不再忍氣吞聲,而是采取各種途徑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這樣,以往純硬性的管理越來越沒有立足的空間,高校要實現長遠發(fā)展,就必須在“人本思想”指導下依法治校、依法辦事,切實維護師生的合法權益。
二、以人為本理念下高校德治與法治的有機統一
“徒法不能以自行”,“徒善不足以為政”,雖然法律制度是實現高校民主人文管理必不可少的前提,但法律制度并非管理的唯一有效手段,在有的情況下,它在實施管理時并不能單獨起到有效作用,還必須通過倫理道德、精神思想的優(yōu)秀文化因子來協調以產生管理的充分作用[2]。
(一)“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能有效協調法治的局限性及其與德治的矛盾沖突
法治與德治對于高校建設來說都有可取之處,但又都不夠完善。法治本身只是一種相對的善,它具有自身的局限性,法律規(guī)則的制定使人們的行為有了可預見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人們的隨意性,但是這往往會導致法律缺乏起碼的人性,嚴重損害人類自身的合法權益,違背法律制定的初衷。而不受法律約束的道德往往隨意性較大,難以保證每個人都自覺遵守,從而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耙匀藶楸尽睘楦咝7ㄖ魏偷轮蔚慕y一奠定了堅實的平臺,一方面,“以人為本”理念要求教育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遵守、適用等環(huán)節(jié),都要尊重師生人格,維護師生合法權益;另一方面,“以人為本”要求高校在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樹立服務意識,轉換教育思想觀念,改變傳統管理模式,尊重人的尊嚴,重視人的全面發(fā)展。因此,不管是法治還是德治,在實際運行中,都要體現正義,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
(二)“以人為本”的管理機制需要德治和法治共同發(fā)揮作用
20世紀80年代之后,黨和政府就把教育放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地位,先后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等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規(guī),基本上實現了教育事業(yè)的有法可依,這些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為中國教育事業(yè)的蓬勃開展、對師生權益的保護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法是人制定的,又是為約束人而制定的,因此“以人為本”首先要求有“善法”,同時要做到“善行”,也就是說法的實施過程、結果等都要體現出人本思想。但是在現實中,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有很多環(huán)節(jié)、矛盾、問題,現有的“法” 解釋不了或者解決不了,這就需要用“德治” 配合。通過“德治”,提高人們的內心自律能力以保障高校各項工作的有序進行。
“以人為本”的管理機制既要求學校管理人員在嚴格執(zhí)行相關的教育法律法規(guī)的同時,樹立服務意識,以師生為本,也要求教職員工能以高超的學識和高尚的道德示范去帶動和引導學生。教育的本質是一個人文過程,是以學生和教師為中心的培養(yǎng)過程。因此,在高校運行過程中,我們既要注重“法治”的統馭驅動作用,又要重視“德治”的感化和激勵作用。
(三)“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提出,為人本思想下二者的統一提供了政治保障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兩個基本方針。“法治”是政治建設,屬于政治文明;“德治”是思想建設,屬于精神文明。二者雖是范疇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非常重要。高等學校的“法治”就是通過法律來規(guī)范學校、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行為,高等學校的“德治”就是以其思想感召和道德教化提高師生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法治”與“德治”既對立又統一,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胺ㄖ巍睘椤暗轮巍碧峁┯辛Φ姆杀U?,“德治”為“法治”奠定堅實的思想道德基礎。高等學校是“法治”的重要場所,更是“德治”的主戰(zhàn)場,要教育學生正確樹立法制觀、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強化學生的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引導學生在行為選擇上堅持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確保高等學校堅持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向,依法辦學,以德治校,使高校真正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搖籃和培養(yǎng)社會主義勞動者和接班人的陣地。
三、高校運行過程中如何進行以人為本的法治化建設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依法治校理念
依法治校也是民主治校、科學治校的另一種表述。以人為本的依法治校,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從“德治”即高校管理“人際柔性”的層面來說,要求管理的人性化、人本化;從“法治”即高校管理“制度剛性”的層面來說,要求管理既有法可依也有法必依。在高校管理理念中,“德治”與“法治”居于同樣重要的地位,只有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依法治校理念,“德治”與“法治”綜合運用,才能實現高校管理的制度化、民主化、科學化,才能形成整體和諧共存發(fā)展的良好氛圍,才能真正把依法治校落到實處。因此要求高校各管理機構和高校教師要培養(yǎng)“法治”與“ 德治”相結合的管理意識,學習“法治”與“ 德治”相結合的管理方法,在具體事務的管理過程中既不隨心所欲地行事,用人治代替法治,也不刻板地去理解運用法律。
(二)教育法律法規(guī)和高校規(guī)章制度的制定要貫穿人本思想
依法治國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首先要制定“善法”、“良法”,立法機關和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在制定法律法規(guī)時,要從實際出發(fā)、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fā),要充分地聽取人民特別是基層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傾聽他們的心聲,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法律更加健全,更具有適用的價值。同樣道理,相關機關在制定教育法律規(guī)范時也要考慮中國教育的實際情況、不同地區(qū)不同高校文化的差異以及師生群體的民主法治意識等因素,切實制定出具有“人文”氣息的教育“良法”。
高校在運行過程中除依據國家制定的各種相關法律之外,還要根據實際情況自行制定相應的管理規(guī)定和規(guī)章制度,高校規(guī)章制度的制定除了強調法律上的權利義務外,還必須貫徹道德治理,并且把道德治理放在第一位。按照依法治校的要求,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建設應當圍繞人才培養(yǎng)這一永恒的主題,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不僅制定的規(guī)章制度要充分考慮教師和學生利益,制定規(guī)章制度的過程也應當充分吸收教師和學生的意見,以有效的形式使教師和學生參與制定過程。民主決策是各項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人性化的教育是未來教育的主要方向,學校的一切決策都應該經過民主化、科學化的程序 [3]。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治校的民主化、科學化,更好地保護師生員工的合法權益。
(三)道德與法治教育雙管齊下,形成民主化、法治化的校園環(huán)境
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都是高校教育中的基礎性教育,高校要實現民主化、法治化,學校管理隊伍和全體師生具備較高的道德素養(yǎng)和法治理念是必然要求。然而,大部分高校的現狀卻無法令人滿意。一方面,長期“長官意志”的管理模式壓抑著高校內部的民主氣氛,導致教師與學校、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校的關系經常處于矛盾不可調和的狀態(tài),加之部分管理人員自身道德素質較差,也在進一步加深著各方的積怨。另一方面,目前中國高校行政管理者忽視法律或不能正確運用法律的現象在相當范圍內仍然存在,究其根源,首要的是部分高校行政管理者法律意識淡漠 [4]。此外,部分高校教師的法律意識也不強,存在著知法不懂法、學法不用法,不能用法律來嚴格約束自己行為的現象。
因此,健全的校園環(huán)境的形成,需要德治和法治共同發(fā)揮作用。高校管理人員以及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道德宣傳教育時,要堅持“德高為范”,通過不斷地總結、反省,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特別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員要做到“權為師生所用、情為師生所系、利為師生所謀”,把“為師生服務”作為根本的工作宗旨??鬃诱f:“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意思是說,用德行來管理,就會像北極星那樣,居于一定的方位,群星都環(huán)繞在它周圍。這里的“德”,指的是領導者道德品質的修養(yǎng) [5]。同時,真正地實行依法治校,關鍵在于主體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首先是領導者和管理者,要學法、懂法、用法、守法,把具備法律素質作為思想政治素質和領導素質的必備內容。其次是要加強法制教育和宣傳工作,讓廣大師生掌握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觀點,掌握更多的法學理論知識,提高認識能力,在思想上樹立起法律的權威。
(四)依法理順體制,完善運行機制,加強民主管理
完善的體制和健全的運行機制是高校和諧發(fā)展的重要保障。首先,科學的體制要正確處理好管理層次劃分、部門劃分和職權劃分這三個相互聯系的問題。學校應該通過章程對體制加以確認,明確各學院、各職能部門以及業(yè)務處室的身份地位和職能分工,特別是對一些職權交叉部門,更應該詳盡職權分工。同時明確高校系統運行中各部門及組成人員的職責權限,做到權責分明、各司其職,以確保系統之間的通暢性。其次,完善的機制是體制有效發(fā)揮作用的關鍵,要建立生機勃勃的良性運行機制,離不開“善法”,同時也離不開“善人”,也就是說,首先,學校在制定規(guī)章制度時,要考慮到機制運行的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民主與效率的統一;其次,全體師生員工特別是學校管理層在工作時要從善意出發(fā),從一線教師和學生的根本利益出發(fā),從維護學校的大局出發(fā),而不是為了自身的私利。
總之,“以人為本” 和“依法治?!笔歉咝:椭C發(fā)展的本質要求,他們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人作為高校各運行環(huán)節(jié)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因素,要求高校各部門要有“人本思想”,要把“為人民服務”的理念貫穿到高校管理和服務中去,同時,學校的發(fā)展也要有“章法”,要嚴格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和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筆者認為,高校的法治化建設必須融入以人為本的思想,只有實現人本思想的法治化,才能促進高校向更高、更深、更遠的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莫曉斌.淺談高校依法治校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長沙大學學報,2008,(5):55.
[2]孫彧.試論以人為本的依法治校理念[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37.
[3]曹昆鵬.用科學發(fā)展觀統領高校依法治校[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5):119.
[4]黃河,王天荊.法治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實現[J].江蘇高教,2005,(3):45.
[5]徐道銀.以人為本:法治和德治統一的核心[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8,(4):65.
[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