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笠
【摘要】旨在從意象入手,以此為古詩詞解讀的突破口,為我們閱讀古詩詞時弄清作者的思想情志,詩詞主旨,詩詞意境等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關(guān)鍵詞】古詩詞;解讀;突破口
【中圖分類號】 I207.22 【文獻標(biāo)識碼】A
意象指的是寄予著作者情感的物象。它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觀形象(詩詞中描寫的人物,如《邶風(fēng)?靜女》中的“小伙子”)和主觀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聲聲慢》中的“我”),也包含了物象(如“一行白鷺上青天”中的“白鷺”和“青天”)。
在古詩詞中,一些意象由于被名家用來表現(xiàn)某種情緒,后又被其他詩人反復(fù)使用于這種情緒,從而有了特定的內(nèi)涵。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一想表達某種情感,就想使用某種意象,反過來,一提到某一個意象,就讓人想到某種情感。因此,了解哪類意象通常寄予著作者哪種思想情志,也就常常成為了詩詞解讀的突破口,而作者的情感又較為復(fù)雜,最為常見的有:憂愁、惆悵、孤獨、寂寞、傷感、煩悶、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和堅守節(jié)操等等。所以,從意象入手,以此為詩詞解讀的突破口,對我們弄清作者的思想情志,詩詞主旨,意境等不無裨益[1]。
一、注意意象的串并性
詩詞中意象的串并可豐富作品的內(nèi)容,為情感抒發(fā)提供載體,為讀者解讀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因此,解讀這樣的詩詞,至少要做到:一要整體感知,不可一個意象,一個意象地分割開來,因為單個的意象獨立時可作多方面的理解。如“古道”,單獨理解時可是“久未涉足的荒蕪之路”或“古代商旅走出的路”,也可以是“古絲綢之路”或“陽光大道”等等,而幾個意象由詩歌的情感或主題支配串并在一起,方可形成一個和諧統(tǒng)一的整體,如溫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緊扣“早”字,按從聽覺到視覺和從高到低的順序,串并了“雞聲”、“茅店”、“月”和“人跡”、“板橋”、“霜”六種意象,構(gòu)成了一幅完整的霜晨早行圖。透過此圖景,人們體會到了那從橋上匆匆走過的早行者的旅途之苦,收到了“狀難寫之景如在眼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的效果,傳達了作者寄寓的情感。又如黃庭堅《寄黃幾復(fù)》中的“桃李春風(fēng)一杯酒,江湖夜湖十年燈”,上下聯(lián)共六個意象,聯(lián)中寄寓了時光易逝,世事舛迕的感慨。如把意象逐一分解,則不知所云。二要善于聯(lián)想想象。因意象只是觸發(fā)點,只定了一個大范圍、大方向。而如何具體生動細(xì)致,則要靠解讀者的聯(lián)想、想象,并結(jié)合自身體驗和文化積累來充實豐富,方能達到理解詩詞內(nèi)涵的目的。如解讀馬致遠“古道西風(fēng)瘦馬”就要聯(lián)想到《陽光三迭》;解讀柳永的“煙柳畫橋”就要想到繁華的街市;解讀張先的“云破月來花弄影”就要聯(lián)想到“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等等[2]。
二、注意意象的多義性
如對于“柳”這一意象的解讀,除了了解“柳”這一意象可表示依依惜別的深情和與送別有關(guān)外,還可有別的寓意,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一刀切。如下面兩首詩:
楊柳枝詞(唐·白居易)
一樹春風(fēng)千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
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
勤政樓西老柳(唐·白居易)
半朽臨風(fēng)樹,多情立馬人。
開元一支柳,長慶二年春。
這兩首詩,雖都有“柳”,但因一是“春柳”,一是“老柳”,又因?qū)懽鞯谋尘?,作者情思不同的原因,抒發(fā)的情感也就不同。前者表現(xiàn)了對春柳的痛惜和人才埋沒的感慨,通過描寫春柳的風(fēng)姿可愛和無人可屬,盡顯凄涼情。后者表現(xiàn)了詩人對歷史變遷、自然變化和人世滄桑的感傷情。詩人以牽馬臨風(fēng)于老柳之旁的凄清圖景,表現(xiàn)了這一情感[3]。
三、注意意象的跳躍性
有些作品意象之間跳躍性大,且色彩不一,情緒起伏,出語新穎,構(gòu)思奇妙。人們在解讀這類作品時,就要根據(jù)詩中的“一鱗半爪”和“斷帛裂錦”,用自己的想象來不斷補充,聯(lián)綴,使之形成一個豐富完整的意境,然后才能體會詩詞的思路和情感。如賈島的《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短短四句,寫出了三番問答,可是第二問、第三問,都被隱去了,需解讀時補充出來、還原出一個深山問答圖;而作者在聽第三句答語時,由失望轉(zhuǎn)為有望,再變?yōu)殂蝗羰?,無可奈何的心情變化過程,也需要解讀時細(xì)細(xì)品味,才能想象出來。再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是一首寫景詩,同時也是一首游仙詩,詩中意象繽紛多彩,想象奇譎瑰麗,意境雄偉壯闊。且詩人忽而登山游湖,忽而神行仙庭,我們在跟隨詩人一路上天入地,目不暇接之際,也會聽到詩人昂揚奮進、憤懣激越的心聲,感受到詩人瀟灑出塵、耿介、孤高的氣概[4]。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幾千年來,勤勞善良的中國人民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東方文明,而中國古典詩詞又是盛開在東方文明花園里的一朵奇葩。它經(jīng)歷了幾千年的歷史長河,大浪淘沙,留下名篇無數(shù)。閱讀這些字字珠璣的佳篇,既能感受到中國古典詩詞的巨大魅力,又能凈化心靈,陶冶情操,還是培育青少年文化修養(yǎng)的最佳精神食糧。但古詩詞內(nèi)容浩如煙海,博大精深,語言優(yōu)美,意蘊深厚,即使我們皓首窮經(jīng),焚膏繼晷也無法曲盡其妙。尤其是優(yōu)秀的古詩詞思想文化,是民族永恒的財富,它的精神會超越時空,綿延不絕。因此,把意象作為古詩詞解讀的突破口,對我們理解、研讀、鑒賞古詩詞的確是一條捷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當(dāng)然對意象的分類,常見寓意,意象的串并性、多義性、跳躍性要準(zhǔn)確而又靈活的理解,否則,會曲解甚至誤解古詩詞的主旨、情感、意境等。
參考文獻
[1]袁迎.古詩詞中“花”的意象淺析[J].新課程(中學(xué)),2010(08).
[2]應(yīng)晨.從唐詩中的“月”看唐代詩人的憂患意識和感傷色彩[J].陰山學(xué)刊.2010(01)期 .
[3]曾慶利.溫暖前行,向善而生——我讀葉舟小說《什么風(fēng)把你吹來》[J].小說評論.2010(01).
[4]楊利景.進入《雨巷》的三條路徑[J].語文建設(shè).2010(02).
(責(zé)任編輯:劉寶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