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摘要】古典詩文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難點。本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針對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進行了簡單探索。
【關鍵詞】古詩文;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古典詩歌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們一直引以為豪的文化。因此,一定要讓學生理解其重要性,加強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增強民族自豪感。
一、圖文賞讀
對于學生來講,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抓住支撐句,掌握文章的思路,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才能加快記憶的速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創(chuàng)新教學思路,運用多媒體,結合文意內容,以優(yōu)美的圖像對詩文進行展示,為學生的抽象思維提供形象依據(jù),這樣,就可以更深刻地領悟文章的思想。如白居易的《觀刈麥》: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然后,根據(jù)教學目標,提出問題,做到讀詩明鑒:
(1)這首詩重點描寫了哪兩幅畫面?哪一幅畫面更傾注了詩人情感?
(2)這首詩采用了哪些描寫方法?請舉例說明。
(3)從“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中我們可以看出什么?
(4)作者在詩中描寫了哪些人,他們分別在干什么?(根據(jù)人物活動分層)
這樣,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教學,在學生思考完之后,再利用多媒體把問題通過畫面展示出來:
如:文章描述了兩幅畫面
畫面一:烈日割麥
畫面二:抱子拾穗
其所用到的描寫方法有:
景物描寫: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語言描寫: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心理描寫:力盡不知熱,背灼炎天光。
這樣,利用多媒體,通過具體的一戶人家來展現(xiàn)這“人倍忙”的割麥情景。婆婆、兒媳婦擔著飯籃子,小孫兒提著水壺,他們是去給地里干活兒的男人們送飯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務,而后做飯;小孫子跟著奶奶、媽媽送飯時一齊到地里。她們是要在飯后和男人們一道干活兒的。你看這一家忙不忙呢?從而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通過優(yōu)美的畫面,把握作者的思路,如果可以,還可以根據(jù)教學需求配樂誦讀,從易到難,從而有效地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古詩文學習與生活的有機結合
在古詩文學習中,由于一些古詩文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一些案例引入教學,使得古詩文學習更加形象化、簡明化。
比如孟子的《魚,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p>
教師可以通過一些生活環(huán)境或者是問題進行課堂教學地導入,如:當?shù)卣稹⒑樗?、冰雪、海嘯等災難突如其來地發(fā)生的時候,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抉擇?當生命和財產安全受到威脅的時候,我們到底該怎樣面對?就像“汶川”地震發(fā)生時,你是做“范跑跑”還是做那些不畏生死、舍己救人的英雄?也許有一天,這個問題會擺在你的面前。生與死,利和義是自古以來人們議論的人生課題。那么,前人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這樣,就可以引起學生的關注,然后再結合內容提出問題,如:
1.本文的論點是什么?
2.舍生取義——當“生”與“義”不可兼得時,你要怎么做?
3.怎樣理解“舍生取義”的“義”?請同學們選擇:
接著讓學生針對問題展開討論,在幾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問題和應當“舍生取義”的觀點,那么在我們現(xiàn)代社會,面對愈來愈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當做出怎樣的選擇呢?再讓學生結合自己十幾年的生活經歷談談。
最后,進行總結: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對比了兩種人生觀,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 它告誡我們不辨禮義而貪求富貴、見利忘義的行為是不可取的。作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們應有高尚的追求與信仰,掌握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服務社會,造福未來。
通過這種教學方法來透析文意,教學過程不會顯得單調,將學生從枯燥、單調的教學中解放出來,深入到文本中去,引導學生讀出作者的精神。
三、加強文學評論,做到知人論世
“知人論世”是中國古代文論的一種觀念,是評論文學作品的一種原則。語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薄吧小蓖希杏丫褪巧嫌?。 上友是以古人為朋友。因此,要學習好古詩文,就需要借鑒古人,從了解古人及其作品創(chuàng)作所處的時代作為入手點,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時代,進而更深層次地去了解作品。正所謂:“人是不能離開時代而生活的。”
比如溫庭筠的《商山早行》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檞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要想對文章整體感知,讀懂詩意,那么就要了解溫庭筠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作品創(chuàng)作的環(huán)境,如:溫庭筠,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詩人一樣,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外地度過的。據(jù)考,他常自稱為:“杜陵游客”。詩辭藻華麗,少數(shù)作品對時政有所反映,與李商隱齊名,并稱“溫李”。
這樣,結合詩文的特點《商山早行》清婉瑰麗,備受時人推崇,其中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傳。從而來了解詩中意象疊加、相互映襯、虛實相生、情景交融和首尾呼應等表現(xiàn)手法,理解作者旅途中的孤獨寂寞,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懷。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文化背景資料的再現(xiàn),幫助學生深刻感悟作者的心境,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四、總結
總而言之,古詩文作為我國文化的精髓,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當前的新課程改革,對古詩文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們需要加強對古詩文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和變化,了解古詩文學習的重要性,占領課堂教學的高地。
參考文獻
[1] 陳鳳茹,淺議古典詩文的教學方法[J].教育實踐與研究(中學版),2012(11).
(責任編輯: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