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紅玲
(蘭州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甘肅蘭州 730070)
英語學習者交際策略使用與語言水平之關系
賴紅玲
(蘭州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甘肅蘭州 730070)
語言水平低的中國英語學習者較多使用交際策略但低效,在交際中趨向使用減縮策略或舉例、相似、字面翻譯和重復的成就策略;語言水平高的學習者交際策略使用少且有效,趨向使用近義詞、替代、反義詞或描述等成就策略。交際策略使用與語言水平之間的這種關系不僅為外語教學評價學生的語言水平提供了新途徑,也為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提供了新的切入口。
語言水平;交際策略;中國英語學習者;外語教學
交際策略已成為應用語言學領域一個重要研究課題。西方學者對交際策略的本質(zhì)、類型、使用的多樣性及交際策略研究的現(xiàn)實意義進行了探討[1][2][3][4][5][6],一系列的實驗調(diào)查也揭示交際策略的使用受任務類型、認知風格、語言水平、學習背景等的影響[7][8][9][10]。例如:語言水平低的學習者會更多使用交際策略,而且是更多使用以母語為基礎的交際策略[4][8][11]。Canale &Swain[1]則認為,較強的策略能力能提高學習者運用語言的整體水平。這些論斷是否適用于中國英語學習者?策略的使用與學習者的語言水平關系如何?語言水平低的中國英語學習者在交際中是否會較多地使用以漢語為基礎的策略?這些問題都值得進一步研究。
在我國,也有不少學者對交際策略進行了理論探討[12][13][14]和實證研究[15][16][17][18],但實證研究多采用問卷調(diào)查的方式,鮮有研究將交際策略置于真實的交際環(huán)境下;這些研究多聚焦在交際策略的可教授性上,對中國英語學習者交際策略使用與其語言水平之間關系的研究則少。本研究作為一個嘗試,意從口語和書面語兩種交際方式調(diào)查交際策略使用與語言水平間的關系,旨在較全面地獲取該領域的一些知識,為我們的外語教學實踐帶來啟示。
本實驗旨在通過調(diào)查不同語言水平的中國英語學習者在口語和書面語兩種交際方式中交際策略使用的頻率、類型和有效性方面的差異,研究交際策略使用與語言水平之間的關系。
實驗對象——參加實驗的對象為某高校英語專業(yè)四年級學生。做實驗時,他們已參加了全國英語專業(yè)八級考試。在挑選被試時,以八級成績?yōu)槌叨?,選擇兩組不同語言水平的學習者:70分以上的界定為語言水平高者,50分以下的界定為語言水平低者。兩組語言水平的中國英語學習者男女各9名,總數(shù)為36人。
實驗方法——本實驗參照 Erin[7](1979),Kumaravndivelu[19](1988)和 Chen Siging[15](1990)等實驗中的方法,采用與外籍英語教師進行猜詞游戲和漢譯英的形式,搜集中國英語學習者在相對真實的交際環(huán)境中交際策略使用情況。猜詞游戲采用同步錄音,實驗者在一旁觀察記載被試的非言語行為;漢譯英則選取兩篇有關日常生活的短文讓被試翻譯。其間規(guī)定不得翻閱漢英詞典。實驗后對被試進行訪談,回顧在英語交際中所遇到的困難,作為確立交際策略使用和討論的依據(jù)。
實驗分析——獲取了學習者在交際環(huán)境中的原始語料后,對其間使用的交際策略類型進行分析。為確保分析的可信度,兩個評判者參照訪談記錄,對原始語料進行了獨立分析,統(tǒng)一率達95%。有出入的經(jīng)商榷達成一致。
從心理語言學角度[5][19]分析學習者在遭遇交際困難時會采取的兩種態(tài)度,將交際策略分為減縮策略和成就策略兩大類型。減縮策略指學習者部分或完全放棄原有交際意圖(計劃);成就策略指學習者采用迂回方式實現(xiàn)原有交際意圖。本著清晰、易于界定和有代表性的原則,中國英語學習者在口頭和書面語中交際策略使用類型分類如下:
I.減縮策略 A.話題回避 B.中途放棄 C.語義減縮
II.成就策略
A.語言源策略
(1)外語轉(zhuǎn)述策略 a.替代 b.反義詞 c.描繪 d.造字 e.元語言策略 f.相似策略
(2)母語源策略 a.外語化 b.字面翻譯
B.百科知識源策略(1)舉例 (2)文化知識源策略
C.求助策略
D.非語言形式策略
E.重復
不同語言水平的學習者使用的交際策略在鑒定歸類以后,進行頻率統(tǒng)計,結(jié)果如表1:
表1 不同語言水平學習者交際策略使用頻率和百分比
表1顯示:語言水平低的中國英語學習者使用交際策略的頻率遠遠超越了語言水平高的。做顯著性差異檢測,發(fā)現(xiàn):X2=46.7219600df=1,即 X2 >X2(0.05)。這一結(jié)果表明高、低語言水平學習者在交際策略使用的頻率上有顯著差異。計算減縮策略和成就策略所占百分比發(fā)現(xiàn):語言水平低的中國英語學習者更多地使用了減縮策略,而語言水平高的則較多使用了成就策略。做方差分析檢測語言水平是否影響學習者對減縮策略和成就策略的使用,結(jié)果見表2和3。F=4.829 & F=4.380,P<0.05表明:語言水平影響學習者對減縮策略和成就策略的使用。這一發(fā)現(xiàn)與[5][8][11]的實驗結(jié)果一致。
表2 語言水平與減縮策略使用情況的方差分析
表3 語言水平與成就策略使用情況的方差分析
將兩組語言水平的學習者在口語和書面語中使用的各種交際策略加以統(tǒng)計計算百分比,結(jié)果如表4:
表4 高、低語言水平學習者在口語和書面語中使用的各種交際策略類型百分比
做方差分析,檢測語言水平與各種策略類型使用之間的關系,結(jié)果如表5:
表5 語言水平和各種交際策略類型使用關系的方差分析(中)
結(jié)果表明:語言水平不同的中國英語學習者在交際策略類型的使用上有顯著差異。在自然的交際環(huán)境中,語言水平低的學習者趨向回避或減縮要表達的意義;語言水平高的學習者趨向用迂回方式達到交際意圖。在必須表達自己意義的情景中,語言水平低的學習者趨向于用“字面翻譯”、“相似”、“舉例”或“重復”的策略;語言水平高的學習者趨向于用“替代”或“描繪”策略。而“造詞”和“非語言形式”的策略,無論是語言水平高還是低的中國英語學習者都較少使用。
四個外籍英語教師對中國英語學習者在口語和書面語中的交際有效性分別進行了五級評估,結(jié)果語言水平高的學習者書面語中得分293分,口語中得分254分;語言水平低的學習者書面語中得分188分,口語中得分168分。做方差分析檢測語言水平與交際策略使用有效性之間的關系,結(jié)果如表6和表7:
表6 語言水平和交際策略使用有效性關系的方差分析(書面語中)
表7 語言水平和交際策略使用有效性關系的方差分析(口語中)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表明,語言水平高的學習者交際策略使用更有效。
通過統(tǒng)計分析得出結(jié)論:語言水平不同的學習者在使用交際策略時有顯著差異。
語言水平低的學習者較多地使用交際策略,這可能是因為語言水平低者在交際中更易遇到困難。在減縮策略與成就策略之間,語言水平低者趨向使用減縮策略,語言水平高者趨向使用成就策略,這進一步反映出語言水平對學習者交際策略使用的限制。成就策略的使用對目標語有更高要求,語言水平低者受語言能力的限制只有使用減縮策略。
進一步的百分比和方差分析反映了不同語言水平學習者對交際策略類型的選擇。語言水平高的學習者因?qū)δ繕苏Z有更好的控制,他們自然會選擇最為直接、經(jīng)濟的交際策略表達自己的意義,如近義詞替代、反義詞或描述的策略。相反,語言水平低的學習者由于目標語知識的缺乏,在主觀能動性強或不得已的情況下,則會更多使用舉例、相似、字面翻譯和重復。
這里值得討論的是基于母語的交際策略——“外語化”和“字面翻譯”。一些語言學家,如 Corder[2]和 Ellis[4]認為,基于母語的交際策略使用取決于學習者的母語和所學目標語之間的類型相關度。因而陳思清[15]認為漢語與英語之間的巨大差異減少了中國英語學習者使用基于漢語的交際策略,如“外語化”策略。雖然如此,在我們的實驗中,中國英語學習者,特別是語言水平低的中國英語學習者仍大量使用了基于母語的“字面翻譯”策略,這可能正如Kaplan[8]指出的一樣,在外語學習中,“母語思維的文化模式是學習者最難于和最后得以放棄的東西,正如目標語的思維文化模式是學習者最難于和最后得以習得的東西?!币蚨袊⒄Z學習者,特別是語言水平低的中國英語學習者雖意識到英語和漢語的巨大差異,但在實際的交際環(huán)境中仍會將漢語的一些表達無意識地移用到英語交際的語境中來,甚而有時會將漢語的一些表達直接外語化。這也可能是因為中國英語學習者認為,“一種交際策略運用得是否成功,只有試過才知道”。根據(jù)我們的實驗需指出的是:外語學習者對基于母語的交際策略使用更取決于學習者學習目標語的階段,即所達到的語言水平,而非學習者的母語和所學目標語之間的類型相關度。對于不同語言水平階段將如何影響基于母語的交際策略類型的使用,值得進一步探討。
語言水平不同的學習者在交際策略使用時量和質(zhì)上的差異,必然導致交際策略使用有效性的差異。語言水平低的學習者大量地使用交際策略必然要影響話語的流利和連貫。Albrechtsen,Henriksen 和 F·rch[15]在研究本族語者對于外語學習者的中介語的反映時發(fā)現(xiàn),交際策略的使用會極大地影響外語學習者話語的理解度。大量使用了交際策略的文本存在難于理解的問題。另外,語言水平低的學習者使用的交際策略類型也容易引起本族語者對于其所說話語的困惑。例如:語言水平低的學習者較多通過舉例傳達意義,這樣傳達出的信息會因本族語者個人的經(jīng)歷和對客觀世界的看法不同而變化,對于本族語者來說,要想明白外語學習者的意思,就有困難?!跋嗨啤辈呗员旧硎菍δ繕苏Z的誤用;“字面翻譯”是一種漢語式的表達方式;“重復”策略不傳達任何新的信息。語言水平低的學習者對這些交際策略類型趨向性地使用,都影響了其交際策略使用的有效性。
本研究表明:語言水平不同的學習者在交際策略使用的頻率、類型和有效性上有各自的特征和差異。這樣的研究結(jié)果可給我國的外語教學實踐與測試改革帶來啟示。
現(xiàn)行的外語教學核心已轉(zhuǎn)移到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上來,可如何評估他們的交際能力?交際策略與語言水平之間的關系為評價學生的交際能力提供了一個途徑。Ellis[4]用交際策略這一概念提出了一個評價外語學習者交際能力的表。在荷蘭的學者通過大規(guī)模的測試實驗,提供了對兩種語言水平者在同一考試類型中交際能力的界定[20]。據(jù)此,教師可以評估學習者的交際能力。當然,學習者的交際能力還包括如話語的連貫和適合性等其他方面,但這些在交際策略使用的有效性上都有反映。
本研究還表明語言水平低的中國英語學習者缺少交際策略,特別是成就策略的知識和對各種策略類型交際效果的認識。這類學習者應該被鼓勵使用成就策略,讓其在“學”中“用”,“用”中“學”,以幫助增強其交際信心,促進已有外語知識的自動化[3],在真實的交際環(huán)境下直接習得更多的外語知識。為此,我們可以以培養(yǎng)學生“策略能力”為切口,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以提高我國外語教育實效。
:
[1]Canale,M.& Swain,M.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80(1):1 -40.
[2]Corder,S.P.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M〕.Oxford:OUP,1981:87-106.
[3]F?rch,C.& Kasper.G.Strategies in interlanguage communication〔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83.
[4]Ellis,R.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and the evaluation of communication performance〔J〕.ELT Journal,1984(38):39-44.
[5]Bialystock,E.Communication strategies: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second-language use〔M〕.Oxford:Basil Blackwell Ltd,1990.
[6]Nakatani,Y.& Goh,C.A review of oral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focus on interactionist and psycholinguistic per spectives[A].In A.D.Cohen& E.Macaro(eds.).Language Learner Strategies[C].Oxford:OUP,2007.
[7]Erin,G.L.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employed by A-merican students of Russia〔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79(4):329-334.
[8]Paribakht,T.Strategic competence and language proficiency〔J〕.Applied Linguistics,1985(6):132 -146.
[9]Kasper,G.& Kellerman,E.Communication strategies:psycholinguistic and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M〕.London: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1997.
[10]Littlemore,J.The communicativ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y[J].System,2003(3):331-47.
[11]Yarmohammadi,L.& Seif,S.More on CSs:classification,resources,frequency and underlying processes〔J〕.IRAL,1992(30):223-232.
[12]戴曼純.第二語言習得者的交際策略初探[J].外語界,1992(3):8-12.
[13]戴煒棟,束定芳.外語交際中的的交際策略研究及其理論意義——外語教學理論研究之三〔J〕.外國語,1994(6):27-31.
[14]王立非.國外第二語言習得交際策略研究述評。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2):45-52.
[15]Chen,Siqing.A study of CSs in interlanguage production by Chinese EFL learners〔J〕.Language Learning,1990(40):155-187.
[16]高海虹.交際策略能力報告[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1):.54 -59.
[17]孔京京.開展交際策略教學的一項研究[J].外語界,2004(5):35-41.
[18]王金安.英語交際策略教學實踐的研究[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8(5):144-148.
[19]Kumaravndivelu,B.CSs and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underlying lexical simplification〔J〕.IRAL,1988(36):309 -319.
[20]F?rch,C.& Kasper,G.Strategic competenc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In G.Kasper(eds.),Learning,teach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FL classroom.Aarchus:Aarchus U.P,1986:179-93.2012-10-15
H08
A
1004-342(2012)05-125-04
2012-09-12
項目簡介:本文系2012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資助項目《甘肅對外文化交流研究》(項目編號211145)成果之一。
賴紅玲(1975-),女,四川內(nèi)江人,蘭州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