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麗 唐俊舫 孟棄逸 朱允中 徐麗艷 史鶴玲 劉喆
肺癌是全世界范圍導致癌癥死亡的主要原因,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已經(jīng)處于晚期,雖然化療仍是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治療的基石,但目前的治療似乎到了一個平臺期。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fā)展和靶向治療的開展,在NSCLC治療基本清楚的幾種傳導通路中,針對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ndothelia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通路的靶向藥物在肺癌治療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1-3]。
多靶點藥物通過對多種路徑的抑制起到協(xié)同抗腫瘤作用。凡德他尼是一個口服多靶點藥物,通過抑制VEGF、EGFR、RET酪氨酸激酶轉染中的重排過程中不同的細胞內(nèi)信號傳導路徑,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和血管生成。前期研究[4-6]顯示其具有抗腫瘤活性和較低的毒性。通過對RET基因過表達的抑制,2011年4月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批準凡德他尼用于治療成人晚期(轉移型)不適合手術且疾病在持續(xù)發(fā)展的甲狀腺髓樣癌患者。本研究選擇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yrosion kinase inhibitors, EGFR-TKIs)治療后的肺腺癌患者,應用凡德他尼口服治療,觀察療效和毒性反應。
1.1 對象 2008年8月-2008年12月北京胸科醫(yī)院腫瘤內(nèi)科住院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年齡在26歲-61歲之間,中位年齡45歲。既往經(jīng)細胞學或組織學確診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肺腺癌(IIIb期-IV期);應用一線或二線化療失敗后,又經(jīng)歷特羅凱治療后進展的患者;行螺旋CT掃描檢查有客觀可測量的病灶;病理類型均為腺癌,分期為IV期;患者的生活屬地和種族無明顯差異;ECOG PS評分在0分-2分,心、肝、腎功能正常(表1)。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案 研究藥物來源于阿斯利康制藥公司生產(chǎn)的凡德他尼,應用凡德他尼300 mg每日1次口服,持續(xù)到患者腫瘤疾病進展。該研究為阿斯利康公司進行的D4200C00044研究的一部分,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倫理要求。
1.2.2 療效評價 按照RECIST 1.0評價標準進行評價。
1.2.3 毒副反應 按照CTC 3.0毒副反應標準進行評價。
1.3 統(tǒng)計 生存時間按月計算,總共隨訪40個月。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
2.1 療效 5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3例,其中2例(40%)最佳療效達SD,均為女性患者;其他3例(60%)療效均為PD。
2.2 生存期 隨訪40個月,其中4例患者已去世,1例患者目前仍在隨訪中。中位無疾病進展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FS)為2個月,中位總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為22.6個月(圖1,圖2)。
2.3 副反應 皮疹2例(40%),CTC分級均為I級;皮膚改變(皮膚干燥、皸裂)2例(40%):1例為I級,另1例為III級;甲溝炎2例(40%):1例為I級,另1例為III級;出現(xiàn)無癥狀的心電圖QTc延長2例(40%):分級均為I級;ST-T改變(ST波壓低≤0.05 mV,T波低平改變)1例(20%),分級為I級;腹瀉1例(20%),分級為I級;轉氨酶增高1例(20%),分級為I級(圖3)。
肺癌的治療已從化療時代轉向個體化治療,分子靶向治療成為治療晚期NSCLC的主要可供選擇的方法,攻擊肺癌細胞的靶點涉及到多個方面。EGFR和VEGF是目前兩個研究較多的信號通路,也是多種惡性腫瘤生長和轉移通路上的一個重要的步驟[7,8]。
目前,單靶點靶向藥物在臨床上已經(jīng)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但肺癌是一個高度異質的疾病,信號傳導是復雜的蛋白網(wǎng)絡系統(tǒng),抑制單一信號的傳導不足以全部阻止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所以針對多靶點藥物:舒尼替尼(sunitinib)、索拉非尼(sorafenib)、凡德他尼、阿法替尼(BIBW2992)、西地尼布(cediranib)等的研究越來越多;通過對多個腫瘤信號傳導途徑的抑制(這些途徑可以作為救助或逃避的機制)導致抗腫瘤的協(xié)同作用[6,9],進一步提高靶向藥物的治療療效。
凡德他尼(ZD6474, vandetanib, ZactimaTM)是一種合成的苯胺喹唑啉化合物,口服的小分子多個細胞內(nèi)受體激酶抑制劑[7],能夠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發(fā)展和血管生成(VEGFR-2,EGFR,酪氨酸激酶活性轉染中的RET重排)過程中的不同的細胞內(nèi)信號傳導路徑[5]。前期動物實驗報導[10],凡德他尼既可以抑制血管生成,還可抑制EGFR的傳導。I期臨床研究[11,12]顯示凡德他尼≤300 mg的劑量能很好的耐受。
表1 入組病人基本人口學和臨床資料Tab 1 Baseline demographics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一項II期隨機研究[13]表明凡德他尼+PC化療組較單一PC組治療一線NSCLC PFS和OS均無明顯改善。也有一些II期研究評估顯示凡德他尼在晚期肺癌治療中PFS受益[14]。一項二線治療晚期NSCLC的meta分析結果[15]提示,凡德他尼在晚期NSCLC的治療中PFS和ORR獲益,但OS無受益,毒性和標準二線化療相似。ZODIAC[16]研究報道凡德他尼聯(lián)合多西紫杉醇治療較安慰劑聯(lián)合多西紫杉醇治療輕度提高PFS。與吉非替尼的對照研究[17]提示凡德他尼(11周)同吉非替尼(8.1周)相比,明顯延長了PFS,兩組之間OS無明顯區(qū)別。
圖1 凡德他尼治療肺腺癌患者的生存曲線Fig 1 Kaplan-Meier curve for overall survival of lung adenocarcinoma patients treated by vandetanib
圖2 凡德他尼治療肺腺癌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曲線Fig 2 Kaplan-Meier curve for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of lung adenocarcinoma patients treated by vandetanib
圖3 凡德他尼副反應的發(fā)生率(%)Fig 3 Rate of adverse events of vandetanib (%)
一項III期試驗[18]提示,凡德他尼聯(lián)合培美曲塞化療,對于培美曲塞單藥二線治療進展期NSCLC延長PFS無明顯受益。但凡德他尼聯(lián)合培美曲塞組客觀緩解率(P<0.001)和無癥狀惡化生存期(P=0.005,2)具有明顯優(yōu)勢。ZEST試驗[19]顯示凡德他尼和厄洛替尼相比,PFS(P=0.721)和OS(P=0.830)未體現(xiàn)出優(yōu)越性,同時存在較多毒性反應。
皮疹、腹瀉和高血壓是凡德他尼的主要副反應[13],具有良好的耐受性[20]。Natale的研究[17]發(fā)現(xiàn),凡德他尼組3例出現(xiàn)3級高血壓,未見嚴重出血或血栓,無癥狀的QTc間期延長發(fā)生率21%,而吉非替尼組為5%。ZODIAC研究[16]顯示在3級或3級以上的毒副反應中,皮疹、嗜中性粒細胞減少、白細胞減少和發(fā)熱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在凡德他尼組中更為常見,最常見的嚴重不良反應是發(fā)熱性中性粒細胞減少,凡德他尼組占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的7%, 安慰劑組占6%。這可能同泰索帝的副反應相關。
本研究共5例患者,均已經(jīng)過一線或二線的鉑二聯(lián)化療,其中2例女性患者厄洛替尼靶向治療時PFS分別為22個月和14個月,凡德他尼治療時PFS分別為7.5個月和11個月,提示對于應用厄洛替尼治療PFS長的患者應用凡德他尼PFS也長。第4、5例患者應用厄洛替尼治療PFS短同時應用凡德他尼PFS也短,提示凡德他尼對于EGFR靶點的控制類似厄洛替尼,進而考慮EGFR-TKIs進展后選用其它藥物或延遲一段時間再次使用EGFR-TKIs可能對于患者也具有一定的治療意義。同時第4例患者為男性,第5例患者為女性,提示靶向治療的敏感性并不能僅考慮性別因素,結合目前的研究結果,考慮EGFRTKIs對于EGFR基因突變的患者更加敏感。第2例患者凡德他尼后PSF長于第1例患者,相反,厄洛替尼后PFS卻短于第1例患者,說明在對EGFR基因作用的基礎上,對于VEGF等其他靶點的控制也起到一定作用。第3例患者中的厄洛替尼后PFS為10個月,而凡德他尼后僅為1.5個月,說明凡德他尼對于本例患者的EGFR靶點的控制強于對于VEGF靶點的控制。
目前針對存在EGFR基因突變的肺腺癌患者進行TKIs的治療,有效率較高,也獲得了較長的PFS,但應用一段時間后,還是會出現(xiàn)腫瘤的復發(fā)和轉移,具體的耐藥機制還不明確。早期有研究[21,22]證實EGFR T790M突變導致吉非替尼的耐藥。T790M的點突變使EGFR能逃避吉非替尼的攻擊[23],所以應用多靶點藥物進行抗腫瘤治療覆蓋面就會增大。對于體內(nèi)存在T790M突變的,凡德他尼仍保持著明顯的有效性[24]。
本研究的主要副反應以針對EGFR的皮膚粘膜損傷改變以及針對VEGF的血管生成方面的損傷為主。包括皮疹、皮膚反應、甲溝炎、腹瀉、轉氨酶增高,和無癥狀的心電圖QTc延長、心電圖ST-T改變,同當前臨床研究的副反應相似[14,18]。說明凡德他尼安全耐受性較好,未出現(xiàn)因毒副反應而終止治療的患者,同IIa期劑量探索研究結果[25]。
綜上所述,本研究中凡德他尼是針對5例三線或四線治療的NSCLC患者,例數(shù)較少,在PFS上獲益不大;分析原因一是與患者接收多程治療,機體狀況不佳有關;其次,患者已經(jīng)出現(xiàn)某些基因或蛋白表達的改變、耐藥而導致療效不佳。遺憾的是本研究中的患者無條件進行基因突變的檢測,故不能解釋其療效是否同基因突變存在相關性。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評價凡德他尼在NSCLC治療中的作用,確定合適的方案、選擇合適的患者進行進一步的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