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彩珍,王 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辦高校在教育質量、規(guī)范辦學、體制創(chuàng)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學校體育教育方面,與公辦高校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異。體育課程屬于公共課范疇,特別是課外體育又屬于課外教育,在學校的整體發(fā)展中處于次要地位。民辦高校的課外體育活動在其組織形式、內容、方法等方面呈現出一些與公辦高校課外體育活動不同的特點。本研究試圖分析導致這種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為民辦高校的建設和發(fā)展提供參考建議。
影響中西部普通公辦和民辦高校課外體育活動的主要因素。
本文的調查對象為:山西大學、長安大學、陜西師范大學、河南大學、山西師范大學、西安翻譯學院、西京大學、山西大學商務學院、西安外事學院、山西師范大學文理學院的在籍大學生640人,體育教師100人。
樣本抽樣方法:在每所高校1-4年級的每一年級中隨機抽取一個班的16名學生(男女各8人),每所學校抽取64人,隨機抽取每所學校的10名體育教師,共發(fā)放問卷740份。
1.3.1 文獻資料法 根據課題研究的需要,本人先后閱讀了社會學、體育社會學、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比較教育學、體育統計學等方面的書籍。通過圖書館及網絡查閱并搜集大量與本課題相關的文獻及學術論文。
1.3.2 專家訪談法 對體育理論界的專家、教授以及各高校體育管理人員進行訪談,為問卷設計、研究方法以及課題總體設計提供依據。
1.3.3 問卷調查法
(1)問卷設計及問卷內容。依據社會學調查問卷編制的基本原則、設計方案、組織程序等要求,在征詢相關專家、學者以及一線體育教師的意見的基礎上,初步確定了影響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因素,并制定出專家調查問卷,對部分體育界的專家和知名教授進行了兩輪調查征詢,最終形成教師問卷、學生問卷。
(2)問卷的發(fā)放和回收情況。共發(fā)放教師問卷100份,回收97份,回收率為97%,有效問卷為94份,有效率為96.6%;發(fā)放學生問卷640份,回收615份,回收率為96%,有效問卷為586份(民辦294份、公辦292),有效率為95.2%。
(3)問卷的效度和信度檢驗。
效度:對從事體育理論的專家教授進行了指標內容效度兩輪調查咨詢。第一次發(fā)放專家問卷25份,有效回收23份,有效回收率92%。根據專家教授反映意見,重新整理問卷并進行第二次效度檢驗,發(fā)放專家問卷20份,回收18份,有效回收率90%,各指標認定率都在80%以上。
信度:本問卷的信度檢驗運用了重測法,隨機抽取山西師范大學及山西師范大學文理學院各25名學生進行了兩次測量,時間間隔為20天,計算兩次測量結果用Excel軟件處理得出可靠性程度高。問卷的信度符合調查要求。
1.3.4 數理統計法 將所得的全部有效問卷和訪談調查的所有資料、信息和數據利用Excel數據處理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
本研究通過對體育理論界專家的訪談及對學生、學校的體育管理者的問卷調查,歸納得出對大學生體育參與主要的影響因素為體育課教學、學習壓力、體育場地與設施、指導者、體育氛圍、練習伙伴、體育技術特長、活動組織、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其他。運用頻數分布統計其每項的選擇率,而后對結果進行排序(見表1)。
表1 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影響因素比較
從表1可以看出,民辦高校影響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因素,按選擇率由大到小順序排列,前八位的依次是:體育場地與設施、體育氛圍、學習任務壓力、專人指導、組織、體育課教學、練習伙伴、對體育活動的興趣。而影響公辦高校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影響因素,位于前八位的依次是:體育場地與設施、組織、專人指導、體育氛圍、練習伙伴、學習任務壓力、體育課教學、對體育活動的興趣。
2.2.1 學校體育場地與設施對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影響 高校體育場地與設施是課外體育活動重要的物質保證。體育場地、設施的完善與合理布局,直接關系到體育教學環(huán)境的優(yōu)化,而教學環(huán)境的優(yōu)化又是激發(fā)大學生學習情感、創(chuàng)造力和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所以,強化高校體育場地與設施建設,既是引導大學生找到適合自己活動的方式,也是促進大學生全面、協調發(fā)展的重要物質技術保障。由表2可知:民辦高校的體育場地設施在數量上明顯不能滿足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的要求。
民辦高校的體育場地與設施是影響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最主要因素。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有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愿望,但由于學校場地設施的不足,外加社會的場地設施較少,嚴重影響了他們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積極性。盡管公辦高校較民辦高校的場地設施條件優(yōu)越,但仍未達到教育部要求的體育場地設施人均擁有量的標準。表1顯示,有53%公辦高校大學生認為體育場地設施是影響其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一個重要因素。究其原因,民辦和公辦高校有個共同特點:一是對體育教學不夠重視,投入資金不足;二是因為近幾年高校擴招造成原有的體育場地設施無法滿足快速增長的學生數量。這一點應引起有關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
表2 民辦高校場地設施調查
表3 公辦高校場地設施調查
2.2.2 體育氛圍對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的影響體育氛圍是指周圍人參與體育活動的氣氛和情調。它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和情感。體育氛圍作為一個外界刺激因素,對人參與體育鍛煉的行為產生重要影響。體育是融競爭、對抗、合作、娛樂等特點于一體的一種活動。這些特點決定了大學生在體育活動過程中如果缺少群體氛圍,往往難以享受到體育的樂趣。當學生在生活環(huán)境中缺少體育群體氛圍時,多數學生會對體育缺乏熱情,對體育產生淡漠的情感,體育活動行為也會降低。
體育氛圍對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影響,表1顯示民辦高校為43.3%,公辦高校為30.9%,在眾多影響因素中分別排列在第二和第四。說明大多數學生都渴望了解體育、認識體育。但是,由于高校宣傳體育知識僅停留在使學生了解體育的基礎知識,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等方面,忽視了體育其他方面的宣傳、教育作用,并且部分學校沒有將課外體育活動列入體育教學計劃中,從而影響了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積極性。
學校體育競賽氛圍是影響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一項重要因素。完善的競賽制度和激烈的競賽場面對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調查顯示,民辦高校開展體育競賽的頻率較低,沒能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體育氛圍。比如舉辦各種類型的運動競賽活動,有助于調動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熱情,在此方面,民辦高校應加強開展這方面的工作。
2.2.3 體育參與指導者對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影響 多數大學生是比較喜歡體育運動的,同時他們渴望得到體育老師的指導與幫助。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缺乏鍛煉的自覺性,需要有人去引導和督促,需要體育教師的悉心指導,根據個人的愛好、體質及身體素質狀況安排合理的訓練計劃。
據調查,民辦高校僅有1.2%的體育教師在課外體育活動中進行指導,且多是偶爾進行指導。這說明在課外體育活動中,民辦高校沒有把體育教師分配到課外體育活動中作為指導員,而公辦高校的有許多體育教學計劃雖然安排體育教師安排去指導,但是都留于形式,使得很多學生在參與課外體育活動時盲目練習,鍛煉效果不佳,達不到目的,甚至造成不必要的運動損傷,這種現象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興趣。
2.2.4 制度對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影響 隨著高校體育改革的深入,各高校體育科學化、制度化和終身化特征日趨明顯。[3]這就要求課外體育活動在管理思路和制度落實上符合上述趨勢。有序化的制度要與學生自發(fā)性的課外體育活動相結合,使每個學生在一定的管理制度下,經過反復的身體鍛煉,逐步對體育運動產生興趣,使其課外體育行為變?yōu)榉e極主動地鍛煉過程,進而養(yǎng)成體育鍛煉習慣,實現高校體育教育的最終目標。
調查顯示,在中西部民辦高校中,本科生課外體育活動主要是學生自發(fā)開展進行的。中西部公辦高校中有32%的學校有單項體育俱樂部,其中11%的俱樂部平時安排體育活動。雖然組織體育俱樂部的學校僅為現實公辦高校的三分之一,俱樂部在組織課外體育活動次數也比較少,但反映出公辦高校已經積極地加入到高校體育教育的改革中。
2.2.5 教學評價指標對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影響 體育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活動,是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學習與掌握體育、衛(wèi)生保健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術、技能,促進健康,發(fā)展運動能力,培養(yǎng)思想品德的一種有組織的教育過程,使實現學校體育目標的基本途徑之一。
調查顯示,民辦高校的體育教師隊伍不穩(wěn)定,普遍缺乏責任感,民辦高校的體育教師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在讀研究生,二是公辦高校退休的老教師,三是剛剛大學畢業(yè)的年輕專職體育教師。由于民辦高校無職稱評定權,未建立醫(yī)療、養(yǎng)老保障制度等諸多原因,多數專職教師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另外,民辦高校對專職體育教師,尤其是年輕體育教師的工資福利較低,而分配的工作量卻異常繁重。因此,缺少有效的物質激勵也是民辦高校體育教師隊伍不穩(wěn)定的重要原因之一。民辦高校體育教師缺乏責任感,主要表現在體育教學的內容安排上缺乏合理性,負荷密度大,教學方法缺乏科學性。無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體育素養(yǎng)、強烈的體育參與意識、良好的鍛煉習慣和鍛煉能力,更無法實現學校體育與終身體育接軌的目標。
在體育教學的考核中,民辦高校和公辦高校都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在體育課學習成績的評定方面,以統一的標準要求所有的學生,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進步程度,不能依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評定,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基礎差異、主觀努力和進步幅度,使學生的進步得不到認可和表揚。因此,該教學評價對學生根本起不到激勵作用,無法調動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從而也會影響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
2.2.6 體育興趣對高校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影響 夸美紐斯曾說:“興趣是創(chuàng)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huán)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學習興趣指學生力求認識某種學習對象或參與某種學習活動傾向。在教學中,學習興趣是影響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重要因素。
體育具有健身功能、娛樂功能、促進個體社會化功能、社會感情功能和教育等功能,體育運動具有趣味性、藝術性、健身性、對抗性、娛樂性、競爭性以及競賽結果的即時性、不確定性和公開性等因素。這些功能和因素的存在很容易使學生對體育運動產生興趣,而這種興趣是吸引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最佳動力。
從表1可以看出,民辦高校和公辦高校的大學生對課外體育沒有興趣的比例都達到22%以上,這說明高等學校在培養(yǎng)學生體育興趣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在競技體育的影響下,高校體育教學計劃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和近期效益,忽略了對學生體育素質如體育鍛煉意識、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習慣、運動技能、體育人文知識等的培養(yǎng),從而造成學生雖然體育考試及格、達標,但體育素質低,對體育運動沒有興趣,不能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更能積極參加課外體育活動。
因此,高校體育教學應提倡以增強體質為主要目的,強化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興趣,提高體育能力,使學生養(yǎng)成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
高校體育的管理部門和教學部門要對學校的課外體育活動從組織管理上根據學校實際,在場地設施、體育器材、人力資源等配備上周密地安排,合理地整合。要充分發(fā)揮大學生體育組織的作用,在體育教師的指導下,各種體育協會、體育俱樂部由大學生中的體育積極分子牽頭,帶領大家積極參與課外體育活動。高校應加大對體育功能的宣傳力度,為學生的健康發(fā)展營造更好的輿論氛圍,從而使學生樹立良好的終身體育的理念。
[1] 錢杰,蔣同仁.中國高等體育教育發(fā)展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326.
[2] 周登嵩.學校體育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184.
[3] 馮勝剛.課余體育鍛煉與學校體育目標的實現[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45~48.
[4] 何秋華.課余集體體育鍛煉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體育學刊,2002,5(9):60 ~61.
[5] 王華倬,等.我國大學生課余體育鍛煉現狀的調查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25(1):90 ~91.
[6] 周文軍,等.高校體育社會化的思考[J].長沙大學學報,2004,6(2):92 ~93.
[7] 吳秋林.華東高校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J].體育學刊[J],2001,7(4):79 ~81.
[8] 姚峰.對我國民辦高校體育教學現狀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J],2001,3(1):91 ~92.
[9] 雷軍麗,等.民辦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微觀思考[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3(5):208~209.
[10] 茍定邦等.陜西民辦高校體育現狀的分析及對策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4,5(3):38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