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大寶 牛生超
甘肅省民樂縣人民醫(yī)院普外科,甘肅民樂 734500
肝包蟲病由棘球締蟲幼蟲寄生于肝臟所致,明顯影響肝臟功能,為牧區(qū)常見的人畜共患性寄生蟲病,我國西部地區(qū)為高發(fā)病區(qū)。目前首選治療方法為外科手術治療。為提高對肝包蟲病的認識和治療水平,該研究回顧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2月該院普外科采用不同手術方式治療30例成人肝包蟲病人的資料。
共收治通過手術治療的患者30例,年齡6~71歲,平均(45±4)歲,其中男19例,女11例,有歷史接觸者22例,漢族26例,回族4例;經(jīng)手術證實,肝左葉8例,肝右葉16例,左右葉多發(fā)者6例;單純性肝包蟲25例,復雜性肝包蟲5例。
30例患者平時無特殊癥狀,大多數(shù)以上主要癥狀為腹部脹痛,但未引起重視,所有患者均在體檢或其它疾病住院時被發(fā)現(xiàn)。
根據(jù)病情需要與患者同意選擇不同的手術方式,30例患者均在全麻下進行。采用單純內囊摘除術(A組)7例,外囊縫閉+殘腔引流(B組)9例,肝部分切除術(C組)3例,肝包蟲囊腫囊外剝除術(D組)11例。其中,右肋緣下切口26例,右側經(jīng)腹直肌切口3例,胸腹聯(lián)合切口1例。
觀察4組患者腹腔引流、術后發(fā)熱、抗生素使用情況,并比較各組手術耗時與住院時間。
利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A組:單純內囊摘除術者7例,1例住院期間出現(xiàn)了膽漏,不能拔管,帶管2月無滲出而拔管,其余患者術后恢復順利。
B組:外囊縫閉+殘腔引流者9例,1例行單純外囊縫閉,術中無明顯膽瘺感染,術后低熱1周經(jīng)B超檢查提示殘腔積液,經(jīng)抗炎營養(yǎng)對癥治療后,體溫于術后15d降至正常,術后18d出院,2月后經(jīng)B超檢查殘腔積液吸收。
C組:肝部分切除術3例,術后15d出院,恢復順利,每日腹腔引流血性液約200mL,持續(xù)1~2d后逐漸減少。腹腔引流放置時間較長約4~5d。
D組:肝包蟲囊腫囊外剝除術11例,術后15d出院,恢復順利,無一例出現(xiàn)并發(fā)癥。術后每日腹腔引流約150mL,持續(xù)1~2d后逐漸減少。平均腹腔引流放置時間約3~4d。
術后隨訪7個月~3年,1例因肝癌轉移擴散死亡,其余無一例復發(fā),所有病例B超檢查均無液性暗區(qū),殘腔閉合消失,治療期間所有病例均未出現(xiàn)并發(fā)癥。
4組患者在腹腔引流、術后發(fā)熱、抗生素使用情況以及手術耗時與住院時間上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成人肝包蟲不同術式住院期間臨床統(tǒng)計資料(x±s)
目前,治療肝包蟲的最佳方案是手術治療[1],臨床治療在選擇合理的殘腔處理方法與手術方案時,要考慮到殘腔的大小、有無膽瘺、有無感染、復發(fā)病例以及患者自身的情況等。該院依據(jù)病情與患者要求采取單純內囊摘除術、外囊剝除術、肝部分切除術、肝包蟲囊腫囊外剝除術4種手術,手術療效確切,且各組療效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總結如下。
右葉為多數(shù)肝包蟲聚集地,充分暴露有利于肝右三角韌帶和右冠狀韌帶的松解,因此切口選擇以右肋緣下為佳。
①單純內囊摘除術,適用于單個包囊直徑>8cm(Ⅰ-Ⅲ型,病灶未侵及肝門)。首先在負壓吸引條件下,在囊腫距肝臟最淺表部位穿刺,即可見清亮或黃色液體,迅速吸出包蟲囊液,用Alice鉗在穿刺部位提起外囊壁。在兩鉗中間切開外囊壁,插入套管吸引頭吸盡囊液,可見塌陷的內囊或子囊,注滿20%高滲鹽水,浸泡10min,其間可用卵圓鉗夾紗布塊仔細擦拭外囊壁,以殺滅其皺襞間殘存的原頭節(jié),吸出包蟲外囊壁以縮小殘腔,縫合關閉外囊腔,對殘腔無膽汁漏可做開放處理。對無膽汁漏的外囊殘腔縫合閉鎖后,可不置管引流;對有膽汁漏的囊壁應縫閉瘺口并放置橡皮管外引流;對嚴重感染者,應放置引流管。②外囊剝除術,適用于原發(fā)性包蟲囊腫部分突出肝表面者,單個包囊直徑>8cm(Ⅰ-Ⅲ型,病灶未侵及肝門),充分殘腔較小、膽瘺感染無明顯及外囊壁厚薄適中者。殘腔引流一般放置48~72h,術后24h無液體引出者可予以拔管。③肝部分切除術,適用于泡狀棘球蚴、肝左外葉、右后葉的包蟲囊腫。估計經(jīng)引流后殘腔竇道難以閉合或多次術后復發(fā)病例,一般采取擴大肝葉切除術。同時在保證術后不復發(fā)的前提下,應盡可能多地保留正常肝組織。該手術中殘腔遺留問題可得到解決,能取得較好的療效,但手術創(chuàng)傷大,病人住院天數(shù)長,恢復正常體溫較慢。④包蟲囊腫囊外剝除術,該術式適用于肝包蟲單發(fā)囊腫患者。該術式沿著纖維膜和肝包蟲外囊之間的間隙剝除外囊,逐步進行,將手術對肝實質的損傷降到最低[2]。該手術可根除性治療,但是手術難度大,對切肝技術的熟練度要求高,對鈣化粘連或近肝門處囊腫的風險尤其較大,同時也增加了損傷外囊周圍肝內膽管的危險[3]。上述各種術式與術后復發(fā)及并發(fā)癥無絕對的正比關系。
臨床上對包蟲的滅活使用20%高滲鹽水,考慮到藥效在囊液稀釋下有所降低,因此一般延長保留時間并多次固定滅活。
肝組織受到包蟲長期擠壓而形成纖維組織外囊,增長的包蟲對囊壁中的肝管和血管進行壓迫導致其扭曲、狹窄并移位,使膽汁淤滯并滲出內外囊壁。對于膽總管探查適應癥或絕對適應癥,處理的關鍵在于找出漏膽點并進行修補閉合,小膽瘺可在短時內自行愈合[4],對于膽瘺嚴重且經(jīng)修補效果不佳者則采用外囊腔置管閉室外引流術。殘腔膽瘺多用縫合或膠管引流。
根據(jù)該科的治療觀察認為在掌握各種術式處理原則、適應癥基礎上,再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處理方式,可達到對肝包蟲病治療的最佳治療效果。
[1]黃志強.肝臟外科手術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6:146-148.
[2]彭心宇,吳向未,張文杰,等.肝包蟲囊腫周圍纖維囊壁病理結構的再認識[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5,13(3):276-279.
[3]趙玉元.肝包蟲術后殘腔并發(fā)癥的防治附137例報道[J].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5,31(1):24-26.
[4]徐明謙.肝包蟲膽道并發(fā)癥[J].普外臨床,1994,9(6):372-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