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鵬
(許昌學院,河南 許昌 461000)
語言輸入輸出假說和情感過濾假說對外語聽說教學實踐作用
李 鵬
(許昌學院,河南 許昌 461000)
克拉中的輸入假說和情感過濾假說在外語教學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思韋恩的輸出假說也對語言習得有著重要的影響。本文通過對輸入輸出假說和情感過濾假說理論的闡述,從多個層面上探討了其對我國的外語聽說教學實踐的的影響。
語言輸入假說;語言輸出假說;情感過濾假說;外語聽說教學實踐
克拉申(1982)提出輸入假說和情感過濾假說,輸入假說主張當習得者接觸到足夠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就能自然習得語言。而“情感過濾"假說認為,影響英語學習的情感因素如同可調(diào)節(jié)的過濾器,語言輸入只有通過此過濾器才能到達語言習得機制并為大腦所吸收。之后思韋恩(1995)提出了輸出假說,認為輸出的注意、假設檢驗和元語言功能對語言的習得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國內(nèi)許多研究者在將該理論運用到聽說教學過程中時,往往僅強調(diào)教學方向和教學策略等大的問題,很少深入到具體操作層面,沒有就此理論提出明確的教學模式。并且,眾多探討似乎將目光都放在了“輸入”上,而在實際聽說教學中,僅僅有“輸入”方面的模式調(diào)整是片面的。要把輸入,輸出以及情感因素考慮到教學中,多角度方面促進語言習得。
1. 語言輸入假設
二語習得理論中克拉申提出的語言輸入假設是克拉申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核心內(nèi)容,又稱為“i+1”理論。他指出:學習者所接受的語言輸入必須是可理解性輸入,必須包含已知的語言成分和略高于已知語言水平的成分。語言學習者可以根據(jù)自身的語言水平,有選擇地接受新知識,從而習得語言能力。因此,學習者必須要置身適當?shù)恼Z言環(huán)境中,接受適當?shù)恼Z言輸入,才能自然地習得第二語言。同時他認為單純主張語料輸入是不夠的,學習者需要“可理解的輸入”,“可理解的輸入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人們習得語言的唯一途徑就是通過獲得可理解性的語料輸人。
2. 語言輸出假說
針對克拉申提出的語言輸入假設中的不足,二語習得研究者思韋恩在1985年提出了語言輸出假設,她認為盡管理解輸入對二語學習很重要,但并不能保證學習者在語法準確性方面達到近似母語者的水平,學習者只有通過使用所學語言才能達到這一點。思韋恩提出的“輸入假說”是語言習得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語言習得,要有語言輸入,但要使學習者成功的習得語言,還要進行大量的輸出練習。通過輸出使學習者實踐自己的語言運用,從而有效的促進二語習得。
3. 情感過慮假說
情感過濾假說也是由克拉申提出的,他認為情感對語言習得雖然并無影響,但情感因素起著阻礙或促進輸入作用。任何語言的習得過程都伴隨著情感體驗,情緒影響了習得的質(zhì)量和效率。每個人的情感都是多樣的,只要情緒產(chǎn)生,不管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便會影響整個習得過程。情感積極時,習得過程也積極;情感消極時,習得過程也消極。該理論強調(diào)了在二語習得過程中學習者的情感因素對語言的輸入所起的過濾的作用,即學習者的情感因素會阻礙或加速語言的習得。
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提出的輸入假設是以理解語言為基礎的理論。語言輸入是基礎,沒有語言輸入就沒有語言習得。長期以來輸入假設對促進語言學習起了很大的指導作用,對第二語言教學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思韋恩提出了以使用語言為基礎的語言輸出假設,她強調(diào)輸出能向?qū)W習者提供信息反饋,學習者在通過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可以了解使用語言所存在的問題,改正和改進那些不恰當?shù)恼Z言表達,從而產(chǎn)出準確恰當?shù)牧暤谜Z言。輸入假說弱化了輸出的重要性,強調(diào)語言理解而忽視了語言表達。因此,單純地語言輸入和輸出都不能促進完美的語言習得,輸入與輸出是兩個不同的過程,兩者對學習者最終所能達到理解和運用第二語言的水平發(fā)揮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但在語言習得中,情感過濾假設又影響學習者對于語言輸入和輸出的過程,也就是說學習者的態(tài)度、動機、焦慮和自信心都會對語言的輸入和輸出產(chǎn)生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因此,在進行第二語言的輸入和輸出的同時,也要關注學習者的不同情感需求,鼓勵輸出運用,變消極為積極,變焦慮為動力,增加自信心,使語言的輸入、理解和運用能有順暢進行,最終達到學習目的。
根據(jù)以上對輸入假設、輸出假設和情感過濾假說以及其三者之間關系的論述,我們認為單一的強調(diào)語言輸入,語言輸出和情感因素都會有所偏頗,只有將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有助于二語習得,這也對我們的外語聽說教學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具體如下:
(一)營造“習得”環(huán)境,給學生提供高質(zhì)量的語言輸入
在聽說課堂中教師首先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語言環(huán)境,運用先進的多媒體和網(wǎng)絡技術使學生盡可能得在真實語言環(huán)境下進行信息的可理解輸入,教師可以將學生所學語言與他們身邊的社會熱點、文化歷史、民俗、名片、名曲和新聞等方面結合,給學生提供活生生的英語材料,讓他們感覺外語就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其次,聽力材料的難易程度要適中,語速也要適當?shù)目刂?。教師提供給學生的英語輸入材料要以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為基礎,并稍稍高于現(xiàn)有水平,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既有興趣又有動力地去進行英語聽力學習;第三,要保證語言內(nèi)容輸入的量。只有積累到一定程度量變才會變成質(zhì)變。
(二)促進輸入信息的吸收
語言輸入不等于語言吸收,英語學習是一個輸入-吸收-輸出循環(huán)的過程,其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都缺一不可。這是一個連續(xù)的、動態(tài)綜合的過程,換句話說就是學習者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和掌握有關二語語言系統(tǒng)知識后,能后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來完成交際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幫助學生有效的把聽到的知識轉化為內(nèi)在化得語言吸收,使其能夠準確的表達,這是外語聽說教學的一個關鍵問題。授課教師應在課堂上做到以下幾點:
1.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適時的對學生給予鼓勵和肯定。
2.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覺學習意識的培養(yǎng)。注重角色的轉變,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授之以漁。
(三)提供語言輸出的環(huán)境和機會
在聽力課堂教學中,使用最多的是操練性輸出,這種輸出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內(nèi)容和形式受到一定的限制,并不能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也不能夠確認學生對語言輸入的理解和吸收的程度。要給學生提供合適的輸出環(huán)境,變操作性輸出為交際性輸出,積極地創(chuàng)造語言輸出環(huán)境和機會。因此,要給學生盡可能的創(chuàng)造交際環(huán)境,促進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鼓勵學習者進行更多的交際性輸出,根據(jù)學生的水平提高對其輸出要求,多給出具體交際任務,讓學生進行大量的實際輸出練習。
(四)創(chuàng)造和諧的課堂環(huán)境,減少學生的焦慮情緒。
根據(jù)克拉申的“情感過濾假說”,動力大的學生習得更多;自信心強的人習得更多;焦慮程度低有利于第二語言習得。這就是說如果學習者目的明確,動機高,自信心強,焦慮感適度,“情感過濾”就弱,反之,“情感過濾”就強。因此在聽說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培養(yǎng)學習興趣,有了興趣才能產(chǎn)生學習動機,習得達到良好的習得效果。只有降低了焦慮情緒,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和自內(nèi)心才能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所以教師要針對學生聽音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要努力創(chuàng)造和諧的課堂環(huán)境,減少焦慮情緒。首先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掌握正確的語言語調(diào),加強學生模仿的習慣,培養(yǎng)交際語感,為準確聽音打下基礎;其次要進行文化導入,是學生能夠了解輸入內(nèi)容的言外之意和深層次的意義。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耐性,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有計劃,有目的地在掌握聽力技巧能力下,能夠以平和的心態(tài),放松的心情一步一步,扎扎實實的取得語言習得效果,達到最終交際的目的。
語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達到交際,只有把可理解性輸入和有效的語言輸出結合起來,在加上對情感過濾因素考慮,語言習得才能真正的有效。語言學習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才能得到保證。語言的大量輸入,有效輸出和對情感因素的考慮三者間的平衡也體現(xiàn)了英語聽說教學的目標。英語聽說教學必須重視語言輸人的機會和途徑,同時在關注情感的條件下,引導、協(xié)助學生完成語言輸人到輸出的過程,達到最終的習得目的。
[1] Krashen, S. D. 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2] Krashen,S.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3] Swain,M. & Lapkin,S. Problems in output and cognitive process they generate: A step towar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Applied Linguistics(16): 371-391,995.
[4] Swain.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C].In G.Cook& B.Seidlhofer (eds.),Principles&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125-144,1995.
[5] 高翔.語言輸入理論的認知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6).
[6] 蔣祖康.第二語言習得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7] 賈棱杰.外語教育心理學[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8] 向前進.二語習得主流理論對我國外語教學啟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11).
[9] 吳丁娥.外語教學與外語習得中的“輸入”及“情感障礙”[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
The Practice Effect on The Input Hypothesis、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and Output Hypothesis on The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eaching
LI Peng
The Input Hypothesis and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raised by Krashen are drawn widely attention from the FLT field as well as the Output Hypothesis brough out by Swain. This article is mainly discussing the teaching practice from various viewpoints, which is based on the Input, Output and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the Input Hypothesis;the Output Hypothesis;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English teaching practice on listening and speaking
G642
A
1008-7427(2012)02-0132-02
2011-11-30
2011年河南省社科聯(lián)、河南省經(jīng)團聯(lián)調(diào)研課題《高校英語聽說教學模式轉型—基于對“輸入、輸出”理論的整合》的中期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KL-2011-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