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霞媛
淺析二語習得中的UG理論
馮霞媛
語言研究的一個主要目標是揭示人類語言的普遍特性,而最具代表性的喬姆斯基普遍語法觀是當今最流行的語言學理論。喬氏的普遍語法理論是針對“語言習得的邏輯問題” (即兒童如何在母語刺激匱乏的情況下仍能成功地習得母語)而提出來的,但母語習得與二語習得有本質(zhì)的不同。從理論內(nèi)容、理論構(gòu)建、前人研究、理論缺陷這四個方面來全面淺析二語學得中的UG理論,可以對此有新的認識。
UG理論;二語習得;理論構(gòu)建
為揭示人類語言的奧秘,喬姆斯基發(fā)揮了笛卡兒、洪堡德等人的思想,并借用了一些傳統(tǒng)語法概念,做了普遍語法這一假說,提出了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理論。這個理論在整個語言學界影響甚廣,甚至對其它學科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普遍語法首先是針對母語習得提出的,喬氏把普遍語法看成是人腦初始狀態(tài),是與生俱來的生物稟賦,是一種“心智器官”。普遍語法是喬氏語言學理論的核心思想,語言習得過程是語言官能在外部語言環(huán)境刺激下的發(fā)育過程。UG關注的是語言知識的組成和表征、語言習得方式和語言知識的運用等三個最基本問題。
普通語言學理論旨在提供一種本族語者語言能力的特征,并且解釋兒童作為第一語言習得者是如何達到此種能力。此觀點在第二語言習得中有著相似的目標,旨在解釋其本質(zhì)和中介語能力習得。在此框架下,語言使用(理解和產(chǎn)出)認為是基于一種抽象的語言系統(tǒng),一種語法的心智表征(句法學、音位學、形態(tài)學和語義學),但是這種表征語言的方式是無意識的,而且這種無意識知識在第一語言習得過程中并不需要學習。長期以來,人們發(fā)現(xiàn)兒童在短短三五年內(nèi)就能順利掌握母語,與他們最終掌握的復雜語言知識系統(tǒng)相比較,兒童在早期過程中所接觸到的輸入是有限且貧乏的。這種刺激貧乏被稱為兒童母語習得中的邏輯問題。換而言之,兒童接觸到的輸入和他們最終所獲取的語言系統(tǒng)之間是不匹配。例如,兒童和成人能理解并造出很多他們未曾聽過的句子。在未教授的情況下知道某種結(jié)構(gòu)是不符合語法規(guī)則的。他們也能知曉某些句子闡釋在特定語境中是不符合情理的。
為了合理地解釋兒童語言習得中的“邏輯問題”,喬姆斯基于1980年提出了普遍語法假說。喬氏認為把如此復雜的的人類成就歸于幾個月(至多幾年)的經(jīng)驗,而不歸于幾百萬年的進化或神經(jīng)組織原則是毫無道理的,這說明人類的語言能力不是單純靠外界影響的,而是先天傳下來的,是人類特有的屬性。普遍語法是人腦生來就具有的一種能迅速習得語音的特殊機制。憑借這種機制,人們便可以從有限的語言刺激中迅速內(nèi)化目的語語法,同時產(chǎn)生無限的語言輸出。
普遍語法理論是喬氏等人為了回答“語言習得的邏輯問題”而建立起來的,它基于這樣的一個理念:人腦的語言系統(tǒng)在習得和使用任何語言都遵循一定的普遍性原則,而這些原則是先天規(guī)定的,后天的語言經(jīng)驗對每個原則有簡單的參數(shù)作用。普遍語法模式中的基本概念是原則(principles)和參數(shù)(parameters),分別揭示了自然語言之間的共性和差異。“原則”指適用于一切人類語言的高度抽象化的語法屬性,某一具體的語言可能并不具有某些原則,
但是沒有任何語言違反這些原則。“參數(shù)”反映了語言與語言之間的差異,它們有兩個或更多的值,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體現(xiàn)為不同的參數(shù)值。普遍語法包含的最主要參數(shù)有兩個:核心詞參數(shù)(headedness parameter)和代詞—脫落參數(shù)(pro-drop parameter),核心詞參數(shù)的值有核心詞在前(head-initial)和核心詞在后(head-final),代詞—脫落參數(shù)的值分為脫落和非脫落。
中介語是由Selinker(1972)提出并被廣泛地指代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語言能力,是第二語言習得者在未熟練掌握目標語之前達到的語言狀態(tài)。根據(jù)Selinker和Odin的研究,中介語具有過度生成和母語遷移的特征。前者是指第二語言習得者過度使用第二語言的某一規(guī)則生成一些不合法的語言表達,如在英語習得中,將所有動詞的過去時都以-ed結(jié)尾;后者是指第二語言習得者用母語的結(jié)構(gòu)組合形式套用目標語的現(xiàn)象,母語遷移主要表現(xiàn)在句法層次上。
中介語是一種語言能力,它不僅僅表現(xiàn)在語言表達上,還表現(xiàn)在對語句的理解和判斷。普遍語法對第二語言習得是否有限制作用主要看中介語的句法特征是否在普遍語法的原則和參數(shù)的限制范圍內(nèi),如果前者在后者的限制范圍內(nèi),就說明普遍語法通達第二語言習得。
普遍語法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的作用問題一直是生成語法學派二語習得研究者關注的焦點。
持這一觀點的人(Flynn1984,1987;Dulay and Burt 1974;Krashen1981) 認為第二語言學習者能夠直接運用UG原則,在不需要母語參數(shù)值的情況下,重新設定參數(shù)值(Cook and Newson1996);語言的基本原則和參數(shù)是大腦固有的,通過第二語言的輸入,學習者利用UG獲得與母語能力(Ss)相當?shù)牡诙Z言能力(St)。這一觀點在Flynn(1984,1987)所提出的參數(shù)設定模式(parameter-setting model)中得到體現(xiàn)。Flynn以日本的成人二語習得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他們對英語SVO(主謂賓)句序結(jié)構(gòu)的習得情況。研究發(fā)現(xiàn),盡管日語句序嚴格遵循SOV(主賓謂)句序,但母語為日語的二語習得者可以成功地把日語的中心語后置參數(shù)設置為英語中心語前置的參數(shù),他因此得出結(jié)論:受普遍語法的制約,二語習得者確實建構(gòu)了與母語特征完全不同的目標語語法。
支持這一觀點較有代表性的實證研究有Clahsen,Muysken(1986)所做的比較德語第一語言學習和第二語言學習者語序的習得順序。他們通過該項研究發(fā)現(xiàn)德語為第一語言學習者和第二語言學習者的習得順序不同,第一語言學習者一開始就使用SOV句式,隨后才學會SVO句式;而第二語言學習者是在開始時使用SVO句式,然后再學會SOV句式。Clahsen,Muysken的結(jié)論是,UG在第二語言學習中不起作用,他們認為第一語言習得需要語言學的理論來解釋,而第二語言習得則需要認知理論來予以解釋。
Schachter提出對二語習得者而言,普遍語法原則是完全可及的,因此二語習得者不會產(chǎn)生wild grammar錯誤;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的參數(shù)變量項都可及,二語習得者只能習得與母語相同的變數(shù)值,如果母語和第二語言的參數(shù)值不同時,習得者將無法對普遍語法的參數(shù)進行賦值,不得不求助于其它的一些學習策略來繼續(xù)第二語言的學習,這樣一來,就會產(chǎn)生與目標語不一致的語法句子。
White(1986)發(fā)現(xiàn)西班牙學習者會在初期將母語中代詞脫落這一參數(shù)帶到第二語言中去。王文斌(2000)調(diào)查中國學習者在學習英語的反身代詞時,發(fā)現(xiàn)中國高級英語學習者對英語反身代詞的理解仍然受漢語母語遷移的影響。楊小璐(2001)研究發(fā)現(xiàn)英語贅語(指表時間、天氣的it和引導存現(xiàn)句的there) 能觸發(fā)中國學生放棄按漢語中使用零主目的習慣從而正確設定英語語法的參數(shù)值。這些都表明,UG是通過母語對第二語言學習間接地產(chǎn)生作用,參數(shù)值以第一語言為基礎進行重設。
1.首先普遍語法假設是解釋兒童母語習得的邏輯問題而提出來的,母語習得與第二語言習得之間存在著一些顯著的差異。第一,兒童習得母語的過程是一種自然的無意識的過程,二語習得或多或少帶有一定的目的性。第二,第一語言習得是在大腦初始狀態(tài)下進行的,而第二語言習得是在大腦穩(wěn)定狀態(tài)下進行的。第三,語言習得的環(huán)境不同,母語習得的環(huán)境是豐富且多樣化的,輸入量大,而二語習得輸入量明顯少于母語輸入量,且輸入方式也有所區(qū)別。第四,兒童的各種認知能力還處于不成熟,而二語習得者的認知能力已成熟,因此用普遍語法理論來解釋二語習得并不是完全合適且無懈可擊。
2.普遍語法本身是一個處于不斷發(fā)展不斷修正的過程中的理論。盡管喬氏的普遍語法理論被許多人認為是20世紀語言學界的一場革命,影響非常大,但是任何理論都有其適用范圍和條件,UG作為一種理論也不例外。UG本身并不是一種學習理論,而是有關語言知識本質(zhì)的表征理論,UG解釋的是語言知識的表征形式,而不是語言知識的習得過程。UG無法解釋在習得語言過程中的一系列心理變化及社會語境等產(chǎn)生的影響。而且其研究范圍一直都在語言的句法結(jié)構(gòu)上,語義、語音及其它方面卻很少涉及未被引起普遍語法理論的重視。
3.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局限性?;诙Z習得的普遍語法在實證研究上大多采取和母語習得一樣的方法,即讓受試者通過直覺來進行語法判斷測試和誘導模仿。這樣的研究假設似乎很有驗證性,可是實際上通常得不出一個明確的結(jié)果,因為二語習得者的直覺相對不穩(wěn)定,也沒有那么可靠。
[1]Bill Vanpatten&Jessica Williams.Theor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2007.
[2]戴曼純.UG理論與第二語言習得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2).
[3]戴煒棟,周大軍.中國的二語習得研究回顧、現(xiàn)狀與前瞻[J].外國語,2005,(6).
[4]胡德慧.解讀與思考喬姆斯基普遍語法理論[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4).
[5]侯平英.普遍語法在二語習得中的可及性探析[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10.
[6]劉春燕.基于UG的二語習得研究:優(yōu)勢、欠勢及走勢[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5).
[7]李芝,戴曼純.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理論對二語習得研究的影響[J].山東外語教學,2009,(5).
[8]齊媛媛.普遍語法在語言習得中的問題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12).
[9]孫愛良.普遍語法在二語習得中的作用及存在的問題[J].外語教育教學,2009,(9).
[10]王文斌.普遍語法與第二語言習得第二研究——原則、參數(shù)、實驗與方法[J].外國語,2001,(3).
[11]吳益民.普遍語法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的地位和作用[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6).
[12]許菊.普遍語法與二語習得[J].外語教學,2006,(1).
[13]楊烈祥.二語習得研究從普遍語法到認知處理[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8).
責任編輯:郭一鶴
H09
B
1671-6531(2012)08-0086-02
馮霞媛/南京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在讀學士(江蘇南京21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