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勛
健全財政內部制度規(guī)范經濟責任審計
■張世勛
財政內部經濟責任審計工作開展以來,在“確認業(yè)績,揭示問題,完善監(jiān)督,改善管理”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果。然而,目前主要依據的法規(guī)制度散見于審計部門對黨政“一把手”經濟責任審計的有關規(guī)定、財政內部監(jiān)督相關制度,其針對性不強,內容要求還不十分具體細化,亟須出臺針對財政部門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的制度辦法,對財政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給予全面系統的規(guī)范和指導。筆者就制度建設方面談幾點看法。
經濟責任審計立足于財政、財務收支、管理審計,有利于財政管理制度的健全和財務管理水平的提高。經濟責任審計著眼于防范,健全了監(jiān)督制約機制,有利于防止腐敗現象的滋生。經濟責任審計核實了家底,客觀公正地鑒定了前后任的經營業(yè)績和經濟責任,有利于工作的交接,保持工作的連續(xù)性。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不斷得到加強,有效保護了國家財產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健全了領導干部的監(jiān)督管理保護機制,促進了工作作風的轉變,推動了黨風廉政建設。財政內部經濟責任審計將長期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應該得到進一步規(guī)范和加強。
財政內部經濟責任審計與財政內部監(jiān)督在目標、客體、目的、內容、評價指標、側重點、作用等方面不盡相同,財政內部監(jiān)督的一些法規(guī)制度不能全部涵蓋經濟責任審計,也不能完全適用于經濟責任審計。在實際工作,各地財政部門參照審計部門相關要求和財政內部監(jiān)督做法,在沒有統一制度要求規(guī)范的前提下,也出現了許多好的做法和經驗,迫切需要把這些有益的工作經驗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加強制度基礎建設,更好地規(guī)范指導今后的經濟責任審計工作。
《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guī)定》(審計署令第4號)第三條規(guī)定:國家機關、企事業(yè)組織應當按照有關規(guī)定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制度;中央五部委經濟責任審計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加強內部管理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指導意見》(經審辦字【2007】2號)要求建立機構指導、監(jiān)督本部門的經濟責任審計工作;《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yè)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guī)定》指導精神等,這些都為財政系統健全內部經濟責任審計制度提供了法規(guī)依據和政策支持。
在政府機構改革的職責、人員、編制“三定”方案中,有的地方并沒有明確或沒有清晰表述財政部門的財政內部經濟責任審計職責,也沒有確定內部經濟責任審計機構。權責界定不清晰,容易導致忽視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現象發(fā)生。在設計制度辦法時,一定要予以明確,從政府機構職權層面,強化財政監(jiān)督機構內部經濟責任審計職能。
許多經濟責任審計制度,主要是規(guī)范黨政部門、國企等主要負責人的經濟責任審計,財政內部經濟責任審計因為沒有專門內部制度對審計對象進行明晰的界定和硬性約束,一些地方財政部門對所屬單位的領導進行經濟責任審計多一些,而對內設機關負責人的經濟責任審計很少或沒有開展,財政內部經濟責任審計開展不全面,存在一定的主觀隨意性。在完善內部經濟責任審計制度時,要明晰財政經濟責任審計的對象包括內設機構和所屬單位主要負責人,其任期或離職必須按計劃安排接受經濟責任審計,沒有游離于審計之外的內部機構一把手。
財政內部機構領導干部在任職期間,因其所任職務依法對本單位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以及有關經濟活動履行相應職責。在職務任免調動中,也必須先接受經濟責任審計,對其工作期間的經濟責任進行客觀評定,然后才可以進行職務調整。在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結束前,不得上任新職,保障經濟責任審計作用的切實有效發(fā)揮。如果內部機構領導職務調整,沒有受到“先審計,再離職”條件約束,既不能保證經濟責任審計工作順利有效進行,也不能確定干部是否“帶病”上崗,同時也不能劃清機構前后任領導之間的責任,有悖于財政內部經濟責任審計初衷。
財政內部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是財政部門特別是財政監(jiān)督機構重要的日常工作,各級財政部門應當加強對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領導和指導,同時也需要相關內設機構參與和配合,形成審計監(jiān)督合力。建立內部經濟責任審計工作聯席會議,召集人由財政部門領導擔任,成員由財政部門人事、紀檢監(jiān)察、監(jiān)督等部門組成,下設辦公室,可以與監(jiān)督機構合署辦公。聯席會議的主要職責是研究制定有關經濟責任審計的政策和制度,審定年度經濟責任審計計劃;監(jiān)督檢查、交流通報經濟責任審計工作開展情況;協調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等。
每個預算年度結束前,聯席會議提出下一年度經濟責任審計計劃建議,經濟責任審計計劃經本財政部門領導辦公會議研究同意后,納入審計機構年度審計工作計劃。內部經濟審計機構采取得力措施,保障經濟責任審計計劃和審計工作的約束力和執(zhí)行力,不得隨意降低工作標準和要求,使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無果而終或流于形式。年度中間,如有單位發(fā)生臨時人事調整,財政部門要及時通知聯席會議,主動安排實施經濟責任審計,服務財政部門工作大局。
各地各級財政部門內設機關業(yè)務類型基本相同,所屬單位類型可能有所差別,在規(guī)定經濟責任審計內容和程序時,分別做出共性和個性的規(guī)定。經濟責任審計內容和程序與財政內部監(jiān)督有許多方面是相通的,可以參照《財政部門內部監(jiān)督檢查辦法》、《財政檢查工作規(guī)則》等規(guī)章制度擬定,一定要體現出經濟責任審計的特點、側重點和形式上的差異。
財政內部經濟責任審計機構應當根據審計查證或者認定的事實,依照法律法規(guī)、國家有關規(guī)定和政策,以及責任制考核目標和行業(yè)標準等,在法定職權范圍內,正確界定經濟責任與非經濟責任、前后任責任、直接責任和主管責任、主觀責任和客觀責任,對被審計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做出恰當的評價結論,評價結論應當有充分的審計證據支持。
財政內部經濟責任審計報告是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重要載體和法定文書,完善經濟責任審計報告要素內容和要求,對審計依據,被審計領導干部所在單位基本情況,被審計領導干部的職責履行情況,被審計領導干部所在單位的會計責任,實施審計的基本情況,存在問題和不足,審計評價意見,表揚、獎勵、整改、建章立制、處罰處分、移送處理建議等方面要給予詳盡的要求,指導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方向和工作重點,防止出現審計報告格式千差萬別、內容不全面、避重就輕等問題。
各級財政部門應當建立健全經濟責任審計情況通報、審計整改以及責任追究等結果運用制度,逐步探索和推行經濟責任審計結果公告制度。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根據干部管理監(jiān)督的相關要求運用經濟責任審計結果,將其作為考核、任免、獎懲被審計領導干部的重要參考依據。財政內部經濟責任審計報告是對領導干部工作作風、管理水平、工作業(yè)績等方面的綜合評定,應當歸入被審計領導干部本人檔案中,長期保存,這也是要重視財政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的重要原因。
河南省財政廳財政監(jiān)督檢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