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并
(揭西縣河婆中學,廣東 揭西 515400)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那么在閱讀與鑒賞活動中深化熱愛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道德修養(yǎng),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一大亮點。因此中學語文教學應加強對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
文學鑒賞能力就是指人們在閱讀文學作品過程中,通過對文學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藝術形象、表現(xiàn)形式、風格特色,以及審美價值進行感知、領略、理解、品味和想象,并作出鑒別、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即審美能力。美的事物需要人去感知,學生審美的關鍵在于培養(yǎng)他們鑒賞美的能力。所以我們要鑒賞文學作品,就必須從作品本身出發(fā),充分運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解讀,通過與作家、作品“對話”,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下面,我試就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提出管窺之見。
“三分文章七分讀”。由此可見誦讀是培養(yǎng)學生鑒賞能力的前提,教師必須要求學生養(yǎng)成朗讀成誦的習慣。教師在教授之前必須聲情并茂地范讀,有條件的可以播放錄音。分析《荷塘月色》時,我通過范讀、反復指導學生品讀,引導學生深刻地感悟,進而上升為理性的闡釋。比如:有學生說,如詩如畫的景色中總感覺“我”并不開心,為什么?另一學生接著說,總感覺畫面籠著一層淡淡的哀愁,揮之不去,是因為“這幾日心里頗不寧靜”。作者心里為什么不寧靜?話音未落,有學生說是社會背景造成的。另一學生補充道:“作者是愛國學者,他憂慮國事,又苦苦找不到排遣的辦法?!闭麄€讀的過程則成為學生與作者情感共鳴的過程??傊Z文重視誦讀是關鍵,細細品讀,讀出情味,讀出意境,讀出神韻,再現(xiàn)人物和意蘊,體悟字里行間的情感起伏及深邃哲理。讓學生在閱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由此開啟了鑒賞之門。
在新教材的教法研討中,比較閱讀是經(jīng)常被提及的一種。文本解讀中要學會用比較的方法來分析作品、作家的“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確定了事物間的異同,還要深入地解釋這種異與同。只有抓住這一點才能使比較不流于膚淺,從而達到對作品深入理解的目的。例如同樣是寫月亮的作品,《望月懷遠》中情與景完美結(jié)合,通過清麗而深遠的意境傳達濃郁的真情;《春江花月夜》中,既有對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贊賞,又有對人間至真至純的愛情的謳歌,還有對永恒人生哲理的探求。在比較閱讀過程中,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參與鑒賞的主動性。當然品味詞語也可采用比較法,如在《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教學中,詞中“亂石穿空”一版本又作“亂石崩云”;“驚濤拍岸”,一版本又作“驚濤裂岸”。教學時我便把“崩云”“裂岸”引入課堂,讓學生品評其優(yōu)劣,從而收到良好的鑒賞效果。
所謂“以點帶面”法,就是以所學的一個閱讀材料去輻射更多的閱讀材料,從而讓學生掌握一類文章,讓學生提高篩選信息的能力,提高歸類能力,也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例如學了柳永的《雨霖鈴》,學生對詞中的“離愁別緒”有了很深的體會。我要求學生以點帶面,以柳永的《雨霖鈴》去輻射另外一些以“離愁別緒”為意象的詩詞。如蘇軾的《江城子》、李煜的《相見歡》、歐陽修《訴衷情》、晏殊的《清平樂》等,無論是妻離子散的凄涼,情人相思的煎熬,抑或友人分手的不舍,都為多愁善感的詞人所捕捉,他們用多情之筆流瀉下了當時的感動。在語文教學中要多引導學生運用點面結(jié)合的方法去揣摩作品,這樣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藝術美的鑒賞能力,而且可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是把自己對某篇作品的感受、理解、體驗傳授給了學生,學生就會有同樣的感受、理解、體驗的。教學不應是告知、傳遞、贈送,而是設計導致學生產(chǎn)生某種感受、理解、體驗的“碰撞”,這“碰撞”就在于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感悟生活。如在教學《拿來主義》時,學生認為對待事物當然得“拿來”,需要的則拿,不需要的則扔或銷毀,理所當然的事,用不著學。于是我抓住“需要”兩字問:“什么是‘需要的’,什么是‘不需要的’?”他們一致回答:“‘需要的’是魚翅等精華的東西,‘不需要的’是煙槍、煙燈、姨太太等糟粕。”我追問:“那你們從你們偶像身上拿來什么精華部分?”他們聽后一片默然,然后又議論紛紛,最后達成共識:追星族往往效仿明星的衣著打扮、言談舉止,甚至“酷”的神情,但這些不是精華。那怎樣才能獲取精華部分呢?學生便主動地把眼光投向課文中的拿來主義的原則:“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蓖ㄟ^這樣聯(lián)系實際,學生感受到這篇文章對于自身的指導作用,也就樂于為之了。因此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課文的特點作適時適度的“點”、“聯(lián)”,把生活引入閱讀之中,從而開辟出閱讀教學的一片新天地,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也在悄然提升。
鑒賞是帶有極強的個人主觀色彩的,偏重于個體獨特的感受。鑒賞除了讀物本身的因素外,與讀者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讀者的知識儲備,興趣愛好、欣賞習慣等。我們要特別注意科學引導,以免學生產(chǎn)生不良的傾向。然后進入鑒賞的高一級層次,那里面有很多研究和創(chuàng)造性的成分,而那種成分不能離開那個原來的基本理解。在有一個合理的解釋的基礎上再來進行多元化解讀,再加上自己的感受理解,創(chuàng)造出自己知道的意義,這就是創(chuàng)造性閱讀。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鑒賞熱情便會得以充分發(fā)揮,并有效發(fā)展自己的鑒賞個性。如在《雷雨》中往往容易給劇中的周樸園貼上“虛偽、兇狠、自私、無恥的反動資本家”的標簽。然而我上該課時是這樣設計的:先讓學生觀看課文中周樸園與魯侍萍的一段錄像,然后出示一個討論話題“周樸園對魯侍萍是否有真情?”引起學生爭鳴,形成有價值的沖突,由于學生對該劇獲得了直觀的感受,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學生競相發(fā)言,紛紛從課文中找出能支撐自己觀點的語段。有人認為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感情是虛偽的,有人認為是有真情的,甚至有人認為周樸園也是封建禮教下的犧牲品,他趕走侍萍是由于社會及家庭的壓力。正可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不僅在于學生生活體驗的不同,還因為許多文學作品存在著“空白”及“未定點”,這些“空白”及“未定點”,也為學生的個性閱讀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慧眼獨具地發(fā)現(xiàn)它們,并要讓學生學會調(diào)動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充滿感情地通過語言文字去聯(lián)想,去想象,去創(chuàng)造,去豐富這個形象,形成自己的“哈姆雷特”。再如閱讀《失街亭》,傳統(tǒng)的觀點是馬謖自以為是,不聽諸葛亮的再三告誡,不聽王平的勸說,一意孤行,導致戰(zhàn)爭的失利。面對這個傳統(tǒng)的觀點,我鼓勵學生通過多方查尋資料,在充分了解歷史事件、大量占有相關資料的前提下,獨立思考,仔細分析,提出自己的見解。為什么要求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一定要一致呢?我們要讓學生有敢于挑戰(zhàn)權威的勇氣,重視多元化解讀就為其提供一個有力的平臺。
總而言之,鑒賞能力是語文閱讀能力的一種,也是閱讀能力的最高境界。它是在閱讀過程中滲透個體主觀思想和情感體驗,從而發(fā)現(xiàn)作品的美感因素,達到美的享受。然而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并不只是高中階段特有的任務,也不能說只有到了高中才具有培養(yǎng)的可能與必要,只是在高中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具有特定的意義。高考語文“考試說明”更是明確要求考生應“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每年高考試題總要涉及這項內(nèi)容,所以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已不是視課堂教學時間多少隨意決定是否穿插其中的問題,而是應該作為一個重要的教研課題放在每位教師的案頭。
葉圣陶說得好:“文學鑒賞猶如采礦,你不動手去采,自然一無所得,只要你動手去采,隨時會發(fā)現(xiàn)一些晶瑩的寶石?!本妥屛覀兌紒硖接懪囵B(yǎng)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方法,并研究相應的教法和學法,這將使學生思想更深沉,情感更豐富,我們的教學也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導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0.
[3]閱讀教學“整體性”原則的多元思考.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