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ǔJ炖砉W院體育部 江蘇 215500)
應用型本科學院當中,“應用型”體現(xiàn)出了這是一種新的專業(yè)結構課程體系、它與一些普通的本科類的院校以及??祁惖脑盒2煌曰灸繕硕际峭七M中國的基本高等教育文化素質發(fā)展時,后兩者往常以體現(xiàn)理念性的教學方面培養(yǎng)學科理論類的學生,而應用型本科院校更重視學生們在實踐上的技術應用能力。在培養(yǎng)人才的目標之上,應用型本科類的主要是為了加強學生適應社會上生產(chǎn)、服務、管理等方面的高等技術的人才,在模式上主要是針對本科生適應社會的能力而定。此類教育模式的出現(xiàn)主要是為了能夠充分的滿足當代中國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需求,更是對改善當代大學生在社會上適應能力薄弱有效針對措施。
對于處于當學階段的學生而言,自主自學的能力是基本具備的。在應用型的本科院校當中,通過教師在課程于各種課程的講述之后,以及學生進行各種各樣的能力訓練,更注重的是思維能力和獨立分析、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更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能力,學生學習方式呆板、缺乏新意,無法帶動知識體系向前進的步伐,而讓學生創(chuàng)新性地去應用所學過的知識,這樣就能讓學生具有在知識層面上地突破。最后也是至關重要的就是在實踐當中的運用能力,雖然身處一個經(jīng)濟文化不斷發(fā)展的社會,讓人們了解知識的重要性,但真正意義上的掌握是將知識轉換成一個對客觀世界的應用。
在進入到21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體育與藝術的聯(lián)系越來越密切。在藝術向體育的文化不斷滲透的時候,開始轉向了對于體育當中身體動作上對于美感、藝術上的研究,讓現(xiàn)代的體育以及藝術在相交相容的同時,具有雙面向的特性。伴隨著之后的基礎教育的改革的同時,人們更加注重了身心健康、藝術美感以及體育鍛煉。但在之后體育以及藝術在理論實踐的教學當中的真實應用的探索時,以健美操、芭蕾、藝術體操為主的藝術類體育課程的雛形產(chǎn)生。
隨后在融入了時代精神的同時,更注重了素質精神上的教育。由于更多的學校當中缺乏了對于學生的心智與身體能力的培養(yǎng),在新課改當中,新興起的課程體系就包含了鮮明、健美、時尚、歡快、陽光等的時代特征,而主要的課程體系項目當中更是融合了健美操、街舞、形體、瑜伽、體操、武術等教學內容。
最后收到教育部門對于教學指導思想上的影響,在調節(jié)了不同層次學生的教育難度之后,藝術類體育教學內容的出現(xiàn),打破了常規(guī)意義上學生們在受教當中的單調的內容體系,更加在學生所感興趣的各個方面有了更多的延伸與突破,體類的課程成為了各個學校當中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標志。
藝體類課程當中體育課程主要包括了體育課、課余體育活動、課外體育活動等,其主要是對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的一種特殊性的教學課程。體育課程當中更多的是與品德、思想、智力、美學、勞動等素質方面教育的一種結合,共同促進學生身心與智力的全面發(fā)展。同時也讓學生在學習課程的同時有了更多的選擇性,學生可按照自我的興趣對課程中的內容進行選擇。這樣一個綜合性的體育課程,使得教育方式上更加的豐富多樣,學生追求方向多樣化。
藝體類課程的出現(xiàn),更高地體現(xiàn)了人們在注重娛樂、健身、審美、藝術修養(yǎng)的教育特點,同時此類課程在生理以及心理方面有了共性的價值。其中主要的項目所體現(xiàn)的課程體系特點如下:
1、健美操是融合了舞蹈、體操以及音樂的以追求藝術美感一種體育類運動項目,而其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力、美、律的感覺。由于運動量適中,對于各個年齡階段的人來說的話,都是一項對于身心和體制比較有益的藝術類體育運動,而特別是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這更是一項能夠彰顯大學生青春活力的標志。
2、體育舞蹈是一項有關于文藝方范圍的運動課程,主要是其具有了較強的表演和娛樂的性質。同時它更是一種陶冶情操和鍛煉體魄的最佳方式。由于這樣的一個項目來源猶如像中國的古典舞,所以經(jīng)過了數(shù)百年以來的加工與練后,在規(guī)范性上有一定的標準。其中的表演性質的體現(xiàn)主要是融合了音樂以及服裝、體態(tài)等元素。
3、藝術體操是一種配合以節(jié)奏、韻律的基礎動作類的運動。在物理性質的空間上配合上人的肢體調節(jié)的能力,利用較小的力量去完成復雜度較高的動作。身體上控制根本規(guī)律上對于緊張和松弛感的不斷交替,基本動作猶如波浪一般的起伏流動。當然在這樣的藝體類的運動當中需要用到一些基本的質量較輕的機械,這樣的機械和體操者體操動作結合,在很大的程度上給了體操者更為顯著的鍛煉效果,做到能夠真正意義上對于身心體魄的鍛煉更有效的程度。音樂就像是能夠激發(fā)人類心中另一個身體靈魂的觸發(fā)點。
素質教育主要是強調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思想,因此藝體類課程考核目標的設定,在保證好了學生們學習運動技能的同時,認識身心情感與肢體協(xié)調能力的重要性。
課程考核目標是指在一定的時間里面通過對該項課程的實施使學生達到一個預期的結果。它既是衡量課程評價的標準,更是構建課程內容考核體系的依據(jù)。藝術類體育課程目標主要包括了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運動技能等。通過藝體類知識和運動技能的理論課程的展開,培養(yǎng)學生的運動興趣愛好,形成一種長期鍛煉、堅持鍛煉的優(yōu)良品質。
課程教育中教學目標主要分為四個:生理目標、身心目標、情感目標、能力目標。生理目標是指增強人體體能,改善身體素質,糾正人體平時不良的習慣,促進身體健康。身心目標是指在完善道德品質的同時,體會藝體類課程在藝術審美上帶來的感受,同時各種文化交融也是一種心理承受能力。情感目標是指通過課程學習培養(yǎng)學生對藝體文化興趣,充分把握對外界事物情感的控制能力。能力目標是指充分學習課程內容,充分運用到實際運動技能當中,促進個人能力的發(fā)展,也是培養(yǎng)個人在課程內容中的靈感,增強學生們在該課程中創(chuàng)新心理。
綜上所述,在本質內容完整的藝術類體育課程目標體系下,通過指導老師的綜合目標的指導之下,不斷將書本當中概念等基本知識點挖掘出,讓學生體會并將其內化于身體之中,充分發(fā)揮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從而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藝體類課程主要內容是涉及到了理論知識、動作技術、能力培養(yǎng)這三個方面。但針對應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學校在課程實踐方面的考核要求較多。其中藝體類主要課程項目考核內容如下:
1、藝術體操該門課程適應女生心理以及生理的特點,強調了姿勢的美化,以及動作的流暢與融合程度。課程考核主要包含了基本部位、舞蹈步伐、舞姿造型、動作張弛度等方面,對于動作當中基本部位的標準到位,舞蹈步伐的熟練程度、舞姿造型的優(yōu)美等都是考核當中國的得分點,考核當中通過對這些基本標準的觀察,審核學生學習該門課程情況。
2、健美操在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姿勢,增強學生的韻律感和節(jié)奏感,當然更加表現(xiàn)出了現(xiàn)代年輕人一種積極向上的燒起,而在有氧類的健美操當中主要考核點包括了側并步、彈動、交叉步、雙腳跳、開和跳等方面的評分點。同時還可以組織和舉辦一些關于健美操比賽的活動,通過比賽的形式加強學生對藝體類課程的了解,同時也是為了讓學生加強在身體上的鍛煉,發(fā)揚體育鍛煉和培養(yǎng)藝術情操相結合的精神。
3、體育舞蹈是一套具有完整性價值觀賞性的藝術美,特別是具有一個競技性的表現(xiàn),所以對于要求上較為地嚴格。體育舞蹈的主要考核內容則是針對動作的基本規(guī)范性,以及是否有一定的表演性質、娛樂性質的展示來評定成績。
對于以上的藝術類課程而言,通常情況下都是用老師編定舞蹈,通過課程展開,逐步教會學生每一個動作,加強各個方面的積累,同時也是為了讓學生達到鍛煉身心的目的。學生學習動作完畢且足夠熟練動作的情況下,不斷排練。
在期末的課堂當中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考察,其中考察得分的標準的主要如下:
1、不及格60分以下
整套動作過于僵硬,不協(xié)調,基本動作變形,舞姿及儀態(tài)差,缺乏 奏感。
2、及格60-70之間
基本完成整套動作,雖然過程當中可能會有所停頓,缺乏必要的張弛力度,沒有強表現(xiàn)力,部分音樂與動作不想?yún)f(xié)調。
3、良好70-90之間
整套動作較為熟練,舞姿和儀態(tài)基本符合要求,張弛力度較好,動作完全跟上音樂節(jié)奏,稍有表現(xiàn)激情。
4、優(yōu)秀90分以上
整套動作規(guī)范得體,舞姿優(yōu)美、大方,張弛力度較好,面部神情自然流露,基本動作標準,動作與音樂協(xié)調一致。
應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以注重實踐教學為主,配合以時代精神為主題,全面推崇學生各方面素質教育,藝體類課程項目的展開,使得學生們在全面發(fā)展的道路上有了一個系統(tǒng)的課程鞏固。通過這樣一個藝術類的體育課程,既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以及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又是加強現(xiàn)代大學生身體素質教育的一種重要途徑。在不斷改善課程項目考核標準下,更能從側面促發(fā)學生各方面發(fā)展,培養(yǎng)出適應高速發(fā)展社會需求的實用性、應用型本科人才。
[1]李曉鳴.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踐教學改革的探索和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1,(05).
[2]李娜.應用型人才特征和培養(yǎng)對策[J].哲學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04).
[3]侯典云.文化視野中的體育藝術化發(fā)展[J].體育與科學,2011,(02).
[4]顧淵彥.大學體育課程改革[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5]郭聲鍵.藝術教育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