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京霞
(太原大學外語師范學院,山西 太原030012)
聲樂教學是一門應用科學,檢驗教學效果的好壞是以培養(yǎng)出的歌唱者質量的優(yōu)劣為標準的。它必須經過一定時間的專門訓練,以便形成一種自覺掌握歌唱規(guī)律的能力。只有經過專業(yè)訓練,才能更好地在歌唱中表達思想感情,同時歌唱技巧得到自如的運用。由此可以看出,聲樂教學在歌唱藝術園地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良好的聲樂觀點、教學傳統(tǒng)、科學研究的成果以及一些具體的教學方法,對我們今天的教學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前蘇聯(lián)聲樂家捷米采娃說得好:“姿勢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聲音的源泉。”歌唱發(fā)聲時,只有身體保持正確的姿勢,才能獲得深呼吸的有力支持。歌唱發(fā)聲的藝術效果同身體的姿勢有很大關系。經過多年的聲樂教學探討,筆者認為最佳的歌唱姿勢是:身體保持自然的站立,雙腳前后略微分開,與肩同寬,身體的重心放在前腳上。兩肩放松并且打開、胸部自然挺起,小腹微收,雙肩自然下垂。在演唱時全身心要保持自然放松、積極向上,要處在“松而不懈,緊而不僵”的最佳狀態(tài)之中。正確的歌唱姿勢是建立良好聲音的前提條件之一。
歌唱時的呼吸與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有時相同,有時截然不同。
平常的呼吸純?yōu)樘烊粍幼?,而歌唱的呼吸則是高度技術性的、后天訓練的結果。意大利傳統(tǒng)聲樂教學,十分注重呼吸。他們認為,呼吸是歌唱發(fā)聲的基礎,這也是“美聲唱法”的重要原則之一。意大利人甚至宣稱:“誰懂得呼吸,誰就會歌唱?!蔽覈穆晿匪囆g大師沈湘教授也曾指出:“呼吸是歌唱的基礎,氣息是歌唱的動力?!庇纱丝梢?,正確的呼吸在歌唱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呼吸方法有胸式呼吸、鎖骨呼吸、腹式呼吸、橫隔膜——腹式呼吸等等。經過多年的聲樂教學,筆者認為最后一種方法更為科學。橫膈膜——腹式呼吸法的活動范圍較大,可擴展性也較強,能夠為歌唱必須具備的深呼吸支持提供可靠的基礎。歌唱的呼吸方法,首先要注意吸氣:用鼻孔和上下齒之間的縫隙同時吸氣,切忌張大口猛吸。在吸氣的過程中,要注意吸得快、深,吸得柔而輕,動作自然敏捷,讓人聽不到明顯的聲息??赏ㄟ^以下的練習獲得正確的吸氣:聞花式吸氣,練習時通過意念感覺花的香味隨著緩慢、柔和的吸氣動作,同氣息深深地吸入小腹,邊吸小腹邊往外膨脹,這一切是在自然、松弛的狀態(tài)下進行的。小腹鼓則為吸氣,小腹收則為呼氣。剛開始訓練時會感到不太習慣,但久而久之,隨著歌唱訓練的循序漸進,這種吸氣方式即成為自然;打哈欠練習,在吸氣時體會人犯困不由自主打哈欠時氣息回流、氣息倒灌的感覺,此時的呼吸器官腔體充分打開,進行下意識的深呼吸運動,吸入的氣息深而且穩(wěn)。
其次,在呼氣的過程中,用腹部肌肉的張力和橫隔膜來控制住呼氣,與此同時,吸氣時的狀態(tài)在聲音延長的過程中依然要保持,使氣息慢慢的、均勻平穩(wěn)而且舒暢地呼出。要做到這一點,控制呼吸的兩組肌肉群必須相互對抗。這里需要特別強調,不能把呼吸肌肉群控制得太死、過于僵硬,必須保持肌組的彈性。在歌唱的基礎訓練時,必須要依靠橫隔膜的支持和腹部肌肉的控制。這種控制,就如同平衡木運動員在表演的過程中,呼吸用橫膈膜和腹肌來控制,身體的重心也必須保持在腰部、腹部上,重心把握住了,各部分的力量也就得到了平衡。其實,在呼吸練習中,橫膈膜和腹肌的控制能力提高的同時也對相關的呼吸肌肉起到了很好的鍛煉作用,為更加完整地演繹歌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歌唱的發(fā)聲技巧必須依據身體內部的生理機能的功用而加以訓練。許多著名聲樂教育家在教學訓練中都一致認為,建立穩(wěn)定良好的中聲區(qū)是歌唱訓練教學中的要點之一。這里提到的中聲區(qū)就是指沒有專門訓練就能獲得的自然音的范圍:如女高音f1-c2,男高音f—c1,女中音d1—a1,男中音d—a,女低音c1—g1,男低音B—#f,中聲區(qū)的練習從這些音上開始做,對發(fā)聲器官不會有損傷的危險。逐步鍛煉呼吸肌肉和聲帶肌體的負擔能力,是建立良好中聲區(qū)的前提條件。
在建立中聲區(qū)的訓練中,教師要有耐心,要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許多高難度的演唱技巧、正確的歌唱方法與感覺都是建立在中聲區(qū)穩(wěn)定良好的基礎之上的,聲音尚未得到足夠的發(fā)展,中聲區(qū)還沒有很好地建立、聲區(qū)還不統(tǒng)一之前,就不應該先學習超出自身能力范圍的曲目,這時如果唱歌劇,就很不適宜,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在每次上課時,筆者都有意地加強對學生的中聲區(qū)的訓練,發(fā)聲一定不能躲聲帶,哪怕聲音位置靠前些,唱得“白”一些,也不能不用聲帶,保證聲帶在自然、放松的狀態(tài)下發(fā)聲。母音“u”和“a”筆者認為比較適合聲樂基礎的教學?!皍”母音比較圓,容易集中演唱,是其他母音不能替代的,它能有效地穩(wěn)定聲音,為聲音的上下通暢奠定基礎?!癮”母音屬于開口音,演唱時嘴唇張開,舌根放平,舌面呈凹槽狀,舌尖抵住下齒齦,用哼唱的感覺開放地唱出“a”母音,這樣出的音色,一定是集中明亮的并且高位置的聲音,這也是在訓練中聲區(qū)時最終所要達到的聲音。切記不要讓學生大聲硬唱,必須音量適度、強度適中,把學生的審美引導到追求聲音的松弛和圓潤上來,認識到要以松弛圓潤為美。換句話說,既要重視中聲區(qū),打好中聲區(qū)的基礎,同時又不能把中聲區(qū)唱得過寬、過重、過大,否則會阻礙以后音區(qū)的擴展。
在平時的聲樂教學中,我們經常聽到兩種關于起音的提法:硬起首和軟起首。所謂硬起首,就是在聲門閉合之后再發(fā)音,聲門是依靠氣息的壓力而沖開,氣和聲音隨之發(fā)出;軟起首,則恰恰相反,是在發(fā)聲過程的瞬間聲門閉合,它不在起音之前,這種起音方式會造成未出聲而氣息就漏掉了一部分。顯然,硬起首的方法在歌唱中較為常見。
很多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容易誤解“硬”的含義,不是說聲音要硬,而是指氣息把閉合好的聲門沖開,使聲帶振動而發(fā)聲的起音方法。實際上,這就是加爾西亞
倡導的“聲門沖擊”起音法?!奥曢T沖擊”方法是一種自然機能活動,歌唱者只需要用意志去控制發(fā)聲器官。在日常語言中,我們的母音就是通過這種下意識的本能活動形成的,因此可以說,聲門的閉合是一種自然機能,只是在講話中,這種機能運動是間歇性的,勻速地控制著聲門的打開和關閉。在學唱的初期階段,正確的起音概念就要讓學生建立起來。教師可以采用一些練習,如進行跳音練習或延長音的練習。實踐證明,母音“a”對聲音的形成更加有效。總之,要想更完整、更牢靠地運用聲帶,就必須掌握正確的起音方法。
聲樂教學是一門內容豐富、技藝性非常強的課程。必須持之以恒,有系統(tǒng)有步驟地進行教學,決不是短期內就可以速成的。學無止境,教學也是一種藝術,同樣是沒有止境的。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必須刻苦鉆研,從各方面豐富和充實自己,為教育事業(yè)更好地添磚加瓦。論文談到的一些教學觀點,僅屬于打地基的工程,望對聲樂教學起到一定的作用。
[1]喻宜萱.聲樂藝術[M].北京:華樂出版社,2004.
[2]鄒本初.歌唱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3]石惟正.聲樂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4]林俊卿.歌唱發(fā)音的科學基礎[M].北京:上海音樂出版社,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