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艷喜 李君
近年來骶管阻滯麻醉技術在小兒手術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因小兒不能配合手術,常需輔助鎮(zhèn)靜藥物的特點,我們采取骶管阻滯復合全身麻醉的方法,且收到了良好的麻醉效果,現將我院在2010~2012年對106例小兒手術實施骶管阻滯復合全身麻醉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做一回顧性研究,體會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組小兒106例,均為ASAⅠ~Ⅱ級,無發(fā)熱,咳嗽及流涕,未發(fā)現其他先天性疾病。年齡7 d~8歲。體重3.6~28 kg。手術種類包括:斜疝,隱睪,精索鞘膜積液,闌尾炎,腹腔腫塊、腸套疊以及各種下肢手術。
1.2 麻醉方法 患兒術前常規(guī)禁食8 h,哺乳嬰兒禁奶4 h,術前30 min肌內注射阿托品0.02 mg/kg。肌肉注射4~6 mg/kg氯胺酮基礎麻醉后(能配合入室的患兒除外)入手術室,給予面罩吸氧(3/min),監(jiān)測 BP、HR、SpO2、建立靜脈通路,在巡回護士協(xié)助下患兒取右側臥位,用7號針頭,于骶裂孔中心將穿刺針垂直刺進皮膚,稍作進針有阻力消失感覺,此時將針干向尾側方向傾倒,與皮膚呈30~45度角,順勢推進,即到達骶管腔,抽吸無腦脊液,注射生理鹽水和空氣全無阻力,證實針尖確在骶管腔內,分次緩慢注入1%利多卡因加0.25% ~0.33%羅哌卡因混合液,總量為0.7~1 ml/kg。將患兒置于平臥位,注意保暖,手術前開放吸入七氟醚1~2%,持續(xù)泵入1%丙泊酚0.5 ml/kg/h,維持麻醉至術畢前五分。
1.3 監(jiān)測 麻醉中連續(xù)無創(chuàng)血壓(NIBP)、心電圖(ECG)、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監(jiān)測呼吸和呼吸道情況,常規(guī)適量輸液。
本組106例患兒,101例阻滯成功,術中安靜無體動(約占95.3%)。5例阻滯失敗,加用氯胺酮完成手術(約占4.7%)。有99例血氧飽和度維持在95% ~100%,7例血氧飽和度下降至92%,經面罩加壓給氧后血氧飽和度升至正常。5例手術中嘔吐,未發(fā)生誤吸。所有患兒均在手術后7~22 min蘇醒。
骶管阻滯技術是小兒常用的局部麻醉技術通常與全身麻醉聯(lián)合實施,用于術中麻醉的輔助或術后鎮(zhèn)痛[1]。小兒骶管裂孔解剖上較易觸摸,骶管結構清晰,且容積小,胸腰部硬膜外腔組織疏松,經骶管給藥,藥液易向胸腰部硬膜外腔擴散,能獲得廣泛的阻滯范圍,其鎮(zhèn)痛完善,肌松滿意,且對應激反應的阻斷較好,能更好地維持呼吸循環(huán)穩(wěn)定,配合全身麻醉,可有良好的鎮(zhèn)痛、鎮(zhèn)靜、肌松效果。骶管阻滯能有效抑制術后疼痛,減低蘇醒期躁動的發(fā)生率,更減少了術后護理難度,手術部位出血,墜床等意外。由于小兒蛛網膜囊位置較低,為避免穿刺過深,進針深度不應超過髂后上棘連線,其是硬脊膜囊的終止部位,穿刺針越過此聯(lián)線,即有誤穿蛛網膜下腔而發(fā)生全脊髓麻醉的危險[2]。如果意外誤入血管未被察覺,常用量的麻醉藥注入也可引起局麻藥的中毒。復合全麻時,中毒的神經癥狀常被掩蓋,因此,心臟改變成為首先被發(fā)現的征象(QT延長、心率不齊、心跳停止)[3]。所以,除密切監(jiān)護外,更要精確掌握用藥劑量,每次注入局麻藥前要仔細回吸,以確認有無血液的回流及穿刺針是否在蛛網膜下腔。麻醉前需準備好搶救設備及藥品,以保證安全。結合本組106例小兒手術實施骶管阻滯復合全身麻醉的體會,我們認為這種麻醉方法,操作簡單,不良反應少,易于掌握,術中循環(huán)穩(wěn)定,術后蘇醒迅速,可安全有效地應用于小兒手術。
[1]岳云,吳新民主譯.G.Edward Morgan摩根臨床麻醉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274.
[2]譚冠先.椎管內麻醉并發(fā)癥處理.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181.
[3]盛卓人,王俊科.實用臨床麻醉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