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慧
閱讀始終是作文的基礎,它不僅為學生寫作提供技巧上的范例,而且在積累素材、豐富語言、增加思考、陶冶情操等方面也都會對學生產(chǎn)生重要影響。學生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積累足夠的文學素材,獲取豐富的情感體驗,培養(yǎng)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做到“厚積而薄發(fā)”,才能寫出言之有物、富有真情實感的優(yōu)秀作文。
因此,閱讀教學,尤其是文學類文本的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應該是語文教學過程中兩個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然而,在我們平時的教學實踐中,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往往是出現(xiàn)了嚴重的脫節(jié),很多教師習慣把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人為地割裂開來,把它們看成是兩件完全不相干的事。
我們知道,閱讀練習中所選的文學類文本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內(nèi)容上都是很具有代表性的,這些文章融匯了許許多多優(yōu)秀作家的寫作智慧,是學生極佳的閱讀材料,是他們積累素材的一個最好的來源,也是他們學習寫作的最好的摹本。我們教師如果能在學生把握好文本的思想內(nèi)容、解答好文本后面的題目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他們從文本中提煉出寫作的方法、素材、語言等,這對我們的作文教學就會大有幫助,就能很好的解決學生閱讀不夠、素材不足的問題,就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
在精講細品完一篇文學類文本的內(nèi)容,認真解答完文后的每一個習題之后,我們可以讓學生從寫作的角度再一次去閱讀文本,把寫作的技巧作為切入點再一次去理解課文,指導學生帶著作文的眼光積極主動的去閱讀,去感知作者在文本寫作過程中選材的典型性、謀篇布局的精巧、情感的豐富以及語言表達的優(yōu)美準確,這樣,學生就會慢慢地感悟到這些文本中作者的寫作技巧,更深入的領悟到作者的寫作意圖。
例如,我在講評桃花的《背水的日子》這篇文學類文本閱讀題時,我讓學生重點閱讀文章第二、三小節(jié),這里,作者通過比喻、擬人、細節(jié)描寫等一系列手法生動具體的描繪了水井邊的景及背水的場景,從而表達出了作者對故鄉(xiāng)生活的懷念之情,我引導學生在以后寫作過程中也可以通過一系列手法去描繪一個具體場景,增加作文的生動性,也能自然的抒發(fā)自己的情感。我們教師在文學類文本解題過程中就要對很多文章進行這種寫作知識的引導,讓學生掌握文中的寫作技巧,并要求學生在自己寫作中進行實踐,這樣,文本知識就可以轉(zhuǎn)化為學生的寫作技能。
朱熹說:“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蓋學文既久,自然純熟?!彼?,我們教師要利用好文學類文本這一典范,讓他們進行模仿,可以模仿文本的語言,如遣詞造句、語言風格等;可以模仿文本的文體,如記敘文的構思、散文化議論文的體例等;也可以模仿文本的立意,如文章是從哪個角度立意,可以想到哪些內(nèi)容等;還可以模仿文本的章法,如文章的開頭、結(jié)尾的寫法等,通過模仿,我們可以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學以致用,最終達到創(chuàng)造。
例如,在馬國福的《跟著炊煙回家》文本中,我讓學生分析作者的構思:作者描寫炊煙這一意象,由“炊煙”想到了家中的父親,又想到了記憶中的村莊、美好的生活,最后寫到炊煙能讓自己的心歸于平靜,使“炊煙”這一意象上升到是我靈魂的導師,能讓我回歸精神的家園。在學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我就讓學生模仿這一思路完成“痕跡”這一意象的作文構思,也可以從實的聯(lián)想到虛的,如從具體的一個“痕跡”,可以想到自己的經(jīng)歷、親人、友人,再可以到自己的認識、感悟等,我想,我們教師能夠經(jīng)常的讓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模仿,慢慢的,學生就能把文本中的內(nèi)容轉(zhuǎn)化為自己的領悟。
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在讀完一篇優(yōu)秀的散文或小說之后,都會有所感觸和啟發(fā),都會受到文本中特有的情和理的感染。我們教師可以結(jié)合文本中內(nèi)容對學生的觸動,讓學生嘗試著用文字去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文學類文本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豐富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他們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
例如,學生在完成許俊文的《鄉(xiāng)村的風》這篇文本之后,都能深切的體會到作者在文章中要抒發(fā)的是對故鄉(xiāng)的一種眷戀之情。帶著這種情感,我讓學生思考還有哪些意象也可以寄托對故鄉(xiāng)的情感,很多同學想到了家中的老屋、后院的桂花樹、門前的水井等,接著,就讓學生選取一個意象,完成一篇作文,抒發(fā)對自己故鄉(xiāng)的情感。我覺得,學生結(jié)合了文本閱讀的感受去寫作,對作文的情感抒發(fā)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當然,面對一篇篇精美的文本,可以挖掘的還有很多。我們語文教師應該抓住手上的教學資源,抓住課堂上的閱讀材料,多動腦筋,引導學生對一切有利于作文教學的內(nèi)容加以借鑒、吸收,真正把作文教學融入到文學類文本的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