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運生
從《新課程標準》的相關(guān)要求與近年各省的高考文言文命題來分析,文言文閱讀不管是教材的篇目章節(jié)還是高考的分值比重,所占比例都沒下降,有些省份的教材中文言文比重反而提高了很多。但教學實踐中,文言文教學存在諸多的問題,如課堂的枯燥、乏味,讓很多語文教師痛苦不堪。各類教育類報刊雜志闡述的困惑與疑難大同小異。我認為,不管我們的現(xiàn)實教育環(huán)境如何,現(xiàn)實所存在的教學難點有多少,我們都不應該去回避這些問題與困惑,也不應該只是把這些問題擺出來。問題既然擺出來了,還是多從解決之道來探討。探討清楚了,再從我們的教育實踐中一點一點地去實踐,來修正,唯其如此,我們面臨的諸多困惑方能逐一破解。
當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工具性至上,重言輕文,弱化人文內(nèi)涵。文言文閱讀的考查目的就僅限于 “讀懂”即領(lǐng)會解釋詞語,會翻譯句子,能熟練掌握文言詞匯與句式等這些表層的文章形式。但有時這些表層的文言現(xiàn)象也并不能輕易地弄清楚。而至于文言文本身的內(nèi)在意蘊卻不斷地弱化,對文章本身的藝術(shù)、價值、情操基本被忽略。
其次,封閉性考查,唯古非今,割裂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一直以來,我們的文言文閱讀與教學,高考考查一頭鉆進故紙堆,緊抱死知識,很少將思想的觸角伸向我們所處的時代。在我們的文言文教學中,只顧盤點文言文材料的字詞句段篇,不作任何現(xiàn)實的、時代的解讀,有些地方的老師干脆不分析不講解,只是下發(fā)相關(guān)的解釋材料,還美其名曰“自主探究、合作”解決學習中碰到的問題,這種現(xiàn)代觀照意識的缺席,使得我們的文言文課堂僵化,顯得一派死氣。
第三,高考命題價值觀陳舊、取材單一、漠視現(xiàn)代意識。高考說明中“淺易”二字,其實就輕率地把代表中國文學主流的散文化邊緣化了,而高考命題又和教材所授內(nèi)容大部分脫節(jié),使學生和老師無法把課堂教學和高考考試兩者有機的聯(lián)系起來。教材中相對選編的古文還是反映了我們悠久的文化和歷史,思想性和文學性較強,而現(xiàn)實教育的功利性促使很多老師和學生不愿去分析思考選文背后的深厚的思想和意蘊。
第四,文言文教授主體方法古板,教學重心偏移。中學語文教師絕大部分滿足于學生對文言字、詞、句式的理解與翻譯,利用填鴨式的方法,直接明了地告訴學生每個文言字詞的意義、用法,每個句子的含義與翻譯,老師講學生聽,學生只須機械地把老師所講的內(nèi)容記住就萬事大吉了。因而一篇優(yōu)美的古代文章就被分解得支離破碎,日久天長,學生終于對我們的語文課感到厭棄了,最終也可能背棄語文課,發(fā)出“語文很美好,語文課沒意義”的無奈感嘆這也可以說得上是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的悲哀了。
最后,文言文接受主體意識淡薄。學生是文言文的接受主體,肩負著傳承歷史文化的重任,更有理由學好文言文,了解文言這種古老的語言形式。但是應試教育的重壓,網(wǎng)絡文化的沖擊,使學生的文言意識越來越淡薄了。在中學生的生活中,文言文離他們很近,也離他們很遠。近,是因為每一本書,每一套題都離不了文言文,為了高考,學生必須經(jīng)常與文言文打交道;遠,是因為他們壓根兒沒有從傳統(tǒng)文化的高度來認識它,更沒有把它當做自己責任的一部分。他們只是把文言文當作考試的一個內(nèi)容,一個分值很高的內(nèi)容。要拿高分,就必須理解這個實詞的意義,掌握那個虛詞的用法,至于文章所蘊含的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他們無暇顧及,也沒有心思和時間去品讀。其實,學生也懂得文言文是國粹,是中華文化的精華,但是讓他們真正認識和理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F(xiàn)在若將傳承歷史文明的重任壓在他們稚嫩的肩上,未免操之過急。不過,讓他們早一點明白自己的歷史責任還是很有必要的,畢竟他們是歷史文化的傳承者。
以上列出的各項在我們的文言教學過程中是比較普遍的問題,或許并未窮盡,但也是我們長久以來很難消除的困惑,有些也是積重難返,或者是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不愿意碰的難題。但存在這么多的難題,我們無法回避也不應該回避,只能迎難而上了。
面對困難和問題,我們只能沉下心來,認真總結(jié)與思考,細致地分析與探究,這些存在的疑難還是可以逐步化解的。也許這個時候我們更應該少一些抱怨,細致認真地把各種方法與理論付諸于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去。歸納起來應該有以下做法:
(一)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探究、獨立閱讀的能力,放手讓學生分析文本 在講授文言課文之前應盡量讓學生充分預習,也可在課堂上放下時間自讀課本,結(jié)合課本注釋與相關(guān)文言參考資料。老師不要去干擾學生閱讀,不用講多余的話,打斷學生的自主閱讀,也不要不放心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應該相信自己的學生有能力自我解決學習中碰到的難題,如此方能真正鍛煉學生的動手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脫離依賴思想,能夠真正地獨立自主地行走。
(二)聯(lián)系史實與相關(guān)文章背景,以擴充學生見聞,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 這一專題也可讓學生自主解決,但教師須做必要的指導。如《蘇武傳》這篇課文,可引導學生了解蘇武的生平經(jīng)歷,匈奴和漢族的恩怨情仇,邊關(guān)大漠的各種風情習俗文化,掌握這篇課文的前世今生及與蘇武有關(guān)的人物如李陵、李廣、衛(wèi)青,抗擊匈奴的各類戰(zhàn)爭故事。有學者說,任何一篇留傳下來的古文的背后,都隱含著一個意味深長的故事,也是這些故事才使我們對祖國的燦爛精神文明和文化瑰寶具有無盡的吸引力,也促使我們每一個人歷經(jīng)千年萬年也不會失去對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而這些也正是我們要讓學生明白的內(nèi)容,學生也愿意了解這些知識和傳統(tǒng)。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求知欲望,來擴充學生的見聞,而文言文的內(nèi)容卻是最好的載體,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有能力也有義務來把我們燦爛的文化介紹給學生。
(三)對字、詞、句式的教學要靈活多變 對文言語言現(xiàn)象學生一般能自主解決,我們老師工作的重心側(cè)重在督促與檢查,確保每個學生都會去完成,去理解文言字詞。并教給學生必要的文言文翻譯技巧,字、詞、句式弄清楚了,文言基礎(chǔ)能力的訓練與培養(yǎng)就只剩文言翻譯了。作為教師,這時應該讓學生來把自己所翻譯的文言文大聲地講出來,做到逐字逐句,字字到位,堅持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如此,每篇文言文課文都如此,長期堅持下來,學生對文本本身的理解應該會有重大的提高。
(四)讓學生自主賞析名篇、名段、名句,提升獨立思考的空間 中學教材所選文言課文都是歷經(jīng)千年而不衰的公認的經(jīng)典文章,我們?yōu)楹尾蛔寣W生自主理解?再加以教師的分析,最后提供專家學者的相關(guān)評論。三者相結(jié)合,這樣,我們長期以來忽視的對文本本身的鑒賞與分析就不再是盲點了。自主賞析的形式應該是多樣的:讀后感的形式,課前五分鐘的感受,老師提問學生回答,學生自由交流等方式。盡量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進來,并都能夠開口說自己的感悟,把內(nèi)心的想法表達出來,一方面可以領(lǐng)悟文言經(jīng)典的魅力,另一方面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使部分沉默寡言的學生也能說出自己的感悟。也起到了讓他們養(yǎng)成在公眾場合大膽自由自信地表達自己觀點的好習慣,而這些正是我們中國學生最為缺乏的素質(zhì)之一。
(五)課外的延伸閱讀,相關(guān)古文的介紹是必不可少的 古代文章浩如煙海,諸子百家,唐宋散文,明清筆記,野史傳奇,帝王將相,古代清官勇將們的品行、政績、生活與命運遭際,宦海浮沉,這其中有廣博的知識、深刻的思想、啟迪人生的智慧,可敬的英雄豪杰,可歌可贊的忠孝仁義。他們的音容笑貌、豐功偉績、愛恨情仇,無一不是令人流連忘返。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故事會,成語分析,知識介紹,人物描繪等多種形式深入分析,理解鞏固我們的學習與教學。
擺出的問題很多,但我們的方法也很多,我們也應該相信方法總比問題多。筆者列出的方法說不上新穎,但是古樸簡單,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也是這樣做的,我也一直堅信,很多問題其實是可以解決的,只要我們真正的把心放下來。沉靜意志,別把各種經(jīng)驗和方法理論放在口頭上而應該放在心上,也別僅僅寫在文章里而應該用在課堂上。“別抱怨,這是一種尊嚴”;“別畏難,這是一種自信”;知行合一,方能把我們的問題和困惑解決。當然我們也期待教材編寫者、高考命題專家、教育專家、語文教師彼此能夠真誠地站在“同一地平線上”,坐在“同一條板凳上”,才能觀照彼此的研究領(lǐng)域。唯其如此,我們的語文教育才不會受到如此多誤解與詬病,我們的語文教育才能成為使學生喜歡、社會滿意的心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