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義華
重慶市合川區(qū)大石中心衛(wèi)生院,重慶 401546
胃潰瘍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1],主要病因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酸分泌過多所致。此外,遺傳因素以及情緒波動、過度疲勞、飲食失調(diào)、吸煙、酗酒等也會造成胃潰瘍[2]。如治療不及時往往會導致病情加重,發(fā)生出血、穿孔、幽門梗阻以及癌變等癥狀[3]。因此盡早診斷和確診是防止發(fā)生癌變的主要措施。隨著胃鏡檢查的逐步推廣,胃潰瘍的檢出率逐年在增加[4]。臨床上通過積極有效的治療,可減少疾病進一步惡化。為探討和分析胃鏡下胃潰瘍患者的診斷與治療措施,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具有完整臨床資料的2009年1月—2011年12月來我院就診的胃潰瘍患者,采用胃鏡下清創(chuàng)術聯(lián)合藥物治療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2009年1月—2011年12月來該院就診的胃潰瘍患者186例,其中男100例,女86例。年齡35~67歲,平均年齡41歲。就診時主要臨床癥狀為上腹部出現(xiàn)節(jié)律性疼痛、灼痛、反酸以及嘔吐、嘔血、腹脹等臨床癥狀。潰瘍面直徑為0.6~2 cm,深度為0.2~0.6 cm。病程4~15年,平均病程為6年。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患者有93例。93例對照組患者男50例,女43例。年齡35~66歲,平均年齡40歲。潰瘍面直徑為 0.6~2 cm,深度為 0.2~0.6 cm。病程4~14年,平均病程為6年。93例觀察組患者男50例,女43例。年齡35~67歲,平均年齡42歲。潰瘍面直徑為0.6 cm~2 cm,深度為0.2~0.6 cm。病程4~15年,平均病程為6年。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潰瘍面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給予枸櫞酸鉍鉀,1 g/次,餐前30 min服用,雷尼替丁0.15 g/次,2次/d。羥氨芐青霉素每次 1 g,3次/d。甲硝唑每次0.4 g,3次/d治療。共治療2周。觀察組患者在進行胃鏡檢查后實施清創(chuàng)術。可將潰瘍表面壞死的組織刷凈,清除白色瘢痕組織。采用腎上腺素進行沖洗,沖洗后噴灑凝血酶溶液進行止血。胃鏡下觀察有無明顯出血,無出血后退鏡。術后給予枸櫞酸鉍鉀,每次1 g,餐前 30 min服用,雷尼替丁每次 0.15 g,2次/d。羥氨芐青霉素1 g/次,3次/d。甲硝唑0.4 g/次,3次/d治療。觀察和比較2組不同治療方法對胃潰瘍的臨床療效。
按以下標準評價治療胃潰瘍的臨床療效。治愈:胃潰瘍引起的臨床癥狀逐漸消失,胃鏡下潰瘍?yōu)轳:燮?。復發(fā):潰瘍癥狀再次出現(xiàn)并胃鏡下為活動期潰瘍。
對統(tǒng)計學數(shù)據(jù)錄入SPSS 12.0錄入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并對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進行χ2檢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組患者治療6周后,對照組患者治愈65例,治愈率達69.89%;觀察組患者治愈84例,治愈率達90.32%。經(jīng)χ2檢驗,2組患者的治愈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對患者追蹤觀察2年,觀察患者有無疾病復發(fā)。對照組復發(fā)20例,觀察組復發(fā)5例,2組患者的復發(fā)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通過臨床觀察對比發(fā)現(xiàn),胃鏡下實施清創(chuàng)術有利于提高胃潰瘍的治愈率,降低疾病的復發(fā)率。主要是在實施手術的過程中率先清楚了壞死的組織和痕跡組織。鏡下清創(chuàng)術聯(lián)合藥物治療胃潰瘍提高了胃潰瘍的治愈率,降低了疾病的復發(fā)率,具有較好的臨床價值,值得臨床借鑒和推廣。
[1]肖承文.胃鏡下清創(chuàng)術聯(lián)合藥物治療胃潰瘍的臨床觀察[J].中國民康醫(yī)學,2007,1(19):44.
[2]諶玉華,黃宜定,溶小安.超聲對胃潰瘍和胃癌診斷與胃鏡病理對照觀察[J].中國超聲診斷雜志,2005,3(6):225-226.
[3]王洪波.60歲以上老人胃鏡檢查胃潰瘍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08,17(6):293-294.
[4]磨勇,周稻淑,梁光春,等.286例胃潰瘍患者臨床檢查與胃鏡分析[J].中外醫(yī)療,2010(1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