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裕桂 黃永良 傅紀良
(浙江海洋學院體育與藝術教育部,浙江 舟山 316000)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傳承創(chuàng)新。高等教育傳承著人類文化,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是其最基本的任務。但遺憾的是,多年來,高等教育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并不樂觀。在少數大學生身上已經看不到助人為樂、艱苦樸素、文明禮讓、尊老愛幼等一些讓中華民族引以為豪的品質。不少大學生,尤其是從城市來的學生從來沒有吃過苦,也沒有經歷過困境和挫折,生活自理能力較差,人生觀、價值觀不明確,團隊協(xié)作精神欠缺,國家和集體觀念淡薄。海島野外生存生活拓展訓練自開設以來,以拓展人和塑造人為教學目標,在大學生素養(yǎng)培養(yǎng)方面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海島野外生存生活拓展訓練課程緊緊圍繞海島野外生存的理論與實踐,涵蓋生存技能、生活技能、拓展訓練及安全救護等教學內容,每一個教學內容都采用體驗式拓展教學模式(學習體驗—分享交流—提煉整合—應用跟進四個環(huán)節(jié)),通過設置一些富有海島情境化的拓展項目,讓學生在項目中體驗參與的快樂,理解競爭的魅力,用發(fā)展的思維將體育文化、口號文化、團隊文化、儒家文化以及海洋文化成功地滲透到教學中,進而影響、塑造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渴望參與,渴望競爭,渴望發(fā)展。
口號是一種文化,它具有優(yōu)秀文化底蘊的傳播功能;口號也是一種載體,它可以折射團隊奮斗的目標和動力,往往具有導向、激情、勵志、凝聚和規(guī)范等多種功能[1]。一個響亮的口號可以把全隊同學的心擰成一股繩。在海島野外生存生活訓練中,為了凝聚團隊,教師會讓每個團隊都討論出一個勵志的隊名和口號。同學們常常會想出很多勵志的隊名,在此基礎上找到適合的口號,如“放眼天下,志在千里”、“智者無畏,勇攀巔峰”、“烈火雄心,團結一心”等。這些口號叫起來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很容易發(fā)揮其感召力和號召力,成為凝聚民心的話語“磁場”,進而激發(fā)隊員的自豪之情,培養(yǎng)集體主義觀念。
在教學中,教師通常都會給學生設定目標,要求團隊成員共同完成或由團隊個人挑戰(zhàn)完成。不管是哪一種形式,總能看到團隊成員聚在一起齊聲吶喊團隊的口號,用這種方式給團隊或隊員加油助威。比如:為適應海島“無風三尺浪”的眩暈環(huán)境,可以在校內設置很多水上、陸上、高空的挑戰(zhàn)項目,如“水上蹺蹺板、浪木、空中斷橋”等。在訓練中我們發(fā)現:很多同學在剛開始挑戰(zhàn)這些項目時,恐懼和膽怯致使他們不敢前進一步,甚至有些人因害怕想發(fā)棄項目的挑戰(zhàn),在女生中會不斷地發(fā)出令人恐怖的尖叫聲。此時,當隊友們齊聲高喊“加油!我們相信你”的口號,挑戰(zhàn)者得到鼓勵后,就會激發(fā)超常的勇氣,產生無窮的力量,讓他們有了超越自我的動力,最終成功地完成了項目,進而體驗到“此時一小步,人生一大步”的真諦。
在課后的總結分享中,學生都會有這樣的感觸:每次大聲地喊完口號,一種自信、樂觀的情緒油然而生,覺得自己真正是團隊的一份子,再也沒有被拋棄的感覺。很顯然,口號文化加強了學生的學校歸屬感。有研究發(fā)現,學校歸屬感強的學生往往樂于交往,待人熱情,情緒穩(wěn)定,對挫折的耐受能力強,對社會規(guī)范和準則的接納、履行程度較高,同時自我控制能力強,自我激勵程度高。在一次次口號的叫喊中,學生和團隊會進入一種深度投入和忘我的“卷入”狀態(tài)之中,這種狀態(tài)不但是團隊在自我概念中的嵌入,也是對團隊學習用情最深、注意力最專注、精神活動最投入的狀態(tài)[2]。在卷入狀態(tài)中,學生已經不再區(qū)別自己與團隊,其中既有個體自己的價值實現,也有對團隊的奉獻。
團隊文化是團隊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工作方式、思維習慣和行為準則。一個優(yōu)秀的團隊需要有統(tǒng)一的意志、統(tǒng)一的步伐,團隊成員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樣才能形成強烈支配團隊成員的思想和行為的團隊文化。海島野外生存的很多團隊項目都需要團隊成員共同參與完成,在智力和體力的較量中,讓學生去理解團隊精神、團隊情緒和團隊效率。
團隊精神通過塑造可以成長,通過教育可以傳播,通過激勵可以發(fā)揚光大[3]。在海島野外生存訓練中,既應強調團隊精神,又要鼓勵個人的自我完善與發(fā)展,激發(fā)個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杜絕過于強調團隊精神而壓倒個性的文化傾向。盡管大多數同學都懂得團隊協(xié)作的重要性,但真正要做到團隊成員之間的協(xié)作仍然是很困難的事,因為每個人都有喜或怒,自信或不安,友好或嫉妒等情感。例如在一次皮劃艇項目的操作技能課中,為更好地完成目標,在隊長的帶領下,隊員對路線選擇、人員分工、座位布置、劃槳的頻率、兩艇相撞時的應急、轉彎時的注意事項等進行非常熱烈的討論。在五分鐘的討論時間里,隊員相互信任,坦誠、開放、平等地溝通,表現出了強烈的參與熱情和愿望。一聲哨響,三個隊一起出發(fā),很快有兩艇的隊員用力一致、奮力前行,齊頭并進;但有一條艇卻還在原地打轉,隊員越努力劃漿打轉現象越嚴重。這時,他們發(fā)現打轉的現象是因為劃槳力量不均衡、槳入水的深淺不一、舵手不會把撐方向等原因。部分隊員開始出現了不滿的情緒,有抱怨、有氣憤、有不甘心……,經過短暫調整,他們的艇也前進了,雖然他們比別的隊多用了10分鐘才完成的任務,但他們更深地體會了團隊融合的重要性。
每一個項目結束后的團隊分享,是凝聚團隊、融合團隊的最佳時機,教師及時的引導教育,會讓學生明白如何營造相互信任的組織氛圍,如何讓每個隊員在考慮自己的情感需要時顧及別人的感受,如何在自己的權威受到挑戰(zhàn)時做到內心的接受,只有把握了這些,才能真正理解團隊文化的內涵。
如果以文化學的角度來審視學校體育,那么我們傳授的所有有關體育的知識、技術、技能都歸總為體育文化的傳授[4]。我們進行的體育教學、課外體育鍛煉都是體育文化的實踐活動。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運動不足已經成為當下嚴重的社會問題。很多大學生都不喜歡上體育課。有學生認為,只要會慢跑、仰臥起坐和俯臥撐就可以彌補運動不足的問題,這根本就不用教、不用學。這種觀點是極其錯誤的。體育課的意義在于鼓勵更多的人去參加運動,讓運動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讓運動促進社會發(fā)展,讓人在運動中獲得樂趣、獲得成就、獲得成為社會公民的優(yōu)良品質。這才是體育的價值所在,也是學校體育工作者應追求的目標。
理解了體育的價值,再來看看體育的本質。體育的本質是要與對手、與自己的身體極限“競爭”,追求“更快、更高、更強”。如何讓學生在體育教學中充分領悟這一格言的內涵?讓學生在參與中競爭?通過超越自我和對對手能力的認可,追求更快的發(fā)展速度、更高的應世能力和更強的發(fā)展程度?在海島野外生存訓練中,教師通過精心設計海島化的項目,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更多發(fā)揮自己才能的舞臺。在項目激烈的競爭與挑戰(zhàn)中,可以讓學生勇于承擔責任、探索創(chuàng)新、解決問題。教師在項目訓練過程中也可以及時發(fā)現學生個性中的不足,把握時機、順勢引導來影響、塑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這樣的教育過程才能為真正實現高等教育肩負的“著力增強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chuàng)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的重任提供絕佳的途徑。
在海島野外生存生活拓展訓練中,學生最能暴露出人文素質和個人修養(yǎng)方面的不足。因此,在海島野外生存生活拓展訓練中,教師可以把儒家思想中的“君子人格”定位成教育學生的一個法寶,恰當地將孔子所推崇的以仁為核心,禮、智、信兼存的君子形象滲透到對學生的教育中,抓住機會讓學生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促進其人文素質和個人修養(yǎng)的提高。如果第一次上課時有人遲到,教師則可以用論語中一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來教育學生,告訴學生遲到首先會影響到教師的情緒,影響到團隊同伴的情緒,讓關心你的人擔心,從而讓學生嚴于律己,學會尊重教師,尊重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
在技能學習中,處處要體現“君子人格”中包含的“仁”的內涵。在完成每一項任務中,團隊中總有人會因為能力的差異拖后腿,尤其是不經常參加體育活動或身體條件先天欠佳的同學在完成任務時會顯得力不從心,這時就需要團隊的鼓勵和幫助,讓這些同學體會到團隊的友愛,讓他們更加堅定地展示自己、提高自己。這樣的幫助不僅能提高被幫助者的自我效能感,又能讓幫忙者自身得到更多的愉悅和欣慰。
誠信是“君子”的必備條件,“一諾千金”、“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就是對君子言行一致的描述??鬃诱J為,“民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可見,誠信是修身立民之本,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5]。然而,近年來,不少學生受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在入黨、交友、擇業(yè)等方面見利而動,甚至見利忘義,在一些言行中缺乏誠信。在海島野外生存生活拓展訓練中,教師通過“信任背摔”、“空中相依”、“撿螺拾貝”等項目,細心觀察學生的表現,適時給予引導和教育,讓學生明白誠信的重要性,明白誠信是現代社會中個人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
在海島野外生存生活拓展訓練中,通過海上泅渡、搶灘登陸、拉網捕魚、海上溜索等項目,可以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海洋的廣闊和個人的渺小,理解海洋文化所蘊含的博大內涵,懂得保護海洋、珍愛生命的真諦。在海島野外生存生活拓展訓練中,教師會將海洋文化所推崇的海納百川、開拓創(chuàng)新、積極進取、勇于挑戰(zhàn)的精神滲透到與學生的分享交流中,而這些品質正是當代大學生所需要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海島野外生存生活拓展訓練,正是讓大學生接受“插上海洋的翅膀,揚起青春的風帆”,在“手拉手保護海洋環(huán)境,心連心傳承海洋文明”中“認識海洋、關注海洋、善待海洋、保護海洋、感恩海洋”的一種教育。
當走進東極島財伯公紀念塔、革命烈士紀念碑、東極歷史博物館時,這些烈士視死如歸、不畏強暴的獻身精神,正是海洋精神最偉大的體現。而從不斷走向世界的東極島漁民畫中,我們領略到了一種彭勃的生命力,看到了一種開放的文化傳播過程。在高舉發(fā)展海洋文化的大旗下,體育人理所當然應關注海洋體育文化,大力開發(fā)海洋體育項目,深入挖掘海洋文化內涵,將海洋體育的步伐邁得更快、更高、更遠。
文化創(chuàng)新已成為當前時代的要求。黨在十七屆六中全會上發(fā)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已經對中國文化的境遇拉響了警報。文化存,則民族存;文化亡,則民族亡[6]。體育的過程就是灌輸一種價值理念和生存哲學,是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的影響過程,是積極的、健康的,對人類生存和發(fā)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意義。高等教育要肩負起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歷史使命。體育需要各種文化的創(chuàng)新與滲透,更需要體育人把握各種文化的精華,將其設計并運用到體育教學中。
[1]柴娟,張錕.我國體育口號文化變遷與反思[J].浙江體育科學,2011(5):10-13.
[2]陽澤.論學校歸屬感的教育意蘊[J].中國教育學刊,2009(7):31-34.
[3]什么是團隊文化[EB/OL].[2012-08-06].http://wenku.baidu.com/view/63f1eed0b9f3f90f76c61bf3.html.
[4]李小英.追求與參與——析奧運口號的人文意義[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11):1478-1479.
[5]趙君.論當代大學生的人文修養(yǎng)[J].文化學刊,2011(3):37-39.
[6]韓震.高等教育要肩負起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歷史使命[N/OL].(2012-02-28).http://theory.people.com.cn/GB/17244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