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鎮(zhèn)
(湖南師范大學 湖南 長沙 410012)
1906年傅熊湘經寧調元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并于秋瑾、姚勇忱、陳伯平等革命黨人取得了聯系。不久他們遷居“夏寓”,而同盟會江蘇分會的高旭、陳去病、柳亞子恰好住在夏寓,借此他們不僅吟詩唱和、探討時局、詰摩人生,還為南社的成立奠定了基礎。1906年10月18日,在上海創(chuàng)辦《競業(yè)旬報》,1906年10月28日,在黃興的領導下,傅熊湘協(xié)助寧調元、陳家鼎等創(chuàng)辦了《洞庭波》。此舉震撼了當時的知識界,為辛亥革命奠定了輿論基礎。
競業(yè)學會與《競業(yè)旬報》
競業(yè)學會是中國公學的師生組成,“本會……對于社會競與改良,對于個人爭自濯磨故定名競業(yè)學會”,該會的宗旨“專以養(yǎng)成高尚人格為目的,故于道德于法律均有一定之范圍而不可逾越”(2)從《競業(yè)學會緣起》看,它誕生的背景是這樣的:
茫茫大陸茫茫長江兩千年一局棋焉孰推移是孰措置是磊磊圣裔赫赫宗教兩千年一舍宇焉孰保持是孰堅革是天演之公例不進則退大易之消長不復必剝故夫歐風亞雨美浪非濤巨者滔滔細者渺渺莫不散著先滅群者后亡職是故也此而不競胡業(yè)之為此而為無胡學之為因競為業(yè)因業(yè)為學而會以立夫今日之現象二萬疆里即二萬國四億同胞即四億心其握之也如絲在筐其盛之也如沙在盤既拋無量志士之頸血之心血之腦力之腕力 擊其裘振其領尙虞持媧皇之石未必彌天銜精衛(wèi)之柴未必填海矧并此而無之乎吾為此懼吾不得不為此會(3)
清末,隨著時局的變化,中國知識界對西方的態(tài)度有了質的轉變,很少有像義和團那樣的盲目排外者,而大部分轉變成對西方文明的向往。從排外到迷外的轉變,使得中國告別了返古的中世紀,迎來了一個新的時代。歐風亞雨,美浪非濤,歐風美浪不僅沖擊著華夏文明,而且為這個歷史悠久的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這必然是一個傳統(tǒng)與現代并行的國度,傳統(tǒng)的影響十分的強大,而新學的發(fā)展雖十分艱難,但也十分迅速,因為他既讓人看到了工業(yè)文明的曙光,但隨之而來的巨變又帶來了撕心裂肺的痛楚。這是一個夢想、預案跌出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啟蒙的時代。于是當時中國公學的蔣翊武、謝寅杰等愛國志士組織起這個愛國的社團組織。競業(yè)學會成立后第一件事便是創(chuàng)立他的機關報《競業(yè)旬報》?!陡倶I(yè)旬報》,1906年10月28日創(chuàng)刊于上海,???909年,每月三期,舊歷逢一出版,期間曾有間斷,共有41期問世。從欄目看,競業(yè)旬報內容豐富,有圖畫、社說、軍事、商業(yè)、傳記、文苑、歌謠、小說、雜記、通信、專件等欄目。
因此《競業(yè)旬報》既有政論,又有時事新聞,還有對歐美各國的社會和自然科學的介紹和闡釋。而此時上海的新聞正處于報刊與雜志的分野之際,故從框架上看這是一份兼具新聞紙與雜志特色的刊物。
《競業(yè)旬報》十旨(4)
從辦報原因看,《凡例》中曾明確指出了三點,并找到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第一,“社會階級之差別”。(5)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有四個階層:士農工商。四階層之間雖有流動性但差異顯著,構成了一個等級森嚴、分級化的傳統(tǒng)社會格局。古文文采斐然且多含典故,要求閱讀者有較高的知識儲備,故沒要構建出互動的革命空間,首先就要構建起一座聯通愚智的橋梁,對這一問題《凡例》中也有了明確的解決方案:
愚智即殊文野斯判社會階級之差別尚矣本報意在通行于下等社會措辭不欲其奧陳義無取甚高街談巷議樵唱漁歌皆本報之材料也盲詞俚曲粵謳楚謠皆本報之風裁也寧傷于雅期當于俗寧失之陋不求之迂樂天之詩老嫗能誦巴人之什舉國所歌此本報原因于社會階級之差別而發(fā)生者一(6)
這個解決方案,就是要改變當時報界文白不一的現狀,《競業(yè)旬報》從一開始就決定使用白話文,梓方在《發(fā)刊辭》中做了更明確指出:(《競業(yè)旬報》)“不為光怪陸離之文與夫一切可驚可愕不中情實之語”,而要“純用官話,說理務顯明,記事務翔實”。他們認識到:
知識之啟之于學堂不若得之于報紙之取效速得之于文深旨晦不若得之于明白易曉之報之取效廣也景教之來也新舊約迻譯不一種或為淺文或為官話或為精話或為各地方言然方言限于地域京話限于京師之發(fā)言也要亦不可以盡通淺文又限于鄉(xiāng)愚村嫗無所施推行盡善而有力者其為官話蓋官話無文字之沈晦無方言之龐雜聲入心通無毫發(fā)捍格此其功績最宏實以驗白彼教之人親為予言者也(7)
作者從歷史的角度切入,以景教的傳播為例,不僅告訴了讀者通俗之文字的好處,而且講明了官話的影響力。
第二“地理影響之差別”。(8)要構建起文化空間,就要有廣泛的認同,要適應時代的主題,要適合民族的胃口。清末歐風亞雨、美浪非濤,若以歐美的先進科學文化知識,傳播于清末的中國,無疑會帶動中國的現代化,而這正是時代的要求這一點《凡例》中也有了清晰地認識:
江海之民多華山谷之民多檏華則知有余而行多不逮檏則行有余而知不足稱二者皆失也而地理影響之差別生焉本報意在普及于窮鄉(xiāng)僻壤見識短淺者流故理不必新而要見者所未見事不必其罕而要亦聞著所未聞前紀之學說于歐則陳矣而重譯來亞則新也什襲之珍珠于海則伙矣而薄采上陸則罕也知之非艱行之維艱山禮以魚澤禮以鹿此本報原因于地理影響之差別而發(fā)生者二(9)
第三“知覺單復之差別”。(10)此時的知識分子不僅開始關注民眾的生活方式,而且將他與國家的命運結合到了一起。而開新就要使中華文明逐步的步入到工業(yè)文明,就要使民眾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有一個質的改變,這是不少革命者所遇到的難題。此刻中國社會“眾生沉醉,神州陸沉”,無疑又加劇這一難題。而青年人求知欲強、有著改變中國落后面貌的雄心壯志,如果以他們?yōu)橥黄瓶趥鞑ジ锩枷?,無疑會加速這一革命空間的完善。這一點《凡例》中也有體現:
國民智識初萌直覺以起見聞既殫即物斯窮然高以下基洪有織起少長歧異而知覺單復之差別見焉本報意在傳布于小學校之青年國民故選材務求興味勃發(fā)而不妨雜用莊諧說理惟取思想單純而不外尋常日用龜兔競走為入德之門俎豆戲陳勸學即壯行之始養(yǎng)成常識輸入文明索解匪難樂聞不倦此本報原因于知覺單復之差別而發(fā)生者三(11)
接著,《凡例》中明確指出:“本報注重之要點:一,振興教育;二,提倡民氣;三,改良社會;四,主張自治”。(12)最后,《凡例》中也指出了本報對于讀者的意見,主要有三方面即:“語言不統(tǒng)一而務求統(tǒng)一”、“風俗之不混同而艱強以混同”、“新舊之未融洽而務求融洽”。(13)不同與維新派的“批判文言,喚起白話”,《競業(yè)旬報》已進入了實際操作層面。大武從現實的角度重申了這一點:
諸位呀要救中國先要聯合中國的人心要聯合中國的人心先要統(tǒng)一中國的言語這才是變弱為強的第一手但現今中國的語音也不知有多少種如何叫他們合而為一呢必定要有一個定好的法子除了通用官話更別無法子了但是官話的種類也很不少有南方官話有北方官話有北京話現在中國全國通行官話只須摹仿北京官話自成一種普通國語哩(14)
但是,如何實現這種理想,使中國四萬萬人結合成一個大團體,并達到強盛中國勢力、提高國民程度的目的呢?作者的建議是:
愿各處紳商設法盡力提倡或編官話字母或開官話學堂或撰官話文典或刊官話報章或輯官話講義或立官話演場所有各省各府無論公私學堂都將官話教授排入學科端詳
這不只是批判文言,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了實際的操作性。而這些無疑使其成為了民國前革命白話報的代表,加速了革命文化空間的形成。
民國前的革命白話報
傅熊湘還在此時公開發(fā)表了《戰(zhàn)術說略》一文,詳細介紹作戰(zhàn)必備常識。該文由緒論、各種隊伍的分列、陸軍編制、步槍名目、收拾槍法、射擊學理、射擊、測量方法、兵語、地名、利用地物、子彈穿力、戰(zhàn)爭運動、前哨、步槍一般守則等組成。該文在起義期間發(fā)表,客觀上為起義軍后備力量的培養(yǎng)起到了軍事教科書的作用。同時作者在文后明確提出“黃龍光影翻空際,十萬軍,齊拍手,嘖嘖好男兒”,恰似對革命的鼓動。傅熊湘雖沒有公開宣傳三民主義,但同期的《競業(yè)旬報》卻報到了不少革命者的活動?!陡倶I(yè)旬報》雖沒有公開宣傳三民主義,卻報到了不少革命者的活動。第七期開始(15)連續(xù)報到了萍瀏醴起義,渲染了革命的聲勢。更難得的是它刊載了不少起義軍的檄文,使得民眾對革命有了新的認識。
江西萍鄉(xiāng)湖南醴陵兩縣交界地方有黨徒萬余人于十月二十一日起事聲勢很大附近響應旗書“革命軍”字樣查系大刀會洪江會自立社各黨計有數十起之多自立社黨的號衣并有“革命的先鋒軍漢勇”字樣頭上各札白布或謂系譚唐余黨檄文宣言保護洋人每到一處地方 只借軍械糧食白布所劫殺的均系辦團的紳董并且有新式的洋槍數千子藥也很多均系從海外秘密運來屢次和各路所調的官軍打仗兩邊各有勝敗醴陵縣城失手萍鄉(xiāng)瀏陽湘潭各處也很危急并廷及宜春慈化金瑞萬載衡山一帶地方聽說大首領系孫龔蔡龍四姓將來的時勢尚不知如何哩(16)
這篇題為《萍醴警聞》的報道比較客觀,詳細介紹了起義的地點、旗號以及主要參與者,為后人研究萍瀏醴起義留下了珍稀的資料
萍醴亂事雖經剿擊現在不特未能奏功 且會黨更熾自醴陵陷后傳聞瀏陽湘潭相繼而陷長沙岳州亦很危急并聞有被圍之信又蔓延于長沙寶慶衡州所屬各縣江西湖南湖北及南北洋各路所派之兵亦不得力湖南并派常備軍四營多持槍械子藥逃入敵兵內的黨徒四處響應未易鎮(zhèn)定并無加害外人及凌虐居民之事
又聞該黨徒所到之處出示安民示云
欽命替天行道督辦革命軍馬步八軍示特為漢族雪恥總期同德同心今茲天命有屬體天罰罪吊民大地鸞旂雍雍同胞不必震驚江山一統(tǒng)歸漢永保黃帝子孫
又各省會黨紛起如安徽霍山山東曹州廣西貴州四川河南云南福建東三省馬賊胡匪等大小股不一現在各路調兵彈壓很形危機并有馬賊入京之傳聞(17)
與《萍醴警聞》相比,這篇名為《警聞彚紀》的報道,揭露了更多起義軍的內部資料。當然他們并沒有對革命者有明確的界定,但這一理解的混亂卻壯大了革命者的聲勢,這不能不說是革命者輿論宣傳的成功。以普通人看來當時的滿清政府反對力量迭起,而漢族的排滿情緒高漲,這無疑為革命的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意見。作者雖然有排滿的情緒,并將起義軍與土匪并列,可見起義以前的革命還未高漲,起義者不得不鼓動甚至依靠社會力量革命。但從革命的擴展來看,反映了革命政策的得力,而善待百姓又顯示了義軍的風范。
湖南會黨起事兩見前報近因電報不通未得確信惟聞黨軍尚熾在長沙寶慶岳州各屬縣地方及江西袁州府各縣不時和官軍開戰(zhàn)其大孤現據衡山與湖北江西的兵相持不下各路所派的官兵多投降乞命并聞軍內主持其事的多系革命家孫文之黨發(fā)布檄文數政府十大弊并有“農工商賈各安其業(yè)不稍有犯外國人之生命財產竭力保護不稍有犯”及“只為同胞謀幸福起見毫無帝王思想存于起見并非中國歷朝來之草昧英雄以國家為一己之私產所比”又有“破除數千年之專制政體不使君主一人獨享特權于上必建立共和民國與四萬萬同胞享平等之利益獲自由之幸福而社會問題尤當研究新法使地權與民平均不至富者愈富貧者愈貧成不平等社會”等語有人說湖南這回的革命軍非尋常的土匪可比看起來很可驚的了(18)
與前兩篇相比,這篇題為《湖南會黨尚熾》的報道,更加傾向于革命。其詳細刊載了革命的檄文,正面介紹、宣傳了革命的政策。其間雖有不少傳聞,無疑壯大了革命的聲勢,無疑是革命輿論界的馬前卒,而公開發(fā)行的刊物感以這樣的口吻報道革命,可以使大眾對革命有更加清晰地認識。由此可見當時的中國公學內部反清情緒,也是革命高漲的預兆。
第七期開始連續(xù)報到了萍瀏醴起義,渲染了革命的聲勢。更難得的是它刊載了起義軍的檄文:“只為同胞謀幸福起見毫無帝王思想存于起見并非中國歷朝來之草昧英雄以國家為一己之私產所比……破除數千年之專制政體不使君主一人獨享特權于上必建立共和民國與四萬萬同胞享平等之利益獲自由之幸福而社會問題尤當研究新法使地權與民平均不至富者愈富貧者愈貧成不平等社會”,這大可與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相媲美。在時聞中開篇這樣報道萍瀏醴起義,恰似在發(fā)布革命的傳單,塑造出一個有進步辦刊引導的革命的文化空間。
注釋:
(1)馮自由稱胡適為民國前的革命報人,故可稱《競業(yè)旬報》為民國前的革命報刊,但耿云志先生認為:“《競業(yè)旬報》同當時其它革命報刊,特別同海外出版的革命報刊相比,……它具有贊助革命的傾向,但也容納了一些同情立憲運動的思想,以及‘超黨派的傾向’?!钡m認為旬報的主旨以《凡例.》看無疑是:“振興教育,提倡民氣,改良社會,主張自治”,而這些恰恰是公開發(fā)行所必須的門面話,其實質是要鼓吹革命的。故筆者認為定性為革命刊物更適合《競業(yè)旬報》。
(2)競業(yè)學會緣起(附章程),競業(yè)旬報,1907年1月24日(丙午年十二月十一日),第十期。
(3)競業(yè)學會緣章程,競業(yè)旬報第二、三期。
(4)耿云志等人認為《競業(yè)旬報》的主旨:“一,振興教育;二,提倡民氣;三,改良社會;四,主張自治”。而在分析《競業(yè)旬報》特征時,耿先生又著重于以下幾點:第一,革命的政治趨向;第二,溫和或超然的色彩;第三,宣傳愛國主義;第四,改良社會,增進道德;第五,鼓吹發(fā)展實業(yè)與教育;第六,女子解放與婚姻制度的改革;第七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第八,注重歌謠、小說及其它。但《凡例》中僅表明:“本報注重之要點:一,振興教育;二,提倡民氣;三,改良社會;四,主張自治”。而加上此前后的例一、例三中總計列出來的注重之處共計十處之多。可見,傳統(tǒng)的四主旨觀點僅從內容上為《競業(yè)旬報》奠定了基礎,但無法反映出刊物的全貌,無法準確突出辦報者的初衷。為了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觀點,故稱競業(yè)旬報十旨。
(5)凡例,競業(yè)旬報,1906年10月28日(丙午年九月十一日),第一期。
(6)凡例,競業(yè)旬報,1906年10月28日(丙午年九月十一日),第一期。
(7)梓方,發(fā)刊辭,競業(yè)旬報,1906年10月28日(丙午年九月十一日),第一期。
(8)凡例,競業(yè)旬報,1906年10月28日(丙午年九月十一日),第一期。
(9)凡例,競業(yè)旬報,1906年10月28日(丙午年九月十一日),第一期。
(10)凡例,競業(yè)旬報,1906年10月28日(丙午年九月十一日),第一期。
(11)凡例,競業(yè)旬報,1906年10月28日(丙午年九月十一日),第一期。
(12)凡例,競業(yè)旬報,1906年10月28日(丙午年九月十一日),第一期。
(13)凡例,競業(yè)旬報,1906年10月28日(丙午年九月十一日),第一期。
(14)大武,論學官話的好處,競業(yè)旬報,1906年10月28日(丙午年九月十一日),第一期。
(15)詳細內容見《萍醴警聞》《警聞彚紀》《湖南會黨尚熾》。
(16)自《時聞:萍醴警聞》《競業(yè)旬報》,1906年12月26日(丙午年十一月十一日),第七期。
(17)引自《時聞:警聞彚紀》《競業(yè)旬報》1907年1月5日(丙午年十一月十一日)第八期。
(18)引自《時聞:湖南會黨尚熾》.《競業(yè)旬報》,1907年1月14日(丙午年十二月初一),第九期。